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9295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x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1、天文学:

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自然科学,观测研究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研究它们的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况、化学组成及起源演化规律。

2、宇宙:

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

宇宙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都确切地表明,空间和时间不仅跟物质不可分割,而且空间和时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时空,这才是辩证唯物的科学宇宙观和时空观。

3、天体:

宇宙各种物质客体的总称。

第一章天球和星空

1、视星等:

星等一般对应于星的观测(”视“)亮暗程度。

2、星座:

为了识别星而把星空划分为一些区域。

3、星图:

观测星空的地图。

4、天球仪:

直观展示星座和恒星在天球上的分布的仪器。

5、星表:

载有一系列天体的准确赤道坐标、星等、视差(距离)、光谱型等资料的表册。

6、天文年历:

载有很多重要的天象资料的工具书。

7、真太阳时:

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昼夜(一天或一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8、平太阳时:

在天球上以真太阳赤经平均变化速度作均匀运动所产生的一个周期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9、恒星时:

以地球相对于遥远恒星的自转周期(恒星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简记为ST。

10、世界时:

国际上采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圈为本初子午圈(即零子午圈),以格林威治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世界时,简记为UT。

11、北京时间:

我国同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平太阳时)。

12、历书时: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简记为ET。

13、原子时:

以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间隔是一秒为基准,简记为TAI。

14、太阴历:

以太阴(即月球)圆缺变化(朔望)周期为基准——称为月。

15、太阳历:

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回归年)为基准,也称为阳历。

第二章天体的运动和距离测定

1、内行星:

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小的水星核和金星。

2、外行星:

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大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3、合:

内行星和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时。

4、下合:

内行星介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5、上合:

内行星和地球分别在太阳两侧。

6、东大距:

上合之后,内行星向太阳东侧运行,成为昏星,与太阳的角距逐渐增大,达最大角距时称为“东大距”。

7、西大距:

下合后,内行星向太阳西侧运动,成为晨星,与太阳的角距逐渐增大,达最大角距时称为“西大距”。

8、位相变化:

内行星在视运动中我们只看到行星被太阳光照射的部分的变化。

9、凌日:

若内行星在下合时又恰在黄道面附近,地球上就可以看到它从太阳圆面前经过,日面上出现一个移动的小黑点。

10、冲日:

外行星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时,称为“冲日”或“冲”。

11、会合运动:

地球上观测到的行星公转和地球公转的复合运动。

12、会合周期:

地球上观测到行星的连续两次上合或冲的时间间隔。

13、开普勒定律:

第一,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圆定律)。

第二,连接太阳到行星的直线(向径)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面积定律)。

第三,行星公转周期P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a的立方成正比。

14、牛顿运动三定律:

第一,无外力作用于物体时,它保持静止或匀速支线运动状态(惯性定律)。

第二,物体受外力F作用,就在外力方向得到加速度a,加速度的大小跟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即F=ma。

第三,第一个物体受到第二个物体的作用力,同时第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有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和方向相反的。

15、万有引力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F跟它们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16、同步自转:

卫星的自转周期跟它们绕行星轨道运动的周期相同,卫星的自转轴大致垂直于其赤道面。

显著例子是月球。

17、白道:

月球轨道面交于天球的大圆,即月球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

18、朔(新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之时,月球未被太阳光照的暗半球对向地球,“视而不见”。

19、娥眉月:

朔后,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逐渐增大,向东偏离太阳,日落后在西方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小部分呈右弯镰刀形。

20、上弦月:

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达90°时,我们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半球的一半而呈半圆形。

21、望(满月):

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达180°时,我们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全部半球呈圆形。

22、下弦月:

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达270°时,我们看到被太阳照亮的月球另半球而呈半圆形。

23、残月:

下弦月后在黎明前看到呈左镰刀形。

24、掩:

离我们近的天体经过远的天体前面而完全遮挡住远的天体。

25、凌:

在掩时,若近的天体没有远的天体视面大,就不能完全遮住远的天体。

26、天文单位(AU):

日地平均距离(更确切地说,地球公转椭圆轨道半长径)。

27、秒差距(pc):

与周年视差1”对应的距离。

28、光年(ly):

