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048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

总复习讲·练·评丛书

模块二现代文阅读

第二单元说明文文阅读

第1节说明的对象、顺序和方法

【核心提示】

本节复习的重点,主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说明文文体知识,了解说明文阅读常见的几种中考题型,让学生掌握一些应对技巧。

【考点知识讲·练·评】

【夯实基础】

1、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说明文和说明文。

根据语言风格说明文可以分为说明文和说明文。

2、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3、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

、等。

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它们用在文章中各有什么作用?

【重点突破】常见中考题型及应对技巧:

1.概括——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给文章拟个标题。

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应对策略: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看文题,二看首句段,三看中心句和连词,如“首先”“其次”“第三”等。

(2)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

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3)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

(4)段意概括:

先找中心句;没有中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应对策略:

(1)下定义,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3.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应对策略:

了解常用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作引用。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使用的句式:

(1)举例子: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2)列数字: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3)作比较:

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4)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5)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6)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7)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4.说明顺序的考查。

应对策略:

了解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是建筑物的结构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要根据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

(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诱思导学】【例1】.(2011年北京中考模拟试题)

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

①2004年12月26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了各国15万多人的死亡。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求援工作的展开,这次灾难的死伤人数还会上升,财物受损还会扩大。

这场灾难再次验证了一句名言,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

②从表面上看,这次的地震和海啸好像是与人类无关,但细细考察和分析,席卷东南亚、南亚沿海的印尼、斯里兰卡、泰国、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大灾难背后不乏人祸的因素,而且这是大自然在借这种威力向人类发出又一次强烈的警告。

③人类对这次大灾难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海水污染、珊瑚礁损害等都造成了沿海生态的脆弱,沿岸居民抗灾防灾能力的减弱。

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自然的威力在脆弱的生态和人类面前比以往要强大得多,其肆虐、逞凶和毁灭人类的程度也要比过去巨大得多。

④人类生活、工业生产所使用的石油及其他燃料和能源排放到大气和自然中的结果是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结果是使海平面升高。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1-20厘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到211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

⑤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必然使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的破坏,从沿居民的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到农田、工厂企业,从本地居民到旅游者,无一不受到危害。

更为可怕的是,海平面升高的危害不只是地震海啸,而是将要淹没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

同样,这种家园和栖息地被淹没的危险还直逼有1700万人口的孟加拉国,那里的居民只生活在高出海平面约一米的陆地。

即使海水还不至于淹没那里人们的家园,但逐渐升高的海平面也必然污染他们的淡水系统,使他们的生存面临威胁。

⑥那么,谁应为这次的自然恐怖主义负责?

消耗了全球最多能源的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第一,为全球排放总量的1/4,但是,却死活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理由是会束缚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

由此可见,人类既是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帮凶,又在不同的经济实力下遭受不等量的损害与生命和健康损失,同时还要不平等地为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后果付出不同的买单费。

⑦如果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为自己所居住的这块栖息地负起责任,在面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恐怖主义时,人类才有能力应对它,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人类减少自己的助纣为虐行为,避免“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出现。

(摘自2005年3月28日《语文报》)

1.第三段说“人类对这次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

简要概括“大灾难”和“助纣为虐”分别指的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提炼主要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找关键词和中心句,然后进行综合概括。

2.第四段划线的句子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只要掌握了各种说明方法及作用,就能很好的回答此类题目。

如:

列数字: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3.阅读第五段,说说海平面上升会造成哪些危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段意概括的能力,做题时先找中心句,看看本段有几个;没有中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例2】(2011年温州外国语学校中考模拟试卷)

日全食

2011年7月22日将出现罕见的日全食奇观。

在乐山城区发生的时间是上午9时06分,此时天空会突然黑下来,太阳会被月亮完全“吃掉”,看上去犹如一个挂在天上的“黑饼”,周围一圈耀眼的光芒,随后逐渐东移。

所谓“食”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

日食发生的原理是地球上局部地区被月影所遮盖而造成的。

日食必发生在农历的初一。

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

太阳被完全遮住就是日全食。

一次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过程。

此次日全食的初亏时间在乐山是7点57分57秒,食既到生光从9点03分12秒到9点07分15秒结束。

重庆市发生的时间比乐山晚11分钟。

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将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有些城市可以观看到日全食的时间将持续6分钟,预计我国将有3亿人可以看到。

只要视野开阔,没有障碍物遮挡,办公室或自家阳台都是很好的观察点。

日全食发生时整个天空会漆黑一片,如运输、建筑等行业都需提前做好安全应对措施,防止4-5分钟的“黑夜”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正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司机在日全食发生后,不要惊慌,应立即打开车灯减速小心驾驶。

高空作业者也要避免突然伸手不见五指而发生事故。

同时,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早在19世纪早期,天文学家根据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就推算出今年7月会发生全球性日全食。

