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单病种优化.docx
《优势单病种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势单病种优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势单病种优化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挥特色优势病种
提高临床疗效措施
2011年
1.鼓胀,肝硬化腹水…………………………P1---P5
2.胃疡,消化性溃疡………………………….P5—P11
3.功能性消化不良…………………………….P12—P16
脾胃病科
优势单病种临床疗效评价及治疗难点分析
1.鼓胀,肝硬化腹水
一.定义:
中医病名:
鼓胀
概念:
以腹胀如鼓,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定义:
指由于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反复炎症,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后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如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等引起腹腔内积液的临床症状。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依据和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
2694-2696】
(二)西医诊断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
2694-2696】
2.主要指征
①内镜或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②B超提示肝回声明显增强、不均、光点粗大;或肝表面欠光滑,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
或门静脉直径≥1.4cm;或脾脏增大,脾静脉直径≥1.0cm.。
③腹水,伴腹壁静脉怒张。
④CT显示肝外缘结节状隆起,肝裂扩大,尾叶/右叶比例>0.05,脾大。
⑤腹腔镜或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为肝硬化.
3.分期和分级判断依据
①分期凡具有较明显的肝功能损害(血浆白蛋白降低,直接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及门脉高压表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等)者,为失代偿期.Child(Child-pugh)评分7-10分;B—C级.
②分级按Child(Child-pugh)评分分级.
项目
1分
2分
3分
评分分级
白蛋白(g/L)
>35
28-35
<28
A级:
总分5-6分;
B级:
总分7-9分;
C级:
总分≥10分
胆红素(mmol/L)
<34
34-51
>51
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
>50
30-50
<30
腹水
无
轻度
中-重度
肝性脑病
无
1-2级
3-4级
(三)西医鉴别诊断
1、由于肝静脉阻塞或回流不畅引致的腹水
2、由于肿瘤引起的腹水或者巨大腹腔囊肿
3、由炎症引起的腹水
4、肥胖或肠胀气引起的腹部胀大
5、由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腹水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治疗原则肝硬化的治疗应该中西医结合综合性治疗.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酒精性肝硬化者必须戒酒;代偿期乙型及丙型肝炎肝硬化者可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早期应积极用中药抗纤维化治疗,晚期应针对并发症治疗.失代偿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为主.饮食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为宜;有腹水时应少盐或无盐;禁酒;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禁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四)辨证分型治疗
辨证,根据病程和正邪关系,一般发病初期多属肝脾失调,气滞湿阻。
应根据病机,分清气滞、血瘀、湿热和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亦可暂用峻剂逐水。
病程日久,或素体虚弱,病机可出现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宜健脾温肾和滋养肝肾。
本病的病理由于本虚标实,虚实交错,故治疗需注意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1.肝气郁结证
【证见】腹大按之不坚,肋下胀满疼痛,尿少,纳差,食后腹胀。
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除湿散满。
【方药】:
柴胡疏肝汤加减
2.水湿内阻证
【证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尿少,便溏。
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运脾化湿,理气行水。
【方药】:
实脾饮加减
3.肝肾阴虚证
【证见】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口燥心烦,齿鼻衄血,尿少。
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4.脾肾阳虚证
【证见】腹大胀满不舒。
人暮尤甚,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尿短少。
舌质胖淡紫,脉沉细弦。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
本科多年临床实践应用协定处方“疏肝化臌饮”系采用补肾健脾、祛湿利水之法.组成:
党参、白术、赤芍、枸杞、首乌、木香、茯苓皮、陈皮、山萸肉、熟地、炙鳖甲、丹参、茵陈各12g,当归、炒柴胡、炙甘草各6g,大枣5枚.如面色灰暗,畏寒神疲,脉细无力加巴戟天、仙灵脾;如腹壁青筋显露加赤芍、桃仁。
5.瘀血阻络证
【证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攻痛,面色暗黑,头颈胸臂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便黑。
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化瘀行水,通络散结。
四、中西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
西医诊断依据和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
2694-2696】
病人总数60例
显效
控制
无效
相对好转率(%)
40
13
7
7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率(%)
91.90%
辩证论治优良率(%)
97.70%
年份
2009
2010
2011
病人总数
57
68
60
显效
40
57
57
控制
10
9
1
无效
7
2
2
相对好转率
69.4%
71.3%
72.3%
五、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
病人总数60例
脾肾阳虚
肝气郁结证
水湿内阻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34
18
10
7
1
显效
20±1(57%)
8±1(40%)
5±1(50%)
2±1(29%)
1±1(33.3%)
控制
9±1(26%)
4±1(22.5%)
1±1(10%)
2±1(28.6%)
0±1(0-33%)
无效
5±1(14%)
6±1(30%)
4±1(50%)
3±1(42.2%)
1±1(33.3%)
相对好转率(%)
78-80%
70-78%
60-61%
55-57%
30-33%
六、分析与评估: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是各种慢性肝炎继续发展的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是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昏迷等。
