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0134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docx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

预约合同的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研究

[导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预约合同因其促成交易的功能在世界各国债法规则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预约合同在商品房买卖租赁、民间借贷、车辆买卖等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适用。

我国《合同法》并没有对预约合同制度作出回应,一般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条首次在制度层面正式承认了预约合同。

但是该条对于预约合同的认定、法律效力与违约救济等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而这些问题正是理论上对于预约合同探讨争议的核心。

本文拟梳理理论界对于预约合同的性质、认定、效力与违约救济问题的不同观点,并辅以典型的案例加以说明。

一、预约合同概述

(一) 预约合同的界定

一般认为,预约是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契约之契约,其将来应订立之契约称为本约。

[1]具体而言,预约是指当事人约定为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同而达成的允诺或协议。

[2]《布莱克法律词典》给预约的定义是:

“预约,是指由一个人作成的契约或约定,它具有排除个人合法地进入另一项性质相同的合同的属性。

”[3]从历史上看,预约合同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上的要物契约制度,也即今天的实践合同。

罗马法上的使用借贷、消费借贷和寄存契约都是无偿契约,为保护出借方的利益,罗马法规定这类契约为要物契约,即契约的成立以物之交付为要件。

但是,这同时也造成出借方在物之交付前任意撤销契约,给相对方造成信赖损害的问题。

随着信用机制和担保规则的建立和健全,要物契约制度被认为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通过预约制度缓和要物性。

[4]立法上最早明确规定预约合同的是1804年《法国民法典》,其第1589条对买卖关系中的预约合同进行了规定,[5]1900年《德国民法典》第610条规定了消费借贷预约的存在和效力。

[6]之后的《日本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同时规定了买卖和消费借贷的预约合同。

再往后,大陆法系民法典一般都在“债法总则”中规定了一般性的预约合同制度。

[7]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预约合同产生的制度背景,有学者提出,预约合同仅存在于要物契约或要式契约之中,而对诺成契约则无从成立预约合同。

就要物契约和要式契约,当事人在标的物交付和符合法定形式的标准满足之前达成的合意,属于预约合同。

而对于诺成契约而言,诺成契约因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 即使约定内容附有始期或停止条件, 也属于本合同而非预约合同。

[8]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基于契约自由原则,当事人可以针对任何类型的契约订立预约合同。

[9]此外,英美法系上的预约合同概念较广,类似我国语境下的“缔约前之商议”(preliminary negotiations)以及“缔约合同”(pre-contract)等概念都被视为预约合同,而未像下文那样对本约合同之前的一系列合意进行层次划分。

[10]鉴于本文主题,这里主要就大陆法系意义上的预约合同进行讨论。

关于预约合同的功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订立预约合同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对交易机会的固定。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交易机会宝贵而又转瞬即逝。

然而在实践中,缔结一份合同并非容易的事,往往是经过一系列缔约上的努力,最终还可能面临缔约失败的结果。

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进入一项合同的缔约过程,当事人双方对同时存在的其他交易机会的选择能力就大为降低,因此人们需要一种新的台同上的安排解决现实中的需要,预约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11]此外,还有学者提出预约合同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弥补合同制度的不足,克服缔约过失责任的缺陷。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缺陷,在《先合同责任的责任形态之争》专题中已经进行了梳理,而预约合同的存在使得法定的缔约过失责任变为约定责任,在救济的主动性、赔偿范围的确定性、证明责任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第二,预约合同可以作为融资的手段,这在房地产领域的开发经营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开发商通过与买受人签订出卖房屋的预约(一般表现为商品房预售合同),作出将来签订本约并交付房屋的承诺,换取买受人定金或者预付款的交付,从而实现资金融通,投入下一期的开发当中。

[12]

(二) 预约合同的成立

预约合同的成立,也遵循一般合同成立的要约、承诺等规则,并且预约合同只能是诺成合同,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当事人没有另外约定时,在当事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时成立。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种特殊功能的合同类型,预约合同的成立有没有特别的要求?

