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176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docx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

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事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昔日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经过人们的综合整治,变成了绿树覆盖、鸟语花香、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举例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

2.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难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

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②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

类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时段

公元前200万

年至前1万年

公元前1万年至18世纪

18~20

世纪末

20世纪末以后

对自然

的态度

依赖自然

敬畏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善待自然

环境问题

部分生物资

源遭到破坏

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

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

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人类行为

听天由命

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

谋求可持续发展

2.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开始改变,变为善待自然,为什么?

【提示】 因为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1.

2.

3.

3.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要“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吗?

【提示】 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从现实意义看,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二是从积极意义上看,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三是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问题导思】 

1.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什么?

【提示】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及生存空间。

2.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什么?

【提示】 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

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提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能力,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幅图中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________图。

(2)在描述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时,属输入、输出方向错误的是________图。

(3)四幅图中只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的是________图。

【思路点拨】 四幅示意图都展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但有些是错误的,注意观察图中箭头方向是关键。

【解析】 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具体表现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两个进入的箭头),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把废弃物输出到环境中去(两个输出的箭头),人类社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作用的同时周围环境又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上下分别一个输出的箭头、一个进入的箭头)。

【答案】 

(1)D 

(2)A (3)B

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问题导思】 

材料一 中国广西桂林某乡政府,把大批山林承包给某个体户采伐烧炭,然后卖给日本客商,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乡财政创收,又使许多农民脱贫致富。

当桂林风景管理处会同林业部门前去制止时,当地乡政府领导振振有词:

“我是为民办事。

材料二 日本从加拿大进口木材生产纸浆,从东南亚诸国进口木材生产家具,从中国进口白桦树生产一次性筷子。

日本各餐馆将用过的一次性卫生筷收集后用以制造高级纸张,中国各餐馆则将一次性卫生筷点火烧掉或作为垃圾倒掉。

1.材料一中,桂林风景管理处和林业部门为何要制止当地毁林烧炭的行为?

【提示】 毁林烧炭破坏植被,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环境问题,使生态环境恶化。

2.材料二中,中国与日本的做法哪个比较合理?

为什么?

【提示】 日本的做法比较合理。

日本的做法对资源的利用更充分,而中国的做法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破坏了环境。

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主要依据

尊重与善待自然

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条件

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

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是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

任何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其环境效应都不会限于个人,而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保护环境不仅需要个体和群体的努力,还需要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后代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

人与自然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

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

除了这种本能之外,还意识到人类对后代承担道德义务与责任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并不意味着只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

 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村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

据图,回答

(1)~(3)题。

(1)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C.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D.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的问题,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工程,营造薪炭林

B.用秸秆发展沼气

C.用秸秆养畜,畜粪还田

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电

(3)上述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环境伦理观?

简述理由。

【思路点拨】 结合图中的因果关系和所形成的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析】 由图可知,A为破坏森林,是由木材当燃料引起,导致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B为牧业下降,是因草皮当燃料,饲料减产;秸秆、畜粪当燃料,导致肥力下降,粮食减产,对应C,这些都不符合环境伦理观。

综合分析,该地区问题的核心是能源,应针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采取恰当措施。

【答案】 

(1)B 

(2)D

(3)不符合。

该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注重了人类生存所需,未关注环境发展需要。

[图表展示]

教材P14图1-11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

[解图精要]

1.由图中箭头可知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及生存空间。

2.由图中箭头可知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

[图表应用]

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图中箭头表示反馈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图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具有________的关系(  )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C.环境供给人类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

D.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解析】 第

(1)题,反馈作用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改造环境的反作用,据此可排除B、D两项;箭头③反映出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空间和能量,是自然环境“提供”的。

(2)题,A、B两项分别表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个方面,均不全面;C项仅单方面叙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而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答案】 

(1)A 

(2)D

教材第14页活动

【答案】 材料一介绍的中心主题是: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大自然漫长演化的结果,人类应该恰当利用和保护,要注意珍惜。

材料二提供的信息表明,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科学发明,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环境,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两则材料表明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教材第15页活动

【答案】 1.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类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2.如《孟子·梁惠王上》讲,“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淮南子》讲,“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这些古语都渗透了对大自然利用与保护为一体的智慧思想。

北京借奥运东风,把北京市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了绿色奥运的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强调的重点是(  )

A.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B.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C.环境具有客观性

D.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北京市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是(  )

A.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B.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C.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

D.关心树木的生长,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 第1题,“环境友好”实质是尊重与善待自然,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第2题,提高北京市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措施,应该是在北京市区进行绿化建设,而不是到周边地区植树造林。

