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8126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docx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

王亚伟谈投资分析体框架及逻辑(在北大的演讲) 强烈推荐阅读

2013-09-29股指期货期权投资理财经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北大的年轻校友们一起探讨投资的一些理论。

  我对投资理论研究一直就很有兴趣。

95年进入这个行业,从操盘手到基金经理到出来自己做,感触和体会还是很多的。

  投资是项很辛苦和很寂寞的工作。

投资体系庞大而且复杂,就象一座很大的森林,我们要耗用一生去研究它,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

很多年以来我都这么做,持续思考,但一直没有做系统性的总结。

所以今天我也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全面的反思一下投资的一些重大领域的理论框架。

  今天的讲座,我的想法是和大家交流一些东西,而不是我要教导大家什么东西。

今天的分析框架分四个部分:

宏观经济、股市波动性、公司经营和公司估值。

在投资这座森林里,这四个分支是比较重要的,对每一个分支我们都需要花很多心力去研究。

以我认为,投资就是要不断建立一些理论框架,并在情况发生改变后有勇气不断打破它而重建。

我们看巴菲特、费雪等大师,都有非常清晰的理论体系,操作背后都有一套投资哲学在支持。

我们也是在努力学习和思考他们的投资哲学,所谓“有缘人得之”。

我希望能够学习他们的精华,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

  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黑天鹅》,它的主题是说,我们辛辛苦苦建立了很多投资模型,去管理我们日常的投资。

投资风险可以用一条高斯曲线来表达,大部分风险都在某一个区域里面,我们努力去规避最主要的这样一些风险,但是一次极小概率意外的出现,就可以颠覆一切,将辛辛苦苦建立的模型打破,很多财富从而化为乌有。

但我想,巴菲特从60年代做投资以来,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所谓黑天鹅事件,他不但存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很好,他是怎么做到的?

2008年《黑天鹅》这本书的出版,让投资界很震惊,都在反思。

黑天鹅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关健是我们如何去应对,让我们的资产不断增值,活得更好。

这是促使我去思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我谈谈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我认为,在市场的每个具体阶段,我所研究的这四个分支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矛盾,有些非常敏感的因素。

如果我们不能挖掘出在这个阶段里最核心的矛盾是什么,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我们还不够努力,我们还没有挖掘出本质和规律所在,所以要不断去探求。

过一段时间新的情况出来了,最核心的矛盾改变了,我们又要重新挖掘。

我们始终要努力抓住最核心的矛盾。

  其次,这四个理论框架里的每一点,我都希望与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作一个印证。

巴菲特对这些问题都有论述,零散地分布在巴菲特的年报和各种访谈里面。

巴菲特在投资界的修炼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境界。

他的很多说法,我们要加以印证。

我自己感觉这几年我们国人对巴菲特的理解很粗疏。

中国人很喜欢以简驭繁,不少人把他的投资理念简单理解为不管宏观面、买了好股票就长期拿着不放就能赚大钱,这种绝对化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所谓巴菲特的信徒在2008年都吃了很大的亏。

有些地方是我们误解了巴菲特的思想,以及有些地方是巴菲特讲的不清楚。

  一.宏观经济分析

  

(一)用“单一规则”分析经济周期

  研究经济就是研究周期。

我尝试用“单一规则”来分析经济周期。

“单一规则”是借鉴弗里德曼的说法,他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一切经济政策的调节都是通过货币的吞吐(扩张或收缩)来发挥作用。

一切经济的变量,都和货币有关系。

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因此,货币当局就能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

政府只需要将货币供应的增长控制在既适度又稳定的水平上就可以了,方法就是将货币供应的增长率相对固定,这就是所谓的“单一规则”,除此以外,不应该也用不着对经济多加干预,市场会自己进行调节。

这是弗里德曼最核心的思想。

  70年代开始,美国采取这种方式成功解决了通胀和失业率较高同时并存的经济难题(这是凯恩斯主义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之后,这种货币主张被很多西方国家所接受,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理论。