以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 预约合同内容的要求。

预约合同是约定将来签订本合同的合同,从其概念上看,至少要包含将来要进行磋商并签订本合同的内容。

但是作为一项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拘束的合意,理论上都要求预约合同的内容达到一定的确定、可能程度。

台湾学者黄立对预约合同确定性的标准阐述道:

“原则上任何一方,得要求缔约,然履行的要求,只有于主契约的内容于预约中已足够确定时,始能获胜诉的判决。

若以预约建立的缔约义务并不充分确定,亦无法以解释确定预约的内容,则其义务及预约均不发生效力。

就预约的确定性,应依个案的情况斟酌当事人的利益判定之。

”[13]对于合同确定性的标准,不同学者都进行了讨论。

学者刘俊臣指出,内容的确定性应包括其一,双方就将来订立合同达成合意,而非仅仅是缔约的意向,类似“乙方以后考虑从甲方进货”就不满足确定性要求;其二,要明确双方签约的基本条件,如标的物品种、质量标准、价格等。

[14]学者钱玉林认为,预约合同的构成应同时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订立本合同的意思表示;二是内容要达到本合同要约的要求,并提出标的物和数量是构成要约的基本要素。

[15]学者陆青结合《合同法》第14条和《合同法解释

(二)》第1条的规定,指出当事人、标的和数量是合同成立的一般条件,既然预约也是合同,也应至少包含这几项内容。

[16]学者刘承韪也认为当事人、标的和数量是构成预约合同最基本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将预约合同分为简单预约、典型预约和完整预约三个层次,简单预约只包含当事人、标的和数量三个基本要素;典型预约增加了价格要素;完整预约则已具备本约的所有内容,因为法律规定当事人必须采用特定形式订立合同,则在签订正式合同之前达成的合意实际上就是预约合同,例如《招标投标法》第46条的规定。

[17]

对于预约合同内容确定性的要求,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起草小组的官方看法是,要成立预约,应当具备合意性、约束性、确定性和期限性四个基本特征。

针对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商品房买卖预约合同,该小组明确指出,这类预约的成立至少应具备标的物房屋的基本情况(包括坐落位置、层次、大致面积等)以及将来依据预约订立本约的意思表示这两项基本内容。

[18]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学者阐述中的“标的”应是指本合同所指的标的,例如买卖合同所指向的标的物。

而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预约合同的标的是指将来订立本约的行为。

预约合同内容确定性的要求目的在于将预约合同与不构成合同因而没有拘束力的文本区别开来,但是由此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预约合同的内容应具体到何种程度,才能既不致落入本合同,又不至于导致预约合同不成立?

这里就涉及预约合同与不具拘束力的意向书等文本和本约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第二部分将详细讨论。

2. 预约合同形式的要求。

关于预约合同的成立形式,理论上的讨论主要涉及的是本合同为要式合同或者当事人约定本约采取特定方式成立的,预约合同是否应采取本合同的方式订立?

台湾学者郑玉波、王泽鉴等认为,当本合同为法定要式合同,如果要式的目的为保全证据,则预约不必采取同样的形式;如果要式的目的在于促使当事人慎重考虑,则预约也应为同样的方式以贯彻。

[19]当本合同为约定要式合同,须视当事人关于本合同成立方式的约定是否及于预约。

[20]学者钱玉林也持同样的观点。

[21]但是王利明教授认为,预约合同与本约合同是两个独立的合同,预约合同并不包含当事人旨在订立本约合同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仅在于保障本约合同的订立,法律关于本约合同的形式要求并不能及于预约合同。

[22]还有学者认为,预约合同应当一律是要式合同,需要通过书面但不限于书面的形式订立,从而增强预约的确定性,减少纠纷的发生,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23]

