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1852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docx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

河南省安阳市二中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

,你认为下列试纸和试剂可用到的是

①蒸馏水②NaOH溶液③红色石蕊试纸④蓝色石蕊试纸⑤稀硫酸

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⑤

【答案】C

【详解】

检验固体物质中的

时,为便于反应,通常将固体先溶于水,然后加入强碱溶液、加热,逸出的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所以应选择①②③,故选C。

2.X、Y、Z、W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X、W可能的组合有(    )

①C、O2②Na、O2③Fe、HNO3④S、O2  ⑤N2、O2   ⑥H2S、O2  ⑦NH3、O2

A.四项B.五项C.六项D.七项

【答案】A

【详解】

①氧气不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①符合;

②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时氧化钠可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②符合;

③过量的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亚铁,硝酸亚铁与稀硝酸反应转化为硝酸铁,铁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③符合;

④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在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硫与氧气不能直接反应生成三氧化硫,④不符合;

⑤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氮气与氧气不能直接生成二氧化氮,⑤不符合;

⑥氧气不足时,硫化氢燃烧生成硫,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硫化氢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⑥符合;

⑦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氨气与氧气不能直接生成二氧化氮,⑦不符合;所以,符合图示转化关系的有:

①②③⑥,故答案为:

A。

3.四支试管中分别充满NO、SO2、NO2、Cl2中的一种,把它们分别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图所示。

其中原试管充满NO2的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

NO不溶于水,对应D图像,S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体积水溶解40体积SO2,对应图像A,根据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是反应前的1/3,对于图像B,Cl2+H2O=HCl+HClO,HClO

2HCl+O2↑,对应图像C,所以其中原试管充满NO2的是B,答案选B。

4.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玻璃棒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的浓HNO3、98.3%的浓H2SO4和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后的颜色为

A.红、红、红B.白、黑、白

C.红、黑、红D.红、黑、白

【答案】B

【详解】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将试纸中的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最后试纸呈现白色;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试纸和其中的有色物质都是有机物,浓硫酸夺取其中的H、O,只剩下黑色的碳,最后试纸呈黑色;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将试纸漂白,最后试纸呈白色;即三张试纸最后呈现的颜色依次为白、黑、白;

答案选B。

5.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

A.CO2B.N2C.SO2D.NH3

【答案】D

【详解】

A.浓硫酸不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可以干燥,A不符合题意,A不选;

B.浓硫酸不和氮气反应,因此可以干燥,B不符合题意,B不选;

C.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可以干燥室温下能和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气体例如硫化氢、碘化氢等,但二氧化硫和浓硫酸不能反应,故浓硫酸能干燥二氧化硫,C不选;

D.浓硫酸具有酸性,不可以干燥碱性气体氨气,D符合题意,D选;

答案选D。

 

6.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

若测得氮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A.N2OB.NO

C.NO2D.N2O5

【答案】B

【详解】

设氮的氧化物化学式为NxOy,则NxOy+2CO→N2+2CO2,则x:

y=1∶1,即为NO,应选B。

7.生物固氮是指()

A.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

B.豆科植物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

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

D.生物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含氮化合物

【答案】D

【分析】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详解】

A.土壤中含有的NO3-、NH4+,被植物吸收合成植物所需的物质,是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氮的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化为蛋白质,是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氮的化合物,B不符合题意;

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是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氮的化合物,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符合生物固氮的定义,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8.某同学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某些离子,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最终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离子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离子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离子

【答案】B

【详解】

A.原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硝酸钡,如果其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则会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离子,故A错误;

B.产生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所以原来溶液中一定含有铵根离子,故B正确;

C.原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硝酸钡,引进了氯离子,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的离子不一定是原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可能是加进去的盐酸中的,故C错误;

D.原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硝酸钡,如果其中含有亚铁离子,则亚铁离子会被氧化为铁离子,铁离子能使硫氰酸钾变为红色,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Fe3+离子,故D错误;

答案选B。

9.自然界的氮循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N2与O2反应生成NO

B.②中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③中氮元素只被氧化

D.氧元素参与了氮循环

【答案】C

【详解】

A.N2和O2在放电作用下化合,生成NO,NO被氧化生成NO2,NO2溶于水生成硝酸,故A正确;

