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620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202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

(二)文综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1.(2020·陕西二模·24)《易》言神农氏斫水为耜,揉木为耒。

《国语》记载: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记载: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南)之麦。

秋,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之禾。

”上述材料反映了()A.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B.土地私有制的形成C.诸侯之间割据混战                                D.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先秦;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24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易》记录了神农氏以耒耜为生产工具,《国语》记录了铁农具的应用,《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这反映了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无法看出土地私有制是否形成,且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诸侯之间割据混战需要有战争的相关史实,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给自足,排除D项。

【答案】A2.(2020·陕西二模·25)《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

“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昕。

”对此有学者认为:

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

也有学者认为:

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                    B.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C.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                D.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考点】汉朝;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历史解释;史学理论【解析】材料中,两位学者分别从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宰相的作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史实,因此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故选A项;材料中两位学者都得出了各自的结论,只是结论不同而已,且这与二者认识角度不同有关,与史料的多少无关,排除B项;C选项描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论从史出,历史结论来源于史实,不会因时代久远而无法形成,排除D项。

【答案】A3.(2020·陕西二模·26)下图是南宋李嵩《货郎图》,该画作体现了() A.文人追求意境                                        B.商品经济的繁荣C.高超写实手法                                        D.市坊界线被打破【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宋朝;⒉艺术(书法、绘画、戏曲);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唐宋元变革(26题)【解析】写实手法即如实地描绘事物,该画作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画中细节精致,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体现了超高的写实手法,故选C项;该画作属于宋朝风俗画,并不能体现文人追求意境,排除A项;该画作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无法看出繁荣,排除B项;该画作并未呈现城市的面貌,无法看出市坊界线是否被打破,排除D项。

【答案】C4.(2020·陕西二模·27)明代中叶《许氏世谱》中记载:

徽州歙商许某在江浙开典当四十余肆,伙计几及二千。

每处当铺都分别由各掌计(经理)掌管。

按规矩,家庭开支与铺店的财务是分开的。

这反映了明代()A.商业市镇大规模兴起                            B.已经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C.江浙商品经济的繁荣                            D.经营管理向近代商业演进【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⒊明清商业新发展;明清社会转型(27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据材料“分别由各掌计(经理)掌管”“家庭开支与铺店的财务是分开的”可知,许某的典当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已比较规范,具有了近代商业的某些因素,体现了向近代商业的演进,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商业市镇的信息,无法看出其是否大规模兴起,排除A项;区域性商人群体即商帮,强调的是因地缘基础而建立的商人组织,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繁荣是通过商业因素的发展体现的,材料并未涉及此类信息,排除C项。

【答案】D5.(2020·陕西二模·28)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

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

这反映当时()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                  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28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据材料“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可知,清政府已经具有了参引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的意识,故选D项;材料只提及《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用处,并未提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无法反映其成为国际准则,排除A项;清政府印发《万国公法》并在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的做法,能够体现清政府从盲目自大心态中清醒,但并不能反映这种心态的消失,且1864年清政府的这种心态并未消失,排除B项;1864年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主要还是限于科技方面,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

【答案】D6.(2020·陕西二模·29)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经济上的准备,开始集中国家的经济力量,为此实行了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一些当政的腐败势力渗入其中,把部分国家资本占据为官僚资本。

据此可知()A.民族工业面临阻力                                B.国民政府积极参与抗日C.国民政府官员腐败                                D.官僚资本均来源于国家【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30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国民政府为抗日做出的贡献,无法看出其是否积极参与抗日,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国民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表现,无法看出其是否腐败,排除C项;官僚资本实质是借助国家力量发展起来的私人资本,因此,其资本除部分来源于国家外还有个人投资,排除D项。

【答案】A7.(2020·陕西二模·30)有学者在整理抗日战争资料时发现:

1943年《泰晤士报》指出“华北是中国前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里没有较大战争,中国军队也严重缺乏弹药,但这里却吸引了相当部分的日军人力。

