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6822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docx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探解读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分析

摘要:

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能多计资产,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保密事项。

为了使会计准则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企业会计法则定期进行修订。

所以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性问题。

本文从谨慎性原则的定义出发,先简单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最主要是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自己对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合理运用的意见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

会计实务;谨慎性原则;问题

AnalysisOn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AccountingConservatismPrinciple

Abstract:

Prudenceprinciplerequiresenterpriseinaccountingnotonlycan'tmuchplantheassetsandlessliabilitiesorcostplan,butalsonotmustsetconfidentialmatters.Inordertoadapttothevariationofeconomicenvironmentandtheneedsof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ourcountrytoaccountingstandardsrevisionregularlysoastofittherequirementoftheaccounting.Thispaper,fromthedefinitionoftheprudenceprinciple,andbrieflyexpoundstheuseoftheprudenceprincipleinouraccountingaffairs.Mainlyaimedatthelimitationsoftheprudenceprincipleinaccountingaffairsonanalysis.Finally,putforwardtheprincipleofcarefulinaccountingaffairs,whichisreasonableuseofcommentsandSuggestions.

KeyWords:

AccountingPractice;Theprincipleofprudence;Use;Problem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问题分析

学生:

肖娜指导教师:

林秋萍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00)

前言

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在处理不确定的事项时所应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多计资产,少计负债或费用,把风险和损失缩小到最小范围。

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就是现在正在使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对谨慎性原则解释是:

企业对交易或者会计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谨慎态度,不应该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是会计原则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做出的一种反应。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日益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了。

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就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随意性和主观臆断性等特点,再加之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的限制和职业素质的影响,使得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

对此我们必须更加正确认识到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加强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更加合理化和正规化。

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1.1谨慎性原则在确认收入时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定义如下: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因此,收入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收入是在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然发生的交易中产生的;第二,收入的取得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或者同时有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其结果都是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第三,与企业所有者投资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才能被确认为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收入的判断必须符合的标准条件为:

企业是不是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卖方;企业是不是已经放弃了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支配的权力,也放弃了对已销商品实施控制和支配;与这项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流入企业的可能性很大;所发生事项的成本能否可靠计量。

只有满足以上四个条件销售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才能确认为收入。

但也有些特殊的交易事项在收到款项时不确认收入,而是在其他应付款中核算。

比如售后回购业务的处理。

这样就防止高估收入,是谨慎性原则在具体的会计事项中应用的体现。

1.2谨慎性原则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中的应用

企业核算过程中具体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有:

存货跌价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生物资产跌价或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交易性证券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建造合同减值准备、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未探明矿区权益减值准备等。

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实施的本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符合谨慎性原则。

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因为资产未来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原账面价值的经济利益流入。

资产的主要特征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则不能确认为资产,所以企业应以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流入,就确认为多少资产。

这样则避免了企业资产和利润虚增。

因此,企业资产一旦发生减值则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以后资产在摊销和折旧时以扣减了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按预计尚可使用年限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还规定,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的都不能转回,除一下的特殊情况:

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是可以转回的。

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各项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1.3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

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

即使是企业不使用、不需用和闲置的固定资产也照样计提折旧。

防止企业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任意调整固定资产的类别,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来人为调节利润,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具体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和年数总和法。

固定资产通过计提折旧可以将成本费用均衡地分摊到每个会计期间。

而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则是两种加速折旧方法。

它是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的。

特别是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的固定资产,它在使用的前期为企业创造了较多的经济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固定资产将被技术更先进的固定资产所代替,则其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成递减态势,所以加速折旧可以让企业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使用后期少提折旧,从而可以将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提前得到实现,并且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

1.4或有事项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或有事项满足负债确认条件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

具体条件如下: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其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而“很可能”指的是发生的可能性为大于50%但小于等于95%,如果小于等于50%则不能确认。

而与此相对应的,如果企业清偿的该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则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且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超过所确认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基本确定”是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95%但小于100%.虽然或有事项在当期都不能100%的确定其未来是否发生,但谨慎性原则要求我们不能对潜在的负债和资产视而不见,该确认为资产或负债时就应该确认,并在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

给投资者、经营者及相关人员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

对于“很可能”、“基本确定”等相关比率的确定,可以规避企业滥用或有事项任意低估资产,高估费用。

1.5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的也视为关联方。

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内容如下:

 1、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该企业之间存在直接控制关系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信息。

具体包括:

 

(1)、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名称。

母公司不是最终控制方的,还应当披露最终控制方名称。

母公司和最终控制方均不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还应当披露母公司之上与其最相近的对外提供财务报表母公司名称。

 

(2)、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业务性质、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

 (3)、母公司对该企业或该企业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

 2、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

 3、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前提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通过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符合谨慎原则的要求。

1.6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

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可以由成本计量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不能从公允计量模式转换为成本计量模式。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只能冲减留存收益,不得计入当期损益。

自用的固定资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大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反之公允价值小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冲减了当期损益。

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防止了企业利用资产之间的转换和计量模式的变更,人为调节利润,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2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谨慎性原则可能使企业操纵利润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映。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会计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的基本依据,从而达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获取更高的利润。

因此,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企业管理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一些监督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

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

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

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大大的降低了存货的价值,也降低了下一年的销售成本,这样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

这种操控利润的方式只需过低的估计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就可以实现。

而存货跌价准备是不需要在次年大量冲回减值准备的,因此这就使得利润的操控更加隐蔽。

2.2谨慎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

谨慎性原则应用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较大,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将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

