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5584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

《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docx

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5常见的碱

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

考点25常见的碱

1.(2018•北京)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油污净(12~13)B.西瓜汁(5~6)

C.洁厕灵(1~2)D.橘子汁(3~4)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油污净的pH为12~13,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B、西瓜汁的pH为5~6,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洁厕灵的pH为1~2,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D、橘子汁的pH为3~4,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00分)(2018•广西)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的俗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钠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18•广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物质的性质一定相同

B.某物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物质一定是酸

C.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粒子的总称

D.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仰视读取数据,会导致配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一定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D、用量筒量取浓溶液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差异较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某物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物质不一定是酸,二氧化碳也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量筒量取浓溶液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浓溶液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元素的概念、判断错误操作对溶质与溶剂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018•北京)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  )

A.FeB.CO2C.Fe2O3D.NaCl

【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选项正确。

C、氧化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18•呼和浩特)实验室中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成功探究出了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可以选择稀盐酸或CaC12溶液(查阅资料得知:

CaC12溶液显中性)

B.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

C.D物质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沉淀

D.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

【分析】根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均显碱性,探究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要证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均显碱性,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应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甲溶液不能选择稀盐酸,因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溶液B为氯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甲溶液可以选用氯化钙溶液,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现象分别是产生白色沉淀、酚酞溶液变红色),分别说明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A选项的分析,D物质是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B中的溶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应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018•仙桃)“苛性钠、烧碱、纯碱、火碱”四种俗称中所代表的物质只有(  )

A.1种B.2种C.3种D.4种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名称与俗称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

苛性钠、火碱和烧碱都是氢氧化钠的俗称;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所以“苛性钠、烧碱、纯碱、火碱”四种俗称中所代表的物质有两种。

故选:

B。

7.(2018•桂林)氢氧化钠的俗名是(  )

A.烧碱B.苏打C.小苏打D.熟石灰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俗称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而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

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故选项符合题意。

B、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8.(2018•恩施州)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C.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独作用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据此解答。

【解答】解:

A、氢氧化钠碱性太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错误;

B、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故正确;

C、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能去除油污,可做厨房的清洁剂,故正确;

D、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故正确;

故选:

A。

9.(2018•广州)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B.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2mL氢氧化钾溶液与1mL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钾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不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无法确定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氢氧化钾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碱不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不反应,无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于无法确定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无法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10.(2018•四川雅安)下图为“胃酸完全抑制剂”的标签。

(1)“胃酸完全抑制剂”主要成分中属于碱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服用“胃酸完全抑制剂”后在胃内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答案】

(1).Mg(OH)2

(2).Mg(OH)2+2HCl=MgCl2+2H2O、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

(1)“胃酸完全抑制剂”主要成分中属于碱的物质是Mg(OH)2。

(2)服用“胃酸完全抑制剂”后在胃内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Mg(OH)2+2HCl=MgCl2+2H2O、CaCO3+2HCl=CaCl2+H2O+CO2↑。

11.(2018•河北)小明用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进行了图27所示的实验。

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总重量为_____g。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

(1)4.4g;

(2)7.3%

【解析】

(1)根据反应前后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12g+50g+50g-107.6g=4.4g;

(2)设反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44

100gx4.4g

73:

100gx=44:

4.4g

x=7.3%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7.3%。

答: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7.3%。

12.(2018•湖南岳阳)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少量白色固体且玻璃瓶塞打不开,这一情况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于是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瓶口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找资料】

(1)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SiO2),试剂瓶身经抛光处理,不易反应,而瓶口和玻璃塞上的磨砂将二氧化硅裸露出来;

(2)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3)硅酸钠(Na2SiO3)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很强的粘合性,可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硅酸钠溶液能与强酸反应,如:

Na2SiO3+2HCl=2NaCl+H2SiO3↓(白色);

硅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Na2SiO3+CaCl2=2NaCl+CaSiO3↓(白色)。

【作出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是:

Ⅰ.硅酸钠;

Ⅱ.硅酸钠和碳酸钠;

Ⅲ.硅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取一定量白色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形成样品溶液,分组进行如下实验并相互评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与评价

第1组

有气泡冒出且产生白色沉淀

同学们认为猜想① Ⅰ 不成立;写出生成气体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② Na2CO3+2HCl═2NaCl+H2O+CO2↑ 

第2组

第一步

产生白色沉淀

第1组同学认为:

此步骤还不能准确判断出原固体的成分。

第二部

③ 酚酞溶液不变色 

大家一致认为:

猜想II成立。

【反思交流】

(1)有同学认为,第2组实验中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理由是:

④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影响检验氢氧化钠 ;

(2)氢氧化钠溶液必项密封保存,且试剂瓶只能用橡胶塞。

【分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解答】解:

【实验探究】

有气泡冒出,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与评价

第1组

有气泡冒出且产生白色沉淀

同学们认为猜想Ⅰ不成立;写出生成气体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第2组

第一步

产生白色沉淀

第1组同学认为:

此步骤还不能准确判断出原固体的成分。

第二部

③酚酞溶液不变色

大家一致认为:

猜想II成立。

【反思交流】

(1)有同学认为,第2组实验中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理由是: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影响检验氢氧化钠。

故填: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影响检验氢氧化钠。

13.(2018•江苏泰州)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

物质

Na2CO3

NaHCO3

Ca(OH)2

Ba(OH)2

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

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1)实验一:

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

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

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____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

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四:

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感悟】

(5)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___________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

(1).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

(2).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3).BaCl2+Na2CO3=BaCO3↓+2NaCl(4).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5).红(6).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7).Na2CO3+H2O+CO2=2NaHCO3(8).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9).能量

点睛∶CO2与水,NaOH溶液均反应。

碳酸钠溶液和NaOH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

14.(2018•山东泰安)厨房中使用的食用碱(主要成分碳酸钠)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测定某品牌的食用碱样品中碳酸纳的质量分数。

他们实验的过程和数据如下图所示。

计算:

该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88.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需要首先搞清反应原理,然后结合题中所给的数据进行解答。

设:

6g食用碱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100

X5.0g

X=5.3g

该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88.3%。

答:

该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15.(2018•陕西)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I.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

II.打开K1,观察到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片刻后回流停止。

III.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环节

甲组的探究

乙组的探究

[提出问题]

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做出猜想]

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

Na2CO3和NaOH

猜想一:

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二:

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

[实验验证]

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______,证明猜想二成立。

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

(1)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 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___7,证明猜想二成立。

 

【反思交流】

(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

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实验步骤]中的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_____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答案】

(1).(甲组)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2).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

(3).≤(或<或=)(4).2NaOH +CO2= Na2CO3+H2O(5).不能;(6).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解析】[实验验证](甲组)根据Na2CO3与BaCl2溶液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酸碱性不变解答;根据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解答;(乙组)根据溶液显酸性或中性,pH≤7解答;【反思交流】

(1)根据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

(2)根据是否能够判定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解答。

【拓展迁移】根据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是否发生解答。

[实验验证](甲组)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证明猜想二成立。

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乙组)

(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或<或=)7,证明猜想二成立;【反思交流】

(1)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水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实验步骤]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是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实验步骤]I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比B装置压强小,且A装置内溶于仍然显碱性,故[实验步骤]中的现象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