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824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

《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docx

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

 

XX县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

 

二○一三年四月

第一章概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职教中心培训楼扩建工程项目

(二)项目建设单位:

XX县职业教育中心

(1)法定代表人:

(2)单位性质:

全民事业

(3)联系电话:

(三)项目地址:

XX县职业教育中心校园内。

(四)项目性质:

扩建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扩建培训楼2栋6层,框架结构。

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扩建培训楼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其中:

其中工程费用2000万元,其他费用100万元,基本预备费100万元。

2、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其中:

中央安排1200万元,地方配套1000万元。

(七)建设工期:

6个月。

二、建设单位简介

安徽省XX县职业教育中心,是XX县教育局直属的公办职业学校,创建于1987年,1999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008年底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第一批合格县(区)职教中心,2009年初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010年10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评为国家首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

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县乾隆湖对面,南校区位于XX古镇双堆集,共占地142亩,建筑面积52100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三栋)建筑面积16610平方米;实习、实训楼建筑面积14835平方米;现有62个教学班,全日制在校生3316人,学校专任教师137人,长期聘用教师35人,其中高级职称45人,双师型教师86人。

学校教学实训设施齐备,现有各类教学实训设备总值2000万元,拥有各类实验实训室30个,建有完备的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和课件制作中心,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

学校办学层次多样,有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有校企联合办学、校校联合办学;成立校企联谊会,教学中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时坚持走产教结合之路,引厂入校,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育人功能。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紧跟时代节拍,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优势和社会需求方向,灵活设置专业,现开设汽车维修、机电、数控、电工电子、计算机、会计电算化、服装制作、现代农艺技术等专业。

学校是全国NIT考试培训基地,国家劳动技能鉴定所(站),煤矿安全生产培训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下岗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

学校还是XX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的理事长单位,每年开办10多个工种的农民工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的SYB创业培训及再就业培训、村干部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煤矿安全生产培训、建筑工程技术培训等,每年短期培训4000人次以上。

三、编制依据

(1)建设部、教育部《职业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规划纲要》

(4)《关于进一步加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5)《安徽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和2020年发展规划》

(6)XX市和XX县《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7)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四、编制内容

可行性研究范围涉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保护、建设进度、建设投资。

《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为项目业主及审批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作为开展下阶段工作的基础。

五、建议书结论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XX县职业教育中心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的背景分析、必要性论证、工程效益分析,以及技术、经济、安全、环保、卫生等多方面的论证。

认为本项目的建设是XX县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相关法律和全面实施安徽省省和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需要。

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XX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和建设区域性职教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人力资源条件。

从而促进XX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项目的建设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

一、设计依据

(一)《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二)相关政府文件

(三)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设计法规

二、设计主导思想

规划设计旨在体现创造一个幽雅、宁静同时又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并能满足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培训,集多元化、多样化人才培训、科技推广、生产示范、信息传播、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环境需求,同时兼顾生态绿地校园的可持续性规划模式。

三、规划设计原则

(一)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设施。

(二)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等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推广新技术。

(三)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人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

(四)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方针政策和技术标准、规范,力求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约能源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五)服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确保建筑有最佳位置和良好朝向。

充分利用建筑用地,力争最大的利用率,以满足建设单位对用地的使用要求,发挥投资效益。

(六)坚持科学、合理、节约原则,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体现标准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七)建筑形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力求创新,并与校园周边环境相协调。

以新颖和谐、简洁朴实的建筑语言和时代气息表现建筑的内在性格和时代风貌。

以激发在校的年轻学子学习双语的热忱和积极性。

四、总平面设计

学校应有总平面设计,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建筑设计。

本项工程校园平面布置为新建培训楼2栋6层,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一)整体结构布局

规划总体布局,顺应场地形态,尽量保护地势、地貌,各功能地块联接方便、布局合理,从而形成优美的景观和健康的生态环境,场地四周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场地内环境幽静。

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地点。

1、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自然科学园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2、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3、实训室、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4、学校的校门不宜开向城镇干道或机动车流量每小时超过300辆的道路。

校门处应留出一定缓冲距离。

5、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2)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

(3)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

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二)道路交通组织

职教中心教学区、生活区布局相对集中,交通以教学楼为中心,周边环形布置道路,环形道路连接各区域。

充分考虑了校内道路、管网等与市政道路、管网的衔接及绿化的要求。

(三)绿化系统

绿化设计结合地形、功能、生态与气候,各个功能区绿化相嵌入的关系。

用尽显绿化,以不裸露土为原则,将乔木、灌木、花卉、绿篱等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富有特色的绿化环境。

