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086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考点1

抗日战争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日本侵华

1.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1937年12月,日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2.1941年初,日伪军在河北丰润县制造了潘家峪惨案。

3.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试验。

三、国共合作抗战

1.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正面战场

(1)概况:

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2)结果:

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敌后战场

(1)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2)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四、相持阶段

1.百团大战

(1)概况: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2)意义: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入缅作战

(1)背景:

1942年初,日军威胁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2)结果:

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概念阐释]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五、抗战胜利及意义

1.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轻巧识记]

伟大的抗日战争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抗日战争的特点及取得胜利的原因

史料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①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史料二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②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国共正式合作的实现

①“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中国共产党愿意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和改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最大诚意

史料二:

受降国签字的次序排列情况

②“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提示] 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

(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提示] 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

(3)史料二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提示] 依据:

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分析: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史论归纳

1.抗日战争的特点

(1)规模大: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

(2)性质的双重性:

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全民性:

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4)复杂性:

两个战争、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5)持久性:

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全局性: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以弱胜强:

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组织领导:

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

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

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青岛质检)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

荣誉军人

部队: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职务:

上尉

残疾状况:

左上膊上1/3切断残疾等级:

一等残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

C [根据材料中“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一日”可知为1938年七月一日。

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故A项错误;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4月,故B项错误;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6月到10月,故C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D项错误。

]

2.毛泽东与朱德于1937年7月8日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民党军,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

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

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中共表明抗日形势和立场

C.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

D.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B [1937年9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了共产党支持国民党抗战的立场和追随国民党抗日,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间的抗日救亡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共产党策励国民党军队抗日,未体现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故D项错误。

]

3.(2017·九江模拟)1938年武汉保卫战时期,人人都觉得国共两党风雨同舟,共赴国难,但到1941年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裂痕却越来越大,以至兵戈相向。

导致双方“裂痕”变大的直接原因是(  )

A.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调整侵华政策

B.百团大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的实力

C.国民党、共产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

D.因阶级矛盾,当时国共两党全面对抗

B [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秋,增强了中国人民进行抗日的勇气和信心,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日益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与中国共产党的裂痕明显加大,故B项正确。

]

考点2

解放战争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原因: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2)结果:

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

1946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过程

阶段

基本进程

成果

战略防御

前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四个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战略决战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最后胜利

①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②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国民党拒绝签字

③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的士气。

(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轻巧识记]

人民解放战争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史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①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史料二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②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

——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

史料三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

……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

这胜利在③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毛泽东为解放战争第二年制定了战略方针

①“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内线指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外线指国民党统治区

史料二:

解放战争第三年进行战略决战

②“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史料三:

渡江战役的胜利

③“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国民政府覆灭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中战略方针得以落实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提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根据史料二,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第三年的形势。

[提示] 战略决战,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国民党政权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3)史料三反映了渡江战役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提示] 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史论归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2017·常德模拟)《大公报》登载的《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

毛泽东先生来了!

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这一报道反映出(  )

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B [材料反映出人们对毛泽东来重庆的兴奋之情,并未强调共产党谋和平,故A项错误;人们兴奋是因为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抗战提高共产党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大众传媒对时局的影响,故D项错误。

]

5.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是指(  )

A.皖南事变  B.跃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B [A项中地理位置与材料不符,排除;大别山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南京与武汉的中间,跃进大别山与材料相一致,故B项正确;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是指攻克南京的重要战役,故D项错误。

]

6.(2017·南平质检)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

“请你们准备着,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

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

”其战略意图在于策划(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B [“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

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反映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无关,B项符合题意。

]

主题 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

[主题立意]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知识交汇]

1.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

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

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

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

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2.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

阶级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根据地

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相互依存、互相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将其割裂或对立起来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题干中的“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对国民党一党专制会造成什么影响

2.(2016·全国丙卷)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该火柴盒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

3.(2015·全国Ⅰ卷)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建设要塞的目的是什么,防御工事的修建是为了防御什么,综合中国时局变化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可推知国民政府的用意

4.(2014·全国Ⅱ卷)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顾维钧的言论核心是希望当今各国采取行动以制止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其目的是为中国的抗战寻求援助

5.(2013·全国Ⅱ卷)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两个政权:

地方和中央。

两种态度:

地方推行“减租”,而国民党中央未认可。

“减租”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但国民党中央未肯定,其态度也就凸显出来

[答案解析]

1.D [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

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

]

2.D [该火柴盒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

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

3.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

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

4.A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37年11月”。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原有的世界格局已改变,排除B、D两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结合材料“要求其他与会国……具体行动”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和帮助,故选A项。

]

5.D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

演练仿真模拟 明确高考趋向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

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

“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立场

B.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C.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D.战争的性质

A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可知A项正确;根据“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可知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对中日双方的形势分析,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是一场实现民族独立和反对殖民主义的战争,题目中并未提到,故D项错误。

]

2.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成立大会陈词:

“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

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

”宋美龄意在强调(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B.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保障

C.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D.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C [“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

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强调每个公民包括妇女都有责任,故C项正确。

]

3.(2017·武汉调研)抗战后期,反对殖民主义,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

194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提出必须重视战败国、殖民地及人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情况之重要性,使彼等逐渐发展,获得独立或自主”的方案,得到了各国的称赞或同情。

上述现象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B.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C.加速了中国收回主权的进程

D.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B [A项仅反映了第二句的部分信息,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战后中国主张终结殖民地的制度,中国重视战败国、殖民地人民的主张得到与会各国的称赞,国际社会达成共识,这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故B项正确;1943年中国收回了治外法权,故C项错误;材料有两层意思,一要重视战败国,二要帮助殖民地人民,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仅反映其中之一,故D项错误。

]

4.(2017·商洛模拟)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

进攻比率

武汉会战前

日方

94%

中方

6%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日方

56%

中方

44%

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

武汉会战前

40公里

1939年底

二百公尺

1940年底

不进反退

A.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

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C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故A项错误;B项在表格中没有涉及,排除;武汉会战前后,中日双方在进攻比率和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的对比,表明中国的持久抗战取得了效果,故C项正确;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与表格中的数据不符,故D项错误。

]

5.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

“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