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6683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docx

高一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一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关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和不平凡的经历,特别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重要紧急关头作出重大决定:

进军井冈山、红军长征的路线问题等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根据时代的主要矛盾,迎合时代的潮流,实事求是和果断正确的处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五四”精神;

学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尤其是中国革命面临极其低潮的情况下:

如北伐战争的失败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

培养学生学会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三、知识重点:

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知识难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景问题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组照片,可以是历史的真实照片、或是反映历史的一组邮票、或是选取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几幅浮雕,还可以用教材中比较典型的图片等素材。

然后提出问题1:

你从每一幅画面中,分别解读到哪些信息?

在学生回答出了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秋收起义、长征图片信息后,设置问题2:

如果将这一组图片作为整体进行解读,我们又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从而以此导入新课标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

并在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归纳补充的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作出解释。

同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用图示法进行板书。

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那学生对第3课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和整体印象。

示意如下:

新民主主义的概念: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无产阶级的政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

革命的崛起

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战争)

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战争)

红军长征

二.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五四运动、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等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整和在一起成为一个背景小专题,既要显示他们的共性,也要区别个性,还要突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现状开始分析,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主力军、思想指导、领导核心、革命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与区别。

如下示意:

(一)革命对象:

主要是分析1919年——1949年,给中国带来黑暗的中外反动势力,主要是使学生明白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的基本社会背景。

示意如下: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

(五四运动、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土地革命、长征)

(二)革命的主力军: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壮大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的救治中国的黑暗,于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历史的必然。

又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并不充分,所以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仅仅依靠工人阶级是不够的,所以到农村去,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如下:

无产阶级初步显示力量工农群众大力支持革命主要依靠农民革命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长征)

(三)革命指导思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用西学改造中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并成功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具有马克思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

共产党成立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土地革命、长征)

(四)革命的领导核心

国共合作共同领导:

北伐战争

共产党领导: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长征

(五)革命的目标:

通过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目标

反封建反帝国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反官僚资本主义: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的经过,教师也尽量将其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充分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图片和地图的能力,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小结。

五四运动的经过,注意导火线、运动地点中心从北京到上海的变化和与之相关联的运动主体,从学生到工人的变化。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学生与工人阶级在运动中不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注意它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和制定的最高目标和最低纲领即可;北伐战争注意了解国共合作的模式,学生们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其利与弊,进一步理解共产党对两党的合作模式,其实是没有什么选择的。

另外也要了解北伐战争由高潮走向失败的直接和深层次的原因。

关于土地革命、长征的经过,教师可以并在一快儿讲解。

利用教材中两幅地图:

1929——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这两幅地图的变化,描述共产党两次次革命战略中心的变化。

即革命中心从中国南方和东南方,经过了长征后,战略转移到华北。

问题2:

通过第一幅图,我们不难知道,土地革命形势,曾经一片红火?

为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武装起义的失败、从城市到农村道路的正确和土地改革等几方面加以分析。

问题3: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放弃南方根据地革命,进行长征?

长征的主要的路线图为什么偏西?

这种设计模式,很显然在加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时,又提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事件的高度,显得气势磅礴,学生学习起来,既增强了兴趣,理解起来有高度也有深度。

还节省了教学时间。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召开的会议。

历史上的会议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的内容。

为此,可以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几次会议整和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

首先,在学生了解具体的内容之前,要求学生思考:

依据常理,中国共产党召开重大会议,可能会在面临什么问题的时候?

很显然,要么是革命的危急时分,要么是准备革命的战略转移,或者面临重大事件。

解决这个问题后,接下来就让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面临革命危急和转移具体在哪几个时段?