B.氮的固定是指氮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的过程,大气中氮气转化成氮肥属于人工固氮,故B正确;

C.③中细菌还原硝酸根中正五价的氮,生成无污染的0价的氮气,所以③中氮元素被还原,而不是被氧化,故C错误;

D.如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氧元素参与,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氧元素参加,故D正确;

题目要求选不正确的,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氮以及化合物的性质,理解还原反应、人工固氮等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选项D是解答的易错点。

10.氮气常用作白炽灯泡中钨丝的保护气,这是因为

A.氮气比空气轻B.氮气难溶于水

C.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氮气很不活泼

【答案】D

【详解】

A.氮气密度与空气相近,故A错误;

B.氮气作保护气与氮气的溶解性无关,故B错误;

C.氨气作保护气与氮气的颜色、气味无关,故C错误;

D.氮气的性质不活泼,一般条件下不和其它物质反应,因此可以用氮气作保护气,故D正确;

答案选D。

11.关于某溶液所含离子检验的方法和结论正确的是(  )

A.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一定有

B.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一定有

C.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可能有

D.加入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

【答案】C

【详解】

A.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该沉淀可能是氯化银或硫酸钡,则原溶液可能有

或Ag+,故A错误;

B.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加入的盐酸中含有

,会导致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则不能确定原溶液一定有

,故B错误;

C.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原溶液中可能有

,故C正确;

D.氨气是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而与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酸性气体;加入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

,故D错误;

答案选C。

12.如图所示,将相同条件下的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槽中且盛满水的试管内,充分反应后,试管内残留

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立即变为红棕色。

则m与n的比值为()

A.3∶2B.2∶3C.8∶3D.3∶8

【答案】C

【详解】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中内,充分反应,NO和O2全部溶于水时按照下列反应进行,化学方程式为:

4NO+3O2+2H2O=4HNO3,由于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立即变为红棕色,所以容器内残留气体为NO,那么与O2反应的NO气体为m-

=

,NO和O2按照4:

3混合溶于水恰好全部溶解所以

=4:

3,所以m:

n=8:

3;

故选C。

13.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一定有CO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一定有SO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答案】C

【详解】

A.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生成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碳酸氢根、亚硫酸根等离子,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故A错误;

B.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不一定含有SO

,故B错误;

C.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NH3,在碱性条件下生成NH3,说明溶液中含有NH

,故C正确;

D.碳酸钡和碳酸钙等沉淀都可溶于盐酸,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a2+,不一定含有Ba2+,故D错误;

故选C。

14.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

现将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

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肯定只有SO2B.肯定没有Cl2、O2和NO2

C.可能有Cl2和O2D.肯定只有NO

【答案】B

【详解】

该气体无色,排除了Cl2、N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一定含有SO2气体;将剩余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气体迅速变为红棕色,判断一定含有NO气体,则一定无O2,一定含有的气体是SO2、NO,一定没有的气体为Cl2、NO2、O2,答案选B。

1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洒落的汞可用硫粉处理B.浓硫酸可用铁制容器装

C.可用氨水清洗试管壁上的氧化铝D.可用稀硝酸清洗试管壁上的银

【答案】C

【详解】

A.汞有毒,常温下能够与硫反应生成硫化汞,撒落的汞可用硫粉处理,故A正确;

B.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能够使铁钝化,所以浓硫酸可用铁制容器装,故B正确;

C.氨水为弱碱,不能与氧化铝反应,不能用氨水清洗试管壁上的氧化铝,故C错误;

D.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单质银,所以可用稀硝酸清洗试管壁上的银,故D正确;

故选C。

16.某溶液可能含有Cl-、

、Al3+、Cu2+、Fe3+和K+中的若干种。

为检验其中含有的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取该溶液10mL,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同时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上述滤液中通入足量C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关于原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Al3+、

一定存在,Cl-可能不存在

B.至少存在4种离子

C.

