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43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docx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

专题一秦朝及其前的古代社会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1)夏: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启即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暴君桀亡国。

(2)商: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暴君纣亡国。

(3)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暴君周幽王亡国。

分封制

(1)目的:

为稳定政治局势,巩固疆土。

(2)内容:

①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④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作用: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1)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由食器发展到礼器,青铜器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代表:

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时间:

公元前356年;国君:

秦孝公;目的:

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认识: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4.知道孔子和老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观点:

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代表作:

《道德经》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政;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他的言论记载在弟子们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3)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各陈其说。

他们既进行争论,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史称“百家争鸣”。

(4)对后世的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艺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2)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位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地方上,建立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措施及影响:

①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

③统一度量衡,便利经济发展。

④统一车轨和道路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⑤开凿灵渠,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⑥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4)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专题二两汉历史及其文化成就

6.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文景之治

(1)出现时间: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

(2)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③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④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2)措施:

政治措施: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②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

影响: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措施: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

改善了国家财政,为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文化措施: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培养人才。

影响:

使儒家学说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现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7.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

(1)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时间: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意义:

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路线:

长安(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古罗马)

②物品交流: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宿、胡萝ト等植物,以至乐器、歌舞等传入中国。

③作用: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文流。

(2)海上丝绸之路: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8.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1)东汉建立: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衰亡: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9.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1)史学: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出的历史巨著《史记》。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2)造纸术:

①发明于西汉时期。

②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用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影响:

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3)张仲景:

东汉末年名医。

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倡预防疾病。

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4)华佗:

东汉末年名医。

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帮助人们强健身体的五禽戏”。

10.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1)祖冲之: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2)书法

出现:

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是在东汉以后

成就:

①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有锺繇和胡昭。

②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其书法特点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義之因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人誉为“书圣”③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书法艺术受到重视,粗犷雄浑。

(3)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①内容:

该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②评价: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凸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农历

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

汉武帝时,在前代历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以立春正月为岁首,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2个月另加1个闰月。

其月份又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

为便于记忆,人们还编成一首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专题三隋唐史——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1.知道隋朝的统一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隋朝统一

(1)时间: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开元盛世”

(1)在位皇帝:

唐玄宗

(2)治国措施:

在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朝兴盛的原因

①借鉴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②注重发展生产,放宽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③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④统治者知人善任,重视教育,文化相对发达。

⑤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⑥对外开放,互通有无,互相促进。

12.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政策开明。

(唐太宗: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如一”)

(2)关系:

民族关系融洽。

(3)事例:

文成公主入藏

①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②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③意义: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评价: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2)事例:

①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②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他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城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3)特点:

中外互动,双向交流。

(4)影响:

①唐朝先进的文化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唐朝以兼容并蓄的胸怀积极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13.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繁荣,了解盛唐的生活气象。

经济的繁荣

(1)农业:

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

①蜀锦;②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

(3)商业:

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开放的社会风气

(1)特征:

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表现:

社会风气兼容并包,衣食住行受少数民族影响,尚武风气盛行。

唐诗

(1)地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代表人物及成就:

①李白:

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被誉为“诗仙”。

②杜甫:

生活在由盛转衰时期,被誉为“诗圣”,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③白居易:

诗歌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专题四宋元历史及其文化成就

14.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重文轻武

(1)目的: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3)积极影响: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消极影响:

①束缚武将统军的指挥权。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5.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②经济作物: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

①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②制瓷业: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③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的海船配有指南针。

(3)商业的繁荣:

①商业都市:

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城市中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出现了草市。

②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③货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出现“会子”。

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去大量的劳动力;②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③自然条件优越;④南方安定。

(2)方向:

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3)时间:

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4)标志: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6.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元朝建立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元朝为巩固统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南,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17.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宋元时商业贸易

(1)概况:

宋代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元朝后,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陆路: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及驿站,东西方往来方便。

(3)海路: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影响: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西方和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也传到中国。

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

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

①背景: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

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

一些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宋词

(1)苏轼: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2)李清照: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3)辛弃疾:

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大气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元曲

(1)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2)关汉卿: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18.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

(1)发明:

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刻字。

(2)发展: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元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传播:

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

(4)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指南针

(1)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

(2)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支撑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又制成罗盘。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传播:

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4)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1)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2)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元代发明了火铳。

(3)传播: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专题五明清史

19.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天南京)。

(2)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①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利统归兵部。

③为监视官民,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④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

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20.通过清朝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1)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①原因:

清初皇帝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②表现:

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种植经济作物。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①手工业: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②商业:

形成了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形成了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帮。

(3)人口增长

①原因:

清初统治者采取措施恢复经济,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②表现:

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③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人地矛盾;水土流失,地力下降;人口压力影响经济发展。

21.通过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极端强化。

(1)设置军机处。

①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组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由皇帝裁决。

②作用:

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权由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

①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②影响:

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3)文化专制

①提倡尊孔读经,整理文献,编纂书籍。

②收缴对清朝统治不利书籍并销毁。

22.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腐败现象

(1)官吏贿赂上级,结党营私,官僚体制日趋腐败。

(2)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军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

闭关锁国

(1)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担心领土主权西方殖民者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进行管理。

(3)影响:

①积极: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

②消极:

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中国在世界上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