两年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日食组发布确定性消息,今年7月22日,在中国境内可以观测到21世纪人类可以观测到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

根据推算,下次发生全球性日全食的时间是2241年,而上海地区可以观测到日全食的时间则是2311年。

1.根据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叫“日全食”。

解析:

本题是让学生提炼信息给“日全食”这一自然现象下定义,做题时要从文章内容中提取主要信息,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回答。

2.文中说“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此次日全食为什么说是“最壮观的天象”?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概括文段主要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要找中心句,进行分类概括

3.对此次日全食移动方向的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

A.由东到西      B.由西到东            C.由北到南

D.由南到北       E.由乐山往重庆移       F.由重庆往乐山移

答案:

解析:

本题是让学生判断事物发展趋势的,回答是必须学会从全文中把握这方面的主要信息,然后才能准确作答。

【例3】(湖北云梦2011年中考模拟试卷)

植物塑料的兴起

所谓植物塑料是指由玉米或甘蔗等制造的聚乳酸塑料,现在使用植物塑料的实用化产品已有农业用的地膜和快餐盒等。

另外,部分电器产品和服装等也开始使用了植物塑料,植物塑料一直以来被视为与环境亲和的“生物分解塑料”之一。

所谓生物分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的塑料。

那么,玉米、甘蔗等植物是如何造出塑料的呢?

首先,从玉米、甘蔗等植物中萃取出淀粉;接着,用酶将淀粉分解制成麦芽糖或葡萄糖;然后,将麦芽糖或葡萄糖供给微生物食用并发酵,制造出乳酸;最后,将乳酸聚合,造出聚乳酸。

这样制作的聚乳酸材料十分坚硬,并具有极高的透明度。

但是,聚乳酸单晶在室温下接近玻璃的性质,稍加冲击马上就会碎裂。

如果想作为塑料使用,还需要通过掺加柔顺的化合物,另外,由于聚乳酸的熔点只有170℃,作为商品,还必须提高它的耐热性和强度。

聚乳酸塑料最大特点是在自然界中容易分解。

在聚乳酸塑料中加上水,即可变成容易分解的酯。

把聚乳酸塑料放入堆肥中,首先通过水分和酶的分解,变成乳酸;再经被称为需氧菌的微生物食之并代射,最终被分解为水与二氧化碳。

而二氧化碳和水原本就是植物从大自然中吸收来的,所以,从整体来说,它没给环境增加负担。

用聚乳酸塑料制造的产品具体有什么价值呢?

首先,这些塑料来自植物,作为材料来源它优于石油化工塑料。

其次,植物能够通过种植获得,所以聚乳酸塑料可说是再生资源或可持续使用的材料。

另外,使用谷物为主制造的聚乳酸,不论是焚烧还是在自然界中分解,都不会对环境增加负担。

现在世界生产石油化工塑料的年产量是1.5亿吨。

如果用聚乳酸制造塑料,这就减少了石油或天然气的消耗,这对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现状,无疑是一个最大的福音。

除了日常用品中的广泛适用外,聚乳酸植物塑料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优势尤为突出,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成功的领域,第一是制作医用骨钉,以前治疗骨折等骨科疾病使用的是不锈钢骨钉,病人必经两次手术才能治愈,即第一次手术用钢钉把骨折复位固定,待骨头长好后,再动第二次手术,把钢钉取出。

使用聚乳酸植物塑料只需一次手术植入骨钉,病愈的同时,骨钉也降解在人体内。

因为降解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

将聚乳酸植物塑料制成人工脏器的骨架研究也在进行。

例如有专家正在聚乳酸植物塑料肝骨架的整个表面上培养肝细胞,制造人造肝脏。

用这种方法制造的人造肝脏移到体内,作为骨架部分的聚乳酸植物塑料在体内不久就会被分解吸收,最后留下了与骨架同样形状的肝脏,这是有效利用聚乳酸植物塑料生物分解性质的典范。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答案:

解析:

本题是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回答时一看文题,二看首句段,三看中心句和连词,然后根据这些情况综合作答。

2.请举出本文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只要掌握了各种说明方法及作用,就能很好的回答此类题目。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聚乳酸植物塑料在自然界中能够直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B.聚乳酸的制取步骤是先从玉米、甘蔗等植物中萃取出淀粉;接着,用酶将淀粉分解制成麦芽糖或葡萄糖;然后,将麦芽糖或葡萄糖供给微生物食用并发酵,制造出乳酸;最后,将乳酸聚合,造出聚乳酸。

但我们现在还没有攻克其耐热度和强度方面的技术难题。

C.聚乳酸塑料优于石油化工塑料的是:

这些塑料来自植物,来源广,可说是再生资源或可持续使用的材料;使用谷物为主制造的聚乳酸,不论是焚烧还是在自然界中分解,都不会对环境增加负担。

D.聚乳酸植物塑料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优势尤为突出,目前应用得最为成功的是制作医用骨钉。