只要学生真正理解了会议召开的背景后,会议的内容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会议之间也不容易相互混淆。

教师小结如下:

重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

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中共“三大”

危急时分:

被迫长征和长征初期的重大伤亡——遵义会议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小结。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没有取得成功;最终由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知识与能力巩固:

1、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主要原因是(B)

A..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C.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D.全国各阶级阶层参与到反帝反封建运动中

2、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D)

A.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C)

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

C、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变化

4、遵义会议(B)

A、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D、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D)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对“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

D、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其目标

7.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条件的相同点是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②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③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A)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C)

A、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党正确分析了国情

D、共产国际的支持

9.革命难免出现曲折,探讨一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的?

  思路: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党,这和共产党人在不懈的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自己有关。

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在革命纲领的制定上,只是提到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无疑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的;中共二大,中共在分析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后,制定了现阶段的最低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现实的革命斗争中,中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并积极同国民党进行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更大的革命运动。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共又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革命走向低潮。

惨痛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的进程。

城市武装暴动的失败,促使中共不得不走向农村。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

正当革命形势日益好转的时候,“左”倾错误的出现又把中国革命推向失败的泥潭。

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长征的伟大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领导人民前进的巨大动力。

中共正是在这些不断的挫折中走向成熟的,也正是这些困难的经历,才使得中共愈挫愈奋,遇难弥坚。

                 

[教学反思]

 

3、新民主主义革命

(2)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不同阶段所实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这些措施实施的背景和意义,从中探究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的原因。

⑵掌握解放战争的军事发展进程,探究国共两党军队一败一胜的历史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⑶通过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等史实,理解国共两党不同的政治主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因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发展了力量。

⑵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知识重点及难点】

知识重点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知识难点

国共两次和谈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史实

【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情况。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

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解放战争,经过战略反攻和决战,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幻灯片油画《开国大典》及幻灯片“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通过《七律·长征》的词引导学生认识到经过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仅剩三万人左右,随后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得出疑问: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一步步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的?

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专题二己授)

二、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⑴提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最后胜利?

学生回答:

1、反帝反封建。

2、不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只是使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力量受到了巨大打击,但并没有将他们完全驱逐出中国,此外,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⑵教师利用幻灯片讲述:

抗战胜利后,中国百废待兴,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加紧准备内战,由此可以看出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要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就要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⑶播放幻灯片“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并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包括三个方面,即军事——进行解放战争;政治准备——七届二中全会;经济准备——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

⑴通过幻灯片及渡江战役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进程有所了解。

⑵提问: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至此,蒋家王朝的覆灭已在眼前。

土地改革

⑴引导、分析

通过学习土地革命的内容,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认识到土地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利用课本上的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知识结构:

抗战初期

抗日战争

抗战相持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

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

土地改革

 

国内

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际

国际

 

一、知识拓展

⑴时事

利用幻灯片播放连战等人来大陆访问镜头。

⑵课后思考:

1、国共之间曾经有过几次成功合作?

后来为什么又破裂了?

2、在今天的中国,新的国共合作又什么意义?

【知识能力与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  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2、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B、收复失地

C、壮大人民革命力量D、开辟新的战场

3、中共发动百团大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B、为反击国民党反共逆流

C、中国抗日战争出现空前的投降危险

D、克服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

4.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

“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

”当时的“斗争”主要集中在()

A.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B.军队如何整编

C.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D.是否召开政协会议

5、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

下列评论中,哪种更接近事实本质()

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6.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最重大的意义是()

A.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B.揭开战略决战的伟大序幕

C.大量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    D.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7、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

“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8、国共双方在解放战争时期曾进行过两次谈判,两次谈判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政府组织形式B、中共及政权的地位

C、军队的改编方式D、国共两党的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开垦荒地(万亩)

耕地面积(万亩)

谷物产量(万担)

皮棉产量(万斤)

1941

39.0

1210.5

147

58

1944

123.3

1467.5

175

300

材料二:

可以给人这样的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德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德结果。

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业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德成功。

因为有了这样德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衣食住等方面自己自足的目标。

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简朴的消费水平。

——(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比较1941年和1942年的几组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⑵材料二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端评论,请结合材料一和你得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