但显然,我们国家并没有这么做。

  

(二)一切通胀问题都是货币问题

一切通胀问题都是货币问题,这是弗里德曼最著名的论断。

通胀这个词语容易产生歧义,CPI并不是最好的指标,货币购买力这个名词可能更好,大家更容易理解。

最近几年货币发的很厉害,买房子越来越辛苦,教育医疗等支出也让老姓感觉很头疼,我们的购买力水平显然在严重下降。

我认为,我们可以用货币发行总量的变化大致估算货币购买力水平,具体到某一项资产价格,我们可以用供求关系来加以判断。

我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分析房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

(三)产能增加和过剩周期、房地产周期是最敏感的实体经济周期

  货币是如此重要,我们要研究什么实体经济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重大变化。

我们国家货币规模(M2)的变化主要由两个方面引起,一个是信贷规模的扩张,第二是外汇结汇,还有小部分是央行负债。

从2010年来看,信贷规模占67%的权重,外汇结算占28%权重。

是什么影响信贷规模的变化呢?

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固定资产投资。

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娱乐生活消费,而是为了满足产能增加的需要。

所以,高善文的文章《十年之痒》,结论我很认同,产能增加和过剩周期的确是中国经济最核心的周期。

  我们的产能扩张了,无非是为了满足两个需求:

国内消费需求和国外消费需求(即出口)。

但是,国内消费需求要有很大增长是很困难的。

我们的社保、医疗体系等都不完善,尤其是养老问题很严重,现在大家的养老金并非由国家统筹,还是基本由县市一级统筹,投资渠道只有国债和存款,这几年收益率还不到2%,在高通胀下这些资产严重缩水,寅吃卯粮,赤字严重,等到你们退休后,能拿到的退休金有可能是不够的,不足以维持你退休前的生活,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会成为最影响中国人幸福感的事情。

那你还敢随便消费吗?

另外中国政府与民争利的情况很严重。

除非政治体制有大的改革,我不认为消费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惊喜。

现在国家推动城镇化建设,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加大基础建设,这是一个重大国策,这部分产能转移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带来的。

因此要非常重视出口未来的潜力。

  简化一点,我认为产能增加和过剩周期的核心是进出口周期。

衡量指标上,进出口增速和出口产品的结构比例,还有PMI等。

房地产周期,影响也很重大。

2000年之后,要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除了加入世贸带动出口增长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房地产。

关心地产周期,衡量指标主要有:

房地产投资增速、房屋销售量、新屋动工量、房价收入比、房租回报率等。

  地产对经济影响有多大呢?

我们看几组数据。

  第一,房地产所占财富比重。

从全球角度来看,地产占人类财富的比重超过50%。

而且由于货币贬值,全球不动产价格持续走高,今天地产所占财富的比重应该更高。

而中国呢,有一个大概的测算,房价总价值超过GPD的两倍多。

未来城镇化后,农村土地价格变得更值钱。

房地产所占财富比重非常惊人,一点点的波动对整体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房地产对M2的吸纳。

房地产及配套产业对新增货币吸收比重可能在60%左右。

这是2009年增加那么多货币却没有发生很严重通胀的其中一个原因。

  第三,房地产对贷款的吸纳。

房地产贷款占总体信贷的比重仍达40%多。

因此,这是一个全球问题,房地产业对货币和经济的影响都很大。

  (四)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和未来可能的经济风险

  1.唯一目标是经济增长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全球罕见,说是兼顾,实际上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经济增长,其他三个传统目标都不重要,包括通胀在内。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控制通胀往往是最重要的目标,即使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息,也要以通胀不恶化为前提。

在中国,因为经济增长会带动就业,这关乎民心稳固,所以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拉动经济增长。