光在一年内所经过的路程。

第三章天体辐射和天文探测工具

1、大气“窗口”:

由于地球大气有选择性地吸收天体辐射,只透过光学和射电波段的天体辐射而到达地面,因此,地面观测到的只是通过大气“窗口”波段的天体辐射。

2、光谱的基尔霍夫定律:

(1)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谱线;

(2)每种元素都可以吸收它能够发射的谱线。

3、黑体(绝对黑体):

发射电磁辐射的效率最高且可以吸收入射到它的一切波长的全部电磁辐射的理想辐射体。

4、热辐射:

当吸收与发射的能量达到动态平衡时,黑体就处于热动平衡温度,它的辐射只与温度有关。

5、非热辐射:

辐射源不处于热动平衡状态的辐射。

6、回旋加速辐射:

在外磁场中沿圆轨道或螺旋轨道运动的非相对论性(速度远小于光速)电子产生的辐射。

7、同步加速辐射:

在外磁场中沿圆轨道或螺旋轨道运动的相对论性(速度接近光速)电子产生的辐射。

8、辐射流量(辐射通量):

单位时间经过某面的辐射能量。

9、大气消光:

星光经过大气而发生的减弱几颜色变化。

10、色指数:

同一颗恒星在不同波段的测光星等之差。

第四章行星地球和月球

第五章行星和卫星

第六章小行星彗星陨石行星环

1、彗星:

可以呈现扫帚形态的天体。

2、近核现象:

从彗核的几个活动区喷发出物质,形成“喷流”和“包层”。

3、流星体:

除了小行星和彗星以外,行星际众多独立绕太阳公转的小物体的统称。

第七章太阳

1.太阳光度:

整个太阳在各波段的总辐射流(总功率),它是由太阳总辐照测量结果推算的。

2.太阳总辐照:

太阳垂直照射在离它1AU处每平方米面积上的总辐射流。

3.太阳活动:

在太阳的一些局部区域常发生规模不同、有时很剧烈的扰动变化。

4.太阳震荡:

太阳表面不断地做周期性的上下起伏运动,有人也称之为“日震”。

5.太阳大气:

可以直接观测的太阳表面以上层次,一般按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来划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等层次。

6.光球层:

从温度极小向下500公里到向上高度约200公里,是太阳大气的底层,也是太阳大气密度最大的层次和温度最低的层次。

日面上常出现暗斑(黑子)和亮斑(光斑),还有米粒存在。

7.临边昏暗现象:

太阳圆面的亮度(更确切说,辐射强度)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减弱,尤其边缘部分减弱更严重的现象。

PS:

临边昏暗现象主要呈现于可见光及近紫外、红外波段。

而在波长短于160纳米的远紫外和X射线波段以及射电波段,则是呈现“临边增亮现象”。

8.米粒:

在太阳像上看到的许多米粒状的较亮小斑。

米粒是一种对流现象,光球层处于较高温度的对流层上面,热的对流元胞上升,将多余热量辐射掉后,变冷的气体就分开而沿米粒边缘向下返流回去。

9.色球层:

光球之上到高度约2000公里,按温度随高度升高情况再细分色球为低、中、高三层。

是稀疏透明的气体,连续光谱辐射很弱,主要发出发射线辐射,尤其氢的谱线(尤其Ha很强,因而使色球呈红色)。

色球层是很不均匀的,有亮暗斑组成的网络结构、针状物(日芒)、冲浪、暗条和日珥、耀斑等特征和活动现象。

10.针状物(日芒):

从宁静色球网络射向日冕的细长喷流。

PS:

位于色球边缘,具有很多“火焰”特征,始与色球中层、向上延伸可达10000多公里,宽度约800公里,寿命约5~10分钟,向上运动速度20~25公里/秒。

针状物的数目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估计色球中层约有25万个。

11.冲浪(日浪):

实际是形状呈笔直的或稍弯尖峰的一种物质抛射现象。

PS:

冲浪爆发区的大小为几百到5000公里,抛射速度可达50~200公里/秒,最大高度达10000~20000公里,先加速度上升,达最高点后又加速返回,寿命多为10~30分钟,其抛射常在约1小时间隔在原地重复。

