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智能制造分析报告.docx
《中国制造智能制造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智能制造分析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制造智能制造分析报告
2016年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分析报告
目录
一、智能制造2020:
装备+平台空间全面打开.5
1、解读《中国制造2025》:
一、三、九、十................6
2、中德“工业4.0”对比:
德国重技术集成,中国重模式应用.........9
二、机械行业:
两大工程打开智能装备市场..11
1、智能制造工程:
看好智能工厂全流程供应商...........11
2、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看好细分领域智能装备龙头供应商.........12
3、机械行业重点企业.13
(1)慈星股份...........13
(2)科远股份...........13
(3)东土科技...........14
(4)科大智能...........14
(5)瑞凌股份...........14
(6)佳士科技...........14
(7)东方精工...........15
三、新材料领域:
3D打印、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空间广阔............15
1、工业4.0之智能生产:
政策支持3D打印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15
2、智能制造下新材料产业规模已超万亿,进口替代和新兴材料两条主线寻找
机会.............18
3、电改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爆发,电机产业链最受益...21
四、军工领域:
军民融合、航空和船舶装备是重点........23
1、军民融合方面.........23
2、航天航空装备.........23
3、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24
五、通讯领域:
信息基础设施是关键..............24
1、无线网络建设.........25
2、有线网络建设.........25
3、重点企业:
中兴通讯、烽火通信、东土科技、网宿科技.........25
《中国制造2025》一个核心:
智能制造,即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
主题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中心是提质增效;主线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目标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
三步走实施路径,新增量化指标。
第一个十年两大目标:
打造优势产业从3.0向4.0升级,提升弱势产业从2.0向3.0过渡。
从量化指标变化幅度来看,对两化融合包括宽带基础设施和工业自动化最重视,专利和绿色制造也放在重要地位。
从工业4.0的角度来看,我们继续看好三类投资机会:
第一类,制造业触网,从制造商转型服务供应商的模式创新先锋,继续看好机器人、上海机电、慈星股份、科远股份;第二类,智能制造国产化和重点领域投资带来的市场空间打开,重点看好东土科技;第三类,看好3.0标的向4.0业务的不断拓展,建议关注科大智能、佳士科技、瑞凌股份、东方精工。
作为工业制造实现工业智造的重要途径,3D打印对设计-制造-应用环节发生变革性影响。
目前阶段,标的选择主要从市值(扣除原有主业)、产业布局、商业模式三个角度考虑,推荐标的包括:
亚太科技、银邦股份、光韵达、中航重机。
作为十大重点领域的新材料,要历经技术突破、产能建设、需求
爆发三阶段,而政府产业政策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综合各因素考虑,进口替代组合,我们重点推荐有研新材、贵研铂业、菲利华和南通科技;新兴材料组合重点推荐金发科技。
另一重要领域是新能源汽车。
未来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障碍充电桩将被攻克,较电池材料(存在技术进步而被替代的风险),电机领域更确定,宁波韵升在内的大型钕铁硼生产商将受益。
整车关注龙头比亚迪。
建议关注军工三类投资机会:
1、军民融合是重点,重点推荐中海达、常发股份、积成电子、金信诺、银河电子。
2、航天航空装备。
文中特别强调发动机产业的发展方向,推荐关注中航动力、成发科技、中航动控;航空整机领域,推荐关注中直股份、中航飞机;航天装备方面,重点提及加强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荐中国卫星,中海达、海格通信等。
3、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文中提及未来将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及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
推荐关注中国重工、中国船舶。
通信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设施。
无线网络建设方面,预计2016年商用4.5G,2020年5G商用;有线网络建设,将提高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推荐中兴通讯、烽火通信、网宿科技。
一、智能制造2020:
装备+平台空间全面打开
2015年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出台,明确第一个十年要完成两件事:
打造优势产业从3.0向4.0升级,提升弱势产业从
2.0向3.0过度。
这五年作为制造业“三步走“的第一步,不仅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更指引制造业未来5年的投资方向和发展空间。
此次《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作为四大关键词,提出“三步走”战略。
此次战略的变化在于,从过去的规模指标转化为质量指标,更加关注创新性、效益性,直指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的核心目标。
1、解读《中国制造2025》:
一、三、九、十
“一”是指一个核心:
智能制造,即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
“三”是指三步走战略。
头十年时间是关键,又分为两个五年计划。
从表1两个五年计划的量化目标来看,未来五年制造业的重点在于两化融合,宽带基础设施和工业自动化指标变化最大,专利和绿色制造也放在重要地位。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是“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以及“十大领域”。
其中值得重视的还有“五项重大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
2、中德“工业4.0”对比:
德国重技术集成,中国重模式应用
中德“工业4.0”的相同点在于智能化、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都重视标准化、系统控制和工业宽带基础设施。