由此所带来的最糟糕的问题之一,就是制度性地容忍负利率。

  2.制度性地容忍负利率

  负利率从经济学角度看很可怕,长期负利率会让资源错配,让资产价格不合理上涨。

因为担心货币放在银行里贬值,货币只好不断流动去寻找投资增值的机会,这会加快货币周转,从而令通胀加剧。

长期容忍负利率从经济学上看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但是这种政策目前看不到大的实质性的调整,实质上是用全体人民的财富来补贴银行,这是一件极不负责任的事情。

在西方发达国家,控制通胀是所有央行最核心的事情。

包括这一波的量化宽松,美联储大肆放水,但也定下前提是核心通胀率不可超过2%,超过了就停。

美国现在通胀大概是0.2%--0.3%。

  3.中国货币之谜

我们的M2长期高速增长,但是为什么CPI却没有高涨呢?

这就是“中国货币之迷”。

有个指标M2/GDP,从1991年的88.8%增长到2000年的135.7%,2008年是151.3%,2009年178%,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排名第一,美国是60%左右。

每年的M2增长指标,多年来央行定在15%左右,而08年1月之后增速惊人。

  同时我们看另外一组数据,易纲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国1978年到1992,中国的M1和M2分别增长了20倍,但是,官方物价指数和自由市场价格指数也只增长了1.25倍和1.41倍。

货币流通量增长如此惊人,CPI增长却不是很多,超额货币去哪里了?

我认为最好的解释是,我们有大量的产能和资产对M2较好的吸收。

1978—1999年间,中国整体经济高速发展,百废俱兴,产能不足情况非常严重,大量外资被吸引进来,大量投资工业区,购买设备,修建高速公路等,货币增长再多也能吸收,所以通胀虽然出现了,但并不太严重。

  4.房地产景气难以持续

  大量购房客把钱交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再去向政府买地,再投资建楼。

货币从分散到高度集中,都汇聚到房地产商那里了。

房地产商拿到了售楼款,M2是不变的,并不是说新增的货币被消耗光了。

货币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周其仁说,这是水和面的关系,水多了就加面。

中国的面,最敏感的就是出口和房地产,我觉得现在都到了很难持续的程度。

在负利率的情况下,房子一推出来马上就将被抢购一空,地产商说这是由于刚性需求强烈所致。

这个刚性怎么看?

有没有水分?

大部分的小两口,双方父母帮忙给首付,小两口每月交按揭,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购房现象。

耗用两代人的财富去买房子,压力是非常沉重的,有很多买房的行为并不是出于自住的需要,而是投资的需要,甚至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储蓄行为,是在负利率情况下,为避免财富缩水而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行为。

以我的观察,现在整体房价已经到了不可再持续、不可再承受的地步。

看一些简单的指标,租金回报率只有2.5%,一些大城市可能更低。

小两口买一套房子,不吃不渴都要二三十年,这种日子还怎么过?

这对中国人整体的财富是很大的伤害。

  5.出口也面临压力

  出口压力很大。

我们已经是全球出口老大,增长潜力当然是有限的。

出口事关我国货币发行的增量。

如果出口顺差缩小,对我们的货币环境都有较大影响,对资产价格也会有较大影响。

而且我们货币如此滥发,真实通胀如此之高,如果某天经济形势不太好,资金外流,人民币升值的进程甚至可能会逆转。

这些都是水和面的问题,水太多了,前所未有,但是我们的面不够。

我们的通胀很有可能会起来,因此要做坏的打算,甚至不排除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未来,我希望能有较大的加息,以及我们的汇率可以升的更快一些,控制热钱的注入。

整体来讲,明年下半年至后年,很多不好的经济问题会逐步浮现出水面。

但我不认为现在大家已经比较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

  (五)对巴菲特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巴菲特教导我们潜心研究公司而不必关心宏观经济,这种认识是错的。

1968末他关闭合伙基金公司是很明智的,后来美国经济和股市都陷入长期的调整。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长达三四年的时间,巴菲特的公司资产有四五百亿美元的现金,一直都没有做大的投资,直到金融危机之后,他才开始大规模投资,能用的现金都用完了,而且还采用发行新股方式收购铁路公司。