属于中医臌胀病之范畴,是临床疑难病症之一。
现代医学无独特疗法。
我科2009年对5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中西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证型与疗效通过临床观察及对证型疗效统计结果,发现肝肾阳虚证疗效较好,用药2周后即可见效;水湿内阻证次之,治疗时间较长才能获效;瘀血阻络证疗效较差,治疗棘手,因为滋阴易助湿,攻下易伤阴,温化易生热,但虽取效慢,死亡亦较慢。
目前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配合输血、输液,以滋补营血阴液,恢复正气,增强疗效。
七、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1.肝硬化腹水在国内外一直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大量难治性腹水严重影响心肺功能,并易引起肝性脑病、腹腔感染、肝肾综合征而危及患者生命,该类患者的死亡率很高,6个月死亡率达50%,而1年死亡率高达75%.应用常规补充白蛋白及利尿剂的方法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各种疗法费用相差较大,多数学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主要体现在减少并发症,提高好转率,缩短住院天数,节约费用.但临床上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2.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中药优势不明显,如:
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3.既往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做了大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证实中医药对于肝硬化腹水具有肯定的疗效,而对于合并乙肝、丙肝病毒复制患者的治疗,等则缺乏有说服力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规范化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4.肝硬化治疗中,许多扶正、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抗纤维化的中药往往难以收效.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肝硬化腹水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5.重视湿、热、郁、瘀、毒的病理因素,特别是合并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功能明显异常者,过度活血化瘀,可能促进炎症活动,导致病情加重.此时,应强调疏肝运脾、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治则,“邪去则正安,毒去则肝宁”.肝功能大致稳定后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注意配合扶正:
①提倡平补,避免壅滞.(药如:
太子参、山药、白术、茯苓、枸杞、女贞子、白芍、当归、灵芝、虫草).②张锡纯:
黄芪、莪术、鸡金.化瘀宜缓,持之以恒:
①汤剂可选用丹参、当归、莪术、三七、鳖甲、瓦楞子等。
②丸剂缓图可加大黄、庶虫、桃仁、山甲等。
③首求病情稳定,坚持活血软坚调理。
6.以便于推广应用为目标,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为要求,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肝硬化腹水的系列院内中药制剂,产生中药新药,完善包括局部贴敷等在内的综合性治疗方案.
2.胃疡,消化性溃疡
一.定义
(一)中医定义:
凡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症,称之为胃痛。
(二)西医定义:
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有时简称为溃疡。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二)中医病证鉴别
痞满胃疼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
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三)西医诊断标准
1.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2.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伴反酸者-初步诊断
3.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基本诊断
4.胃镜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灶(兼查Hp,方法如尿素酶实验或C14-UBT),或
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见胃或十二指肠有龛影或球部变形者-确定诊断.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三期六段:
活动期(A期、A1A2)、愈合期(H期、H1H2)和瘢痕期(S期,S1S2).A1期:
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血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A2期:
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一些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多个散在、浅表溃疡,呈斑点状或小片状,内镜下酷似白霜覆盖在充血、水肿黏膜上,称为“霜斑样溃疡”,可能是溃疡处于A期进展过程或愈合中的一种表现.H1期:
溃疡处于愈合中,其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期:
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S1期:
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S2期:
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诊断内容举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寒热夹杂型,Hp(+)。
(四)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Hp根除.
2.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溃疡达愈合过程期(H2),Hp根除.
3.有效症状有所减轻,溃疡达愈合过程期(H1),Hp减少.
4.无效症状、内镜及Hp检查均无好转者.
(五)临床表现及类型
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上腹痛具有周期性、节律性等特点,伴反酸嗳气,
上腹部有局限性压痛,可有神经功能症候群.
1.长期性2.周期性3.节律性4.疼痛部位5.疼痛性质6.影响因素
(六)西医分类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特殊类型溃疡如:
穿透性溃疡、隐匿型溃疡、幽门管溃疡、多发性溃疡、复合性溃疡、球后溃疡、巨大型溃疡、老年性溃疡、小儿溃疡以及类固醇性溃疡等.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西医治疗
1.避免致病外因2.改善机体内因3.克服攻击因子①制酸剂如碳酸氢钠②抑酸剂如H2受体拮抗剂:
西米替丁③增强防御因子应用黏膜保护剂如铋剂如:
丽珠得乐、果胶铋等
④抗Hp治疗Hp感染治疗适应证(表1).
表1
Hp阳性的下列疾病
必须
支持
不明确
消化性溃疡1
√
早期胃癌术后
√
胃MALT淋巴瘤
√
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2
√
计划使用NSAIDs
√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FD)3
√
GERD
√
胃癌家族史
√
个人强烈要求治疗者
√
胃肠道外疾病
√
1PU(GU或DU):
无论活动或陈旧,无论有无并发症;2明显异常:
指合并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溃疡型FD或其他疗法无效者.
