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9761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docx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

2012中考化学考点梳理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

乳白色

状态:

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外层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

考点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

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气体无色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CO2+Ca(OH)2==CaCO3↓+H2O

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考点3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见课本附录1)

考点4药品的取用

⒈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

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

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

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

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

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

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考点5物质的加热

⒈酒精灯的使用

⑴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⑵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

烧杯、烧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

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⒉给物质加热:

加热玻璃仪器前应把仪器外壁擦干,以免使仪器炸裂;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度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注意:

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时,试管口一般应略向下倾斜,以免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考点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考点7化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考点8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

⒈原子、分子理论:

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由门捷列夫(俄国人)发现。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1空气成分的发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1.实验原理:

2Hg+O22HgO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

2HgO2Hg+O2↑容器里的空气体积减少约1/5,剩余气体约4/5。

2.实验结论: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考点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考点3混合物和纯净物

⒈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N2)、二氧化碳(CO2)等是纯净物。

⒉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混合,是混合物。

考点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化学性质: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

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惰性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等

考点5物质的性质

⒈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是否溶于水、挥发性、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⒉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

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考点6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⒈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烟尘(可吸入颗粒物)

⒉空气污染的危害:

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⒊保护空气的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考点7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

⒈实验原理及方法:

利用过量的红磷在集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⒉实验现象:

⑴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⑵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⒊实验成功的关键:

⑴装置不能漏气;⑵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⑶红磷要过量;⑷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⒋实验讨论:

⑴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⑵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②瓶塞未塞紧,是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考点8氧气的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

物质反应现象(在O2中燃烧)化学方程式注意

木炭⒈发出白光⒉放出热量C+O2点燃=====CO2

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硫⒈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⒉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⒊放出热量S+O2点燃=====SO2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空气造成污染

红磷(暗红)⒈产生大量白烟⒉生成白色固体⒊放出热量4P+5O2点燃=====2P2O5生成的P2O5为白色固体,现象应描述为白烟

铝(银白色固体)⒈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⒉生成白色固体⒊放出大量的热量4Al+3O2点燃=====2Al2O3

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镁条

⒈发出耀眼的白光⒉生成白色固体⒊放出大量的热量2Mg+O2点燃=====2MgO

铁丝

⒈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⒉生成黑色固体⒊放出大量的热量

3Fe+2O2点燃=====Fe3O4

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考点9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⒈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

汽油挥发、冰雪融化、电灯发光等。

⒉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

镁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⑴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⑵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⑶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考点10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⒈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⒉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⒊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

⒋缓慢氧化: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通常无发光现象,但会放出热量。

如:

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

考点1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⒈药品:

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⒉反应原理:

⑴2H2O2MnO2======2H2O+O2↑

⑵2KMnO4K2MnO4+MnO2+O2↑

⑶2KClO3MnO2═══△2KCl+3O2↑

⒊实验装置:

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见右图)

⒋收集方法:

⑴排水法: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⑵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⑵将药品装入试管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⑷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⑹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槽;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⑺熄灭酒精灯。

⒍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⒎验满方法:

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氧气已满;

⑵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外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考点12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考点13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考点14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考点15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初中化学中考辅导-如何克服中考考场心理障碍

初中化学中考辅导参加中考的考生们,在考试期间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丰台心理健康中心康菁菁特别针对一些比较典型的情况,从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了解答,帮助考生克服这些考试“症状”。

考前看不进书

  这主要是由于考生对未来的考试结果没有把握,从而产生了焦虑情绪,无法集中精力复习。

面对这种情况,考生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自己焦虑的根源,然后通过适当的心理疗法排除这种担忧。

如果是因为想要看的知识点太多而思维混乱,就要理清思路,抓住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突击复习。

建议考生不要在考前头一天晚上再做练习题,适当整理一下复习笔记,背背重要公式即可,否则一旦遇到不会的题,将影响考生情绪。

考前睡不着觉

  考前失眠是大多数考生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考前心理紧张造成的。

对付失眠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怕失眠,别有任何心理包袱,考前不要胡思乱想,对自己有信心就好。