二、预约合同的性质与认定

(一) 预约合同的独立性

关于预约的性质,就其与本约的关系而言,存在合同更新说、一个合同说、两个合同说几种观点。

[24]合同更新实为债的更新,即在当事人不变的前提下成立一个新的合同取代原合同,在预约的情况下一般认为预约的内容自然被吸收为本约的内容。

一个合同说即将预约和本约视为同一个合同。

现代理论一般都认可预约合同的独立性,这也是其称之为一项合同的首要条件。

从性质上看,预约与本约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合同,尽管预约是为了订立本约合同而订立的,而且是在订立本约合同的过程中订立的,但当事人已经就订立预约形成合意并且该合意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可以与本约合同相分离,作为独立的合同类型。

[25]本约的成立与否、效力是否齐备与预约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二者也不是主从合同的关系。

理论上认为,预约合同具有如下性质和特征:

第一,预约合同必须为诺成合同而非实践合同;第二,预约合同的标的为订立本约的行为,但是预约的合意并不具有限定性,双方还可以就本约的主要内容甚至全部内容作出约定;第三,预约只能发生在本约的缔结过程中,本约已经达成者自没有订立预约的必要和可能。

[26]

(二) 预约与本约的认定

预约与本约在理论上有明确的区分,如目的与意图不同、合同主要内容不同、是否约定违反本约的违约责任不同、基于合同约定产生的请求权不同等。

但在实践中,二者的区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许多学者提出,不能仅仅依据合同的名称或形式简单确定合同的性质,而需要综合当事人的意思、合同内容等进行辨别。

[27]

1. 预约内容的确定性与本约的关系

上文在讨论预约合同成立的内容要求时,司法解释起草者和学者们都认可预约合同的内容不能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将来订约的意愿,而应该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因而预约合同内容并不排除具备本约的主要甚至全部条款。

那么,当预约合同的内容非常完备时,如何区分预约还是本约?

王利明教授认为,预约合同只是以订立本约合同为目的,只需要具备标的并包含将来订立合同的意愿即可,而无须包含本约合同的主要条款;如当事人在合同中已经明确约定了合同的价金等主要条款,但在名称上仍然使用预约合同,则应当根据合同的内容解释为本约合同。

[28]这种观点代表了理论上的一种“疑约从本”的兜底判断标准,正如王泽鉴先生所言的“认定一个原则,订立预约在交易上系属例外,有疑义,宜认为系属本约。

[29]该原则解释道,如果订立的预约和它所追求的本约在意思表示的根本内容上并无二致, 显然也就没有认定一个独立于本约的预约的可能和实益了。

[30]

然而,这样的认定可能遭到的质疑是,当事人明明在合同中明确写为“预约”,却因为合同内容的完备而被推敲、探究认定为本约进行规范,无疑可能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志。

对此,学者陆青指出,预约合同成立的要素不是指(至少不仅指)本合同应当具备的标的物,而是当事人是否存在确定的为将来订立本约的意思。

由此,区别预约和本约的重要标准就在于当事人是否有意在将来订立一个新的合同,以最终明确当事人之间合同关系的具体内容。

在包含这种意思或者能够推知这种意思的情况下,应排除将预约客观解释为本约的可能性,即便预约以及十分接近或完全包含了本约的全部内容。

[31]类似的主张还有学者刘承韪的观点,他提出实践中有些预约的条款很完整充分,有些本约的条款却很简单,最核心的判断标准还是立约目的,是为正式交易提供履行的依据,还是单纯为锁定交易机会,将来尚需签署另一份正式完整的合同。

[32]上文已经提到,学者钱玉林认为预约合同须包含订立本合同的意思表示以及达到要约标准的内容要素,其实也是强调了预约的立约意图。

当然,即便如此,实践中也有比较模糊的地方,如上文提到学者刘承韪将预约分为三个层次,最后一个层次的完整预约是所有本约的内容已经齐备,因正式合同须具备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而尚未签订正式合同的情形。

此时,当事人要完成的仅是形式上的完善,并且合同中可能并没有将来还会签订正式合同的条款,那么这时的合同究竟是预约合同还是本约合同?

