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582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docx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

第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和领导力量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

导核心,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到在

新形式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巨大的历史性新考验,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教学重点、难点:

1、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两个先锋队”。

3、新时期党面临的两个历史性课题。

教学时数:

4学时。

讲授新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

工人阶级同社会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工人阶级大多集中在构成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全民所有制的现代化骨干企业,创造着最大部分的社会财富,是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因而工人阶级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动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过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

由于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

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背景资料:

正确认识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农民阶级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不仅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条件问题,而且还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自立;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群众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离开农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自觉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将一事无成。

当代中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的。

广大农民从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强烈愿望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建立起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取得巨大成功,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而且促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者向工人阶级转化。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也使农民最早从中得到实惠,农民群众衷心拥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3、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点上的主要支撑因素,他们对加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1、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保卫者和建设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在我国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有时可能会激化。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必然以人民解放军为坚强后盾。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的威胁并未从根本上消除。

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和巩固我国的国防。

人民解放军担负着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

人民军队为了更好地担负起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神圣使命,邓小平指出,必须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依据这个总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部队建设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成为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并在十六大中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建设。

2、新的社会阶层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

随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发展,我国新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等社会阶层;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社会阶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选择职业范围的扩大,还出现了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

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

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各种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

因此,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三)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除汉族外,现已经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其人口近一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3%。

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大事。

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社会动乱、人民遭殃。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根本利益上的一致,这是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坚实政治基础。

1、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定了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共同繁荣原则。

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是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

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要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

"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形成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是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是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内容、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1)实质:

江泽民指出:

“所谓统一战线,其实质就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

(2)内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劳动者、全体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全体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

(3)任务:

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战略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江泽民在2000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统一战线的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4)基本要求:

进入新世纪,党对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是: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概括起来,党对爱国统一的基本要求就是"四个服务"。

其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要求,其他三项"服务"任务也很重要,对中国政局和稳定和祖国统一,对促进根本任务的完成,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

3、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决定了党必须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要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内的两个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必须发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

前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主体巩固发展、坚强有力,后一个范围的联盟才能巩固、扩大,整个统一战线才能巩固发展,蓬勃兴旺。

(3)要加强人民政协工作。

中国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团结合作的重要场所,要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政协的优势,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团结全国各族、各界人民,团结海内外一切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4)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议事,发挥他们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还需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

我国是一个存在多种宗教的国家。

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是一个认识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不能用强制的办法解决。

当然,我国的宗教问题又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不仅在许多地区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并且受到某些国际因素和势力的影响。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我国宗教的实际情况,党确定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这一长期的基本政策,并载人宪法。

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是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广泛团结爱国的宗教界人士和宗教信徒,是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

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指导思想是先进的;

(2)构成成员是先进的;

(3)正确的纲领、路线和实践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保证先进性

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

2、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这是对党的性质的更新的科学概括,也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品质的充分体现。

(1)执政党的任务和要求看,共产党的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

(2)执政党的规律和要求看,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这是关系党的存在和发展的大问题。

按“两个先锋队”建设党,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也符合党的建设的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近代史发展和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

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政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命运,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锻造了一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有了共产党,中国面貌就焕然一新。

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艰苦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98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

“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又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

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江泽民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刻,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

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2、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的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并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3、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

(一)新时期党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

从国际环境和形势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如果中国共产党不进一步提高应对国际事变的能力和斗争艺术,将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

能否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大局发展的新考验。

从我们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八十多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从过去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从建党初期只有几十个党员的小党,成为现在拥有6000多万党员,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发生很大变化的大党。

伴随着我们党的发展和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个重大课题,历史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

2、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要着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总揽全局这五个能力。

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丰富的内涵。

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首要前提;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把握客观规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界各个方面的挑战和考验,化解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才能做到抓方向,议大事,

党的十六大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科学内涵、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这"五个能力",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3、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执掌着拥有13亿人口大国政权的大党,有着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大权;随着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加。

这就要求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必须不断增强协调各方、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能力,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

同时,由于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国际局势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外来挑战并存,特别是加入WTO后,世界经济的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会越来越直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将变得更为艰巨和严峻。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直接考验着党和政府观察应变和决策的能力。

另外,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大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除一般的经济风险外,还面临着严峻的政治风险。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掌握主动,不迷失方向。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江泽民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

必须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记取失误的教训;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2、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辨证统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

“坚持”是“改善”的前提,“改善”是“坚持”的保证。

离开“坚持”讲“改善”,或者是离开“改善”讲“坚持”,都不会使党的领导得到真正加强。

3、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是:

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