平时没有失眠问题的学生最好不要服用安眠药物,可以听听轻音乐,让眼睛自然地闭起来。

此外,要注意考前饮食,避免食用过多的提神食品,平时有喝茶、咖啡等习惯的考生,在考试前夜就不要饮用了,这些饮料会让人兴奋,影响睡眠。

考场上心烦躁

  有些考生总在考试后抱怨,说考场里面声音太多,太嘈杂了,没有办法集中精神考试。

监考老师的脚步声、同场考生翻卷子和叹气的声音,以及考场外周边发出的声音干扰了他们答题。

  事实上,考场上一点声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你越是觉得烦,噪音反而越会往你耳朵里钻,在这种时候,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到试卷上,做到“充耳不闻”。

不要刻意去感觉这些外界的杂音,就可以把它们从脑袋中清除出去。

遇难题就紧张

  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必要过分紧张,可以先跳过这道题,等做上几道简单的题目后,心情就会平静下来,重新找到自信,解题思路可能也就清晰起来。

这时再回头对付那根“硬骨头”,即使实在解决不了,也没有必要焦虑,可以安慰自己“这道题对我难,对别人也一样难”。

  考生在考试时,往往会发现,有时候明明很熟悉的知识点却想不起来,这时考生急于解决问题,紧张地在记忆中胡乱搜索,企图能凑巧“碰上”想要找的东西,但是这种无秩序搜索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且时间越长,心里越觉得慌乱。

这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联想,通过回想老师讲授这一知识点时的情况,寻找线索,激发考生在短时间内想起来。

 

初中化学中考考点应注意的几十个问题.doc人教新版试卷

中考化学应该注意的几十个问题

一、选择题审题环节中容易忽略的关键词

选择题:

要求选“正确”-----“不正确”;选“正确”-----“错误”

选“是”---------“不是”;选“能”---------“不能”

选“最高”------“最低”;选“一定”------“不一定”

二、填空、简答题审题中容易忽略“()”中的要求

填空题:

要求类别是否要求填序号、名称、化学式、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活动性由强到弱、由弱到强;

化学方程式:

是否要求每种物质只能用一次;反应是否要条件,如点燃、高温、加热,是否生成气体用↑表示,如

2C+Fe3O4高温3Fe+2CO2↑

CO+CuO加热Cu+CO2

3CO+Fe2O3高温2Fe+3CO2

三、实验题中经常不按要求作答或词不达意

实验题:

a仪器的连接顺序----可能是接口,

b是否填现象,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后,先停止通氢气,后停止加热,此时试管中出现的现象为:

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不可填:

铜又氧化成氧化铜);

c加入药品的量,是否用“适量”,试剂是否加溶液,如:

Ca(OH)2溶液.

四、计算题作题务求规范

计算题:

解----设-----答要全,切不可少一个,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正确,

如H2SO4--98,HCl----36.5,2HCl---73,Na2CO3----106,NaCl----58.5,NaOH--40,Na2SO4----142,CO2----44;不可忘记列比列式,一些能计算出的先计算出来,如146克*5%==73克,每步计算要带单位。

五、初中重要、常见物质颜色记忆应熟练

各种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固体:

木炭--C、氧化铜---CuO、四氧化三铁----Fe3O4、二氧化锰---MnO2

紫黑色固体:

高锰酸钾----KMnO4(溶液为紫红色)

浅绿色溶液:

硫酸亚铁溶液----FeSO4或氯化亚铁溶液-----FeCl2;

黄色溶液:

氯化铁溶液----FeCl3,硫酸铁溶液------Fe2(SO4)3

蓝色溶液:

硫酸铜溶液-CuSO4、氯化铜溶液-CuCl2、硝酸铜溶液--Cu(NO3)2

沉淀: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Cu(OH)2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Fe(OH)3

白色沉淀:

BaSO4AgClBaCO3CaCO3Mg(OH)2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HNO3)的是BaSO4和AgCl。

六、重要物质的名称、俗名要记清,不能混淆

各种物质的俗称:

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钙------------Ca(OH)2

说明:

石灰水中的溶质是Ca(OH)2,石灰浆、石灰乳中也有Ca(OH)2

2012年高考:

化学考试高频考点解析

对于高中化学而言,高频考点主要包括:

高频考点一:

选择题

  选择题主要是单选题,考查内容主要包括:

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元素化合物(碱金属、Al、Zn、Mg、Fe、Cl、S、P、N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离子鉴别等)、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物质的量的计算、元素的"位-构-性"关系、同位素的原子结构、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晶体的类型与性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移动的影响、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官能团的结构及性质、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盐类水解、pH值的简单计算及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移动、多步反应关系式的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及评价。

高频考点二:

推断题

  推断题包括无机推断和有机推断。

无机部分包括框图题:

突破口(特征反应、特殊现象、特殊颜色、重复出现的物质、特殊反应条件、特殊量的关系);推断题:

物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晶体性质)、典型物质的化学性质等;方程式的书写:

审题(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充分利用信息写出并配平(先氧化还原,再电荷守恒,后质量守恒)。

有机部分包括反应类型:

加成,取代(硝化、酯化、磺化、水解),氧化(加氧、去氢),还原(加氢、去氧),消去(醇、卤代烃)、加聚,缩聚等(从结构改变判断);化学式书写:

注意题目要求(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

生成有机物时别漏无机物,注意配平;有机合成:

信息的使用;框图分析、官能团的改变特别要注意等。

高频考点三:

实验题

  实验考查在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搞好实验复习对提高分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部分包括试剂存放:

广口瓶、细口瓶、棕色瓶、密封等;药品的取用;温度计的使用:

液面下、支管口处、水浴中、溶液中等;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醛的二个典型反应(反应环境问题)、酯化反应(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苯酚与浓溴水(沉淀存在)、实验室制乙烯的温度、Fe(OH)2的生成操作(滴管在液面下)、几种仪器的读数(天平、量筒、滴定管等)、气密性检查:

①常用方法、②特殊方法;喷泉实验原理;尾气吸收的方法(导管、倒置漏斗、球形干燥管、燃烧);气体制备;装置连接顺序:

(制备-除杂-干燥-验纯-检验-收集-性质实验-尾气处理);接口处理(强氧化剂存在时橡胶管的处理);定量实验:

原理、计算依据、称量(往往仪器与药品一起称)、气体收集(排液体法)、误差分析(根据表达式);实验步骤:

排序(气密性检查在装药品前)、操作书写(定量实验注意平行实验二次以上);失败原因分析:

漏气、条件控制不好、气体通入速度过快、冷却时吸水、干扰等;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

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1)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2)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3)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①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确定其颜色、气味、状态等。

②准备试样进行检验,当试样是固体时应先取少量配成溶液,同时观察试样是否溶解,在溶解时有无气体产生等,以初步判断试样可能含有哪类物质。

③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从①科学性(即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②安全性(即用药及操作要注意安全、防暴沸、防倒吸、防污染等问题);③可行性(要满足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④简约性(装置简单、步骤少、药品用量少、时间短)这几方面考虑。

高频考点四:

计算题

化学计算部分包括混合物计算:

设出己知物的物质的量(根据题目要求最后应算出质量或体积等)一般方法是运用守恒;关系式法;题目给出多个有关的反应找出其关系列出比例式;讨论法:

题目要求某些范围;极限法,注意判断是关键;化学平衡:

等效平衡原理的应用;计算技巧: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差量法"、"极端假设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2012年高考化学复习注意事项

2012年高考化学复习注意事项

  一轮复习中,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

针对化学第一轮复习,师彦星老师为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

规范书写,注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学生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决定高考的成败。

为此,要注意加强化学用语的落实训练,同学们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

曾有同学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坚持每天拿出几分钟默写10个教材上典型的化学方程式、电子式、有机反应式、官能团结构简式等,这个小方法同学们可考虑尝试一下。

总之,在一轮复习结束之前,有些好的习惯必须要养成,例如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化学计算的步骤严格、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等等。

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

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应尽快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

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