另外,《商品房买卖司法解释》第5条规定,“商品房的认购、订购、预订等协议具备《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主要内容, 并且出卖人已经按照约定收受购房款的, 该协议应当认定为商品房买卖合同。

”这一条也给预约本约的认定带来了难题,由此可能延伸至违约损害赔偿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该条是规定实际履行将预约转化为本约,或者直接说是本约吸收了预约的内容。

[33]当然, 也有学者认为该条的规定过于绝对化, 应当允许当事人通过意思表示排除预约转化为本约。

[34]

2. 预约与附条件合同的认定

与预约合同外表十分相似的是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在法国法上,附生效(停止)条件的合同是典型的预约合同,[35]这源自于法国法对预约合同的广泛理解,所有以达成正式合同目的的协议都称之为预约。

[36]就这里讨论的严格意义上的预约合同而言,其与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在性质上就是根本不同的。

史尚宽教授指出,“预约, 与附停止条件之契约不同。

在附停止条件之契约, 本约于订约时已成立;反之, 在预约, 本约尚未成立, 当事人间不过有使之成立之债权债务。

”[37]简言之,附生效条件的合同(本约合同)是已经成立的合同,而预约合同对应的本约合同是还没有成立的。

在实践中,二者区分有时还是模糊不定的。

当事人之所以签订预约而非本约,就是因为一定的法律或事实原因导致签订本约存在一定障碍。

因此当事人往往约定在一定障碍消除之后签订正式的合同,那么这种约定究竟应认定为预约合同还是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学者刘俊臣认为,一方面,对于附生效条件的合同,生效条件是否成就是不确定的,而预约的签订则是可以预见的;另一方面,附生效条件的合同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明确,一旦条件成就,当事人直接按生效合同的规定执行,而对于预约合同,当事人还需经过磋商和订立本约的程序。

当事人在预约合同中也可以就签订本约约定条件,但是这并不等于预约就是附生效条件的本约合同。

[38]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起草小组也给出了类似的解释。

学者陆青认为,从条件的成就是否可以预见来区分预约合同与附生效条件的本约并没有理论依据,实践上仍然很困难。

关键的标准依然是当事人是否有确定的在将来订立本约的意思,如果不存在这种意思表示,条件的成就能直接形成确定的合同关系的,就应为附生效条件的本约。

[39]梁慧星教授也指出,应当参照合同内容中的特定文句,是“订立正式合同”还是直接为“合同生效”的文句。

[40]

3. 预约与实践合同(要物契约)的认定

上文已提到,预约合同制度产生于对要物契约要物性的缓和,将交付特定物使得要物契约成立之前当事人达成的合意视为预约合同。

[41]这与学者刘承韪将法律规定采取特定形式成立但尚未采取特定形式订立的已经达成的合意视为预约合同是类似的道理。

但是,也有学者对这种认识提出了质疑,学者刘俊臣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预约与本约,定性上有所偏差。

首先,尚未履行的实践合同是本约而不是预约,只是本约尚未成立,尚未履行的实践合同符合本约的所有的构成要素,并且没有约定将来再订立一个新的合同。

其次,视尚未履行的实践合同为预约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善意合同当事人的利益,使其可以追究对方违反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而不仅是缔约过失责任;但是,视尚未履行的实践合同为预约并非保护善意当事人唯一或最佳的途径,并且法律上并没有对其(如赠与合同的受赠人)给予特别保护的充分理由,通过缔约过失责任已经足够。

[42]我们认为,既然理论上提出预约与本约的核心区分标准是订约目的,应该以此标准来认定;当然,对于“将来订立一个新的合同”似乎也可以解释为“用物之交付使得该合同真正成立”,但是,对于实践合同达成的合意与物之交付的履行之间并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平行关系,这样的解释也有一定难题。

(三) 预约合同与意向书、认购书、订购书、备忘录等的认定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2条列举了许多预约合同的表现形式,包括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似乎所有这类合意都可以认定为预约。

