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377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

1.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也由奴隶开垦出来。

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生产方式的重大革新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奴隶制度正日渐成熟

D.政府增加财政的需要

【答案】A

【解析】奴隶社会实行集体耕作的井田制,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材料中介绍的是奴隶开垦公田之外的私田,这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故A项正确;此时土地制度仍然是井田制,并没有瓦解,B错误;材料中现象预示着奴隶制度走向瓦解,C错误;D项不是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

2.下表是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期新设立的九个诸侯王国。

据此可以认定的基本史实是汉武帝下表

A.分封“同姓天”解决了王国问题

B.突出皇室的至尊地位

C.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开创家园一体的统治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汉武帝分封的诸侯除了武帝之子外,大多数是刘氏家族的后裔,说明分封王国突出了皇族的地位,B正确;分封制是导致王国问题的突出,A错误;表格没有显现出对于王国进行分解,C错误;家国一体开始于西周时期分封制,D错误。

3.有日本学者认为:

“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后半叶北朱精盛时期是近代型高速经济增长与合理精神充相溢的东洋文艺复兴’”。

符合“东洋文艺复兴”内涵的是

A.儒家思想更具思辨性、世俗性

B.政府坚持“工商皆本”思想

C.四大发明的社会作用十分有限

D.儒学完成了信仰重建的任务

【答案】A

【解析】“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后半叶”属于北宋至南宋时期,此时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思想,儒家思想哲学化倾向更加明显,故A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注重重农抑商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四大发明在北宋时期成型和发明具有三项,社会作用十分明显,故C项错误;儒学完成了信仰重建的任务是明朝心学的形成,故D项错误。

4.明太祖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妇女当尼姑,并严集寺院收童憎;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出家,须经父母申请,官府批准,三年后赴京考试,不合格者遣发为民。

这些做法

A.严格限制佛教的信众规模

B.是为了提高僧尼佛学水平

C.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D.维护宋明理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5.阅读下表,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下表:

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工业投资变化

年代

工业部门

投资中心

19世纪40-60年代

船舶修造业

广州、香港、上海

19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

出口加工业(包括丝、蔗糖、牛皮、棉花等)

汉口、九江、福州

19世纪80-90年代中期

丝出口加工业、军事工业、制糖工业、公用事业(煤气、供水等)

上海、天津、香港、南京,福州、武汉

 

A.投资主体是民族资本家

B.投资中心仍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C.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D.投资布局根植于近代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19世纪中期主要是传播修造业,投资中心与《南京条约》开放口岸有关,19世纪60-70年代属于加工业,地理位置主要与《天津条约》开放有关;19世纪80年代属于军事工业,主要与洋务运动的企业有关,说明近代中国企业的创办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有关,故D项正确;表格中还有地主阶级洋务派,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地理位置深入到内地,故C项错误;C项时间是民国初年。

点睛:

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

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

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个重点:

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

四要注意活学巧记:

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

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个不足: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6.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公开活动到1913年底政党蜕变消散为止,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

材料反映了该时期

A.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

B.政党政治局面业已形成

C.民主进程受辛亥革命影响

D.政治局面陷入混乱状态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时期由于同盟会的建立,促使政党性质的团体增多,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社会虽然专制结束,但民主并没有实现,故A项错误;此时只是政党成立的较多,并没有形成政党政治,故B项错误;D项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7.1937至1939年间,国民政府先后成立了具有准民意机关性质的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不过两者的权力皆十分有限。

据此,两会的成立

A.有利于发动民众投身抗战

B.旨在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

C.使国民政府成为民选政府

D.扭转了国民政府抗战路线

【答案】A

【解析】材料时间属于抗战时期,“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属于具有民意性质,并不是专制政府的特点,主要目的是发动民众抗战作用,故A项正确;B错误;国民党政府是一党制,并不是民选政府,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仍然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故D项错误。

8.下表为我国1957--1962年分类别的高校数(单位:

所)。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下表

年份

合计

综合大学

工业院校

农业院校

医药院校

师范院校

财经院校

政法院校

其他

1957

229

17

44

28

37

58

5

5

35

1958

791

27

251

96

134

171

12

5

95

1960

128

37

472

180

204

227

25

9

135

1962

610

31

206

69

118

110

17

3

47

 

A.超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

B.推动了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C.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D.服从于国家建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在大学分类中工业院校在1957年之后逐渐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当时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影响,说明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D项正确;表格教育明显与经济建设相符,故A项错误;表格没有显示出地区院校分布的信息,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显然没有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9.古雅典法律规定,外邦人不能够自己出庭,不得拥有不动产,但却要为雅典服兵役,还要交纳象征其地位的一种人头税。

雅典的奴隶出庭作证时,只有在挨一顿打之后,其证词才被认为是可信的。

这说明,古雅典

A.依靠习惯法维系社会关系

B.民主政治明显具有虚伪性

C.民主的主体受到严格限制

D.审判过程虽公正但较随意

【答案】C

【解析】雅典民主是排除外邦人和奴隶的社会,材料显示外邦人和奴隶在雅典社会中并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民主的主体受到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习惯法属于罗马法,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不是虚伪性,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雅典法律的严肃性,不是随意性,故D项错误。

点睛:

古希腊公民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10.“在这个思想世俗化的时代,古老的神话被怀疑,甚至连上帝也遭遇了审查,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盘根问底。

”该“时代”

A.人生活的世界开始被关注

B.人文主义在欧洲复兴

C.人们逐渐撰脱基督教束缚

D.社会转型已全面展开

【答案】D

【解析】启蒙运动时期批判宗教特权和君主专制,倡导世俗化政治,材料“甚至连上帝也遭遇了审查”说明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主张,该时期欧洲属于思想、政治和经济的全面转型时期,故D项正确;A是智者运动时期;B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们一直信仰基督教,故C项错误。

点睛:

人文主义在各时期的侧重点

古希腊时期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时期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侧重于政治领域。

11.1961年12月,苏北二十二大通过的苏共纲领和林鲁晓夫的报告,强调要加强物质刺激形式,对经济工作进行“卢布监督”,要求提高企业的“赢利率”,给予企业更多支配利润的权利等。

这说明林鲁晓夫

A.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执政

B.试图通过物质奖励激发社会活力

C.推行的经济政策较为激进

D.改革思路从根本上突破了旧模式

【答案】B

【解析】“加强物质刺激形式”“给予企业更多支配利润的权利”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想通过奖励形式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故A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务实,不是激进,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12.2017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引发国际争端,遭到阿盟和法,得等欧盟国家的反对。

2018年1月9日韩国和朝鲜在板门店韩方一侧“和平之家”举行朝韩高级会谈,双方就朝鲜参加平昌冬奥会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

这些现象说明

A.美国是世界麻烦的制造者

B.世界和平之路任重道远

C.世界政治多极化有利于和平展

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应遵循现实需要

【答案】B

【解析】“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引发国际争端”“朝鲜参加平昌冬奥会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说明当今世界的局势整体太平,局部地方局势仍然冲突不断,和平发展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直接说明美国是世界麻烦的直接制造者,故A项错误;政治多极化并不是材料提及的主旨,故C项错误;历史遗留问题要遵循历史和实际的相结合,故D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儒家的“仁爱”价值观。

孔子从人性本善的基本前提出发,倡导“仁爱”,这是个人基本的善念和品质。

……中国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要求政府在灾难时期承担起对于民众的生存救济,将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全归为政府的职责范围。

西方国家具有较深的宗教信仰,因此慈善活动必然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原罪论”的宗教思想很是值得我们分析。

这种思想意识要求每一个信徒要行善从而减轻自己的罪行而获得上帝的原谅从而得以升入天堂。

此外,相对于我国的官本位的慈善理念,西方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公众的参与,以美国为例更多地是表现为基金会或者是救助团体,然而这