(四)建筑面貌

教学楼和教学综合楼连为一体,且搭配恰当,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疏密相间,轮廊线富于变化。

造型处理上对各建筑的体型、布局、层数、高度、格调和色彩都进行了分析和考虑。

墙面虚实相间,为突出重点,并突出梯间体量,形成垂直实体划分,在檐口、窗户上处理细部,整体格调、色彩、造型既与环境对话,又与地域文脉沟通,同时体现现代教育建筑的特点。

五、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标准》建标[2002]102号

3、《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4、《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108-2001

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3〕

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二)剖面设计

根据功能需要和地形情况,教学楼首层设计地坪标高为±0.000,室外设计地坪为-0.450,室内外高差为0.45m。

室内层高均为3.80m。

各层室内空间高度均能满足使用高度要求。

(三)交通组织

教学楼设2座楼梯,楼梯间开间尺寸3.60m,外走道宽度2.10m。

交通组织合理,能满足楼内水平和垂直交通人员疏散需要。

(四)无障碍设计

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教学楼首层设无障碍入口平台和轮椅坡道。

卫生间设无障碍厕位。

1个教室布置1-2个无障碍座位。

确保残疾学生能方便、安全使用,充分体现对他们的关爱。

(五)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设计主要根据城镇规划要求,与校园环境取得协调。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在建筑形态上创造教学建筑的个性和风格,突出文教建筑的儒雅气质,强调学校建筑的活泼气氛。

立面设计追求现代艺术风格,环境空间整合有序,创造一种全新的建筑空间。

造型自然和谐,美观大方,简练新颖,色调明快。

达到功能性、环境性、形象性和艺术性的恰当表现,充分体现学校建筑的特色。

1、平面设计

该项目建设考虑了充分利用学校地块周围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力求布置合理、舒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1)、整体和全天候的设计概念

设计将各建筑作为群体考虑,教学楼之间及学生公寓之间采用连廊连接,使师生的学习及交往更加方便,不受天气影响。

(2)、合理有序/动静结合

各功能房间布局紧凑/分区合理,既相对独立又有较好的联系,使各功能空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以“学生为本”——集约式、开放式教学空间的建立。

以“学生为本”是整个学校规划及单体设计的原则,是建立教学模式的依据,将各功能空间有机的连为一体,为师生提供了舒适的交流空间,以适应开放式的趋势。

2、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采用现代的手法,塑造具有现代感而又层次丰富的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注重建筑布置的合理性,强调利用自然的环保设计,形成既有时代感又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建筑;建筑色彩以砖红色为主调,以局部变化的白色色带和色块体现出沉稳的文化建筑风格,使建筑具有色彩明快而简洁的整体效果。

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展示出城市建筑风范,形成突出的符合校园氛围的教学环境形象。

六、结构设计

(一)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BJ94-94)

《钢筋混凝土承台设计规程》(CECS88:

97)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二)结构设计

1.场地特征及适宜性:

根据现场实地勘察,场地适宜修建该项目。

2.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抗震等级,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使用年限50年。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抗震设防裂度6度。

框架抗震等级四级。

5.结构特征及选型:

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基础拟采用柱下砼独立基础或人工挖孔桩基。

主体结构:

建筑物主楼/附楼/阶梯教室及连廊划分位几个独立的结构主体,均采用全框架结构;公寓楼设计为两栋六层砖混结构。

(三)主体结构的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

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教学楼设计基准期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四)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XX县地区地震加速峰值0.05g,即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本工程按6度设防,构造措施按6度设防取用,抗震重要性类别为丙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

(五)设计荷载

办公室、教室2.0KN/m2

卫生间2.5KN/m2

疏散楼梯、走道3.5KN/m2

上人屋面2.0KN/m2

不上人屋面0.7KN/m2

基本雪压(按50年重现期的风压取值)0.45KN/m2

基本风压(按50年重现期的风压取值)0.45KN/m2

当使用荷载较大或情况特殊时,应按实际情况确定荷载值进行设计。

(六)基础设计

本工程基础设计暂按柱下独立基础考虑,待建设单位提供地质勘探资料后,在下阶段设计时,再确定基础型式。

如采用桩基,施工时应注意对原有建筑物的影响。

宜以中风化层为桩端持力层。

建议施工前在场地内选择几处进行试桩,以试桩后的桩承载力为数据,作为实际采用的设计依据。

工程桩施工结束后,按GBJ94―94规范规定总桩数的1%随机抽样进行桩的静载荷试验,并进行相应动测。

(七)结构选型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全框架结构体系。

楼、屋面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

(八)结构材料

钢筋:

HPB235级钢(fy=210N/mm2)和HRB335级钢(fy=300N/mm2)、HRB400级钢(fy=400N/mm2)。

钢材:

Q235B、Q345B。

混凝土强度等级:

垫层C15,桩、承台、基础C25、梁、板、柱C30。

砌体结构:

外墙及内隔墙均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干容重不大于8KN/m3,砌块强度等级为MU7.5,砂浆强度为M5。

七、电气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50057-94

(2)《10kv及以下变配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7

(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2001年版)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7)有关专业及甲方提供的资料

(二)设计范围

本设计包括XX县县职业教育中心内的变配电、动力(空调)、照明、接地、防雷及弱电的电话、宽带、有线电视等设计。

(三)供电要求及负荷等级

职业教育中心内主要负荷为照明,无特殊要求,属三级负荷。

(四)供电系统

职业教育中心培训楼位于XX县职教中心内,而学校内己有10V电源,其变压器容量为200KVA,负荷已满,所以本工程扩建后电源就从学校内的10KV线路上“T”接引入一回电源至本中心教学楼附近的杆上变压器作供电电源。

(五)负荷计算

职业教育中心负荷计算采用需要系数法与单位指标法进行计算,照度标准为教室、办公室等为300LX,宿舍为200LX,走道楼梯等为75LX,计算结果如下:

设备容量399kw,计算有功负荷221.4kw,计算无功负荷155KVAR,视在功率270.2KVA,选用一台干式变压器S10-200/10,负荷率η=0.676,功率因数可达0.8。

负荷计算(包括学生宿舍的负荷)列表如下:

用户名称

设备容量

Kw

计算有功负荷

Kw

计算无功负荷

KVAR

视在功率

KVA

备注

动力

37

33.4

25

照明

120

48

24

插座

57

32

24

空调、吊扇

164

92

70

其它

20

16

12

合计

399

221.4

155

270.2

选S10-200/10,二台

(六)配电系统

在教学楼附近设一座杆上变压器,在大楼底层或底层楼梯间隔出一间配电室面积约7㎡左右,内设动力配电箱4块,低压出线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配电方式,室外采用电缆直埋,室内为铜芯线穿管暗设低压保护用断路器,插座回路用漏电开关,动力照明分开敷设。

(七)设备选型

设备选型考虑技术先进,价格合理,维修方便的产品,动力箱为XL-21型,变压器为S10型,照明箱为DZ30型,电缆为YJV型,导线BV型灯具为电子式荧光灯及其它节能灯具。

(八)灯具捶座布置及黑板照明

(1)照明

教室灯具布置要求灯具的长轴方向与学生视线(纵向)平等布置,以减少胘光,减少光幕反射并使照度均匀,这样与自然光投射方向一致,避免产生阴影,使学生易集中注意力至黑板上。

(2)黑板照明

黑板前应设二套有罩荧光灯,其照度为500LX,投射方向为黑板。

(3)插座:

教室内在前后墙上各设一组单相二极三极插座,实验室内应在每个学生实验桌上设单相三极插座和T字型插座各一个,在实验室的讲台处宜设立二组单霜二极三极插座并设一组三相电源插座。

语音室、电化教室及微机室要求每位学生座位处应有三个插座。

(九)电铃及广播

(1)电铃

在学校教学楼内的每层楼梯间或走道上应安装电铃,作为上下课的信号,并与学校原有系统连接,由学校门卫统一管理。

(2)广播

教学楼的每个教室内会议室、办公室内均应装3W扬声器,在室外应装设号角式扬声器,便于广播信息,通知及播放背景音乐,广播设备利用学校原有广播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十)防雷接地

(1)接地

本工程接地采用TN-C-S制接地系统,并将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弱电接地等组成联合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并作总等电位联结。

(2)防雷

1)防直击雷

教学楼建筑高度为19.45米,经计算年雷击次数N=0.103次/年,属三类防雷建筑物,采用屋面及女儿墙等处安装避雷网防直击雷,引下线利用柱内主筋,接地体到用基础内钢筋。

2)防感应雷

在电源进线处装设避雷器或电压吸收器,电缆进出线处应将电缆金属外皮与接地系统连接,以防过电压。

(十一)计量

学校采用低压计量方式,计量装置设在动力配电箱上。

(十二)弱电部分

(1)电话

职教中心拟设置5门电话,分别位于各层办公室等地,由电信部门直接引入。

(2)宽带网

学校应由市宽带网络公司引入宽带系统,终端分别设在行政办公室、阅览室及微机室等处。

(3)有线电视系统:

学校的有线电视根据需要安装,如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及其它地方需安装有线电视,由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引入,系统采用全频道传输没计(48MHZ-750MHZ),要求终端电平为70±5db.。

八、给水排水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5)各专业及甲方提供的资料。

(二)设计范围

本工程室外给水、排水、雨水、消防设计及室内给水、排水、消防设计。

(三)给水设计

(1)给水水源及室外给水

XX县县职业教育中心现有供水系统为打深井水供水,但原有深井泵供水量基本已满,故扩建后拟再打一口深井供教学、生活用水。

由深井泵房引一条DN100给水管至教学搂环状敷设供室内外生活及消防用水。

深井泵型号为:

150JC50-8.5×91台Q=64m3/hH=56mN=18.5kw

(2)用水量(包括二期学生宿舍及食堂的用水量)

根据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用水定额及用水人数、绿化面积等算出学校日最高用水量325.4m3/d,最大时用水量为37.1m3/h,用水量列表如下:

项目名称

用水量标准

L

用水单位

人·m2

日用水量

(m3/d)

使用时间

(h)

最大时

用水量

(m3/h)

小时

变化

系数

教师

50

155

7.75

8

1.45

1.5

学生

100

8000

180

24

18.75

1.5

食堂

20

5400

108

12

13.5

1.5

未预见水量

10%

29.6

3.4

合计

1301.6

148.4

(3)室内给水

由于学校建筑高度为19.45m,因此室内给水均由深井泵给水管网直接给水,给水方式为下行上给式。

(四)排水设计

本设计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放系统:

(1)室内排水

学校室内排水采用废污合流制排放方式,即将卫生间粪便污水及生活污水合并排入室外化粪池,食堂油污水需经滤油处理后排入化粪池,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室外污水管网。

最后流入市政污水管网,最高日污水排放量为293m3/d,最大时污水排放量为33.4m3/h。

(2)室外排水

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将屋面雨水排入室外雨水管网,地面及道路雨水由设于道路边的雨水口收集,排入室外雨水管道,最后汇流入市政雨水管网,雨水量按暴雨强度公式计算,重现期为一年。

Q=qψFW/10000(L/S)

q=1598(1+0.69LgP)/(t+1.4)0.64

(Ψ为径流系数;q为暴雨强度;F为汇水面积,P-设计降雨重现期P=1a,t-设计降雨历时,t=t1+mt2,t1为地面汇流时间,取t1=5min,t2为管网流行时间,m为延缓糸数m=2.0)

(五)饮用开水系统

(1)在学生食堂(原有)设有开水供应点,按学生1800人,每人每天2升计算,共计每天需开水3.6m3,采用燃煤(气)开水炉供给。

(2)在学校教学楼及行政艺术楼等的各层设有开水间,由电热水器提供开水

(六)管材及连接

室内生活给水管采用PP-R管,热熔连接,室内排水管采用UPVC塑料管,粘接,室外排水管采用双壁缠绕塑料管。

承接弹性密封连。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绿化

一、设计原则

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实施总量控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本次设计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进行治理,保证达标排放。

二、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执行一级标准;

三、环境保护

1、严格执行安徽省建筑施工管理有关法规。

2、合理布置施工方案,严格组织,精心施工,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管理,杜绝野蛮施工。

3、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重点针对施工的噪声、污水排放、建筑弃渣等几个方面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4、所有建筑材料都应该符合环保要求,业主、施工、监理单位应严格把关,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以及建筑施工措施的落实到位。

四、主要污染及污染物

(一)施工期主要污染源

1.噪声:

主要来源于各类机械。

2.废水:

主要包括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

3.废气:

包括各类燃料动力机械作业时排放的燃油废气以及施工中的二次扬尘。

4.固废:

主要是土石方工程及混凝土浇注中产生的废弃土石和施工废料

(二)营运期主要污染源

1.噪声:

项目建成后,建筑物,建筑物配备的机电设备工作时会带来一定的噪声污染,以及学生噪声主要为人声,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2.污废水:

项目建成后,废水排放以生活污废水为主,另有少量的车辆清洗、绿化、道路清洗水和不可预测水源。

3.废气:

项目建成后,进出的车辆排放汽车尾气,以及食堂厨房油烟,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4.固废: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教工住宅等产生的生活垃圾和会议、教室、商场、办公产生的垃圾。

五、环境保护措施

(一)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

1.施工期减轻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周边自然资源的分布和保护的需要,合周边现有情况进行绿化恢复施工;避免对周边自然状况下的山体,水体风貌特征,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的破坏;及时处理不需要的土方,减少水土流失。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现场施工,尤其是场地平整期间应该经常洒水,而且临时路上运送石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