4.Hp根除推荐的治疗方案
一线方案(按疗效顺序排列)
(1)PPI/RBC(标准剂量)+A(1.0g)+C(0.5g)2/d×7d;
(2)PPI/RBC(标准剂量)+M(0.4g)+C(0.5g)2/d×7d;
(3)PPI/RBC(标准剂量)+A(1.0g)+F(0.1g)/M(0.4g)2/d×7d;
(4)B(标准剂量)+F(0.1g)/M(0.4g)+C(0.5g)2/d×7d;
(5)B(标准剂量)+M(0.4g)+T(0.75-1.0g)2/d×14d;
(6)B(标准剂量)+M(0.4g)+A(0.5g)2/d×14d.
因病情或经济状况也可以H2受体阻断剂(H2RA)替代PPI(如:
西米替丁400mg、雷尼替丁150mg、法莫替丁20mg)
二线方案:
(1)PPI(标准剂量)+B(标准剂量)+M(0.4g3/d)+T(0.75-1.0g)2/d×7-14d;
(2)PPI(标准剂量)+B(标准剂量)+F(0.1g)+T(0.75-1.0g)2/d×7-14d.
代号说明:
①PPI(质子泵抑制剂),目前有埃索米拉唑(E)20mg、雷贝拉唑(R)10mg、兰索拉唑(L)30mg、奥美拉唑(O)20mg;泮托拉唑(P)40mg.②RBC(枸椽酸铋雷尼替丁)350mg;③A:
阿莫西林;④C:
克拉霉素;⑤M:
甲硝唑或替硝唑;⑥T:
四环素;⑦B:
铋剂(枸椽酸铋钾、果胶铋等);⑧F:
呋喃唑酮
5.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1)方案因病种稍异: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疼痛症状明显时,选用抑酸分泌剂为基础的方案.
(2)以疗效为主:
选择的抗生素中包含克拉霉素,可使Hp的根除率提高10-20%.(3)考虑经济问题:
H2RA或铋剂+2种抗生素(选价格便宜者,如甲硝唑、替
硝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胃内滞留型庆大霉素缓释片等)。
(4)短疗程:
含克拉霉素的方案疗程为1wk。
(5)根除治疗失败者:
可改用二线方案或酌情更换敏感药物或适当增加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剂量与疗程。
6.如何避免耐药株的产生
(1)严格掌握Hp根除的适应证,选用正规、有效的治疗方案。
(2)联合用药,避免使用单一抗生素,与胶体铋剂或RBC合用可以降低或避免Hp的耐药性。
(3)加强基层医生对Hp治疗知识的普及与更新。
(4)有条件的单位治疗前先做药物敏感试验,避免使用对Hp耐药的抗生素.
(5)不断开发治疗Hp的新药,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
(6)由于Hp的耐药性,PPI三联方案必要时可以使用2wk。
(7)对一线治疗失败者,改用补救疗法或替代疗法时,尽量避免使用咪唑类药物,可改用其他药物,如呋喃唑酮、胃内滞留型庆大霉素缓释片等。
(8)努力研究开发Hp疫苗,让Hp感染的免疫防治变成现实。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
病人总数57例
显效
控制
无效
相对好转率(%)
34
13
10
79.10%
中西医结合治疗率(%)
93.10%
辩证论治优良率(%)
91.20%
(三)辨证分型治疗
1.肝胃不和证
【症候】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柴胡、炒白芍、炙甘草、枳壳、川芎、香附、沉香、郁金、青皮、川楝子2.脾胃虚寒证
【主要症候】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泛吐清水,舌
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味
黄芪、桂枝、白芍、高良姜、香附、广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3.胃阴不足证
【主要症候】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治则】健脾养阴,疏肝益胃.
【方药】芍药甘草汤加减
沙参、麦冬、炒白芍、甘草、生地、玉竹、石斛、香橼、柴胡、生山楂
4.寒热夹杂证
【主要症候】胃脘隐痛或胀痛,喜温按,口苦而淡,呕吐酸水,舌淡或淡红,体胖有齿痕,苔黄白相间或苔黄腻.
【治则】清补兼施,寒热并用.
【方药】三黄泻心汤合理中丸加减或半夏泻心汤
黄芪、黄连、黄芩、白术、桂枝、白芍、炙甘草、陈皮、佛手、丹参、半夏、枳壳
5.瘀血阻络证
【主要症候】胃脘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处不移,胃痛拒按,食后胃痛加重,舌质紫暗或见瘀斑.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蒲黄、五灵脂、丹参、延胡索、三七粉(冲服)、郁金、枳壳、川楝子
中成药治疗:
胃必宁片、胃苏冲剂等。
甘肃地产中成药--元胡止痛滴丸适用于肝气犯胃型溃疡病,疗效显著.