相比之下,德国更侧重于技术革新、融合互动;中国更侧重模式应用,这是由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的任务所决定的。
德国“工业4.0”侧重将既有的高度标准化、自动化的生产全链条,利用网络连接起来。
通过系统化提升效率,扩大差异化定制的盈利空间。
与中国相比,德国“工业4.0”的优势在于精益制造,技术集成,具体包括:
1、工业软件优势:
企业资源管理(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可编程控制器(PLC)等核心工业软件在全球都处于领导地位。
2、工业电子优势:
集成了传感、计算、通信的工业电子是智能装备的核心。
在汽车电子、机械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引领全球发展。
3、制造技术优势:
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基础元器
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4、德国工业核心在于精益制造。
而当前面临的问题在于,其工业中的操作系统、软件以及网络平台大多由美国提供。
因此,德国提出信息物理系统(CPS),旨在通过从其优势环节精益制造——“物理”向相对劣势环节系统平台——“信息”渗透。
通过将设计、开发、生产等所有流程的数据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自下而上完成扩张。
二、机械行业:
两大工程打开智能装备市场
1、智能制造工程:
看好智能工厂全流程供应商
智能制造工程指出,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
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
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
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寻找细分领域的智能工厂供应龙头。
智能制造工程目的是提升整体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强调自动化装备与智能平台之间的融合,追求新业态模式和自动化生产的融合。
因此,要求自动化设备供应商要转型成为智能工厂供应商,为下游客户提供完整的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和设备。
而考虑到下游各行业的工艺差异,目前各领域的自动化及平台供应商龙头,有望通过收购方式打通产业链,形成智能工厂供应能力。
2、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看好细分领域智能装备龙头供应商
同时,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中提出,将组织实施高档数控机床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
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建议关注两类标的:
前端标准化的隐形冠军。
我国自动化装备领域现状是需求大幅增长,但供给处在中低端水平,尚未出现整体装备龙头。
而在未来智能工厂打造过程中,前端标准化为集成连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因此,建议关注上游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细分龙头。
包括,RFID、传感器等
关键连接环节的龙头供应商。
从工业4.0的角度来看,我们继续坚持看好三类投资机会:
第一类,制造业触网,从制造商转型服务供应商的模式创新先锋,继续看机器人、上海机电、好慈星股份、科远股份;第二类,收入(订单)预期,智能制造国产化和重点领域投资带来的市场空间打开,重点看好东土科技;第三类,看好3.0标的向4.0业务的不断拓展,建议关注科大智能、佳士科技、瑞凌股份、东方精工。
3、机械行业重点企业
(1)慈星股份
制造转服务——针织机行业国内龙头,有望利用全成型电脑横机打开定制化服装生产平台。
公司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初见成效,未来有望利用在针织自动化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通过新产品全成型电脑横机打开单件生产的定制化流程市场。
(2)科远股份
模式创新+转型标的:
转型智能制造、C2M平台。
公司智能制造布局集中在C2M平台的打造上,该平台有望实现制造业企业订单从获取到完成的全过程,复合工业4.0端到端的生产模式。
同时,公司积极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混合所有制有望启动。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细分领域龙头。
公司主要产品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是工业互联网推进中的重要基石。
同时,由于交换机涉及安全,因此,国产交换机逐步在电力、军工等重要领域挤占进口商是必然方向,东土科技作为交换机领域龙头将直接受益。
(4)科大智能
机器人业务逐渐发力,引入MES团队,有望成为智能工厂供应商。
(5)瑞凌股份
作为国内逆变焊接机龙头,公司借助德国CLOOS进军高端领域,同时利用产业基金不断增强外延扩张实力。
未来有望打造智能化焊接先锋。
(6)佳士科技
作为国内焊割设备行业龙头,公司以焊接技术为切入点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未来将打造整体焊接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司2014年设立的佳士机器人,并参股艾尔克莱福特和鹏鼎创盈,进入机器人领域,公司目前在手现金充足,未来仍有在机器人领域实现外延扩张的可能性。
立志于在工业自动化产业中复制瓦楞纸箱包装机械产业的成就,致力成为“智能物流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最终实现“泛工业智能生产解决方案(工业4.0)”这一战略愿景。
公司利用其在瓦楞包装箱行业的全产业链布局,继续打开在智能仓储物流领域的拓展,打造智能包装产业链平台。
公司未来将实现横纵两方面的扩展,横向将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链平台“,纵向将布局需求最大的伺服电机,向上游拓展。
三、新材料领域:
3D打印、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空间广阔
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结合目前产业发展趋势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我们看好3D打印、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的蓬勃发展。
1、工业4.0之智能生产:
政策支持3D打印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作为工业制造实现工业智造的重要途径,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本身对设计-制造-应用环节发生变革性影响。
传统制造业中,过去数
十年的技术重心侧重于加工精度(精密/超精密)与效率(大批量制造)。