但是,理论上几乎都认为预约合同作为一种有法律拘束力的合意,与一般性的订约意向、意愿或者草签的协议、备忘录等是有区别的,上文提到预约合同的成立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要求,也正是为了与一般的订约意向进行区分。

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将意向书作广义的理解,而将预约合同视为意向书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王利明教授认为,凡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希望将来订立合同的书面文件都可以称为意向书,但未必所有的意向书都是预约合同,只有具备了预约条件的意向书才能认定为预约合同。

[43]许德风教授认为意向书泛指合同双方在缔结正式协议前就协商程序本身或未来合同的内容达成的各种约定,而预约是意向书的一种,其在主要内容与效力上与一般的意向书不同。

[44]至于预约合同与意向书的区分标准,也主要以内容和明确程度与效力为标准。

学者陆青认为,首先意向书要符合《合同法解释

(二)》第1条规定的合同成立的基本条件才能认定为预约;其次,如果在意向书文本中缺乏订立本约的意思和目的(如仅仅约定磋商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分配),或者明确排除意向书的拘束力,则不可能属于预约合同。

[45]学者韩强指出,意向书成为预约的最大障碍在于很多意向书欠缺作为任何合同必不可少的明确的意思表示。

[46]学者刘承韪认为,预约合同与一般意向书区分的关键在于当事人是否有愿意收到协议约束的意图,以及随之产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不同。

[47]王利明教授列举了几项区分标准,第一,是否具有明确的在一定期限内订立本约的内容;第二,是否包含了本约合同的基本内容,如标的、数量等;第三,是否表示受意思表示的约束;第四,是否交付了定金等。

[48]

关于一般的意向书与预约合同效力的区别,不少学者提出一般意向书仅使当事人负有继续磋商的义务,而预约合同明确了当事人负有缔结本约合同的义务。

[49]这涉及到预约合同的效力问题,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讨论。

三、预约合同的效力之争

预约合同的效力是研究预约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理论上争议最大、实践中处理最不一致的问题。

关于预约合同的效力,存在“必须磋商说”、“应当缔约说”、“内容决定说”、“视为本约说”几种观点。

“视为本约说”与前文提到的视预约和本约为一个合同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观点已没有什么生命力。

目前争论最大的是“必须磋商说”和“应当缔约说”两种观点,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由预约合同的内容决定其具备“必须磋商”还是“应当缔约”的效力,即“内容决定说”。

以下就这三种学说进行讨论。

(一) 必须磋商说

“必须磋商说”是指预约合同仅具磋商效力,也即当事人必须就本约的缔结进行善意磋商,只要双方为本约的缔结尽到了诚实、善意的磋商义务,即做到了对预约合同的遵循,最终是否缔结了本约合同则在所不问。

[50]理论上都认为,该说体现了(在买卖合同中)保护买方利益的法律政策与价值取向,由此买方可以固定更多的交易机会,作出更加深思熟虑的选择。

[51]但是,这种主张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第一,对卖方利益保护严重不足,形成合同双方利益安排非常不平衡的局面;第二,磋商能否成为一种义务历来就是存在争议的,何为诚实、善意的磋商义务更是没有标准,诚信磋商义务因而空洞且缺乏操作性;第三,从预约到本约的签订过程中,预约缔结时的情势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合同中的任何一方都难免出于自己的利益选择而拒绝本约的缔结,如果合同一方根本没有缔约的意愿,那么预约合同签订之后的磋商更是流于形式。

[52]

(二) 应当缔约说

“应当缔约说”是指预约合同不仅具有磋商效力,还具有最终的缔约效力,即签订了预约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将来某一时点完成本约合同的签订,否则就要承担预约的违约责任。

目前主张“应当缔约说”观点的学者占多数,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该说在平衡当事人双方利益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例如在买卖合同中,买方不必担心卖家见异思迁,卖方也无需担心买方货比三家;其次,缔约效力可以促使当事人尽可能谨慎订立预约,避免恶意缔约引发道德风险,以致预约合同、磋商义务等流于形式。