6.针灸疗法主穴:
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脾俞、肾俞.配穴:
肝胃不和,加肝俞、期门、膈俞、梁门、梁丘、阳陵泉,用泻法.饮食积滞者,加梁门、下脘、天枢、脾俞、支沟,用泻法、强刺激.脾胃虚弱者,加章门,用补法,另外加灸脾俞、胃俞、下脘、气海、关元、天枢.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太溪,用补法.胃热者,刺金津、玉液出血.胃寒者,主穴加灸.瘀血阻络者加肝腧、期门、三阴交.每日1次,10d为1疗程.
7.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1)避免复发诱因如精神紧张、刺激性饮食、过劳、受冻、饮酒、吸烟等均应尽量避免.
(2)彻底解决并发病症如并发慢性胃炎、Hp感染者必须彻底治疗根除之.
(3)巩固治疗溃疡治愈后应继续选用一种抑酸剂或黏膜保护剂低剂量继续治疗3mo以上.
(4)根据中医辨证以中药辨证论治结合西医西药治疗,以巩固治疗,预防复发.
五、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
病人总数57例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胃阴不足证
寒热夹杂证
瘀血阻络证
17
6
5
2
1
显效
11±1(64%)
4±1(66%)
1±1(20.1%)
1±1(33.3%)
0±1(0-33%)
控制
3±1(17%)
1±1(16.2%)
2±0(40%)
0±1(0-33%)
0±1(0-33%)
无效
3±1(17%)
1±1(0-33%)
2±1(40%)
0±1(0-33%)
0±1(0-33.3%)
相对好转率(%)
80-82%
79-82%
79-80%
30-57%
30-33%
六、分析评估:
本科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证占80.00%,本科张和顺主任医师经验方八味柴芍汤(柴胡、白芍、枳实、陈皮、半夏、石菖蒲、远志、白术)原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麦积区科技局基金项目,近2年用于溃疡病患者,每每奏效。
分析其原理可能是通过抑制损伤因子及增强保护因子两方面发挥抗溃疡作用,同时该方对胃溃疡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肝胃不和证治则: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脾胃虚寒证治则:
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七、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
1.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消化性溃疡是常见、多发病,此点医患共识.治“愈”溃疡病不难,但“愈”后容易复发;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医学难题.
2.溃疡复发与Hp:
溃疡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西医三联或四联疗法根除Hp,但药物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且Hp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加,故影响疗效。
中医在辨证治疗胃溃疡的同时,对Hp感染治疗亦取得一定成效,证明中药治疗溃疡的同时治疗Hp感染疗效显著,愈后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应用耐药性低。
陈芝芸等[陈芝芸,等.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相关性.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6:
27]对100味中药的抑Hp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连、黄芩对Hp具有高度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320-1︰640;大黄、地榆、马鞭草对Hp有中度抑制,MIC为1︰80-1︰160,而其它药物对Hp的抑制作用低或无。
邓世荣等[邓世荣,等.槟榔治疗螺旋杆菌感染3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4⑷:
248]用新鲜干槟榔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32例,并与32例雷尼替丁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Hp清除率68.8%,6个月Hp根除率62.5%,而对照组均为0,两组差别非常显著P<0.01;可资借鉴
3.局部治疗对于如何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只强调整体治疗是不够的,随着胃镜的普及和病理组织学等检查的应用,在重视传统辨证论治方法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溃疡病灶的局部治疗.外用类中药内服治疗溃疡病如:
锡类散、赛胃安、加减生肌散、乌贼骨粉、田七粉、儿茶等,具有收敛溃疡、护胃膜、抑制胃酸、生新肌的作用,对加速胃黏膜的修复、促进溃疡的愈合质量大有裨益.
4.胃镜诊断,望诊的延伸胃镜下粘膜像及其病理学检查,不仅有利于病因分类诊断和溃疡病多种证的认识,更有利于临床治疗,为中医辨证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手段,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完整的思路.然而辨证仍乃中医的根本,在临床实践中只有注重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综合分析以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的转化.病理和胃镜等检查手段,可以看作是望诊的延伸,不仅能避免误诊,而且能够准确地掌握目前的病情、有无合并症和癌变,对指导治疗和追踪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举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定义:
中医定义:
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气机不利、胃失和降。
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
西医定义: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依据
1.诊断依据的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
2683-2686)
2.诊断要点:
FD病人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和呕吐、反酸、烧心、厌食.症状出现的频率见表1-5.)
表1-5 FD病人症状频度表
症状
上腹痛
腹胀
嗳气
早饱
反酸
烧心
恶心
呕吐
厌食
频度(%)
64-85
60-80
60-80
70-80
18-30
30
30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