比如资产的估价时所用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在会计制度中的表述为: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再减去估计销售所必须的费用后的价值”。

这三个价值都是估计得来的,如果估计中任何一个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

像这种价值能否更准确的反应资产的价值就完全的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估计结果了。

还有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

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2.3会计人员职业水平较低,滥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由于一些自身的特点,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目前,虽然我国会计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发展起步比较晚,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素质还不是很高,大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更谈不上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新制度。

因为新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谨慎性原则应用的许多地方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坏账准备提取的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大小等等;二是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为了某些利益故意扭曲谨慎性原则中是要求,即使这些会计人员知道如何准备应用谨慎性原则,还是会滥用谨慎性原则。

2.4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企业资产和利润易被扭曲

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不是单一的,其来源有多种,可以是资产变现资金,可以是经营中产生的现金,还可以是新的短期融通资金等。

后两种偿还债务的资金渠道往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常常采用的。

而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资产变现为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这显然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样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必然会是分析评价视野狭窄,影响企业债务分析的客观性和决策的正确性。

2.5与其他会计准则发生冲突

首先,可靠性原则要求对于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尽量披露和确认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和尽量不披露利得,与可靠性原则相冲突。

其次,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以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会影响到会计利润的计算。

再次,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并且不允许随意变更,谨慎性原则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相冲突,使企业本身的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6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约束因素,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

首先,它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对于其具体应用范围、方法、计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因而谨慎性的原则本身就具有不确定的特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对风险和损失的估计和判断不充分,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往往就会因为会计人员操作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

比如,对资产减值准备中“可收回金额”起决定作用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确认和计量,不但需要估计各种可能发生的”现金流量”以及其发生的概率,而且需要估计合理的“折现率“,而“折现率”的估计还要考虑到各种现金流量的情况;还有应收账款的回收率的把握等等。

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所有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会计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实务经验。

而这一要求与会计人员的现实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必要的。

3会计实务中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3.1正确看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国内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为此就必须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为了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企业应特别注意调节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即“谨慎性原则应在不影响可靠性、相关性的前提下作出对会计方法的选择”。

也就是说谨慎性原则的选用应首先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定。

假如不确性程度较高,则优先考虑前者,以确保资本保全;假如不确定性程度较低,优先考虑后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当谨慎性原则与可比、一致性原则相矛盾时,优先考虑前者,同时把影响后者的会计方法变更及影响程度在会计报表附注作出全面陈述。

基于此,政府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相关的会计原则,为谨慎性原则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法定依据。

3.2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措辞

制度法规中出现的比如“可能“极小可能”等,这些情况如何界定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的重要因素,所以应明确规定或说明。

比如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限定企业会计选择、会计估计变更,会计估计差错更正上的权力,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类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某些企业只能适用其中的某一种情况等,从而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3.3适当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对会计准则之间的冲突情况予以披露

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

对于某些运用谨慎性原则处理的会计事项,应在会计报表报告中加以阐明,不但要反映影响的会计事项说涉及到的金额,而且应揭示会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和会计人员的处理方法,以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独立判断。

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的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3.4正确对待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与谨慎性原则的关系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谨慎性原则也不例外。

  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理论基础。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

鉴于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地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要力求做到客观和公正,尽量避免主观随意性。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应当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其二,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本职工作态度严谨,立足岗位,踏实苦干;其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强化后续教育,还应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

只有具备高素质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的应用会计准则。

还有,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

职业道德是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道德水平,在什么岗位就应该有什么职业道德意识。

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准则中有许多的“不确定”“可能”“极有可能”“极小可能”等一些模糊的词,在对这些准则涉及是事项进行判断时,必须实事求是去分析,决不能主观臆断,或者为了某些利益而故意判断错误,这都将影响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3.5加强审计监督,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曲解和滥用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本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对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应认识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只是会计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不能过分信赖。

要强化企业的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运用。

同时要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保证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约束机制正常运行,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运用。

结论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

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起到要求人们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的作用。

谨慎性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所以在会计核算处理上要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

所以研究该原则如何更好的把握和运用,从而能够较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鲁芳.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运用及其局限性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6:

1118-120

[2]王英伦.对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1,16:

105-107

[3]陈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5:

52-55

[4]赵永杰.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J].冶金财会,2010,4:

15-17

[5]李英爱.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

192-193

[6]郑瑞彬.谨慎性原则局限性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7:

171-176

[7]尹伟青.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析[J].经济师,2009,3:

166-169

[8]陈红燕.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运用中的双面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78-80

[9]黄俊杰.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财富,2010,8:

230-230

[10]朱婧.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及解决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1,2:

280-282

[11]常玮红.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

37-39

[12]索宗文.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改进思路[J].管理学家,2010,6:

087-088

[13]李静.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

77-80

[14]杨照君.浅谈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双重影响[J].现代企业文化,2009,29:

208-210

[15]王文东.浅析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及其局限性[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3:

31-33

[16]彭巧静.浅析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54-55

[17]谢蕴文.如何正确利用谨慎性原则[J].管理学家,2010,12:

44-45

[18]郑嘉瑜,何惠芬.试论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运用[J].现代商业,2010,35:

244-245

[19]刘东山.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综述[J].商情,2010,1:

150-151

[20]王清华.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32:

138-139

 

致谢

感谢导师感谢导师×××教授的关心、指导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