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1718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

《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

广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

广州市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

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2.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3.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

8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4.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

①点燃酒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连接好装置;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⑤②③①④⑦⑥B.③④⑤⑥⑦①②

C.②③⑤①④⑦⑥D.②④③⑤①⑥⑦

5.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A.AB.BC.CD.D

6.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

1

7.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8.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解释不正确的是()

A

B

C

D

实验

内容

空气中O2量测定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检查气密性

收集氧气

水的作用

通过量筒中水体积变化得出O2体积。

防止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降温,便于气

密性检查。

排净空气,便于观察何时集满。

 

A.AB.BC.CD.D

9.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10.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B.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

1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11.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

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4

B.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12.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技术,已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多个领域。

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属于金属元素B.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D.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13.“

”和“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

B.

C.

D.

1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5.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无限的

B.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

D.爱护水资源主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6.下列物质分别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的是()

A.木炭B.红磷C.蜡烛D.硫

17.“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8.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O2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O2的发生装置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

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19.下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B.图中n的值为10

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20.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生成物不属于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

22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一中标号的仪器名称:

②_______。

(2)图一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选择的药品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3)氧气的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装置见图二。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出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后,关上活塞,A中出现大量气泡,则装置B、C中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二中A装置除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用此装置制取该气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

22.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填

写编号)。

A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用MnO2作催化剂

C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D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___________端进入(填“c”或“d”)。

(5)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下列反应适用于该装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大理石和稀盐酸

②碳酸钠固体和稀硫酸

③锌粒与稀硫酸

④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粉末

(6)有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室制取CO2装置,该装置是否具有C装置的作用________(填“是”或“否”)。

23.实验室有一些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为检验其中是否混入了CO,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氢气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松同学说C装置中氧化铜变成红色固体,则证明有CO,他认为C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但小云给予否定,因为氢气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她提出应观察到D中变浑浊,才证明有CO,D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小伟也提出D中变浑浊还不足以证明,混合气体中的CO2也会产生此现象,他提出A中装入足量澄清石灰水,B中装入适量石灰水,则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终同学们一致赞同小伟的设计,则在检验过程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_现象时,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

(5)上述实验尾气的一种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归纳与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常用的化学学习方法。

(1)写出装置中编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b_____。

(2)我们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O2、CO2两种气体的反应原理、制取与收集方法。

请你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共同点_____(填序号)

①要加热②使用催化剂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④原料为纯净物⑤只生成一种气体

(3)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一段时间,如图所示,则B装置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观察图C装置,该反应处于_____(填“进行”或“停止”)中。

(4)若用B、F组合成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在制取过程中发现反应过于剧烈,可将装置做哪些改动?

_____。

(5)若用如图G装置进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导入;若瓶中装满水,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导入。

(6)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7)拓展与延伸:

实验室如何制取氮气呢?

请阅读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①重铬酸铵为桔黄色粉末,加热至180℃时可分解得到氮气;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反应,如:

镁能够在氮气中燃烧。

利用如图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

若用上述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5.下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或收集装置,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选填序号)。

若某同学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中,其结果与只加热氯酸钾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①反应速率不变②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③生成氧气质量不变④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3)若B装置中固体为二氧化锰,②中加入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可制O2。

要获得干燥的O2,应先将气体通过盛有__________的D装置,再用E装置收集,气体应从________端通入(选填“a”或“b”)。

(4)实验室可用B装置制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二氧化碳常用______,检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用C装置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6.用下图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固定装置省略、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A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B中固体由黑变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说明一氧化碳有_____性。

③有关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A中消耗的碳粉的物质的量等于B中消耗的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

b.C的作用是收集剩余的一氧化碳

c.点燃e处,火焰呈淡蓝色

d.B处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消耗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④上图实验装置设计还不能完全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请说明理由_____。

27.如下图所示,将三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分别倒立在盛有水、澄清石灰水、浓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实验,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提示:

图示中呈现的是实验过程中的试管内液面的高度,不是最终的现象)

(1)B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证明A中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方法是________ 。

(3)是否可以通过上述实验中的最终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

28.(7分)水通常是可用来灭火的,但有时水却是可引火的。

同学们将少量超氧化钾(KO2)粉末用棉花包裹没有任何变化。

(已知棉花和超氧化钾不反应)但如果将少量水滴到包有超氧化钾粉末的棉花上,则棉花迅速发生剧烈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还剧烈)。

同学们对此产生好奇,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1.超氧化钾和水反应生成。

2.。

【设计与实施】为了验证猜想,有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

向盛有KO2的试管中滴加适量水,若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1成立。

在上述实验的试管口拴上一个气球,若气球变鼓,证明猜想2成立。

你是否同意该实验方案,你的理由是。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又进一步完善该方案并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结论】超氧化钾与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满足了棉花燃烧的条件。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

B

【解析】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③④核内质子数不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B、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题干②图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钠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为+1,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错误。

故选B。

2.A

解析:

A

【解析】

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正确;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错误;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错误;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错误。

故选A。

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

,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A、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3H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

1ⅹ8=9:

2,故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解:

设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

故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

4,故不符合题意。

4.A

解析:

A

【解析】

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解答。

解:

由分析可知,应选A。

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稀盐酸和大理石,故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甲的一个分子由5个原子构成;

B、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反应前后硅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C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2;故选C

7.D

解析:

D

【解析】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属于不同物质,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C、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为8,如Li+最外层就只有2个电子,故错误;

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故正确。

故选D。

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气压减小,量筒内的水会被倒吸入集气瓶内,通过水体积变化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不符合题意;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烧杯中的水能形成密闭系统,用于观察现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故符合题意;

D、排水法收集氧气中水的作用排尽瓶中空气并便于观察O2何时集满,故不符合题意。

9.B

解析:

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电解水实验用直流电做电源,实验时常常会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在验证负极生成气体时,在点燃前要验纯。

【详解】

A、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项正确;

B、电解水时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是氢气,能燃烧,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不正确;

C、该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质量比是1:

8,故选项不正确;

D、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不正确。

1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4=2+8+18=x,x=6,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由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

圆圈内的数字是34,则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故不符合题意;

C、由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故不符合题意;

D、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由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故符合题意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A不正确;

B、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B不正确;

C、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属于混合物,故C不正确;

D、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能是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D。

1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A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C说法错误;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5.A

解析:

A

【解析】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有利于是淡水资源很少,错误;B、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正确;C、通过蒸馏可得到纯水,正确;D、爱护水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节约用水,生活中可一水多用,农业上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水重复利用;二是要减少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正确。

故选A。

16.B

解析:

B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是因为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产生;硫燃烧有二氧化硫产生,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选B。

考点:

木炭、硫、蜡烛、磷在氧气中燃烧。

点评:

本题难度中等,注意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否则瓶内气压变化不大,瓶塞不会出现难以启开的现象。

17.C

解析:

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①作为O2的发生装置,当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②作为O2的发生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O2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装置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才可收集气体,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19.B

解析:

B

【解析】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2,或者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正确;B.图中n的值为8;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周期数,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选B

20.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