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0777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案

(由武宁路小学杨雪芹老师提供,仅供参考)

●课题1:

登险峰

教学目标:

1、复习第三册中有关运算的内容

(乘除法、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几个几加减几个几)

2、会数简单的图形。

3、迷宫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我探究题包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寻找“山门”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乘除法

1、谈话引入

师:

天,小丁四人约好一起去泰山游玩。

半路上,走到山门口,门关闭了。

只有做对门上的题才能过关,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

2、分层次练习

第一层:

山门18×8=5×5=4×4=6×6=7×7=9×9=

问:

这些题有何规律?

像这样的题你还会出吗?

第二层:

山门228÷3=38÷4=48÷5=58÷6=

68÷7=78÷8=88÷9=

①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发现题包特点

②28÷3=9┅┅1

问;你能用乘加来表示这道题吗?

28÷3=9┅┅1→3×9+1=28

③练习

38÷4=9┅┅2→4×9+2=38

48÷5=9┅┅3→5×9+3=48

58÷6=

68÷7=(同桌互说)

78÷8=

88÷9=(独立写在本子上)

第三层:

整理刚才写的乘加,找出特点

生:

①被除数逐次增加10,除数逐次增加1

*②被除数的2个数字相加的和减去9的差就是余数。

二、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1、山门3

(1)4×7+1642÷7+16

指名回答计算过程

(2)练习(书上)

5×8+1581÷9+467×8-11

10×5+537+18-024÷8+52

三、几个几加减几个几

1、5×6+3×6

指名:

(1)5×⑥+3×⑥=8×6=48

(2)5×6+3×6=30+18=48

2、练习

3×9+4×9=7×7-2×7=

4×8+6×8=9×6-3×6=

13×5-3×5=

3、提高:

16×5你准备怎样算?

生:

①16×⑤=10×⑤+6×⑤=50+30=80

②16×⑤=8×⑤+8×⑤=40+40=80

③16×⑤=20×⑤-4×⑤=100-20=80

(学生自我探究,师引导)

四、游戏

1、取钥匙

(生独自探究→交流方法→找出最佳方案)

2、有()个正方形

师引导生,分开数大小正方形。

(小的正方形5个,大的正方形5个)

(突出外面的是由4个小的正方形组成,也是正方形,不能少数)

 

●课题2:

植树

教学目标:

1、会解乘除法的应用题;

2、会填乘法不等式中形如“□×5<40”的“□”;

教学重点:

1、会解乘除法的应用题

2、会解乘法不等式

教学难点:

会收集、整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

红花和绿花共有30朵,其中红花有6朵。

问: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怎么表示?

出示问题:

红花和绿花共有多少朵?

(小组交流)

生:

①可以解决绿花有多少朵?

熟练关系式式总朵数-红花朵数=绿花朵数

2、根据“红花6朵,绿花24朵”

问:

看这些信息,你又想到了什么?

补:

红花6朵,绿花24朵

(1)红花和绿花共有多少朵?

(2)红花和绿花向差多少朵?

生(3)红花的朵数是绿花的几倍?

问:

解决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怎么表示呢?

……

师:

解答应用题,要看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能帮助我们列出正确的算式,从而解决问题。

二、找朋友(教师要引导学生

(1)正确收集数学信息---问题以及相应的条件;

(2)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为什么用乘法(或除法)计算?

小丁丁他们要参加植树活动,老师给小胖一组数据,请他看看能求出什么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班有42名同学,平均分成6组

如果分给每组2只水桶,还缺3只水桶

每个小组配3把铁锹,另加2把铁锹备用

生:

一共有多少只水桶?

一共需要多少把铁锹?

每个小组有几人?

1、问:

要解决这3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①指名

②左右互说

③独立完成

2、出示:

如果每组种8棵树,50棵树苗够不够?

小组讨论,这题缺少了什么条件?

你怎么知道的?

(在书上P3完成)

三、乘法不等式

1、出示□×5<407×□<30

问:

在□中填哪些数合适?

最大的是几?

2、7×□<30+14现在这题你会做吗?