[53]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起草小组的官方意见倾向于磋商效力,认为“预约订立后, 预约双方须依诚信原则进行磋商, 除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外, 应当缔结本约, 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

[54]

当然,对“应当缔约说”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预约指向的标的是人的缔约行为,是基于对人的信赖而产生的订立合同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质,对意思不能强制,对意思表示亦不能强制,这实际上是以一个预约合同的契约自由去限制一个本约合同的契约自由,这一点实际上也是反对实际履行作为违反预约的违约责任形态的理由之一。

[55]第二,该说要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预约合同条款的详细程度,如果预约条款越接近于本约,则当事人顺利缔结本约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预约条款不够详细,甚至缺乏本约的主要条款,那么当事人为了达成本约就还要进行磋商,如果最终磋商不成,且任何一方均无过错,则仍然采缔约效力实际上是有违当事人双方的共同意愿的。

[56]第三,即使预约合同的条款足够详细,如果在预约和本约订立之间的时间间隔中,缔结合同基于的某些客观事实发生了变化,仍然要求当事人按照预约合同的条款订立合同,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即便允许当事人对预约条款进行修改,也可能扭转不了这种不公平的局面。

[57]

基于以上考虑,主张“应当缔约说”的学者都认可在某些情形下缔约效力的例外,实际上也是与“必须磋商说”的主张进行的一个折衷。

如学者李冬认为,应当以必须磋商为基础,以缔结本约为原则,以情事变更为例外来确立预约的效力,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诚信磋商不易度量、判断的问题,一方面也通过情事变更缓和了缔约效力的绝对性,实现了公平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兼顾。

[58]学者张艳玲、白帮武倾向于“应当缔约说”,但对于未能成功缔结本约的结果,应当视原因给出不同的处理,如果是由于经过充分协商仍然无法就本约的内容达成一致,而双方都无过错的,不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在此情形下不能顺利缔结本约的根本原因在于订立预约时当事人双方考虑不周或者不能预见。

而如果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的过错(如无故不在约定的时间地点签订本约或者擅自改变在预约中已经达成合意的条款),则应追究一方或双方的违约责任。

[59]此外,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起草小组的官方意见也认为,“在缔结本约前, 如果某些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仍然要求当事人按预约内容订立本约合同明显有违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的, 则应排除双方缔结本约之义务, 以平衡双方利益”。

[60]

更进一步,学者陆青在上述主张的基础上提出,“必须磋商说”和“应当缔约说”没有根本区别。

一方面,在“必须磋商说”之下当事人须履行诚信磋商的义务;另一方面。

“应当缔约说”存在的上述例外表明其也并没有对当事人课以比诚信磋商义务更高的要求。

因为预约合同的理论基础是诚信和公平原则,由此预约合同产生的拘束力也仅限于诚信和公平原则所要求的程度,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使当事人负有诚信磋商以订立本约的义务”。

[61]

(三) 内容决定说

“内容决定说”认为,应当区分预约合同内容的确定程度来确定预约合同的效力。

学者韩强认为,预约的效力采“必须磋商说”还是“应当缔约说”有其客观基础,如果预约不包含本约的主要条款,表明当事人对本约的主要内容还未形成明确的共识,此时采取“必须磋商说”比较合理;如果预约合同中已经就本约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则应采取“应当缔约说”,至于主要条款的界定标准,学者韩强认为主要条款就是足以使合同成立的条款,如买卖合同的标的和数量。

[62]学者白玉也认为,条款简陋的预约仅表达进一步磋商的意向,只能约束对方当事人来与自己进行磋商就符合订立预约的目的,此外其客观上也不足以使双方直接订立本约,磋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采“必须磋商说”已经足够且合理。

[63]上文已提到学者刘承韪将预约合同分为简单预约、典型预约和完整预约三个层次,并且赋予其不同的效力,即简单预约和典型预约具有磋商效力,而完整预约具有缔约效力。

对于诚信磋商效力,刘承韪提出几项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