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506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

10.《纸的发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纸是中国人发明的,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2.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4.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课文生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同学们,你知道书上的纸是怎么来的吗?

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纸的发明。

(出示课题)

2、读一读,说一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课件:

课文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填空:

纸是()发明的,他利用()造纸,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纸称为()。

3、给课后习题1的四幅图排顺序,并讲一讲纸的发明过程。

4、自由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交流并梳理。

三、学习课文

1、用手势表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哪几节写了纸发明以前?

3、轻声读一读这几节,思考:

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

那样的书有什么缺点?

4、交流。

抓住以下句子:

(1)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竹片做的呢!

(2)人们就把字写在帛上面。

课件出示:

竹片、帛做的书。

同桌讨论各自的缺点:

笨重,贵。

板书:

竹片————帛

笨重贵

5、同桌相互说,

6、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部首查字法等)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纸是中国人发明的,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

2、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纸的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4、围绕“纸”的话题,结合所学的所感的,尝试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边读边思考,世界上没有纸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

他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脱离课本说一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定向

所以,人们就想要找到一种材料用来做书,那就是纸。

可纸又是怎么发明的呢?

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学点什么?

三、学习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了解“传承”的意思。

3、自由朗读。

4、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1)重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2)重点理解:

蔡伦发明的纸是什么样的?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纸以树皮和破布为原料,又轻又薄,价钱便宜。

认识蔡伦、欧洲。

教师提示归纳:

用“发明时间、发明者、造纸原料、纸张特点”这几点来回答。

5、指导朗读。

(1)自由读,想想:

你觉得该怎样读?

为什么?

(2)抓关键句体会。

纸是咱们中国发明的。

早在西汉时代,我国就已经有纸了。

中国的造纸方法传到欧洲,外国人才懂得造纸呢!

小组讨论:

听了介绍,经过你自己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四、拓展说话

1、学生说说四大发明,进一步体会中国人民的伟大。

课外阅读:

“火药的发明”“毕升发明印刷术”“指南针”“蔡伦造纸术”

2、看看现在的纸,理解纸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进步。

3、写话练习,把自己最感动,最想说的或很感兴趣的话写下来。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把纸的发明过程回家说给父母听一听。

板书:

纸的发明

纸的发明过程:

竹片做成—丝绸当纸—棉絮和麻做纸—树皮、破布做纸

(重)(贵)(粗厚)(轻薄便宜)

第10课

印刷术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

A.早期时候,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记载文字。

B.纸写本的繁荣时代是南北朝时期。

C.印刷术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发展阶段。

D.汉代是纸写本的繁荣时代,写抄本的盛行,使书籍产量大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如果你是当时的欧洲人,当印刷术传来后,你会说什么?

原文: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早期,人们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

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

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

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所以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

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秦代统一文字以后,汉字发展迅速。

读书人要读正史和经典,佛教、道教教徒中的识字者也要读佛经、道经。

这样一来,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显著提高。

纸的发明,为社会提供了优质、轻便、价廉的书写材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籍的发展。

南北朝是纸写本的繁荣时代,写抄本的盛行,使书籍产量大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但是手抄书籍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隋朝时随着刻划、拍印以及树皮布印花工艺的手工雕刻技术的进步,逐渐由简陋、粗糙的刻划,向复杂、精致、规范的镌(juān)刻方向发展,为手工雕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智慧的中国人在实践中发明了印刷术,在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后,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宋仁宗时的毕昇汲取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

参考答案:

1.只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手抄书籍;发明了印刷术;产生活字印刷。

2.中国人,你们太聪明了,谢谢你们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其它类似答案都对)

榫(sǔn)卯(mǎo)结构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读短文,下列与文章意思相符的选项是。

(1)榫卯结构都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卯;凹进部分叫榫(或榫头)。

(3)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

2.问家长,或者查资料看看我国哪些古老的建筑主要用的榫卯结构。

原文:

中国的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lǐn)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

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

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参考答案:

1.

(1)(3)。

2.中国北京紫禁城、颐和园的建筑使用了榫卯结构。

纸的历史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

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

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

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

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

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

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

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

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

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

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

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

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

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

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

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

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

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

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

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

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

由此可以断定:

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

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

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

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

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

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

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

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

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

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

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