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6477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

《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docx

北京大学通选课资料音乐鉴赏常识一概要

音乐鉴赏常识

(一)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一、怎样欣赏音乐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

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

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去倾听音乐,高尔基曾说过:

“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但是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音乐音响是音乐的外部形式,而作曲家、表演者所感受到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情感,则是音乐的丰富内涵。

所以,音乐欣赏一般是从音响感知入手,通过听觉直接接触音乐的表层,然而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深入音乐的里层,理解、认识、领悟作曲家和表演者在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单地说包括三个层面:

(1)官能欣赏、

(2)情感体验、(3)理解认识。

充份认识这一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我们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官能欣赏是音乐音响给听觉带来直接的感受,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仅能满足于悦耳,这种欣赏是比较肤浅的。

欣赏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是情感体验,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性质,我们从音乐直接感知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也不是某种思想概念,而是饱含着情感的音乐音响。

正如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所说:

“音乐不求于任何推理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音乐既表现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入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是不通过任何媒介的坦率无间的、极其完整的倾诉!

”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所以欣赏音乐时,我们是和作曲家、表演家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同时,音乐音响在空间传播具有一种扩散力、穿透力,能够迅速地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一种比其他艺术更加强力的刺激和影响力,使音乐和音响与情感体验之间产生更密切、更直接的联系,所以音乐对激发人的情感是非常直接和强烈的。

因此,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整个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既是对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的体验,也是欣赏者与音乐家、表演家进行感情交流,发生共鸣的过程,固然,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如能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表现技法和结构形式等方面,这样就会更加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丰富内涵,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只是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可能接触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在欣赏音乐时,必须有理性的参与这就是第三个阶段。

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可以从音乐以外的非音乐因素中找出理解的依据,如歌词、戏剧脚本、标题音乐中的标题和文学说明等,另一方面可以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同时还包括对音乐体裁、形式的判断;风格、技巧的判断;对作品的基本构思以及乐曲描写对象的把握等等。

理性认识的深化,也必然促进情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音乐审美也就愈来愈进入更多的境界。

审美境界的提高,反过来又更加深了理性认识。

最后,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总是与自身的生活体验、情感要求密切相结合的。

音乐欣赏过程中,音响感知是基础,情感体验是关键,而要动情,必须有理性的参与。

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常常是同时并用的。

音乐欣赏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活动,欣赏者面对着音乐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形象以补充和丰富、使艺术形象更加具体和生动,如果说作曲家是第一创作者,表演者是第二创作者,那么欣赏者便是第三创作者。

二、音乐基本要素音与音高

1、音、乐音及其它

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音乐中所使用的音,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从自然界中所听到的声音中挑选出来的,并把这些音组成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塑造音乐形象。

◆音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

乐音:

物体有规则的震动而产生的音。

噪音:

物体无规则震动而产生的音。

2、音的性质

音的四大要素,即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的震动频率所决定的。

震动次数多音则高;震动次数少音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决定。

音的延续时间长音则长;音的延续时间短音则短。

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的振幅大小而决定的。

振幅大音则强;振幅小音则弱。

音色是由发音体的材质、形状所决定的。

三、声乐

◆声乐:

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叫声乐

1、中外声乐体裁及其特征

根据声乐曲的题材内容和音乐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颂歌:

我国的颂歌是指以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英雄人物以及歌颂其它尊敬的对象等方面的歌曲。

特点是庄严、宏伟、亲切、热情,一般是旋律宽广,节奏平稳,速度适中。

如《黄河颂》、《延安颂》等。

(2)进行曲:

进行曲多是与集体行进步伐相配合的歌曲。

其特点是:

具有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强弱分明的节拍、规整的结构。

音乐速度一般为中速。

这类歌曲具有群众宜唱,给人以朝气逢勃、奋进向上的特点。

(3)抒情歌曲:

抒情歌曲是一种速度适中、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的歌曲,它能深刻细致地抒发作者和人物的客观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思想感情。

(4)叙事歌曲:

叙事歌曲是叙述故事的歌曲。

它的主要特点是歌词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叙事性。

曲调和词紧密结合,明白如话,娓娓动听。

(5)诙谐歌曲:

诙谐歌曲是音乐形象具有幽默情趣的歌曲。

歌词幽默而风趣,音乐语言妙趣横生,具有说唱音乐的风格,比喻生动,形象鲜明,表现风趣。

(6)摇篮曲:

摇篮曲又名催眠曲。

原是母亲在摇篮旁边哄着婴儿安静入睡时而唱的歌曲,现已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亲切、温存,曲调抒情,静谧、节奏徐缓并富于均匀的律动。

(7)宣叙调:

歌剧、演唱剧中的一种独唱曲体裁,也称“朗诵调”。

旋律近于说白,节奏比较自由。

(8)声乐套曲:

声乐套曲是大型声乐体裁,由数首歌曲连结在一起组成。

内容可相同也可相互对比,其性格和速度各异。

(9)咏叹调:

又叫“咏唱”,原意是一种高难度的抒情独唱曲。

最初是意大利的歌剧,清唱剧中常以歌谣体裁出现的独唱曲,通常篇幅较大,且富于戏剧性,集中体现剧中某一人物形象或心理刻画。

常为复三段曲式或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结构。

其特点是具有高难度艺术技巧,旋律起伏大,是典型的美声唱法,常在音乐会上单独独唱。

(10)赞美诗:

赞美诗属宗教歌曲,是在教堂用管风琴伴奏演唱的歌曲。

(11)康塔塔:

大型多乐章声乐套曲,近似于现代的大合唱。

其内容偏重于抒情,故事情节简单,多取材于世俗生活或《圣经》。

(12)清唱剧:

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又称“神剧”、“圣剧”。

16世纪末起源于罗马,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形式与歌剧相似,17世纪中期开始发展成为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声乐作品,并以合唱为主。

◆根据声乐曲的艺术性程度和风格特点以及演唱方式又分为以下几类:

(1)群众歌曲:

歌词通俗易懂,其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的曲调以雄壮豪迈者居多,音域不广,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具有群众性,适合于群众集体齐唱。

(2)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一种主要区别于民谣的专业性创作歌曲。

19世纪起源于德国。

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格调高雅、寓意深刻、节奏宽广、旋律优美、感情细腻,词曲结合紧密、抒情性强,表现手法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因此要求演唱者要具有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胜任。

(3)通俗歌曲:

通俗歌曲是民众易懂,易唱的歌曲,大部分通俗歌曲结构短小而方正,民族气息浓郁,音域较窄。

(4)民歌:

民歌是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它产生在各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无数代人的提炼和发展,成为完美的,极富生命力的音乐艺术作品。

其特点是形象鲜明,感情质朴,能深刻地反映人的思想和愿望,各国、各民族的民歌都带有各方不同的民族特点。

四、声部和声音类型

1.女高音:

是人声最高声部,具有清澈、明亮、柔和的音色和强烈的穿透力。

由于歌手音色、音域和演唱技巧上的差别,又分为抒情女高、戏剧女高和花腔女高三类。

2.女中音:

女中音音域,介于女高和女低音之间,音色较女高略为温和浑厚,较女低明亮。

3.女低音:

女低音是女声中最低声部,音色温和、结实、给人以宽厚稳健的感觉。

4.男高音:

是男声的最高声部、音色柔和、清新、明亮,擅于演唱热情激昂的抒情歌曲。

由于音色的差别,又分为抒情男高音和戏剧男高音。

5.男中音:

男中音介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的声部。

音色比男高音宽厚而低沉,比男低音温和明亮。

6.男低音:

男低音是人声的最低声部,音色浑厚、深沉、坚定。

7、童声

五、声乐的演唱形式及其特点

1、独唱:

指由一人进行的演唱形式。

按音色分为:

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童声独唱等;按音域和音色性质分为:

男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男低音独唱、女高音独唱、女中音独唱等。

2.重唱:

指多声部声乐作品,且每个声部均由一个人担任的演唱形式。

按声部组合和人数可分为男女声二重唱、女声二重唱、女声三重唱、男声四重唱、混合重唱等。

3.对唱:

由二人或分组进行单声部对答性质的表演形式。

按音色可分为男声对唱、女声对唱、男女声对唱等,人数不限。

4.齐唱:

指多人同唱一个声部的演唱形式。

按音色可分为男声齐唱、女声齐唱、男女声齐唱、童声齐唱等。

5.小合唱:

指10人左右同唱一个声部和分唱几个声部的演唱形式,又可称“小组唱”、“表演唱”。

按音色可分为男声小合唱。

女声小合唱等。

演唱时可带有简单的表演动作。

6.合唱:

指几十人或上万人的多声部演唱形式。

按音色可分为:

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及童声合唱等。

第一章中国民歌

第一节民歌的产生和发展

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我国的民歌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