12.色球-日冕过度层:

从色球层顶部到日冕底部之间为过渡层,它是色球层和日冕之间质量和能量流动的分界层,温度从几万K陡升至百万K。

PS:

色球层尤其是色球-日冕过渡区的温度随高度增高,加热原因是个很重要但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13.日冕:

太阳大气最外层,延展到几倍太阳半径甚至更远。

PS:

日冕物质极其稀疏,但温度却高达百万K,主要由质子、高次电离的粒子和自由电子组成,很透明。

PS:

平时肉眼看不到日冕,只能在日全食时看到。

在日全食时,月球遮住太阳光球的强烈辐射,在日轮周围显露出广延的白色微弱光辉,这就是日冕。

14.太阳风:

1958年帕克(E.N.Parker)研究高温日冕膨胀的理论模型,得出日冕气体连续外流而形成“太阳风”。

PS:

太阳风的主要成分是电子和质子,还有α粒子等一些重离子。

15.日球:

将太阳风限制于内的一个巨大磁层。

16.黑子:

用望远镜呈太阳放大像在投影屏上时看到的暗黑斑点。

PS:

黑子的大小不一,小黑子不到1000公里,而大黑子达20万公里。

大黑子有复杂结构,由中央很黑的“本影”和外面较暗的“半影”构成。

17.光斑:

用白光或连续光谱观测日面时,在边缘部分(主要在0.6~1R☼区域)见到亮些的不规则斑块。

PS:

光斑常伴随黑子,它们彼此密切联系。

18.谱斑:

用Ha线或(CaⅡ的)H、K线进行太阳的单色光观测,可看到色球有很多亮区和暗区,分别称为亮谱斑和暗谱斑。

常把Ha线看到的谱斑称为氢谱斑,而把H和K线看到的称为钙谱斑。

19.耀斑:

用氢的Ha线或(CaⅡ的)H、K线进行太阳的单色光观测,有时可看到色球局部区域急骤增亮10倍以上的现象,也曾称“色球爆发”。

PS:

耀斑是太阳高层大气(很可能在色球-日冕过渡区或低日冕)的一种急骤不稳定过程,在短时间(约100~1000秒)内释放出很大能量(

焦耳),引起局部瞬间加热,不仅谱线辐射而且各种电磁辐射(从γ到X射线、远紫外到可见光及射电波段)及粒子辐射都可能突然增强,对日地空间环境和地球有重要影响。

20.日珥:

突出日面边缘外的一种活动现象。

PS:

一般倾向于把日珥分为两大类:

宁静日珥和活动日珥。

21.磁暴:

全球同时发生的强烈磁扰,持续时间约1~3天,变幅达100纳特。

PS:

大多数急始(SC)型磁暴是太阳大耀斑和伴有强射电的黑子群的粒子辐射引起的。

而多数缓始型磁暴由冕洞的粒子流引起,显示有27天周期(太阳自转的会合周期)的重现。

22.地磁亚暴:

主要是极光区的磁扰,持续时间约2小时,变幅约100~1000纳特。

以太阳日为周期的磁扰,变幅10~100纳特。

23.地磁脉动:

是各种短周期(几秒到几分钟)变化,变幅1到100纳特以上,极光区的幅度最大。

24.极光:

带电粒子(主要是电子)沉降到大气中,激发大气的原子和分子而发光的。

25.电离层突然骚扰(SID):

在大耀斑爆发时,X射线和远紫外辐射比平时增强,使电离层(向太阳半球)的电子密度突然增加,因而电离层探测记录显示多钟异常。

26.极盖吸收事件(PCA):

某些大耀斑期间,太阳发射的高等质子沿地球磁力线沉降到极区上层大气,其电离作用使极盖区上空50~90公里的电子密度增加,导致经过极盖区短波新号的吸收增强,常在耀斑发生后几小时开始,持续3天(最长达10天)。

27.电离层暴:

伴随地磁暴,全球各电离层都显示扰动变化。

主要表现在电离层

层反射短波的临界频率变化。

28.宇宙线:

20世纪初发现来自宇宙的各种高能粒子,粒子能量大于

电子伏特。

PS:

大部分宇宙线来自太阳系之外而称为“银河宇宙线”,它们可能是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较低能量(

电子伏特)的宇宙线肯定来自太阳而称为“太阳宇宙线”,它们是耀斑爆发产生的。

太阳宇宙线和银河宇宙线的能谱不同,太阳宇宙线的通量比银河系宇宙线流量高。

第八章恒星世界

1.恒星:

太阳一类有热核能源的天体,自己发射可见光及其它波段辐射,因为太遥远而看起来呈光点状。

2.恒星的“光度”:

恒星的辐射功率,即整个星面每秒发射出所有波段辐射的能量。

它是恒星本身所固有的、表征其辐射本领的量。

3.绝对星等:

恒星在标准距离10秒差距时应有的视星等。

4.距离模数:

视星等减去绝对星等的量仅与距离有关,称为“距离模数”。

5.辐射星等:

分光敏度中性的探测器(如温差电偶)观测的视星等。

6.热星等:

恒星照射到地球处的全波照度量度。

7.热改正(BC):

热星等和目视星等之差。

PS:

热改正BC是一个负数,可由实验得到或理论计算。

实际上,热星等常由目视星等和热改正得出。

8.恒星的光谱分类:

按有效温度从高到低分为七个光谱型,它们的符号和颜色如下:

O型,蓝星;B型,蓝白星;A型,白星;F型,黄白星;G型,黄星;K型,红橙星;M型,红星。

PS:

少数恒星的化学成分与太阳不同,光谱特殊,反映出某种元素很丰富。

光谱C型(又称R型和N型)的碳丰富(称为碳星);S型有很强的ZrO分子带。

这两类星的有效温度与M型星相当。

9.赫罗图(H-R图):

常以光谱型(或有效温度,或色指数)为横坐标,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恒星的光谱-光度图。

10.双星:

在引力作用下互相绕转的一对恒星系统。

PS:

若两星视角距较大,可以肉眼或在望远镜直接观测到的双星称为“目视双星”。

从光谱特征辨别的双星称为“分光双星”。

若两星很近且常有物质交换的称为“密近双星”。

若双星的轨道面侧向我们,就会发生交食而两星的总和亮度呈现周期性变化,称为“食双星”或“食变星”。

三颗恒星组成的系统称为“三合星”,四颗恒星组成的系统称为“四合星”,依此类推。

11.聚星:

3到7颗恒星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组成的系统。

12.力学视差:

由双星的轨道要素,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和质(量)光(度)关系可以求得双星的周年视差。

13.密近双星:

指两子星距离很近、相互引力作用很强而使子星发生畸变和物质交流的双星,子星的物理状况和演化表现为复杂而有趣的现象。

14.变星:

亮度有明显变化的恒星的统称。

PS:

一般指恒星本身的物理性质随时间变化,有些恒星虽然亮度没有显著变化,但其它物理性质变化的也归入变星之列,如光谱变星、磁变星等。

变星种类繁多。

按光变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

”物理变星“或”内因变星“,光变是内因的光度变化,光谱和半径也在变;”几何变星“或”食变星“,光变原因是双星互相周期地掩食。

物理变星分为四大类:

脉动变星、自转变星、爆发变星、激变变星,每类又分几型。

15.脉动变星:

星体有节奏地发生不同程度大规模变动的恒星。

PS:

最简单形式是径向脉动,星体交替地膨胀和收缩引起了半径、光度、温度和视向速度(有时还有磁场)等的变化。

16.自转变星:

因星面亮度的经度分布不对称或椭球形而在自转中发生周期地亮度变化。

PS:

有椭球变星、猎犬

型等。

17.爆发变星:

由一次或多次的周期性爆发引起亮度变化。

PS:

光变与物质抛射相联系,按照爆发的特征分型:

猎户型(金牛T型和御夫RW型)、猎户FU型、仙后γ型、北冕R型、鲸鱼UV或耀星、剑鱼S或天鹅P型。

18.激变变星:

激烈爆发的变星。

PS:

有经典新星、再发新星、矮新星、共生星和超新星。

19.周光关系:

一个光变周期内平均绝对目视星等<

>(光度)和光变周期P的关系,后来称为造父变星的周期—光度关系。

20.经典新星(简称新星):

