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826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docx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非木杮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卒获有所/闻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

C.相与步于中庭(在)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时间为序叙述故事,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按老河兵的说法寻得石兽。

B.选文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善逆向思维,歪打正着。

C.选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作者的思考和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选文讲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

1.C

2.D

407.B

4.

(1)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却没有找到。

(2)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他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凭常理主观推断呢?

5.道理:

对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实践出真知)。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找出谓语动词,并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

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

C.不正确。

“卒”是副词,意为“终于,最终”,可与下句断开;“获有所闻”意为“有所收获”,中间不可断开。

正确断句应为“卒/获有所闻”。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D.有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其”的意思是“这,这种”。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有误。

应该是:

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阅:

经过;岁:

年;募:

募集;竟:

终了,最后。

(2)但,只;其,其中;臆断,主观地判断。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

文章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最后。

本文的主旨句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先正确翻译句子,本句翻译为: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可知,“可据理臆断欤”,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凡事要实践,不能主观推论,实践才能出真知。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

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

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

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

呜呼!

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

同“值”,当值,值勤。

②蝟:

今作“猬”,刺猬。

③已:

语气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而极爱才(______)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

【答案】

1.⑴很(非常)⑵换(更换)

2.A

3.一笑不复言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解析】

1.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

极:

很(非常);易:

换(更换)。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

3.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

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

3.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

“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

高尚的德行。

②嘿:

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

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为蒲亭长(___________)

(2)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1)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仇香有哪些“至行”?

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担任

(2)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

(1)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3)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

(1)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

(2)亲民(3)不慕名利(4)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本题中,“为”翻译成:

担当,“集”翻译成:

栖息,停留。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以及句意进行做答。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翻译为:

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据此断句为: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

(1)句难度不大,奉:

俸禄;以:

用,译文:

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2)句中的鄙翻译为边,边界,需要注意它的反问语气,译文: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3)句是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译文: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文中“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等句子可以归纳出仇香的“至行”,即品德高尚、不慕名利、善于说服别人、讲究礼仪。

【点睛】

译文:

有一个叫仇香的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

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

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

仇香吃惊地说:

“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

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

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

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

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

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

“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

”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令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服整齐。

平常,从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

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8分)

猫号

刘元卿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客说之曰:

“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

”又客说之曰:

“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

不如名曰‘云’。

”又客说之曰:

“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

”又客说之曰:

“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

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

“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

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嗤之曰:

“噫嘻!

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

(选自《应谐录》)

【注释】①刘元卿:

明代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著有《应谐录》,是一部笑话集。

②齐奄:

人名。

③尚:

崇高,这里是超过的意思。

④圮(pǐ):

塌坏,倒塌。

⑤东里丈人:

丈人,老人家。

东里丈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自奇之()

(2)虎诚猛()

(3)云霭蔽天()(4)请更名曰“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

3.东里丈人的话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2分)

【答案】

1.

(1)感到奇特(以……为奇,认为……奇特)

(2)确实,实在(3)遮蔽(4)更改

2.龙本来就此老虎神奇,(但)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超吧?

3.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重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

为人处事亦是如此。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1)句中“奇”字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感到奇特(以……为奇,认为……奇特)。

(2)句中“诚”是确实,实在的意思。

蔽是遮蔽。

第(4)句中“更”是更改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固”是本来的意思,“于”是比,在翻译准确的基础上进行直译,句子通顺、流畅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中心的理解。

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以自己的猫为奇而他的客人争相为猫命名,最后东方丈人发表自己见解的内容“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

”,表现了事物有其本质属性这一根本观点,而东方丈人意在教育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评价不要脱离事物的本质。

为人处事也应该这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连月不开(________)

(2)春和景明(________)(3)宠辱偕忘(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B.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C.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而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而有力。

D.作者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但文章的主旨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

1.

(1)指天气放晴

(2)日光(3)荣耀

2.

(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2)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3.D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景:

日光。

开:

天气放晴。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此,这。

则,就。

大观,雄伟景象。

鳞,代指鱼。

游泳:

或浮或沉。

游:

贴着水面游。

泳,潜入水里游。

3.D错误,文章的主旨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睛】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

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6.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

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

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

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

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

言于抚按,调中牟。

秋成时,飞蝗蔽天。

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

县故土城,卑且圮。

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

“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

幼学执敏置诸狱。

淫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

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

母卒,不复出。

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明年卒,年八十四矣。

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捕治之治:

治理

B.咸言中牟治行无双咸:

C.御史以闻闻:

使……听到

D.飞蝗蔽天蔽:

遮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A.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B.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C.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D.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B.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C.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淫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答案】

1.A

2.D

3.A

4.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

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解析】

1.A.立捕治之治:

惩处。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

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D.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3.A错误,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御史这才作罢。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尽”:

都。

“举”:

推行。

“活”:

救活。

“奇”:

多。

【点睛】

参考译文: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予确山县知县。

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

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

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

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请求巡抚、按察使,调幼学到中牟县。

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

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