至少含有一种

D.Al3+、Cu2+、Fe3+一定不存在,K+可能存在

【答案】A

【分析】

取10mL溶液,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即氨气,同时产生白色沉淀,一定不存在Cu2+、Fe3+,过滤;向上述滤液中通入足量C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即氢氧化铝,则含有Al3+,不含有

;所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

、Al3+、

,一定不存在

、Cu2+、Fe3+,可能存在Cl-和K+,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

、Al3+、

,一定不存在

、Cu2+、Fe3+,可能存在Cl-和K+,故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

、Al3+、

三种离子,故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

、Al3+、

,一定不存在

、Cu2+、Fe3+,故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

、Al3+、

,一定不存在

、Cu2+、Fe3+,可能存在Cl-和K+,故D错误;

故选A。

17.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A.配一定浓度硫酸

B.制备少量氨气

C.制备并收集少量NO2

D.制备少量氧气

【答案】B

【详解】

A.容量瓶不能用来稀释溶解物质,应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冷却后再转入容量瓶,故A不符合题意;

B.氨水滴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使氨水分解生成氨气,可以制备少量氨气,故B符合题意;

C.可上下移动的铜丝可以控制反应速率,铜和浓硝酸反应制得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该实验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少量NO2气体,故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钠和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能快速制取氧气,过氧化钠不是难溶于水的块状固体,不能用简易启普发生器,该装置不能起到随时反应、随时停止反应原理的要求,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8.实验室用右图装置干燥、收集某气体R,则R可能是

A.SO2B.NH3

C.HClD.Cl2

【答案】B

【详解】

A.二氧化硫能和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A错误;

B.氨气为碱性气体,不能和碱石灰反应,能用碱石灰干燥,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

C.氯化氢能和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C错误;

D.氯气能和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D错误;

故选B。

19.在氯化氢的溶解性实验中出现喷泉现象,下列因素与产生喷泉现象无关的是

A.烧瓶充满B.极易溶于水

C.瓶内外有压强差D.溶液显酸性

【答案】D

【分析】

在氯化氢的溶解性实验中,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里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详解】

A.氯化氢溶于水时烧瓶内气体压强快速减小,烧瓶内氯化氢越多,烧瓶内外的压强差越大,越易产生喷泉,A不符题意;

B.当少量水进入烧瓶,由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B不符题意;

C.烧瓶中之所以形成喷泉,就是因为烧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C不符题意;

D.要产生喷泉现象,烧瓶内的气体应该易溶于实验中的液体或与液体能大量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与烧瓶中产生的溶液显酸性或碱性无关,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20.按图进行实验,试管内装有12mLNO,然后间歇而缓慢地通入8mLO2,下面有关实验最终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

B.试管内气体无色,是NO

C.试管内气体无色,是O2

D.试管内液面高度不变

【答案】B

【详解】

试管内装有12mLNO,然后间歇而缓慢地通入8mL氧气,依据反应定量关系分析,当一氧化氮和氧气恰好反应生成硝酸发生的反应为:

4NO+3O2+2H2O=4HNO3,结合一氧化氮和氧气按照4:

3全部溶于水,试管内装有12mLNO,然后间歇而缓慢地通入8mLO2,反应后剩余一氧化氮12ml-8×4/3mL=4/3mL。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1.甲、乙两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硝酸与铁反应的产物。

文献记载:

I.在浓硝酸和活泼金属反应过程中,随着硝酸浓度的降低,其生成的产物有+4、+2、﹣3价等氮的化合物。

II.FeSO4+NO⇌Fe(NO)SO4(棕色)。

III.NO2和NO都能被KMnO4氧化吸收。

甲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某气体,关闭弹簧夹。

(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浓硝酸缓慢滴入烧瓶中,关闭活塞。

无明显现象。

(3)加热烧瓶,反应开始后停止加热。

①A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逐渐变浅;B中溶液变棕色;C中溶液紫色变浅。

②反应停止后,A中有固体剩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操作

(1)中通入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滴入浓硝酸加热前没有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写出加热烧瓶后A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甲认为B中溶液变棕色是因为A中有NO生成,你认为甲的观点对吗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请结合方程式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检验是否生成﹣3价氮的化合物,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2或CO2(氮气或二氧化碳)等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Fe+6HNO3

Fe(NO)3+3NO2↑+3H2O错误3NO2+H2O=2HNO3+NO,该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能与FeSO4变棕色取A中液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管口,若变蓝,证明生成了铵盐;否则,没有生成铵盐