”这主要说明()A.持久战是中国抗战的主要策略            B.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变成主战场C.中国军队战略军需物资的匮乏            D.游击战争得到部分西方媒体肯定【考点】抗日战争;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30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抗战时期华北地区在中共的领导下进行了大量游击战争,材料中《泰晤士报》的评论说明华北起到了很好的牵制日军的作用,说明游击战争得到部分西方媒体肯定,故选D项;持久战策略侧重于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所学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变成主战场,与题干时间1943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华北地区的中国军队严重缺乏弹药,但是并未提及其他地区,不能说明中国军队战略军需物资的匮乏,排除C项。

【答案】D8.(2020·陕西二模·31)1973年《关于接收来华留学生计划和留学生工作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对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尽量满足,对亚、非、拉已建交的友好国家有重点地、少量地赠给奖学金名额;对欧洲、北美、大洋洲国家及日本一般不提供奖学金。

此时的留学教育()A.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为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和国的年轮(31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留学教育受到“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关闭了与西方国家教育交流的大门,而材料中的现象说明1973年我国与西方国家已有教育交流,这就为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故选B项;1973年,由于中苏关系破裂等原因,社会主义阵营已走向瓦解,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这些留学生的学习内容及毕业去向,无法得知是否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排除D项。

【答案】B9.(2020·陕西二模·32)奥古斯都在公元前18年和公元9年分别订立了《尤利法》和《巴比和波培法》,用来惩罚独身、无子女和通奸,并且对已婚和生育合法子女的罗马公民给予一定奖励。

奥古斯都曾规定“凡是生育3个合法子女的妇女都有自主权”。

这些法律条文的出台()A.说明古罗马妇女地位普遍提高            B.是基于生产生活和战争因素的考量C.促进了罗马城邦民主政治开展            D.在适用范围上属于罗马万民法范畴【考点】罗马法;希腊罗马的辉煌(32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中这些法律条文体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目的是增加罗马的人口,以保障生产生活的顺利开展,并为战争提供人力,故选B项;据材料“凡是生育3个合法子女的妇女都有自主权”可知,古罗马妇女拥有自主权是有条件的,并非地位普遍提高,排除A项;罗马城邦并未确立民主政治,排除C项;公元前18年和公元9年,在适用范围上依然属于罗马公民法的范畴,排除D项。

【答案】B10.(2020·陕西二模·33)17世纪下半叶,东印度公司每年给查理二世10500英镑。

正因为这样,查理二世登基次年(1662年),便扩大了东印度公司的特权:

增加东印度公司可运往国外的黄金数量额,准予该公司在印度组建军队、修筑堡垒。

不久,查理二世又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设立造币厂的权利。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东印度公司的权利得到提升                B.英国国王获得印度的统治权C.国家力量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D.英国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⒈西欧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影响;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33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是英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因此国王对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体现了国家力量对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故选C项;东印度公司的权利得到提升,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英国国王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并未提及国王与印度的统治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正因为这样”可知,查理二世给予东印度公司各项特权,是因为其“每年给查理二世10500英镑”,而不是对其的妥协,排除D项。

【答案】C11.(2020·陕西二模·34)美国最高法院在裁决是否允许公开所谓的“五角大楼文件”的案子时,站在报纸而不是政府一边。

美国最高法院还裁决说,新闻媒体应该受到“第一修正案”的某些保护使之不受诽谤罪威胁,从而避免媒体业主因害怕受到诉讼和财产损失而不愿意对公共事务做充分报导。

材料反映了()A.最高法院拥有媒体审核权                    B.最高法院拥有较高独立性C.媒体影响最高法院的审判                    D.新闻自由在美同存在争议【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33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据材料“站在报纸而不是政府一边”可知,美国最高法院在裁决案件时,不一定与政府保持一致,说明其不受政府干涉,拥有较高的司法独立性,故选B项;媒体的审核权掌握在政府的新闻出版部门,最高法院拥有的是司法权,排除A项;最高法院的审判依据的是国家法律,不会受到媒体影响,排除C项;“争议”一词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据“新闻媒体应该受到‘第一修正案’”的某些保护”可知,最高法院和联邦宪法修正案在一定程度上都在保护新闻自由,材料主旨并非强调新闻自由,排除D项。