6×□<22+11□×4<50-30(手势表示□里的数)

3、□×5>407×□>30

这2题与前2题有什么区别?

你会填吗?

(左右合作→班集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

(略)

●课题3: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教学目标:

1、能将14×6这类表外乘法题拆成2个表内乘法题来计算

2、会读写递等式

教学重点:

如何将类似“14×6”乘法题拆成2个表内乘法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第4页的情景图)

师:

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用简单的几句话表示吗?

(注意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师:

你能列一个算式吗?

生:

14×6

师:

(1)14×6表示什么?

(2)没有口诀,怎么算呢?

二、探究

(备注:

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14×6”,不要过早地得出某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借用情景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积极参与与思考的基础上,归纳计算的策略)

1、14×6=?

(同桌讨论,在课堂本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

①14×6=10×6+4×6=60+24=84

214×6=7×6+7×6=42+42=84

38×6+6×6=48+36=84

教师归纳:

同学们都在动脑筋如何计算“14×6=?

”,许多同学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在解决问题,将14×6=?

中的“14”拆成两个一位数,

(1)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问:

(2)为什么拆“14”,而不拆“6”?

小结:

两位数的乘法我们没学过,因此可以把2位数14拆成两个一位数,分别与6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2.等式写法

师:

小巧要教大家把这长长的横式写得更美观。

演示14×6

=10×6+4×6

=60+24

=84

问:

说说小巧是怎么写的?

要注意什么?

生:

①等号写在算式的左下,等号要对齐

②先乘后加

师:

试试把第②种方法用递等式写下来(在课堂本上)

3、对14×6的其他做法,你想试试吗?

生:

③9×6+5×6

④8×6+6×6

问:

你认为这4种哪种方法最方便?

4、模仿练习13×7

 

三、练习与巩固

(1)14×717×5(小组合作)

(2)12×8独立练习→反馈

(3)*7×12

指名板书反馈7×12

=12×7

=10×7+2×7

=70+14

=84

四、独立练习

1、练习册P1/114×6的多种分拆

2、练习册P1/2用你喜欢的方法分拆、做题。

18×99×157×14

五、师生共同总结(略)

 

●课题4:

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

1、剪出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剪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2、尝试将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形折成正方形,并逐步认识到:

不是所有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形都能折合成正方体的。

教学难点:

辨别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形能否折成正方形

教学重点:

1、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正方体的展开图

1、出示正方体

师:

这是什么物体?

你能说说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吗?

6个面,12条棱,6个面大小形状都相同是正方形)

2.师:

请小朋友们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然后将它摊开。

(师边演示边讲)

师:

这展开的图形就是——展开图(板书)

其实,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很多种,不同的剪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展开图。

请你们也动手剪一剪。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

将不同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小结:

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很多,形状各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图的情况,出示剩余的)

师:

老师有许多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形。

出示:

 

 

问:

你能有什么好方法,不用折就能知道这些图是否能折成正方体?

生:

①找4个正方形连成一直线的,在直线的两边都各有一个正方形。

如:

 

②在图的中间找一个面作为“前”面,向四周标出其他各面,如果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都有,那这个平面图就能折成正方形。

二、将6个正方体的组合图形折成正方体

1、题2

师:

将下面的图折成正方体吗?

(小组活动,师参与学生活动)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

师:

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6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图形,都能折成正方体的。

 

三、总结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正方体,你对正方体又有些什么认识呢?

归纳总结:

(1)正方体有6个面,它的展开图有11种,形状各不相同

(2)不是所有的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都合成一个正方体。

四、发散探究

作业:

回去找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请你把它也展开。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明天交流

 

●课题5:

连乘连除

教学目标:

1、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法则

2、培养数学化能力,即将生活和经验世界的实际情节用数学模

型表示

3、培养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从单乘、单除迁移到连乘、连除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2×3=5×2=81÷9=56÷7=

6×4=10×8=9÷3=8÷4=

你发现了什么?