他是这波金融危机最大的赢家。

巴菲特是真正研究宏观经济的高手。

判断非常准确。

宏观面对股市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想做好投资,不花心思研究是不行的。

  二.股市波动性

  

(一)钟摆

  经验表明,投资者的情绪总是从极度悲观到极度乐观,股市因此总是大幅波动。

股市的波动性恰如一个钟摆,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波动,就有机会,有大的波动,就有大的暴利的机会。

一方面我推崇价值投资,但另一方面,我认为选时远比选股更重要。

我们要作判断,在股市的低潮要尽量回避,在高潮时也要有减持的勇气。

有一个知名投资人赵丹阳,2007年3500点时就清仓了,后来股市涨到6000多点,利润最丰厚的一段他是完全没有享受到,我想他是不是建立了一个模型,认为3500已经估值到顶了,因此就不玩了。

这很可惜。

股市的波动性非常复杂,也非常吸引人,我们要掌握其中规律。

  

(二)股市和宏观面直接紧密相关

  宏观面对公司业绩、整体融资环境和市场信心都有重大影响,直接影响股市。

我想股市大的波动有七八成的原因是宏观面的变化。

经验表明,股市一般在宏观面见顶之前三至六个月见顶,在宏观面见底前三至六个月见底。

  (三)股市波动的本质是资金的运动

  钱涌向哪个公司,哪个公司价格就会上涨。

股价波动,最本质的的原因就是资金运动。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也是解释资金运动的其中一种理论,而不是相反,公司有竞争力,业绩不错,因此大家长远看好它,资金追捧它,因此股票价格就上涨了。

有很多不同的投资理念,实质都是解释特定情况下一些资金的运动规律。

股市资金运动可由以下几个因素作出判断:

  1.货币增速

  研究市场资金动向的指标,比较敏感的有M1增速,M2增速,M1增速—M2增速等。

有很多实证分析,非常值得重视。

招商证券的研究员罗毅写的,叫《M定买卖》,他从数据推演出,从1996年到现在,如果每次M1增速接近10%就买入股票,超过20%就卖出,投资标的是深成指,从1996年到09年11月,投资收益率是95倍。

高善文也有一篇报告《钱多了,钱少了》分析M1—M2的剪刀差,判断股票市场资金的充裕性,从而做出买卖操作,也挺有见地的。

  2.PE\PB

  市场整体的PE\PB水平是衡量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比较好的指标,也是评判资金参与投资股市风险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2001年最疯狂的时候,两市整体PE是70倍。

2007年10月,市场6200点,历史新高,当时深市PE是69倍,上海是50.6倍。

历史上道琼斯平均是20-25倍,纳斯达克高一点,25-30倍左右。

这么看美国香港还可以,A股总体来看也不算很高,但也不低了,中小板和创业板很高,这个泡沫需要慢慢消化。

  3.资金成本——利率

  利率和通胀率直接相关。

利率的倒数往往是市场的价格中枢,即常态下可接受的PE水平。

如果利率不断下调,那合理PE也要调高。

日本股市的PE有五六十倍,因为日元的利率将近零。

在美国,一个经验是,如果利率低于4%,即使利率再往下调,投资者可接受的合理的PE也就是25倍,,哪怕利率降低到2%,市场PE也很难往上调到那里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从70年代起一个主流的观点认为,适度的通胀是有益的,3%--4%是合理的水平。

我查了一下1997-2008年金融危机未发生前11年的数据,美国的通胀率在3%左右。

大家预期即使现在通胀高于4%,,美联储也会想方设法压低通胀至4%以下,这就是利率低于4%之后,美市PE往上调整会出现钝化的原因。

今年10月19号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在一个重要会议上说,大部分货币官员认为核心通胀率应保持在2%或稍低的范围,这是伯南克在公开讲话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一个具体数字作为美国央行的通胀目标。

