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144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docx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点梳理华南师大版

教育教学技能(华南师大版)

专题一: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2、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班主任工作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当前教育任务,组织、领导、管理好班集体,就要热爱、关心、爱护全班学生,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负责。

(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和管理,促进班级成员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全面成长的引路人)

2、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指导者;(教育合作育人的协调者)

3、班主任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育目标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联系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整合的沟通者。

具体表现:

一,班主任工作联结着校内各种教育力量,如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团队工作包括后勤工作的联络;二,班主任沟通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首要任务;

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中心任务。

一、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进行班级管理和教育。

(1)组建班集体;

(2)指导班级的核心组织开展工作;

(3)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获取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

(4)培养学生基本社会能力。

(小学阶段班主任应该以培养学生动手意识、自主意识和基本自我保护能力为主。

3、组织与教育学生有效学习。

(1)了解、分析和全面掌握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

(2)将学习情况向家长和科任老师沟通,寻找最佳教育方法。

(3)与班委和学生个体沟通,寻求通过班级管理使班级各项活动能够实现学习状态的有效化;

(4)针对班级情况适当进行学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5)对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学习进行具体的监督和引导。

4、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主要的活动类型有:

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性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等。

5、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1)加强与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合作;

(2)配合学校做好其他工作;

(3)协调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力量。

6、评定学生操行。

操行是指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的综合表现,操行评定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和行为情况的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工作计划要目的明确、条理清晰、阐述简练,操作可行,一般分为学期和月(周)计划。

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是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情况、把握班级特点、找出解决班级问题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情况、班级情况、班级文化、班级其他方面等;

(2)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等。

调查研究法运用应注意的方面:

(1)实事求是,全面调查;

(2)客观分析,发展性解决。

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

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

(1)观察法:

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

运用注意:

①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观察;

②要有科学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解决怎么做;

③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

④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本质;

⑤写出结论,对观察作出准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

(2)谈话法:

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

运用注意:

①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

②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做到心中有数;

③谈话态度要亲切、诚恳,不要使学生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

④要根据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

⑤耐心听取学生意见,不轻易打断学生的话;

⑥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榜样示范法: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优秀业绩影响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方法。

实施榜样示范法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榜样的适应性;

(2)要注意榜样的真实可靠性;

(3)要注意班主任的示范性。

3、情境感染法:

是班主任利用或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以境育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感受情景的教育内容,在认识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方法。

应用情境感染法需要注意的因素:

(1)情境的创设要与要求相一致;

(2)情境创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3)要优化情境的感染力。

4、规范制约法:

用规范、制度等约束学生行为,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应用班级规范教育学生是班主任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实施时要注意:

(1)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

(2)注意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规范软化现象;

(3)适当运用奖惩手段,优化规范的运用效果;

(4)班主任要起执行规范的示范作用。

5、舆论影响法:

是班主任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促进班级形成积极的、浓郁的环境氛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方法。

运用舆论影响法要注意:

(1)明确班级发展目标,树立舆论价值导向;

(2)注意引导和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

(3)注意利用各种因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心理疏导法:

是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对学生给予辅导、疏导或进行沟通,解开学生心结,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疏导法包括:

(1)心理换位法;

(2)宣泄疏导法;(3)认知疏导法。

心理疏导法运用要注意:

(1)要客观诊断学生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对症疏导;

(2)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

(3)要入情、入心、入理的疏导。

7、行为训练法:

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等实践活动中,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的行为改变技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使其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行为训练法有两种:

(1)正强化法;

(2)负强化法

行为训练法运用要注意:

(1)行为训练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2)及时强化,逐步形成习惯;

第三节班级管理

一、班级的功能

1、班级的含义: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又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活动为特征的社会组织体系。

班级是由学生群体转变为班集体的过程;班主任首要工作就是将班级群体转变为班集体。

班集体必须具备的特征:

(1)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富于执行力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组建班集体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组建班集体阶段。

(1)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熟悉班级和学生整体情况,注意发现、选择和培养积极份子;

(2)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

(3)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提高班级的吸引力。

第二阶段:

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1)及时组建班委会,通过培养逐步放手让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开展工作;

(2)继续扩大积极份子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号召力;

(3)重视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习惯。

第三阶段:

班级形成阶段。

(1)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班集体;

(2)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从整体上提高全部学生的素质。

2、班级的功能:

(说法一)

(1)班级教育功能。

班集体具有集体教育的作用;班集体还能促进学生个体个性化的发展。

(2)班级的管理功能。

(3)班级的社会功能。

班级的功能:

(说法二):

(1)班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班级组成的限定性;