答案:

解析:

本题虽是一个判断正误题,但它考查的是学生提取信息综合概括信息的能力,做题时,必须注意关键词、中心词,先综合概括,然后分析判断。

4.第二段和第三段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问题,在逻辑顺序中逻辑关系是不能打乱的,做题时要说出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然后说这是逻辑关系,不能改变。

【对点训练】一、(黄冈2011年)

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

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

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上广泛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

后来,美国又研究出毒性小、代谢快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只要严格掌握剂量、执行停药期规定,几乎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先后批准将莱克多巴胺用于猪、牛、羊等动物养殖。

不过,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入我国。

但后来发现,不当使用“瘦肉精”,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容易引起中毒,会产生头晕、心悸、肌肉震颤、呼吸急促。

我国随即对“瘦肉精”说“不”。

2002年,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瘦肉精禁用目录,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物质。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饲喂瘦肉精的猪,瘦肉多,颜色红,卖相好。

一些屠宰场和猪贩子高价收购,养殖户使用很简便,抓把药面搅进饲料里就得。

而且,还有深厚的背景原因:

一是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

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多围绕增产建立,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瘦肉精的引入、应用到禁止,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轨迹。

再比如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这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26日,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意列举文中所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江西2011年)

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

林泉

一些科学家预测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届时将给地球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们不禁会问,这次太阳风暴是否真的会到来?

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

它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空间天气和人类关系密切,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以灾难性打击。

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人造卫星。

2000年7月14日,日本的“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高新卫星”(ASCA)在太阳风暴中失去能源,姿态失控,几个月后便坠入了大气层。

在几个小时内,太阳风暴就能使人造卫星的寿命缩短大约两年。

因为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时它还会在电路中引发错误的指令,或者造成放电等卫星故障。

此外,太阳风暴能量的注入会使得地球大气层膨胀,增加了低轨卫星的大气阻尼,让它们提早坠落。

  接下来毁坏的是供电系统。

1989年3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有600万人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度过了9个小时,因为太阳风暴毁坏了电网中的变压器。

原来,随太阳风暴爆发时侵入的等离子体,会造成地球磁场的快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

但是电网的设计无法应付这些直流电,于是最大的危险就会出现在电网中造价高昂且难于更换的变压器上。

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会产生强磁场,它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其结果就是变压器的铜线升温熔化。

  太阳风暴还会影响GPS的无线电信号。

它不仅会干扰传播信号的电离层,还会产生额外的噪音信号。

在2003年万圣节的太阳风暴中,除了民航客机的导航系统受到影响,太阳风暴中的高能粒子还干扰了飞机的无线电通讯。

特别是对于高纬度地区的航线,由于地球磁场的保护作用较弱,太阳风暴甚至会使得航班改变航线达数天之久。

  太阳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次活动高峰年,会向外面抛出很多物质,就像“打喷嚏”一样,这让离它1.5亿万千米的地球也“感冒”。

其实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建立的高科技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而这些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因而技术系统的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程度也就越来越大。

目前来看,对于太阳爆发活动敏感的高技术系统主要有:

航天、通信、导航、电网、输油管道等系统。

但是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

太阳风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太空,而由于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阻挡效应,生活在地球上并不会因此受到过于明显的干扰。

专家们表示,当太阳风暴活动活跃时,黑子不断燃烧、爆炸,期间释放的大量紫外线会使地球上空的电离层浓度突然增加,吸收掉短波的能量,从而造成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干扰。

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手机,包括部分无线电都不通过电离层传播信号,因此一般的太阳风暴对地球表面的通信影响不会太大。

理论上,一般的太阳风暴强度还不至于冲破地球大气和磁场的保护,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构成致命威胁。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8期)

1.文章以“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

”为题,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概括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造成怎样的灾难性打击?

3.从文章内容看,作者认为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是否会逐渐加大?

为什么?

4.文中以“打喷嚏”“感冒”来说明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5.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太阳风暴爆发时释放的大量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从而造成卫星故障。

()

(2)太阳风暴会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而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产生的强磁场,会使得不

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铜线熔化,最后完全被毁坏。

()

(3)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

理论上,太阳风暴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

不会构成致命威胁。

()

 

三、(聊城2011年)

神奇的人体“天网”

①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体物质。

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

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体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

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

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

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②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

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③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

它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

⑤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

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

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⑥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

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

“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

⑦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

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

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

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

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

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⑧DNA竟然会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织“网”杀敌-这可是长久以来有关DNA的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

⑨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

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1.读①②段,概括什么是人体“天网”?

人体“天网”的作用如何?

2.人体“天网”是怎样形成的?

3.第⑤段中,“比较”“大约”“勇士”各自的作用如何?

4.人体“天网”有哪些“神奇”之处?

 

四、(山西2011年)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

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

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

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

“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

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

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

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

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

“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

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