现在很多分析认为,美国维持这样的低通胀水平可能会持续多年。

如果市场普遍这样认同了,那我认为道琼斯指数可以有系统性的提升估值的机会,也许合理的PE水平就不是25倍了,说不定市场可以接受30倍左右的水平,现在道琼斯的PE只有14倍,所以我对美股挺乐观的,美股创新高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港股的利率也很低,也可能跟随美元利率长期维持,港股的前景也值得看好。

  4.换手率

  市场能不能上涨,要看多空双方的力量比较,换手率非常值得重视。

在低点往往成交极度萎缩,因为想买的人少了,在高位,一般放天量,因为想卖的人多了。

虽然说买和卖的金额无论在什么点位都是均等的,但实际上决定方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比较高的位置换手率急剧扩大,是很值得警惕的信号。

  (四)反射理论

  反射理论是索罗斯提出的。

我觉得没有比它更好的解释市场波动性的理论。

有人总结,在投资方面人类常见的情绪有16种,比如代表性效应:

认为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错误共识效应:

高估与我们所见略同者的人数;选择性认知:

只愿意聆听有利于我们判断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置之不理。

人类的这些情绪会影响股票市场的表现,索罗斯据此提出了反射理论。

  反射理论的核心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会互相影响。

投资者根据掌握的资讯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市场走势,甚至改变市场原本可能的走势,一个大的趋势一旦形成后,二者会互相加强,互相巩固,直至“无可动摇”,索罗斯称之为“加速期”,当认知和真实差距很大时,形势就会失去控制,直至逆转。

  这个理论,有点抽象,但很有意义,操作性也很强。

他根据这个理论有过多次成功的操作,当然也有失败的。

他的做法是,冷静地研判市场会否出现一个大的趋势,先做一个假设,然后不断根据市场本身及投资者情绪的变化,看这个假设的趋势是否能够确立,从而进行布局。

这个理论里面,有一个“加速期”,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概念,可以据此研判市场是否在顶部或底部。

我总结它有几个特征:

  1.市场形成高度的共识,包括分析师、基金等形成高度共识。

  2.在顶部时,总有些举足轻重的公司进行大规模融资,市场解读为利好,还要上涨。

我最有印象是07年8月的时候,万科以31元,一个很高的价格,配股融资大概约100亿元,消息传出之初,万科的价格从20多,一口气涨到36块钱去了。

真正实施时,股价直奔41元,市场把它解读为重大利好。

之后,万科走势一落千丈,最低跌到三块多(除权后)。

  3.在底部时,一些举足轻重的企业回购股票,市场不理不睬,还要下跌。

我们看到04~05年的时候,这种情况很普遍,一些非常优秀的公司大量回购股票,但市场置若罔闻。

因为很多时候,公司比任何人都要了解他自己的实际情况,高位时,它觉得可能高估了,会考虑以增发的方式,拿到更多的钱,在低位时,它觉得,价格太低估了,这么好的价格,我为什么不买进它注销呢?

  4.在一个很短时间里,股指或者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司,会出现突然间加速上升或加速下跌的情形,这要高度警惕,形势可能要逆转了。

黎明前的黑暗,会特别的黑,登顶之时,有人会发疯。

  (五)旁观者

  下面我谈谈“旁观者”的问题。

  基于反射理论,索罗斯认为,一般人很难判断股票市场的走势,为什么呢?

因为你本身就是市场,你已经和这个市场融为一体,互相影响,你的判断影响股市的走势,股市的走势反过来又影响你的预期。

那我们怎么能够走出这个误区,研判市场大势呢?