【答案】 1.D 2.C

3.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功能。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

①土地沙化 ②水土流失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时,应从提供生存空间、提供物质和能量、消纳废弃物三个方面中寻找;判断某地土地结构的合理性要先看其地形结构,按照“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耕则耕、宜荒则荒”的原则,对照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状况分析;判断某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时,要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和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具体方式。

(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的功能体现不出来。

(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低,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

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土地沙化;臭氧层的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垦荒无关。

【答案】 

(1)提供生存空间 提供物质和能量

(2)A (3)D

4.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双选)(  )

A.航天工业B.煤炭工业

C.钢铁工业D.微电子工业

(2)人类社会处在A→B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从B点以后开始下降,环境问题开始改善,试分析其原因。

(4)进入C阶段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

(1)题,A→B阶段环境污染水平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这个时候主要以煤炭和钢铁等重污染的工业为主,再加上由于重视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环境的治理,造成环境不断恶化。

(2)题,A→B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应该从人口、资源、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的认识等方面回答。

第(3)题,B阶段以后,随着GDP的进一步增长,污染开始大幅度减轻,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以后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也开始有能力去治理环境问题。

第(4)题,进入C阶段后,才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BC

(2)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增加环保投入,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

(4)经济 生态 社会

课时作业(三) 人类与环境

一、选择题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

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

【解析】 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环境的客观规律。

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更强,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 B

2.下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

B.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

C.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D.发展经济必产生环境问题

【解析】 新的环境观强调人地协调,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人的作用,也不能夸大自然环境对人的限制,人与环境应共同发展。

【答案】 C

3.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

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①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②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 ③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 ④防治湿地退化 ⑤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河滩低地生态环境脆弱,应注重保护,不应布局文化建筑;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不利于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

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可以提高游览价值;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防治湿地退化,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 B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是(  )

A.构筑“三北防护林绿色长城”

B.在黄土高原上修筑水平梯田栽树种草

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

D.北京市修建多层立交桥

【解析】 围湖造田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使湖面缩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改造局部小气候的能力减弱,最终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

【答案】 C

5.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

A.伦敦烟雾事件   B.渤海伏季休渔

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D.赤潮发生

【解析】 伦敦烟雾事件、赤潮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排放废气、废水而引发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答案】 B

6.下列人类实施的活动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关系良性发展的是(  )

①生态旅游 ②生态住宅 ③绿色食品 ④石油农业

A.①④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 石油化工业虽然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石油农业会导致土壤、大气、水污染。

【答案】 C

2013年我国加快城镇化步伐,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

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

据此回答7~8题。

7.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

8.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第7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

第8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由此可能加剧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改变生态环境。

【答案】 7.C 8.A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制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

据此完成9~10题。

9.这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靠近(  )

A.原料产地B.销售市场

C.能源基地D.研发基地

10.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减轻大气污染B.减轻酸雨危害

C.促进生物多样性D.减轻“白色污染”

【解析】 第9题,在原料产地建厂,可就地取材,可实现价廉。

第10题,可减少购物用塑料袋的数量,减轻“白色污染”,选D。

【答案】 9.A 10.D

二、综合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

颁奖会。

材料二 过去的3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意识过于倾向增长主义。

各级官员似乎抱定这样一种信念:

中国一切麻烦问题的根源就是生产力水平低下,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积累足够财富。

一旦生产力水平达到相应高度,比如说,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元,全部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

材料三 2013年“两会”召开在即,环境与生态问题成为大会的首要问题。

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

(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

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

(2)唯GDP主义有什么局限性?

中国的GDP高速列车在行进之中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角度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解析】 第

(1)题,图中显示的企业都是高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忽视环境保护而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2)题,唯GDP主义过分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

第(3)题,“幸福”是指经济、生态、社会的和谐。

【答案】 

(1)这三家企业均属污染型企业。

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

(2)过分强调了经济发展的作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上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3)经济增长适度,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又与自然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好。

(本题具有开放性,能体现出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和谐即可)

12.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

乙 人地关系示意图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 第

(1)题,从图乙中可判断此时人类不断开发自然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大量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人类对环境带来了影响,使人地关系不协调,所以应出现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

(2)题,解答本题应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为直接影响,可以把本题转化为:

如果广泛修建梯田,破坏植被,直接造成的生态变化有哪些?

第(3)题,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是滥垦。

滥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

以历史上关中地区或江南经济开发为例分析说明即可。

第(4)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在回答第

(1)、

(2)、(3)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原因: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