目前加工技术在精度上已接近极限(逼近几十纳米),继续提高的必要性和性价比开始进入瓶颈,下一步升级重点必然是设计、成型环节,以最终达到工业4.0的智能化生产状态。
尽管在目前的工业应用领域,还存在括加工尺寸与材料品种受限、加工效率低、作为分布式制造的基石,3D打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展速度部分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高端设备制造的能力。
显然近期国家也注意到了3D打印技术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国家支持3D打印技术工业化生产的必要性。
近期行业的变化也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出台:
2015年2月28日,工信部今日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发文,制定未来关于3D打印的发展规划。
文件指出,要从五方面来推进3D打印的发展:
着力突破3D打印专用材料、加快提升3D打印工艺技术水平、加速发展3D打印装备及核心器件、建立和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应用示范。
规划中提出到2016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产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要在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增材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30%以上。
具体的政策支持,包括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
具体在财税支持方面,规划指出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支持增材制造技术的研发工作。
在智能制造装备有关领域的专项中研究支持增材制造发展的政策。
落实好增材制造设计及工艺控制软件的税收支持政策。
对增材制造领域国家支持发展的装备适时纳入到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支持范围。
对符合条件的增材制造装备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政策范围,支持应用推广。
我们认为未来在政府投钱并鼓励民间资本介入的大背景下,作为工业4.0概念切实应用的3D打印行业将迎来快速增长。
具体到公司而言,国内上市公司整体仍在布局阶段,制造环节以与海外公司合作为主,商业模式上以模仿为主。
我们建议重点关注走在工业3D打印应用领域前沿的亚太科技、银邦股份、光韵达等。
目前阶段,标的选择主要从市值(扣除原有主业)、产业布局、商业模式三个角度考虑,依此原则,我们推荐标的包括:
亚太科技:
目前公司主业订单十分饱满,预计2015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在30-60%之间,提供安全边际;公司的3D金属打印业务重点放在模具修复和设备制造两个方面,此前已投资5000万购买6台3D打印设备,对应5万台套精密零部件(模具)修复能力,保守估计若满产将贡献1亿左右收入。
目前第一台设备已经到港,预计3月底即可进厂然后完成安装。
银邦股份:
期待金属粉体应用突破,模具生产市场容量大,提前布局的医疗领域(从义齿到植入物)是扶持重点;切入大飞机制造领域,或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光韵达:
市值小,汽车、医疗全面布局,汽车领域与3D打印软件龙头Materialise合作;中航重机:
与王华明团队合作,技术国内最优,军工背景下突破性新品应用可期。
2、智能制造下新材料产业规模已超万亿,进口替代和新兴材料两条主线寻找机会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统计,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已从2010的650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
预计到201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整体规模将达到2万亿。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4年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占比接近1/3,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占比次之,两者产值之和占比超过了一半。
回顾新材料产业政策的发展,我们注意到自“十一五”以来,围绕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来发展新材料就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原则。
由于材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和战略地位,加上新材料开发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国家仍将是主要的支持者和投资者。
任何一种新材料从概念出现到顺利实现产业化都要历经技术突破——产能建设——需求爆发这三个阶段,而政府的产业政策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比如在产能建设环节,财政部2013年就曾给予26家企业专项扶持基金以支持新材料的科研及产业化项目。
此外,国家投资起到很好的投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材料产业。
中国材料学会2005年统计数字表明,在当时已实施的201个新材料产业化项目中,国家共投入资金19.42亿元,占项目总投资额204.76亿元的比例仅为9.5%。
国家在新材料产业化项目上的资金投入,起到了很好的投资导向作用,带动了近10倍的社会资金投资
新材料产业。
综合各因素考虑,进口替代组合,我们重点推荐有研新材、贵研铂业、菲利华和南通科技;新兴材料组合重点推荐金发科技。
3、电改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爆发,电机产业链最受益
在《中国制造2025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车,国家明确表示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的最重大的突破来自2015年的电改。
其实自2013年起,政府层面出台大量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包括免征购置税,地方财政补贴,配建充电桩补贴等,但行业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主要原因在于充电桩建设还需要国家电厂供电支持,但这往往难以达成多方利益一致,导致各方充电桩建设热情不高。
上述问题在新一轮电力改革中预计将得到有效解决,此轮改革输配电价改革,是整个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对发电方、售电方、用电方提高市场化程度,实现更加充分的竞争。
在此精神引导下,我