些大部分都是非政府性质的机构。

——摘编自李新鑫《中国慈善文化的源起与西方社会慈善业态的比较》

材料二近代中国灾荒的特点是烈度强、范围广、灾类多、破坏重。

天灾人祸交织叠加,使得民众生活于水火之中,传统慈善救助模式辐射面窄,无法让慈善业的社会功能发挥应有作用。

……在中国,一些西方传教士在救灾过程中忘我地工作,强调人道主义,这让国人看到了全新的慈善救助模式,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了解、学习、效仿那些新的慈善救助方法。

期间,中国民间社会的成长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下,每当某个地方有大的灾患出现,他们就利用同乡会、同业组织这样的平台,积极捐助和募款,有的还亲自前往灾区一线参与救灾……慈善作为涉及人的尊严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公共行为,势必成为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媒体也乐于报道。

——捕编自周秋光主编《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中国和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慈善思想转型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答案】

(1)不同:

慈善理念形成的文化根源不同:

中国慈善理念根源丁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西方慈善理念根源于以“原罪”论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

慈善事业的主体不同:

中国慈善事业以政府为主体,而西方则是以基金会和民间救助团体为主体。

(2)原因:

近代中国频发的天灾人祸使传统的救助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催促人们探索新的方法;一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慈善活动对国人起到示范作用;近代中国民间社会的成长为慈善思想的转型提供了社会基础;近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了新型慈善思想的传播。

基本经验:

要利用传统文化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文撑;要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两种力量在慈善事业中的作用;要善于总结借鉴中外慈善事业的经验,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制度体系;要借助现代传媒,努力营造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氛围。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从慈善的理念和慈善事业主体的不同分析比较中西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传统慈善救助模式辐射面窄”“一些西方传教士在救灾过程中忘我地工作,强调人道主义,这让国人看到了全新的慈善救助模式”“中国民间社会的成长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利用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两种力量在慈善事业中的作用以及总结借鉴中外慈善事业的经验回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

1967-2016年世界经济大事记(局部)

1967年

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成立

1968年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1975年

第1次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在达喀尔举行;非洲等46个发展中国家同欧共体9国签订关于经济贸易的第1个《洛美协定》

1980年

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990年

第1次最不发达国家部长级会议在达卡举行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4国建立南方共同市场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6年

英国通过公投宣布退出欧盟

 

纵观表4中世界经济发展大事,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主题,史论结合。

【答案】参考示例1:

主题:

发展中国家积极谋求自身发展。

阐述:

二战后众多原先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但因自身的落后和旧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为此,发展中家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如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组织(如阿拉伯不油输出国组织),召开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最不发达国家部长级会议等,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加强合作(如建立南方共同市场,南南合作等),促进经济发展;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全球化,加快经济发展,如中国以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建立或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入世贸组织等。

参考示例2:

主题:

经济区域化在曲折中发展。

阐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域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出现了多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由发展中国家组织的东盟,发达国家组织的欧盟以及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经济区域组织通过合作互惠互补推动了各国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但是,经济区域化给成员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甚至出现了逆区域化现象,如英国退出欧盟。

由此可见,经济区域化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在积极参与中迎接挑战。

参考示例3:

主题:

新时期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阐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开始积极争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区域化发展加速,1991年中国加入APEC,加强与亚太地区各国的经贸往來;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与世贸组织成员国基于统一规则开展贸易活动。

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家庭的重要一员。

(示例只作为阅卷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其他主题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

本题的观点可以从“世界经济发展大事”表格中“发展中国家积极谋求自身发展。

”“经济区域化在曲折中发展”“新时期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取。

第二小问论证如果提取观点一可以从二战后众多原先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角度分析论证;观点二可以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论证,观点三可以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经济政策融入世界表现回答。

点睛:

开放试题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1.变化、趋势类:

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

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特点、特征类:

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

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归纳要点类:

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朝“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由此形成了维持百余年的禁军更戍法。

军士即使不远戍他乡,每月请粮时营在城西的军士要到城东粮仓支领,营在城东的军士也要到城西粮仓支领,并不许雇车或人帮助,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更戍法的基本内容是:

禁军除殿前司捧日、天武两军外,其余各军“皆番戍诸路,有事即以征讨”。

禁军出戍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因粮食不足而移屯者,允许携带家属,称为就粮。

二是因军事或政治方面的原因而移屯者,隶属于各州,不携带家属被称为屯驻。

三是同样因为军事或政治原因移屯,不携帶家属,隶部署司者,称为驻泊。

更戍法的实行,“元戎(主将)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谨自任,未闻赏一效用,戮一叛命者”,这就难怪宋军在与辽军作战时屡屡败北了。

——摘编自张希清《宋朝典章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更戍法”改革的目的及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更戍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

(1)目的:

防止将领专权,拥兵自重;培养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特点:

官兵经常更换驻地;出戍方式多样;兵将分离,且缺乏相互了解。

(2)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将领专权,加強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导致部队兵将不识,号令不通,严重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

(2)依据材料措施围绕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以及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回答。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底,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要求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并计划在1941年冬季到来以前结束战斗,然后再继续解决英国问题。

希特勒曾对他的亲信说过:

“如果我们想要统治世界,我们就必须征服俄国。

”社会主义苏联是其实现称霸世界野心的最大障碍,同时,德国企图通过进攻苏联给侵略战争输血。

但在入侵苏联之前,希特勒并没有完全低估苏联的抵抗能力,从各个方面都作了周密的安排,全面完成了入侵的一切准备工作。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德国出动了17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苏联出师不利,损失惨重。

但苏联领导人很快就冷静下来,并采取了新的军事部署,打乱了德军通过“闪击战”在3个月内吞并苏联的冒险计划。

到1942年2月底终于转危为安,莫斯科战役以德军的惨败而结束。

——摘编自张开荣《世界通史·现代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希特勒推出“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以及出师告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战争的影响。

【答案】

(1)推出“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原因:

德用进攻英国遇到闲难;征服俄国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苏联成为德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出师告捷的原因:

德国周密计划,准备充分,并采取突然袭击;苏联准备不充分,战略战术上出现一些失误。

(2)影响:

打乱了德国法西斯三个月灭门苏联的计划。

使德国被迫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广,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苏联是其实现称霸世界野心的最大障碍”的信息分析作战计划的原因;依据材料“作了周密的安排,全面完成了入侵的一切准备工作”“苏联出师不利”的信息分析出师告捷的原因。

(2)依据材料“打乱了德军通过“闪击战”在3个月内吞并苏联的冒险计划。

到1942年2月底终于转危为安,莫斯科战役以德军的惨败而结束”的信息从打败德军计划以及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角度思考回答。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寿(1818-1884年),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杰出开拓者,也是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和先驱。

他的家乡无锡有许多能工巧匠,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的他由博览群书逐渐转而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

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对于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认真加以研究。

徐寿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着真挚的追求。

其间,他与同乡华蘅芳常在一起,共同研讨疑难问题,相互启发。

徐寿一生先后在安庆、南京军械所主持蒸汽轮船的设计研制,成绩显著。

曾国藩评价他“研精器数,博涉多通”。

1864年,徐寿等人完全不假西方人之手,制造出了完全国产的“黄鹤号”蒸汽船,清同治常御赐他“天下第一巧匠”的牌匾。

1867年受曾国藩派遣,襄办江南机器制造局,从事蒸汽轮船研制。

他积极倡议筹设翻译馆1868年正式成立翻译馆。

——根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回答,“天下第一巧近”徐寿身上哪些品质体现了“工匠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寿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答案】

(1)体现的工匠精神:

善于学习,兼收并蓄;潜心研究,执着追求知识与科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致力实业,精益求精。

(2)贡献:

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引进和传播国外的科学技术;促进近代中国科技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对于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认真加以研究”“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着真挚的追求”的信息归纳工匠精神。

(2)依据材料“在安庆、南京军械所主持蒸汽轮船的设计研制,成绩显著”“积极倡议筹设翻译馆1868年正式成立翻译馆”的信息从推动制造业以及科技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