我想应该做个“旁观者”,和这个市场若即若离,才能“旁观者清”。

如果和这个市场离得很远,就很难发现本质、发现主要矛盾;走得太近,各种锁碎消息充斥市场,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干扰我们对主要矛盾的判断。

我们要做一个bystander,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市场,我们要离这个市场既远又近,始终把握主要矛盾,客观认识这个市场。

如何做一个“Bystander”,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对我而言,始终这样要求自己。

  这是成功投资的关键所在。

  但是,非常难。

(整理演讲稿时,我想补充一点,就是“一个意见都不能提”。

我多年前做投资总监,年少轻狂,无知者无畏,经常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指手划脚,实际上公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来就没有因为你的意见发生过什么改变。

就如一个人是很难被改变的,一个公司亦然。

企业经常环境非常复杂,不在第一线的管理层,根本很难根据形势改变提出对策。

我们提出的意见,99%不是废话就是错误的,1%也许有点真知灼见,但是,如果是一个好公司,它自然会意识到,对一个坏公司,再怎么提,也没有用。

如果我提出意见,我就会想,公司如果按我的意见这么去做,经营方面就会如何如何。

这往往是一厢情意的,而且会严重影响对这个企业的客观判断。

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观察,持续观察!

这是做一个“旁观者”的重要一部分。

  (六)对巴菲特的误解

  巴菲特说过,纽交所即使停市三年,对他都没有什么影响。

费雪也说过,在股市中有两种挣钱的方式,第一种是挣股市波动的钱,第二种是挣企业业绩增长所带来的钱。

听起来,他们似乎认为研究股市的波动性不重要,研究公司的增长就够了,价格波动和公司业绩增长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了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买进一个好公司,预期长期会有增长,就不管股市了,长期守着它。

07年高潮的时间,这种论调很流行,有人买了万科招行,就打算放个20年,结果是损失惨重。

实际上,巴菲特早就讲过:

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他说股市停市对他的投资没有影响,只是想特别强调我们选股时要立足长远,而不能太关心股市短期的波动。

很多人片面理解了他的话。

公司上市后,就具备了双重属性。

一方面,它是一家公司,要持续经营,另一方面,它是一个交易品种,就会有波动性。

两个属性都很重要,都要研究。

  巴菲特在高潮时会卖股票,在低潮时他很开心,因为买股票发财的时机又到了。

07年的时候,中石油,涨了5倍后,他卖掉了。

08年,在金融风暴最激烈的时候,他不但把能买的钱都买了,而且还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收购铁路公司。

  另外一方面,巴菲特个人的持股和他的上市公司(伯克希尔)的持股,不是一个概念。

在08年7月,他曾经接受过一个电台的采访。

他说,我之前的个人的投资100%是国债,现在开始是满手的股票。

不久后还有一次,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持仓里面大部分是富国银行。

大家可能认为他公司有什么股票,他的个人投资也是什么股票。

公司持股在大跌时没卖,他自己的持股也不卖。

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的。

市场不好的时候,他自己也曾经空仓,彻底空仓。

而他的公司,目前股票仓位只占公司总资产的20%多,即使市场不好,公司的仓位也必须保持,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是很多中国投资者并不了解这个情况。

  另外我认为,投资股票跟做企业是不一样的。

做企业的时候,无论是高潮还是低潮你都要持续经营。

不能说高潮的时候,就把它卖掉,低潮的时候再把它接回来,没有这种事情。

一些伟大的企业,低潮的时候它要抓紧时间进行收购,进行扩张。

但是我们做股票不是那么回事,高潮时把它卖出去,低潮时把买回来,才是明智的选择。

  而且,一个公司,在陷入低潮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它一定可以东山再起,因为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了,一些技术方面的变化,一些管理团队的变动,可能都会对它的持续经营造成致命的影响,有些坎可能过不去就过不去了。

我们死守一个公司,风险实在非常非常高。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柯达,几十年的大蓝筹,现在一败涂地。

但我所说的意思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波段操作。

我觉得中短期的波动,是难以预测的;但是一个长期的波段,周期方面重大的波段,是可以分析和预期的。

我们一定要研究

  三.公司经营分析

  

(一)公司本质:

价值观和执行力

   我认为,一个公司就是它的价值观加上执行力。

   价值观,我的理解有三点:

第一点是它的愿景,它想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