二、连乘应用题

今天小巧带大家去参观奶粉包装车间。

1.出示情景图:

(1)4听装一盒,

(2)2盒装一箱。

小巧问:

装3箱奶粉,一共有几盒奶粉?

生:

一箱有2盒,3箱就有6盒,3×2=6

问:

那如果求“一共有几听?

”呢?

生:

一盒4听,6盒有:

4×6=24(听)

师:

你们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

3×2×4

师:

3×2表示什么?

再乘4表示什么?

把2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更简便。

那连乘怎么计算呢?

(师演示递等式计算)3×2×4

=6×4

=24(听)

答:

……

(生尝试在课堂本上计算递等式,并说说计算的顺序)

2.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1)有几块积木?

你怎么看的?

左右看有3个4×2/2×4

上下看有2个3×4/4×3

前后看有4个2×3/3×2

仔细想一想,你能用一个算式求出“共有多少块积木”吗?

小组讨论:

①2×3×4②2×4×3

=6×4=8×3

=24=24

③4×2×3④4×3×2

=8×3=12×2

=24=24

⑤3×4×2⑥3×2×4

问:

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根据角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列出不同的连乘算式,但他们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

3、练一练4×2×95×6×2递等式计算

二、连除应用题

1.小胖遇到了一道同样有关奶粉的应用题:

32听奶粉可以装几箱?

他不会做,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师引导生先算“可装几盒”,再算“可装几箱”

32÷4=8(盒)

8÷2=4(箱)32÷4÷2

两个除法算式也能合并成一道连除算式。

2.尝试计算连除递等式

32÷4÷2

=8÷2

=4(箱)

答:

……。

生:

连除和连乘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

3.练一练:

81÷9÷964÷8÷4

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连乘、连除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课题6:

相差多少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算线,会在算线上标数

2.能在算线的帮助下,通过补充、减去求相差数

教学重点:

能在算线的帮助下,通过补充、减去求相差数

教学难点:

会运用算式求相差数

教学过程:

一.认识算线

1.

出示数射线

0102030405060708090100

问:

怎样的线叫数射线?

(有→,从“0“开始,精确的刻度)

从30到60,数怎么变的?

(变大)30+(30)=60

从90到20呢?

(数变小)90-(70)=20

2.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朋友——算线(板书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06090(师演示画)

问:

它和数射线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

(讨论)

生:

没有“——”,没有从“0”开始,数之间没有精确刻度

但都有带有数字的线,数有严格的次序

3.在算线上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556070758085

指导从小到大按顺序把数标上

4.算线有什么用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冬冬和丽丽遇上的问题

二.求相差多少

1.师:

从图中你知道什么?

生:

冬冬高100cm,丽丽高78cm

师:

两人身高相差多少呢?

你是怎么想的?

+22

生1:

想丽丽还要长高多少cm才和冬冬一样高(78比100还少几?

),用补上所缺的高度的方法,即补充法

师演示_____________

7810078+(22)=100

生2:

想丽丽必须站在多高的椅子上才和冬冬一样高,这叫减去法

-70

-8

师演示_______________100-78=22

2230100(可先减十位,再减个位)

(鼓励学生不同的算线画法)

小结:

不论是用补充法,还是减去法,我们都能在算线上求出相差的数

2.32和45相差多少?

你能用算线法画一画、算一算吗?

(同桌合作,交流)

三.小结

 

●7、相差多少

(2)

教学目标:

1.会在算线上做加减法。

2.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在算线上求相差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在算线上做加减法

教学难点:

探究各种在算线上求相差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它能帮助我们什么?

生:

求相差数。

2、出示:

68cm

84cm

师:

比一比,这两条线段相差多少厘米?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比?

生:

补充法。

①+2+14

68+□=84

687084

②+20-4

688488

问:

同样是补充法,那种方法更好?

你还有不同的补充法吗?

3、用减法呢?

同桌合作,你有几种方法?

生:

84-68=16

二、探究多种方法求相差数

1、28和57(小组探究两数相差数的求法)

2、24和63(同桌探究)

3、36和54

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画算线,求出这两个数的相差数。

(独立探究)

三、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