(3)班级教育内容的统一性;

(4)班级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5)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

二、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班级管理的定义:

是教师根据一定目的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的方法:

班级目标确定、班级文化营造。

(1)班级目标确定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是指全班同学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各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总概括。

可以分为远期、中期和近期三种。

班集体目标确定的要求:

第一,体现时代精神;第二,有明确的指向性;第三,注意目标的层次性,第四,有可行性。

(2)班级文化的营造

班级文化:

指班级成员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形成对班级运行、教师与学生产生影响的存在方式的总和。

班级文化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体现班级文化内涵的班级精神与观念;

第二,使文化内涵得以显示的班级规章制度;

第三,使文化价值与制度外显化的物质设施与环境。

班级文化的营造包括:

①树立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②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③建立班级的核心力量;④开展组织班级活动。

建立班委会应遵循的原则:

①民主性原则;②用其所长性原则;

③教育与锻炼相兼的原则;④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

①班级教学活动;②主题性活动;

③共青团(少先队)活动;④社会公益活动等。

通过教学创建班集体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建立教学协作制度,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教学;

第三,努力优化教学环境;

第四,建立师生集体的双向调节机制。

开展主题活动的具体要求:

第一,要精心设计主题;

第二,要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问题;

第三,善于开拓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四,要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

第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班级活动实施的过程包括:

①活动方案设计;②活动方案实施;③活动的总结与评估。

班级会议的类型包括:

①周会和晨会;②主题班会;③班委会议;④民主生活会。

三、对小学各种类型学生的分析及教育

1、优秀学生的教育

优秀学生一般指在班级中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分析和评价优秀生;

(2)注重培养优秀生的良好个性;

(3)善于对优秀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学习榜样。

2、中间生的教育

中间生是班里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人数多,表现不突出,往往会淹没在人群中,他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被关怀的要求。

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习上的鼓励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2)注意自我控制力的培养。

(3)注意培养开朗、自我肯定的个性。

3、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后进生通常指智力发育正常,但有品德不良行为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对后进生的培养应注意:

(1)用爱与尊重做教育的基石;

(2)用闪光点去激励;

(3)用教育机智去启迪;

(4)用优良班风去陶冶。

专题二:

课外、校外活动

第一节课外、校外活动的概述与特点

一、课外、校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

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校外活动:

是指学生参加校外文化教育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功能

1、课外、校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2、课外、校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使学生更加均衡发展;

3、课外、校外活动有利于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三、有效实现课外、校外活动的功能,要处理好的关系:

1、全面教育与特长的关系;

2、课堂与课外的关系;

3、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四、课外、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特点

1、灵活性:

课外、校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约束,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实际要求和条件而定,具体体现在课外、校外活动的广度、深度、次数和内容问题上。

2、综合性:

课外、校外活动中,不但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自主性:

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任何一种活动,能充分表现学生的爱好、才能和特长,也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兴趣性:

课外、校外活动强调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兴趣性和活动的趣味性。

第二节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中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1、科学技术活动:

主要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小组、科技讲座、科技展览、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2、文化艺术活动:

主要通过各种文艺小组活动、艺术欣赏、讲座、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演出以及参加演出等进行活动。

3、体育活动:

主要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小组、比赛、观看或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表演等进行活动。

4、公益活动:

主要通过各种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以及各类公益性劳动进行活动。

5、社会活动:

主要通过社会调查、宣传、访问、考察及游览等进行活动。

二、中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中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1、群众性活动包括:

(1)报告、讲座;

(2)集会;(3)参观访问;(4)体育活动(5)墙报、黑板报、手抄报;(6)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包括:

(1)科学小组;

(2)劳动技术小组;(3)体育小组;(4)艺术小组;(5)科技制作小组。

3、个别活动:

是指在教师、辅导员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才能、兴趣,组织学生个别进行活动的形式。

四、课外活动工作的基本原则

1、思想教育原则;2、独立自主原则;3、激发兴趣原则;4、实践体验原则;5、注重创新原则;6、发展个性原则。

第三节课外、校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教师在课外、校外活动中的角色

1、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角色:

一是专业指导;二是组织与协调;三是教育者。

2、教师在校外活动中的角色:

一是专业顾问;二是专业联络;三是组织监控。

二、课外、校外活动计划的制定

活动计划制定应突出:

目的性、有效性、完整性。

活动计划的环节:

1、指导思想;2、活动原则、3、活动目标;4、活动具体安排;5、活动管理与评价。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4、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5、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专题三:

少先队、共青团工作

第一节少先队、共青团工作的目的与教育意义

一、少先队工作目的与教育意义

1、少先队工作的具体目标:

(1)培养少先队员热爱少先队的情感;

(2)培养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

(3)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心;

(4)培养少先队员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

2、少先队教育工作的意义:

(1)少先队工作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少先队工作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

(3)少先队工作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社会才干。

第二节学校少先队工作

一、少先队工作的性质与基本任务:

1、少先队工作的性质

(1)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2)少先队是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2、少先队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团结教育少年儿童,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立志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好品德和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好作风,勤奋学习,锻炼身体、使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二、少先队工作的主要内容

1、做好少先队工作计划与总结;

2、做好少先队组织管理工作;

3、做好少先队常规工作;

4、协助学校德育处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5、完成上级临时布置的任务。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和条件

少先队辅导员可以分为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校外志愿辅导员

1、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

(1)抓好少先队基础建设:

组织建设、礼仪建设、阵地建设。

(2)开展大队各项活动: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节假日活动、开展红领巾社团活动。

(3)指导和协调中队辅导员工作;

(4)协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5)协助社区少工委工作。

2、少先队辅导员的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能自觉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热爱少年儿童,热爱少先队工作,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具有奉献精神,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

(3)掌握教育规律和当代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全面提高素质;

(4)综合素质比较全面,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

专题四教学设计技能

第一节教学目标的编制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

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即预期学生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内涵:

1、教学目标的预期性;

2、教学目标的生本性;

3、教学目标的具体性。

从外延来说,教学目标则是由一系列具有层级关系的目标组成的目标群,包括:

1、远程目标:

即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总目标;

2、中程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短程目标:

即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

导向功能、测度功能、激励功能、交流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它制约着预期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使教学中师生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向,从而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盲目性。

2、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是检查、评价教学成果的尺度和标准。

3、激励功能:

难度适宜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做出不懈努力。

4、交流功能: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等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讨论、思考和交流,达成教学共识。

三、教学目标的类别

1、美国布鲁姆等人的分类理论

布鲁姆等人立足于教育目标内容的完整性,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认识领域目标分类: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可以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领域分类:

按照情感内化的过程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个连续的范畴:

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动作技能领域的分类:

可以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造等七个层次。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特点,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3、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探索

21世纪,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的构想,将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领域。

四、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方法

1、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

明晰性、整体性、灵活性。

2、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包括:

认知观的陈述、行为观的陈述、内外结合法。

(1)认知观的陈述:

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往往使用只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模糊动词。

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欣赏”。

(2)行为观的陈述:

强调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外显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

如马杰提出的“ABCD”目标陈述法。

(3)内外结合法:

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来描述教学目标。

第二节教学方案的编制

一、教案编制的意义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

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案。

其意义:

1、教案编制有利于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编写教案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3、编写教案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教案的构成要素

根据内容的详略,教案可以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

一份规范的教案构成要素包括:

1、概况。

包括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

2、教学进程。

包括教学步骤及其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教与学得活动安排。

3、板书。

包括板书设计或教学媒体的运用。

4、教学后记。

即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随感。

三、教案的基本形式

1、记叙式教案:

主要用文字形式将备课的结果表达出来,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具体两种

(1)讲稿式的详案;

(2)提纲式的简案。

2、表格式教案:

以表格形式呈现备课内容的教案。

特点:

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使用方便。

3、卡片式教案:

将教案的纲要、重点、难点及易忘记的教学内容以及需要补充的材料等以卡片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教案。

卡片式教案具有在课堂教学中提示教师的作用,通常有两种:

一是教案纲要提示;二是教学内容提示和材料补充。

卡片式教案的特点:

灵活、方便、利于教案的经常修改和补充。

四、教案编制的要求

教案编制需要做到:

1、科学规范;2、简洁明了;3、形式多样;4、理念先进。

五、教案编制的程序:

1、研读课程标准

2、分析处理教材

3、确定教学目标

4、了解教学情境

5、选择教学方法

6、准备教学媒体

7、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专题五课堂教学技能

第一节导入的技能

一、导入的功能1、引起注意,激起好奇;2、激发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3、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4、揭示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5、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

二、导入的类型

1、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语言、图片、故事、游戏等手段,制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2、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利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3、问题导入:

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4、实验导入:

教师通过演示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5、悬念导入:

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

6、、观念冲突导入:

指针对某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教师在一开始上课使就向学生呈现相互矛盾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三、导入的运用

1、导入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导入要有针对性,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

(2)启发性原则:

导入应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启发性。

(3)关联性原则:

导入要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

(4)趣味性原则:

导入要有情趣、有新意。

(5)艺术性原则:

导入要讲究语言艺术,使课一开始就扣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