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166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商周

秦汉

隋唐宋元

明清

主要

表现

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代表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

是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西汉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代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置了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单元

主题

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其特点为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自主预习】

试述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

有何体现?

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

1.含义: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体现: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农具材质的更新:

原始社会及商周时期——石质、木质、骨质农具

春秋战国——铁农具

②耕作工具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用于牛耕

汉代以后——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

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宋朝的水力转筒车、明清时风力水车。

(2)生产技术的进步:

①农用动力的变革: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

战国时期——都江堰(成都平原)

西汉时期——漕渠、白渠、坎儿井

3.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

从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二、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

产生时间?

特点?

评价?

1.原因:

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出现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

分散性——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落后性——规模小,分工简单,容易满足

稳定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封闭性——较少的贸易交流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评价:

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积极——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

局限——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常因统治者过度剥削或水旱灾害而破产。

三、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力角度)。

2.土地制度: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3.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关系角度)。

5.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其特点有哪些?

1.官营手工业:

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2.民营手工业:

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

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课堂探究】

【探究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

源的激烈矛盾。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交了粮,自由王”这一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1)经济根源:

小农经济。

观点一:

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观点二:

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演进过程:

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

主要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探究二】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

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依据你所分析的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下列古代历史现象的成因。

(要求言之成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观念浓厚

D.环境破坏严重E.农民战争频频爆发,政权更迭频繁

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其发展,小农经济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离不开土地,安土重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聚族而居;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中,男子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劳动力。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役盘剥,土地兼并,使农民破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政权更迭频繁。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材料二:

(官府工匠)相语以是,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材料三:

(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材料四:

五亩之宅,树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是以衣帛矣。

材料五: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据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工匠们在一起互相促进和提高技艺;材料三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局面。

(2)材料四、五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

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

材料五是明朝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

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课时练习】

1.《耒耜经》记载: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

该工具是

ABCD

答案:

D

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

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D

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C

4.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5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业者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

B

6.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答案:

C

7.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答案:

C

8.“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B

9.《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

B

10.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捷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问题: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表格内容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表现:

发明创造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

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考点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最新考纲

课程标准

工业革命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自主预习】

1、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

发展的主要表现。

(1)商朝:

职业商人产生

(2)西周:

工商食官

(3)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秦汉至隋唐:

商业缓慢发展。

(5)隋唐:

城市商业发展快,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

(6)宋 元: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工商业市镇兴起;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7)明清: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

2、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4)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5)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6)商人群体活跃;

(7)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8)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

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①产生:

商②盛行:

西周③瓦解:

春秋④废止:

战国商鞅变法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

生产力的发展

②重要:

各国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3)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

①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

②地主私有土地的来源:

公田转化而来

、军功获得、买卖获得;

③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

4、土地兼并概况及危害?

抑制兼并的措施?

不抑兼并的原因?

(1)概况:

汉——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日益普遍。

(2)危害:

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抑制兼并的措施:

如北魏颁布均田令

(4)不抑兼并的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自由买卖的存在

5、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战国:

商鞅变法,出现;

汉代:

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禁商人购置土地;

中唐以来:

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官商分利;

明清:

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盘剥商人,限制对外贸易。

明代:

为遏制倭寇,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清代:

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经济、科学、文化交流,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共性: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积极: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

到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2)消极: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影响了科学的进步,使中国与世隔绝,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分析影响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那些?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官府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国家专制统治。

【课堂探究】

【探究一】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桑蚕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唯湖以委……官赋私负成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变化: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一份奏折中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

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

至少之年,买价至(白银)三十余万两之多。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背景。

特点:

丝绸为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广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对外贸易交易量大。

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江南经济繁荣,丝织业发达;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

7.(2009年江苏历史,21)

历史学家李洵

认为:

“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

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

……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

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1)表层信息:

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的兴衰。

(2)深层信息:

影响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解析:

(1)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以纺绩求利”“启中举,尽免其役”,可知致富的主要途径一是发展工商业,二是科举免役;第

(2)问重点从“导奢导淫”“伦教荡然”“好讼致穷”方面分析作答;第(3)问重点从扩大再生产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

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

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

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探究三】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6.(2012年海南历史,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

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

“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

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1)表层信息:

明代海禁政策实行的背景及影响。

(2)深层信息:

政府政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

(1)问,依据材料中张士诚等部“入海为盗”“每诱岛倭入掠”,日本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等信息综合归纳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的根

源在于自然经济。

(2)问,由材料中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等信息回答“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据“走洋如适市”“闽人……饶富”等信息整理海禁政策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

的轻视。

(2)原因:

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

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课时练习】

1.《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

D

2.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B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

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

A

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

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

D

6.《登州府志》记载:

“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7.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想要组建像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贸易公司……是不可能的”。

他这样说的依据主要是()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C.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地域性商人群体反对建立贸易公司

答案:

C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