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
一、
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
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
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
目标与解析
目标定位:
①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
解题
点拨: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
情:
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
点拨:
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
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
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听读。
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
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
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
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
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
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
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
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
(从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
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
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
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
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
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
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
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
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
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
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听读。
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
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
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
李密呢?
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
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
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
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
(该层第一个词:
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
(该层第一个词:
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
(该层第一个词:
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
(该层第一个词:
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该层第一个词:
臣
)
第四段
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
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
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
(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
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
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
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
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
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
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
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
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
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
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陈情于事
2.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
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三的有关内容,说说对“孝”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最后明确,统一认识。
2.今天的我们,怎样做就算是尽到了孝心?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参考答案:
第一、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灭吴的阻力。
第二、李密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很可能有哪些?
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参考答案:
第一、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
第二、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
第三、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
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本课小结: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尽孝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