【分析】

(1)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操作

(1)中通入的气体可能是氮气或二氧化碳;

(2)常温时,铁遇浓硝酸形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3)浓硝酸与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硝酸铁、二氧化氮和水;

(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生成的硝酸能将硫酸亚铁氧化为硫酸铁使溶液变为棕色,同时结合已知信息,生成的一氧化氮也可以与硫酸亚铁反应转化为Fe(NO)SO4变棕色;

(5)若有-3价氮的化合物生成,应生成NH4+,检验A溶液中是否有NH4+离子即可。

【详解】

(1)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操作

(1)中通入的气体可能是N2或CO2(氮气或二氧化碳)等;

(2)常温时,铁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铁和浓硝酸进一步反应,即产生钝化现象,所以滴入浓硝酸加热前没有明显现象;

(3)浓硝酸与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硝酸铁、二氧化氮和水,化学方程式Fe+6HNO3

Fe(NO)3+3NO2↑+3H2O;

(4)甲认为B中溶液变棕色是因为A中有NO生成,甲的观点错误,3NO2+H2O=2HNO3+NO,结合已知信息II,该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能与FeSO4变棕色;

(5)生成−3价氮的化合物是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电离生成铵根离子,检验铵根离子的方法是:

取少量反应后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A中生成NH4+,否则,没有生成铵盐。

【点睛】

常温下,浓硝酸和浓硫酸都能使铁或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发生钝化现象,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22.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氨气的性质。

请回答:

(1)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共热制取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①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氨气的水溶液显______(填字母)。

a.碱性b.还原性

(3)向②中滴入浓盐酸,现象是_____。

(4)下列装置中,能用于本实验中尾气吸收的是______(填字母)。

a.

b.

【答案】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a有白烟生成b

【分析】

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氨气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根据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和实验安全进行判断。

【详解】

(1)在加热条件下,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2)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铵根离子而使溶液呈碱性,①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向②中滴入浓盐酸,浓盐酸挥发出的HCl遇NH3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氯化铵固体是白色固体小颗粒,有白烟生成;

(4)氨气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可以选用b装置,增大接触面积,若使用a装置,这种密闭型的容器不能很好的吸收氨气,故不使用它吸收氨气。

【点睛】

(4)的a装置是否可用于吸收氨气是学生的易错点,需要考虑氨气的溶解性和实验安全,还要考虑吸收效果要好。

23.硝酸是氧化性酸,其本质是NO

有氧化性,某课外实验小组进行了下列有关NO

氧化性的探究(实验均在通风橱中完成)。

实验装置

编号

溶液X

实验现象

实验Ⅰ

6mol·L-1稀硝酸

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铜片表面产生无色气体,在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实验Ⅱ

15mol·L-1浓硝酸

电流计指针先向右偏转,很快又偏向左边,铝片和铜片表面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⑴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⑵实验Ⅰ中,铝片作_____(填“正”或“负”)极。

液面上方产生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⑶实验Ⅱ中电流计指针先偏向右边后偏向左边的原因是______。

查阅资料:

活泼金属与1mol·L-1稀硝酸反应有H2和NH

生成,NH

生成的原理是产生H2的过程中NO

被还原。

⑷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Ⅲ:

溶液X为1mol·L-1稀硝酸溶液,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

反应后的溶液中含NH

生成NH

的电极发生的反应是_____(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⑸进一步探究碱性条件下NO

的氧化性,进行实验Ⅳ(如图):

①观察到A中有NH3生成,B中无明显现象。

A、B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_____。

②A中生成NH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⑹将铝粉加入到NaNO3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结合实验Ⅲ和Ⅳ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3Cu+2

+8H+=3Cu2++2NO↑+4H2O负2NO+O2=2NO2开始时右边为正极,左边为负极,后来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因此Al为正极,铜为负极,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左边偏转还原反应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过程中可将

还原为NH3,而镁不与NaOH溶液反应8Al+5OH-+2H2O+3

=3NH3↑+8

铝在中性的硝酸钠溶液中没有氢气生成,

不能被还原,因此无明显现象

【分析】

硝酸是氧化性酸,其本质是

有氧化性,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因此实验Ⅰ左边为正极,右边为负极,Al与浓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