【答案】B12.(2020·陕西二模·35)某一类音乐作品在内容上体现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塑造了民族英雄形象,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这一风格的音乐作品()A.注重现实并揭露社会问题                    B.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C.祟尚感性并揭示精神世界                    D.受到近代科学技术启发【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33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据材料“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等信息可知,该类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崇尚感性并揭示精神世界,故选C项;注重现实并揭露社会问题,是现实主义流派的特点,排除A项;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是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排除B项;浪漫主义流派并未有突出的科技痕迹,说明其并未受到近代科技的启发,排除D项。

【答案】C二、材料阅读13.(2020·陕西二模·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起初美国的税收是由包税人收取的。

1683年,包税制被取消。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

“凡未经议会允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任意征税,超出议会准许的时间或方式皆为非法”。

1713年后大多数税都是通过政府雇员征收的。

1714年,财政部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负责监督向国库输送收入,从而实现了财政的国有化,建立起了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雏形。

1782年形成了经济改革法案,把原先属于国王私人的财产重新界定为公共财产。

1785年,税收管理重组为两个办公室,海关和税收事务委员,前者负责关税,后者管理土地税、财产税和1799年后的所得税。

——摘编自毕竟悦《政制转型与国家税收》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的确立,国家逐步展开了税收制度的修正与完善工作。

在1952年讨论了中国当时的税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合理调整,简化合并,开辟新税,试办商品流通税……在1958年之后,为了适应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农村财贸管理体制的变化,中国在农村试行了人民公社财政包干办法,进而在部分城市试行了国营企业“税利合一”上缴办法。

由于违背了经济规律,这些做法很快以失败告终。

在整个税制改革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方面改造了农业税,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

——摘编自李顺求《中国税制改革的伦理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税收的变化并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税制改革的异同。

(10分)【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全国卷25分题(真题和模拟题)【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1683年,包税制被取消……1713年后大多数税都是通过政府雇员征收的”可知,由包税人收取变为多数政府雇员征收;据材料一“把原先属于国王私人的财产重新界定为公共财产”可知,国王征税权的限制不断强化;据材料一“税收管理重组为两个办公室,海关和税收事务委员,前者负责关税,后者管理土地税、财产税和1799年后的所得税”可知,税收管理机构不断细化;据材料一“从而实现了财政的国有化,建立起了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雏形”可知,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国有化程度越来越高。

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展开,政治方面,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方面,据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据材料一“1714年,财政部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1782年形成了经济改革法案……1785年,税收管理重组为两个办公室”可知,政府发挥经济管理职能;思想方面,据所学启蒙运动的知识可知,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

(2)第一小问相同点,材料一讲述了1683—1785年英国税制改革的历程,材料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之后税制改革的历程,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中英两国都有对税制的不断调整;据材料一“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及材料二“为了适应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农村财贸管理体制的变化”可知,两国税制改革适应政治政策的调整。

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二“一方面改造了农业税,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可知,中国注重农业税;据材料一“从而实现了财政的国有化,建立起了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雏形……把原先属于国王私人的财产重新界定为公共财产”可知,英国注重公共财政;据材料二“在整个税制改革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性质”可知,中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据材料一“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可知,英国体现资本主义民主。

【答案】

(1)变化:

由包税人收取变为多数政府雇员征收;国王征税权的限制不断强化;税收管理机构不断细化;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国有化程度越来越高。

(每点2分,答3点得6分)原因:

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政府发挥经济管理职能;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

(政治、经济、思想每项必有一点,每点3分,答3点得9分)

(2)同:

税制不断调整;税制改革适应政治政策的调整。

(每点2分,答2点得4分)异:

中国注重农业税;英国注重公共财政;中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英国体现资本主义民主。

