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169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

《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x

备战山东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汇编考点0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0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核心提炼】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家国同构,其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

西周建立后,构筑了统治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分封制和宗法制。

这种家国复合体保证了国家政权得以由血缘世袭的方式延续,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王权承袭: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

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知识点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渊源:

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

3.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统治。

4.内容

(1)对象: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其中,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

(2)义务:

受封诸侯有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

(4)初期主要诸侯国:

同姓有鲁、燕、卫、晋,异姓有齐、宋等。

5.维护工具:

礼乐制度。

6.瓦解

(1)时间:

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

(2)原因

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

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3)表现:

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是,并未确立中央集权,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强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被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4)演变: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7.影响

(1)初期: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后期:

诸侯割据争霸,王权衰微,政局动荡。

知识点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渊源:

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西周时期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3.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内容:

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5.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利结合。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6.影响

(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宗法制下形成的特权等级观念、重男轻女、任人唯亲等思想,对此后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7.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难以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

知识点四、维护统治秩序的礼乐制

1.概念: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3.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效维护统治秩序。

4.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5.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6.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知识延伸】

1.“家国一体”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延伸。

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贵族政治

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

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3.官僚政治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

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韩非子主张“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

 

考向一分封制的特点、实际效能及影响

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史料二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自主探究:

(1)据史料一指出图示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2)根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史料探究

【真题例解】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解题思路] 

第一步 明考向。

依托“周礼”“雅言”等文化建设的举措设计问题,考查对周代分封制内涵与影响的理解运用,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国早期历史的主干内容。

第二步 审题干,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周礼”“雅言”,即在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都要用周礼,说周话(“雅言”)。

设问是“起源于”,即与之相关联的是哪个地方或哪类地区。

“周礼”“雅言”均是西周的文化名片,代表西周的文化特色和水平,故“周礼”“雅言”应起源于周的王畿,即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第三步 析选项,判定答案。

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在今陕西一带,而河南、河北、山东是当时所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所在地,故A、B、D三项不可能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正确理解分封制

分封制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及军功的大小,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土地、人口方面进行分配的制度。

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试题材料中常见“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等信息。

【构图解史】分封制的实质

考向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宗法制

“一、二、三、四”归纳宗法制的要点

 

史料一

史料二(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张荫麟《中国史纲》

自主探究:

(1)依据史料一分析宗法制的特点。

(2)依据史料二概括宗法制的影响。

◆史料探究

【本节重点归纳】

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两者联系

①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③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基本原则

①嫡长子继承制

②小宗服从大宗

③“家国一体”

(3)巧妙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

②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内涵

权利分配:

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

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利认同:

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图解历史】西周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

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礼乐制度是强化分封制、宗法制中的等级部分,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等级、身份,题干信息与礼乐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另外,题干信息只有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的一个事例,不能得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普遍结论,排除A。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另外,王位世袭制度当时也没有消亡,不合史实,排除B。

宗法制度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等,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宗法制度,C不正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

2.(2020年天津卷,3,3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

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020·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月考)《礼记·王制》规定:

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

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

2.(2020·延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

这表明西周初期

A.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B.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

C.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D.实行分封制有效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3.(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与此相比,周人有明显不同: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显示出早期宗法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4.(2020·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其他)下图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毛遂自荐”的典故,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毛遂自荐,靠胆量和剑威,帮助平原君联楚成功,后被赵王授予谏议大夫之职。

此典故主要表明

A.儒家士子品行高洁B.宗法体系趋向瓦解

C.官僚政治制度形成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5.(2020·周至县第五中学高三二模)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各国关系走向和谐D.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6.(2020·四川省仁寿一中高三其他)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7.(2020·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二模)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

这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

8.(2020·丰县宋楼中学高三其他)《国语·周语》载:

“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参考答案

1.A

【解析】材料“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体现的是周王控制着诸侯国部分大臣的任免权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对权力和财产继承上十分重视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事实证明分封制下诸侯最终成为对抗中央的重要力量,D选项排除。

2.C

【解析】周代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宗族子弟,而不是古代帝王后裔,故排除A项;虽然周武王分封了纣王之子,但在武庚的封地周围还设有周王室的诸侯进行监视,且题意中并没有体现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的内容,故排除B项;西周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相当于对这些旧有地方的变相承认,故选C项;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但不是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故排除D项。

3.C

【解析】

从材料中来看,周代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祈祝祖先荫庇后世,更重要是的是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总结出的制度与规范,这对于王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因素的体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教化”;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中的真实含义;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4.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毛遂能够与赵国使者共同出使其他国家,并因功获得官职,这说明当时用人不完全依据血缘关系,这体现出以宗法体系为基础的世官制的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毛遂是儒家士子,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实行,故C项错误;秦朝完成大一统局面,故D项错误。

5.B

【解析】贵族政治是指由世袭贵族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贵族在国家中享有很多特权。

据材料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还要负有亲自……的世职,可以看出,“士”在西周享有世袭特权;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说明了贵族政治走向崩溃,与材料相符,B正确;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任免或能力当选,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春秋战国各诸侯之间征伐不断,不会走向和谐,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与分封相关的信息,D错误。

【点睛】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

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天下的传承等。

6.C

【解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

7.A

【解析】依据材料中“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是分封制;C选项中“避免”一词表述绝对。

分封制下宗族内部冲突仍然存在;D选项中“巨大”一词表述片面。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B

【解析】材料中解释了姓氏的来源以及作用,显然说明西周时期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B正确;姓氏是确定宗法制基础,不是分封制,A错误;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和D。

点睛: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