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028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2005年四川省法检公务员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

本题本属于国家绝密级资料,任何人或单位均不得抄录、复制题本内容,不得截留或藏匿题本。

凡违反者,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考生得到题本后必须等待监考人员发出指令后才能翻开题本封面,并严格按照监考人员指令进行测验。

凡违反者,将作考试违纪处理。

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这项测脸共有四个部分,100道题,每题一分,共计100分,总时限为90分钟,各部分不分别计时,单都给出了参考时限,供你参考以分配时间。

注意:

请首先在题本和答题卡上填写(涂)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考证号一律从左道右填写,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横排空白方格用蓝、黑色墨水笔填写,竖排用2B铅笔填涂相对应数字。

请仔细阅读以下注意事项:

1、本测验题目全部作答在答题卡上,请按题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选项对应的字母用2B铅笔涂黑,在题本上作答无效!

严禁折叠答题卡。

2、本测验均为单项选择题,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3、监考老师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4、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笔,将试题本、答题卡、草稿纸留在桌面上,然后离开。

 

***************************************************

*停!

请不要往下翻!

听候监考老师的指示。

*

*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

***************************************************

 

第一部分数量关系

(共15题,参考时限13分钟)

本部分包括两种类型的试题:

一、数字推理:

共5题。

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或二项,要求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缺项。

例题:

13579()

A.7B.8

C.11D.未给出

解答:

正确答案是11,原数列是一个奇数数列,故应选C。

请开始答题:

1.161322()

A.27B.29

C.33D.46

2.32111427()

A.34B.32

C.30D.28

3.1/514/539/5616/60()

A.18/61B.20/63

C.25/65D.27/69

4.12142038()

A.46B.52

C.64D.92

5.4159326872()

A.28B.36

C.40D.48

二、数学运算:

共10题。

你可以在草稿纸上运算,遇到难题,你可以跳过不做,待你有时间再返回来做。

例题:

84.78元、59.50元、121.61元、12.43元以及66.50元的总和是:

A.343.73B.343.83

C.344.73D.344.82

解答:

D。

实际上你只要把最后一位小数加一下,就会发现和的最后一位数是2,只有D符合要求,就是说你应当动脑筋想出解题的捷径。

请开始答题:

6.3×999+8×99+4×9+8+7的值是:

A.3840B.3855

C.3866D.3877

7.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和为43,甲数的2倍加8,乙数的3倍,丙数的4倍,丁数的5倍减去4,都相等。

问这四个数各是多少?

A.141289B.161296

C.1110814D.141298

8.某计算机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生产一批计算机,如果每天生产140台,可以提前3天完成;如果每天生产120台,就要再生产3天才能完成,问规定完成的时间是多少天?

A.30B.33

C.36D.39

9.一根钢管,如果把它锯成4段,需要24分钟。

照此速度,如果将它锯成8段,需要多长时间?

A.42分钟B.48分钟

C.56分钟D.64分钟

10.甲、乙、丙三人共赚钱48万元。

已知丙比甲少赚8万元,乙比甲少赚4万元,则甲、乙、丙赚钱的比是:

A.2∶4∶5B.3∶4∶5

C.5∶4∶2D.5∶4∶3

11.姐弟俩出游,弟弟先走一步,每分钟走40米,走了80米后姐姐去追他。

姐姐每分钟走60米,姐姐带的小狗每分钟跑150米。

小狗追上了弟弟又转去找姐姐,碰上了姐姐又转去追弟弟,这样跑来跑去,直至姐弟相遇小狗才停下来。

问小狗共跑了多少米?

A.600米B.800米

C.1200米D.1600米

12.某班有120名学生,其中60%会说法语,余下的只会说英语。

同时,会说法语的学生中有25%也会说英语,那么该班一共有多少学生会说英语?

A.66B.60

C.72D.78

13.一辆汽车油箱中的汽油可供它在高速公路上行驶462公里或者在城市道路上行驶336公里,每公升汽油在城市道路上比在高速公路上少行驶6公里,问每公升汽油可供该汽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多少公里?

A.16B.21

C.22D.27

14.100张多米诺骨牌整齐地排成一列,依顺序编号为1、2、3、……99、100。

第一次拿走所有奇数位置上的骨牌,第二次再从剩余骨牌中拿走所有奇数位置上的骨牌,依此类推。

请问最后剩下的一张骨牌的编号是多少?