(每点2分,答3点得6分)14.(2020·陕西二模·4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发展变迁中会受到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长达两千年,对于中国古代的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不言而喻,儒家思想经历了孔孟、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学派的流变,每种流变都对个体意识的发展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

时而促进,时而抑制,时而保守,时而反弹。

从孔子的承认个体意识的存在,到孟荀时的有所发展,再到童仲舒和朱熹时代的限制和压制,后经明后期的短暂觉醒,最后重归理学的禁锢。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个体意识是不断变迁的,这种变迁也是深受中国古代正统思想地深刻影响的。

——摘编自李浩《儒家思想流变对中国古代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

至少论证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全国卷12分题(真题和模拟题)【解析】据材料“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发展变迁中会受到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等信息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时而促进,时而抑制,时而保守,时而反弹”,体现了因时而变的特点,并且材料就这一特点分阶段进行了阐述,因此提炼材料观点为:

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中的阐述以及中国古代史的其他阶段分期进行论证即可,论证时注意题干的要求——至少论证两个时期,并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

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影响。

(2分)论证:

①春秋时期孔子“克己复礼”秩序观对个体意识的抑制。

孔子又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仁”的观点,反映出孔子要求君子要尽量的克制个体意识在合理的范围内。

②春秋时期孔子“克己复礼”秩序观对个体意识的承认。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即是承认“己”的存在,个体的存在,个体自我意识的存在。

③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思想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发展。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都强调个体意识的作用,促进了个体意识的觉醒。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社会需要个体意识,思想上“百家争鸣”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都为个体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社会动荡,也需要国家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所以会出现压抑个体意识,强调国家意识的思想。

④汉朝时期对个体意识的规范和僵化。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天谴论”等思想,不强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服从,阻碍了个体意识的发展。

原因: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朝初期“七国之乱”,不利于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

⑤程朱理学对于个体意识的压抑。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压抑个体意识。

原因:

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中央集权衰落,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并流,社会信仰多元,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⑥心学促成个体意识在传统社会的反弹。

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对于人的发现和人的“个体意识”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原因:

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社会矛盾尖锐,儒家学者进行反思。

⑦明清之际出现的所谓“异端”思想促进个体意识的发展。

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反传统思想,肯定了个体意识,促进个体意识的发展。

原因: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统治阶级的腐败,社会变革。

⑧清朝时期,理学僵化对个体意识的压制。

原因:

清朝入主中原,为了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反专制思想的出现。

(任选两个时期进行论证,一个时期思想3分,原因2分,两个时期,共10分)15.(2020·陕西二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币制改革,推行了法币政策。

起初,我国一直以来用银两作为我国的货币,并且形成了银两和银元并用的局面。

后来,南京政府当局实施废两改元的政策,成功地为1935的法币政策改革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际上,美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公布了《白银法案》,操纵世界的白银市场,推动美国商品的出口。

所以,原先的银本位制被南京国民党当局放弃,转而实行了纸币代替银元的货币改革,希望能够借此缓解国内当时经济异常困顿的局面。

并且由于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支出远远大于收入的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这也是国民党政府当局不得不于1935年11月实行了币制改革的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国民党当局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实施了法币制度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摆脱当局的财政危机,挽救自己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姜乔乔《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作用。

(9分)【考点】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全国卷选修一真题模拟题汇总【解析】

(1)据材料“美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公布了《白银法案》,操纵世界的白银市场,推动美国商品的出口”可知,美国转嫁经济危机造成中国白银外流,以及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据材料“由于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支出远远大于收入的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可知,国民政府财政金融危机(国民政府财政赤字、币制混乱);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币制改革,推行了法币政策”“原先的银本位制被南京国民党当局放弃,转而实行了纸币代替银元的货币改革”可知,国民政府对金融的垄断;据1935年这一时间线索可知,当时因为要抵制日本侵华,导致军费开支激增。

(2)积极方面,据材料“主要目的就是摆脱当局的财政危机,挽救自己的统治地位”可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国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