经历一次爆发而高度抛出气壳的恒星,在很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天)亮度激增(

),然后缓慢减弱。

PS:

很多新星在发亮之前甚至暗到连大望远镜也观测不出。

21.再发新星:

指已观测到不止一次爆发的新星,已确认9颗。

PS:

经典新星可能是爆发周期很长的再发新星,只观测到一次爆发而已,而再发新星是爆发周期最短的新星。

22.矮新星:

以短时标(几星期到几年)周期性增亮(

),大多在爆发时由星风外流的质量抛射很少或无抛射。

23.共生星:

高温星和低温星组成的长周期(>100天)双星。

PS:

梅里尔借鉴两种不同生物相互依存的共生现象而提出此词。

24.超新星:

爆发规模比新星更大的激变变星,它们增幅为新星的数百至数万倍,高速抛出气壳。

PS:

超新星爆发是罕见天象,观测研究可得到其前身演化、爆发机制、重元素起源的线索。

25.致密星:

恒星演化晚期因能源耗尽而引力坍缩的高密度天体,主要有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三类。

26.白矮星:

密度高、体积小、光度低、表面温度高的白色星。

27.中子星:

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

靠中子简并压力与引力相抗衡,主要由中子组成的稳定恒星。

28.脉冲星:

具有脉冲信号的中子星。

29.脉冲双星:

指脉冲星是双星的子星。

30.引力波:

由广义相对论得出,类似于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发射电磁波,加速运动的质量发射引力波。

31.黑洞:

指恒星或其它天体坍缩进入一个空间区域,包括光子在内的任何物质或信号都出不来,其表面称为“视界”。

32.史瓦希黑洞:

不旋转的黑洞。

33.克尔黑洞:

-旋转的黑洞。

第九章银河系

1.银河:

在夜空中横贯天穹,延续到地平之下的一条淡淡的光带。

我国古代又称为天河、银汉、星河等,西方称为“牛奶路”(MilkyWay)。

2.核球:

银河系中央凸起的扁球。

3.银核:

银河系的核心,隐藏在核球中央的很小区域内。

4.银盘:

在银道面附近,恒星和星际物质密集,呈扁盘状。

PS:

近年又揭示内区(俯视)有棒旋星系特征,因而银河系属棒旋星系型。

没有明显边界。

5.银晕:

在银盘外的广阔空间散布者球状星团和天琴RR型星等天体,形成了一个近于球形的晕。

6.银道面:

银盘的中央平面。

7.密度波:

物质密度的波动。

8.星团:

由相互引力作用而聚集的恒星集团。

PS:

星团按形态和成员星的数目等特征分成两类:

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

9.星协:

光谱型大致相同恒星组成的松散系统。

10.球状星团:

呈球或扁球形的紧密恒星集团。

11.星族Ⅰ:

恒星的重元素丰度达1%~2%,后来形成的十分年轻的星,有富金属星之称。

12.星族Ⅱ:

恒星的重元素丰度只约万分之一,银河系早期诞生的恒星,至今已经很老了,有贫金属星之称。

13.PS:

现今将恒星及其它天体分成5个星族。

(1)极端星族Ⅰ(年轻星族Ⅰ);

(2)中介星族Ⅰ(较老星族Ⅰ);(3)盘族;(4)中介星族Ⅱ;(5)晕族(极端星族Ⅱ)。

14.星际物质(星际介质):

指星际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包括天体(多种原子、分子)和尘埃等。

PS:

星云其实就是星际物质的较密集区域。

15.星际消光:

指介于恒星和我们之间的星际物质在可见光波段减弱星光的星等数,表示符号为

PS:

由于星际消光使恒星的视亮度减暗,星团似乎更远,但星团的角大小不受星际物质的影响,从而导致测定的星图的线大小比实际的夸大。

16.色指数:

恒星颜色的量度。

PS:

星际红化引起的恒星色指数的改变称为“色余”,用CE表示。

17.宇宙线:

在星际空间中存在着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

18.星云:

一些云雾斑状天体。

PS:

绝大多数位于银河系之外,是与银河系一类的庞大恒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星系”;仅一小部分星云是银河系内的气体-尘埃云,称为“银河星云”。

19.行星状星云:

圆形或扁圆形的星云。

PS:

实际上,这个名称不妥当,因为仅少数形如行星,多数形如恒星及其它多种形状,仅由它们的光谱特征才辨认为这类星云。

20.发射星云:

指在很弱的连续光谱背景上有很多发射线的亮星云。

21.反射星云:

仅是反射和散射近旁亮星的光而显得明亮可见的星云。

22.暗星云:

气体-尘埃星云附近没有恒星的星云。

PS:

暗星云既不发光,也没有近旁星光供它反射,但可以吸收和散射来自它后面的远方星光,甚至全部遮住其背后的恒星,但可在银河远处背景星场的衬托下被发现。

PS:

暗星云与亮星云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故统称“弥漫星云”。

第十章星系和宇宙学

1.星系:

由大量恒星、星团、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PS:

哈勃按星系形态分为三大类,形成常用的“哈勃分类”:

椭圆星系、漩涡星系(又分为正常漩涡星系和棒旋星系)、不规则星系。

2.特殊星系:

指因星系核活动异常或形态特殊而不能纳入哈勃分类的星系。

3.活动星系:

具有明显的激烈活动的星系。

PS:

其主要表现有:

(1)星系核异常明亮;

(2)光谱中有发射线,在红外、射电、紫外和X射线波段发射的能量大于光学波段,连续辐射谱不能与黑体辐射谱匹配,呈现出非热的性质,同步加速辐射是最重要的一种非热辐射;(3)在光学和射电波段常出现亮度迅变,变化时标多为一年左右,有时短到只有几天;(4)某些活动星系的近旁有喷流结构;(5)光谱发射线很宽,表明星系核内有速度弥散大的气体云,最大速度可达10000公里/秒。

4.射电星系:

功率超过

瓦特数量级的星系。

PS:

它们在射电波段的辐射功率不仅比正常星系大得多,而且也比它们的光学辐射功率大得多。

5.蝎虎BL天体:

强射电源,具有典型的巨椭圆星系光谱,在射电、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亮度都有十几倍到百倍的快速变化的星系。

PS:

蝎虎BL天体的共同特征:

(1)一般呈恒星状,看不出结构,但一部分这类天体(包括蝎虎BL)有暗弱的包层;

(2)射电、红外和可见光波段上都有亮度快速变化,时标为几天至几月;(3)没有光谱吸收线和发射线或很弱;(4)各波段的连续辐射都是非热的,以红外波段上辐射的能量最多;(5)辐射的偏振度大,并且有快速变化。

与其它活动星系最大的不同在于蝎虎天体光变非常迅速并且飘忽不定。

6.互扰星系:

紧邻的星系因经历了密近相遇或碰撞的过程而遭受引力干扰的星系。

7.星爆星系:

具有超强红外辐射,红外光度比光学光度一般大几十至100倍的星系。

8.类星体(Quasi-StellarObject,简称QSO或Quasar):

一种貌似恒星(实非恒星)、辐射很强、光谱线红移大的天体。

PS:

是20世纪60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之一。

9.引力透镜效应:

按照广义相对论,光线在强引力场中发生弯曲。

如果在类星体与地球之间有一个大质量的星系,它对光线的引力弯曲像“透镜”作用,在类星体真实位置两边可以形成两个像。

PS:

引力透镜效应的发现有三个重要意义:

(1)提供广义相对论的又一种验证;

(2)证明类星体比星系遥远,红移是宇宙学红移;(3)类星体光谱吸收线是星系周围的气体产生的。

引力透镜效应的更精确测量有助于发现致密天体(中子星、黑洞)以及探测星系的暗物质分布。

10.多重星系:

由几个彼此靠近且有物理联系的星系组成的集团。

11.星系际物质:

泛指存在与星系团内的星系之间以及星系团之间的物质。

12.暗物质:

星系或星系团内存在着起引力作用而看不见的物质,大多应在星系晕内。

13.宇宙背景辐射:

来自宇宙天空背景上各向同性的辐射。

它是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之一。

14.宇宙学(宇宙论):

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