A.32B.64

C.88D.96

15.光每秒钟可走3

105公里,从太阳系外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上发出的光,需要4年时间才能到达地球,一年以3

107秒计算,求这颗恒星到地球的距离。

A.3.6

1012公里B.3.6

1013公里

C.1.2

1012公里D.1.2

1013公里

※※※第一部分结束,请继续做第二部分!

※※※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30分钟)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

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

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例题: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竖线右侧的问题。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

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1.[]处恰当的措辞是:

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A.遍布B.扩展

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数万千C.绵延D.延伸

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幔物解答:

正确答案是C。

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2.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A.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

碰撞、

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俯冲和裂谷

谷)可能会产生了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B.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

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谷的情形相反

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

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的交接处

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D.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

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缘或陆地之上

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解答:

正确答案是B。

层,或者兼而有之。

 

请开始答题:

一、阅读以下文字,回答16-20题:

1928年,英国有一位名叫森金斯的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一些金属经过高温处理或添加某些元素之后,会变得像面团和软糖一样柔软和易于加工。

只要施加很小一点压力和拉力就可以延长几倍、几十倍以至几千倍。

于是,便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超塑现象,并把具有这种特性的金属,称之为超塑金属。

众所周知,金属在常温下是以固体状态存在的。

晶体原子排列成紧密的晶格点阵,保持着其原有的各种特性。

而当加热到一定高温之后,有一些金属和化合物中的晶格原子就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紧密的晶格点阵,降低了原子间的结合力,增加了金属的[]。

这样,原来难以进行加工的固体金属就会变得易于成型。

超塑金属具有两个非常有用的特点。

一种是在到达超塑性温度以上时,金属显现出的易于加工的柔软性能,伸长率可达到500%~2000%,个别的竟可达到6000%;另一个是在常温下重现的抗压、抗拉和耐腐蚀性能。

科技人员利用它的这种双重性能,就可以制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功能的超级合成材料,创造出先进的金属加工工艺,生产出许多新奇的产品。

现在,超塑金属已经在众多的领域中大显身手,表现出新颖、奇特的功能。

在航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中,需要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低密度的新型复合材料。

过去,普遍采用粉末冶金、扩散焊接和电化学等方法来制取。

超塑金属的出现,为人们制造复合材料找到了进行合成的新方法。

在超塑状态下,把铝、硅基的脆性合金压制成几十微米厚的薄片,以此作为基体材料。

然后,再在基体材料中渗入硼纤维或碳纤维作为骨架。

这样,就可以综合基体材料和骨架材料的双重优点,相互取长补短,制造出合乎要求的超级材料。

例如,硼纤维和铝制成的复合材料,用来加强飞机上的衬板,可以使机翼的刚度提高50%,自重减轻一半。

若是用来制造整个飞机,可以使整体重量减轻近四分之一。

利用超塑金属还可以进行成型工艺的加工。

加以很小的压力,就能够产生很大的变性。

经测定,超塑金属的成型压力仅为一般金属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

一般地说,采用45吨的压机就可以成型,而一般的金属冷挤压成型则要用300吨以上的压机。

而且,采用超塑金属加工零件可以一次成型,节省了其它的加工工序和时间。

如制造钛合金涡轮盘,若采用机加工的方法每件需要32~56小时,现采用超塑性等温加工,每件成型工时只需要10~20分钟,工效提高了近80倍。

同时,材料消耗也减低了一半。

16.上文第二段中[]的恰当措辞应为以下哪一项:

A.柔软性B.拉伸性

C.可塑性D.超塑性

17.以下关于“超塑金属”的叙述,哪一项符合文意:

A.金属的超塑性是在高温的条件下发生的

B.在到达超塑性温度以上时,超塑金属显现出易于加工的柔软性能,伸长率常可达到500%~6000%

C.超塑金属易于成型

D.在高温低速条件下,超塑金属内部会发生变化,不具有微细晶粒

1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A.在高温条件下,超塑金属没有抗压、抗拉和耐腐蚀性能

B.运用于航空和航天技术中的超塑料金属是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低密度的新型复合材料

C.采用超塑金属加工零件可以节省加工工序和时间

D.超塑型加工的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19.下列关于“超塑金属”应用于航空及航天领域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A.在超塑状态下,把铝、硅基的脆性合金压制成几十微米厚的薄片,以此作为基体材料

B.在基体材料中渗入硼纤维或碳纤维作为骨架

C.把超塑金属用来制造整个飞机,可以使飞机整体刚度提高50%、重量减轻近四分之一

D.综合基体材料和骨架材料的双重优点,相互取长补短,制造出合乎要求的超级材料

20.以下哪项说法不符合文意:

A.超塑金属的成型压力比一般金属小得多

B.超塑金属永远不会生锈

C.采用超塑金属加工零件只需要一道工序

D.超塑金属在成型工艺的加工方面具有一般金属不能比拟的高效率

二、阅读以下文字,回答21-25题:

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指出,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各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目前,在全球的死亡青年和儿童中,半数以上是罹患①了诸如艾滋病、疟疾、肺结核、麻疹、腹泄②和肺炎等传染病。

仅1998年一年,这些疾病在全世界就夺去了1100万人的生命。

以艾滋病为例,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沿③,逐渐[]成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一些国家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已超过其总人口的1%。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④2000年底,全世界有22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正忍受艾滋病的折磨,艾滋病毒已跨越国界,任何希望把艾滋病挡在国门之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利于某些疾病的传播。

曾经(a)只限制(b)在世界(c)某些地区发作的登革热和疟疾现(d)正在向新的地区扩散。

因为在过去15年中,北部许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和温暖,使蚊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滋生,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许多疾病的全球化将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21.①②③④没有错别字的一词是:

A.罹患B.腹泄

C.蔓沿D.截止

22.文中[]处恰当的措辞是:

A.演变B.演进

C.演绎D.演化

23.文中abcd四个词中不可删的是:

A.曾经B.限制

C.世界D.现

24.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A.艾滋病的传播是无情的,其扩散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B.在无情的艾滋病世界中,是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的

C.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是目前最危险的敌人

D.各国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阻挡艾滋病的传播

25.本文支持的观点是:

A.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传染病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杀手

B.地球气候的变化使传染病的扩散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C.疾病的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健康紧密相关

D.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阅读以下文字,回答26-28题: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

任何物质产品在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

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亡其载体,灭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是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读书、授业等),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论著、设计等)。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

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

同一种无线电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视的最新理论。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

馈赠性。

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我们运用欧姆定律,也无须向德国支付专利费用,等等。

这些都表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

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

26.“消费”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是:

A.物质的耗费

B.精神的耗费

C.使用

D.既是物质的耗费又是精神的耗费

27.“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分别所指的是:

A.消费者和物质产品

B.人的头脑和书籍资料

C.运用知识的人和精神产品

D.读书、授业等和论著、设计等

28.本文的论题是:

A.科学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

B.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C.必须重视知识的使用价值

D.消费知识的过程是脑力劳动的过程

四、阅读以下文字,完成29-32题:

目前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

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被淹没。

有人则认为,CO2浓度增加导致气温上升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相应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

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

他们说,按一般理论,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增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事实却是:

在CO2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往往在开始时有所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

而且即使光合作用随着CO2的增加而提高,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部分冻结着的泥碳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CO2数量十分可观,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

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那么,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

29.对文中划线的词语,解释准确的是:

A.“温室效应”:

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

B.“反馈调节”:

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以上说法”:

指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D.“他们”:

指不同意生态学家意见的学者

30.第二段末尾说的“得不偿失”,意思是:

A.即使光合作用的效率增长了,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B.地温上升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赶不上它带来的危害

C.细菌作用释放出的CO2,不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D.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远不如细菌分解释放出的CO2多

31.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本文不同意生态学家的预言,否定了温室效应有害的观点

B.CO2增加是否促进光合作用,理论推断与事实未必完全一致

C.对绿色植物的反馈调节作用,学者们并不都持乐观的态度

D.本文引述了有关温室效应的不同意见,也表明了自己的倾向

32.在第三段结尾处的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文字是:

A.当然是比较合理并可以实现的

B.显然是过于简单而不够客观的

C.就过于一厢情愿,太没有水平了

D.虽然有理论依据却令人难以接受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33-36题:

日本邮政省决定,自1998年度开始,正式开展使飞艇滞留在2万米高空平流层、以其①作为电波中继站的技术研究。

这一研究将成为继人造卫星后新一代地面信息通信系统的基础开发项目,其②特征是使过去尚未被利用的微波频带得以应用。

此计划名为空中网络计划,邮政省打算以此建立第二个国内电话网。

飞艇滞留的高度远远低于同步卫星的3.6万公里和低轨道卫星700~10000公里高度,可使高频带电波——微波得到很好的利用。

微波绕避障碍物性能差,因此在地面通信系统和滞留高度很高的卫星通信上难以使用。

但是其③信息传输容量是目前我们用来进行通信、广播频率电波的数千倍。

目前一颗通信卫星大约可容1.6万~4万路电话,其④制造成本约200~400亿日元,而一架飞艇造价仅为数十亿日元,可容20万路电话。

空中网络计划预计有30架左右的飞艇就可以覆盖整个日本。

日本科技厅也在积极参与这一计划,打算利用这种飞艇开展臭氧密度、地球环境监测及灾害监视等。

邮政省和科技厅计划在1999年着手展开小型实验机的实验,以期在2002年实现数字化通信广播的技术革新。

33.对文中四个“其”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其①与其②指代的对象相同

B.其②与其③指代的对象相同

C.其①与其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其②与其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34.根据文意,下列对“微波”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微波是一种频率高于目前用来进行通信的电波频率的电波

B.微波难以到达滞留高度很高的通信卫星,但容易达到低轨道卫星的高度

C.微波的信息传输量很大,可达现用通信电波信息传输量的数千倍

D.微波可被发送到滞留在2万米高处高空平流层的飞艇,再被送返地球

35.对“空中网络计划”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该计划要利用飞艇使过去尚未被利用的微波频带得以利用

B.该计划要用30架左右的飞艇建立起第二个可以覆盖整个日本的电话网

C.该计划要用容量大、成本低的低空微波电话网取代卫星通信电话网

D.该计划不仅可以实现通信广播的技术革新,还有利于科学监测

36.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让飞艇停在2万米高度做电波中继站的研究,是空中网络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础

B.以空中飞艇为中继站建立起来的通信网络是新一代地面信息通信系统

C.科技厅参与开发这种飞艇,目的是用以开展对地球环境等情况的监测

D.空中网络计划预期在2002年实现对数字化通信广播的技术革新

六、阅读以下文字,回答37-41题:

睡眠是大脑为维持正常机能而产生的[]抑制状态。

通过对整个睡眠过程的仔细观察,发现它具有两种不同的状态:

其一为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其二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快波睡眠。

人们在刚刚入睡后的睡眠大都属于慢波睡眠。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特征,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1、2、3、4期。

这四个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

1期:

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频率快慢混合,以4-7次/秒的θ波为主。

这一时期一般是在睡眠开始或夜间短暂苏醒又入睡之时。

2期:

也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中间常出现短串的12-14次/秒的梭形睡眠波和一些复合波。

这一时期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着浅睡过程。

3期:

常呈现短暂的高振幅、频率为1-2次/秒的δ波。

4期:

脑电波也是呈现出高振幅波形且以δ波为主,代表着深睡状态。

3期和4期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

通常认为,4期慢波睡眠具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

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其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现低振幅的去同步化快波,也称为异相睡眠。

并且,由于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随着眼球的快速运动,所以也被称为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快波睡眠可能与脑的发育和记忆的巩固有关。

37.第一段[]处恰当的措辞是:

A.自我B.自动

C.自律D.自然

38.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慢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时相

B.慢波睡眠从第1期到第4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

C.慢波睡眠都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

D.慢波睡眠一般不伴有眼球的快速运动

39.根据上文,以下哪项不能作为慢波睡眠分期的依据?

A.脑电波振幅B.脑电波频率

C.脑电波形D.入睡时间

40.关于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的区别,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

A.慢波睡眠时睡眠较深,快波睡眠时类似觉醒状态

B.慢波睡眠呈同步化慢波,快波睡眠呈去同步化快波

C.慢波睡眠分期,快波睡眠不分期

D.慢波睡眠一般无快速眼动,快波睡眠常伴有快速眼球运动

41.根据原文,得出的以下哪项推论是错误的?

A.快波睡眠一般在慢波睡眠之后出现

B.慢波睡眠1期脑电频率不超过7次/秒

C.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D.快波睡眠相比慢波睡眠而言,会出现呼吸、心率增快

七、阅读以下文字,回答42-45题:

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

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并不那么一致是十分[]的。

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现代的事。

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筑的象征。

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长城列为世界重点文物,宇航员遥观地球所能辨识的人工构筑物的报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又增加了一番意义。

对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做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

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

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了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的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最终积淀、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42.短文第一段中的[]里应填入的词语是:

A.奇怪B.合理

C.盲目D.自然

43.第一段中所说的“现代的事”指的是:

A.同心同德,共创未来B.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C.定为国歌,世代传唱D.名扬世界,值得自豪

44.第二段中说“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其含义是:

A.表明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