们预计将不再出现充电桩建设完毕却无电可用的尴尬境地,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因此进入正循环。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障碍充电桩将被攻克,行业将快速放量,我们预计2015/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分别达到14.68/34.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6.6%和134.1%。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驱动电机相当于传统汽车的燃油发动机,是动力传输的枢纽,对于纯电动与混动汽车是不可或缺,也无可替代的;就目前而言,电机的技术路径是极为确定的,也是我们认为相较电池材料(存在技术进步而被替代的风险),电机领域受益新能源汽车爆发更为确定。
因此我们认为包括宁波韵升在内的相关的大型钕铁硼生产商都将因此受益。
四、军工领域:
军民融合、航空和船舶装备是重点
《中国制造2025》出台,我们建议关注军工三类投资机会:
1、军民融合方面
在第一大战略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中,也强调了“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大力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在在第三大战略任务——“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中,也指出“统筹军民两方面资源,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促进基础领域融合发展”,此后还重点提到“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
军民融合将成为今年贯穿全年的主题,推荐持续关注民参军类上市公司。
我们重点推荐中海达、常发股份、积成电子、金信诺、银河电子,建议关注海特高新、高德红外、火炬电子、佳讯飞鸿、通达动力、炼石有色、海兰信、川大智胜、四川九洲、闽福发A。
2、航天航空装备
文中重点提及了航空的大型飞机、直升机、干支线飞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等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发动机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预计未来20年中国航空发动机及其衍生产品需求量将超过2000亿美金,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推荐关注中航动力、成发科技、中航动控。
在航空整机领域,推荐关注中直股份(中航工业直升机业务资
产整合平台)、中航飞机(飞机制造企业龙头)等。
在航天装备方面,文中重点提及加强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已计划未来发射约120颗应用卫星,其中包括大约70颗遥感卫星、20颗通信卫星、30颗导航卫星。
我们推荐关注中国卫星(航天卫星制造龙头),中海达(空间信息产业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等。
3、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文中提及未来将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及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
2014年我国海工装备订单总额为147.6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5.2%,跃居世界第一,预计2015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有可能较2014年下滑20%左右,或低于350亿美元。
但随着海工装备的升级与维修需求释放,2015年海工装备市场或将小有起色。
而作为高技术船舶代表的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船舶,中船集团下属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打破了该船型的国外垄断,在该领域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考虑到目前两船资产整合预期持续升温,我们看好广船国际(25日正式更名中船防务,大概率成为中船集团海工和防务资产整合平台),推荐关注中国重工、中国船舶。
五、通讯领域:
信息基础设施是关键
我国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2012年我国网络就绪度指数(NRI指数)为4.03,低于美、日、德、韩等国,由51位下滑至2013年的58位。
两化深度融合是建设制造强
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发展方式注的重要动力,是打造工业竞争新优势,在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条件。
未来十年,我国将致力于宽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1、无线网络建设
2016年商用4.5G,2020年5G商用。
华为提出4.5G概念,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技术研发,2016年有望首商用,满足更高带宽,更低时延,更多链接的网络需求。
按照ITU发布的IMT-2020工作计划,将于2016年初启动5G技术性能需求和评估方法研究,2017年底启动5G候选提案征集,2020年底完成标准制定,并进入商用,实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多样化业务需求。
2、有线网络建设
提高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中国制造2025》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我国2015年、2020年、2025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50%、70%和82%。
同时要求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
3、重点企业:
中兴通讯、烽火通信、东土科技、网宿科技
无线网络向4.5G、5G的演进直接利好主设备提供商,推荐中兴通讯;基站光互连、传输网新建和升级FTTx部署的海量需求将带来
光通信网络投资的明显增长,尤其利好光芯片、光器件、光传输设备提供商,推荐中兴通讯、烽火通信。
东土科技作为国内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龙头,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的智能化建设进程中将明显受益。
同时,在网络流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CDN将在缓解网络带宽瓶颈、提升用户感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荐网宿科技、帝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