据两千多年前的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述古代的《邪许》歌: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邪许”最初虽只是一种呼号,但它是适应集体劳动时为配合用力而自然发出的有节奏、有音调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最早的民歌一劳动号子的雏型。

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

其中的《国风》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流行于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其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表明中国民歌在2500年前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小令,明清的俗曲、小曲等(在二十世纪以前,不用民歌这一称谓),可谓中国民歌在封建社会中几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诗经》、《楚辞》、《乐府诗集》、《敦煌曲子词》和明清以来的山歌小调集之中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歌概貌。

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歌也随之走上新的历程。

各个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赋予了民歌以新的内容,显示出崭新的面貌,而且在音乐形式上也有所发展和突破。

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新民歌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乐观向上、艰苦创业、英勇豪迈的特点在新民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为我国民歌发展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成为我国歌曲艺术宝库中光辉的组成部分。

据正在编辑的三十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粗略统计,各省市、自治区采集到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歌平均已达万首以上,全国共约四十万首。

第二节民歌的一般特点

民歌与专业词曲作者创作的歌曲不同,它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所创造和利用的口头音乐创作,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炼和鲜明的风格色彩等特点。

第三节民歌的体裁分类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

如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每大类中还可划分若干类。

(1)号子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亦称劳动号子。

(2)山歌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感情所编唱的民歌。

(3)小调一般只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

除了劳动号子和山歌外,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归入小调类。

第四节民歌的调式

中国民歌采用的是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民族调式由五个基本音级为骨干音。

这五声的名称是:

宫、商、角、徵、羽。

在此基础上构成五声音阶。

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均可作为调式主音,分别称为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

每种调式的音阶又可分为五声、六声、七声三类。

中国五声调式的色彩丰富,一般说来,宫调式、微调式的色彩比较明亮,近似于欧洲音乐中的大调式色彩;羽调式、角调式的色彩比较黯淡,近似于小调色彩;商调式介乎两者之间。

第五节作品赏析

1、《兰花花》陕北民歌

这首民歌以纯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流畅、高亢、有力的“信天游”曲调,热情歌颂了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蓝花花。

她为了追求幸福,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不向封建势力屈服,甚至不惜拚上性命,勇敢地向封建礼教提出挑战。

塑造了一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民歌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用叙事的手法,好象在给人叙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

全曲只有上、下两个乐句,上句旋律音区较高,具有抒情的特点,它由两个分句(乐节)组成,两个分句的尾音都落在主音上,形成八度呼应,下句旋律低回环绕,叙事的特点较显著,它起着全曲“合”的作用,结尾落在主音上使民歌完满结束。

该曲属羽调式。

2、《赶牲灵》陕北民歌

属信天游类,表现一位少女伫立在旷野的路旁,翘首盼望远出赶脚的情哥归来。

全曲手法凝练,感情细腻,旋律具有浓厚的陕北地方风味,该曲属徵调式。

3.《嘎达梅林》内蒙民歌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内蒙长篇叙事民歌。

歌曲记叙了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斗争的故事。

《嘎达梅林》属于短调民歌,叙事性虽强,旋律却很优美,句尾拖腔音很长,便于抒情。

该曲属羽调式。

4、《凤阳花鼓》安徽民歌

淮河流域在旧社会经常发生水灾,加之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敲诈勒索,使广大贫苦人民无法生活,迫使他们出外逃荒,有的沿街乞讨,有的四处卖唱。

这首民歌就是当时卖唱艺人演唱的歌曲。

演唱时,表演者手拿花鼓、小锣,边舞边唱,“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子跟着跑”就是当时演出的写照。

全曲由基本相同的两个乐段组成,该曲为商调式。

5、《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

歌词通俗、生动,很富有诗意。

形象化而又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青年女子阿妹对情人阿哥的一片深情。

全曲共五个乐句,民歌开始的曲首衬腔“6——”是全曲的引子。

它一方面自然地引出主题,另一方面也为整首民歌创造了一个安静的夜景环境,感情是深情的。

这首民歌的五个乐句,最后都落在调式主音上,但一点也不觉得有停顿、呆板之感,相反,它却给人以余音袅袅、声犹在耳的回味。

这和它富有感情的旋律进行以及每句落音6处在不同的节拍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该曲为羽调式。

6、《牧歌》内蒙古民歌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象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这首民歌只用了四句歌词,就把草原上美丽富饶的迷人景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而民歌的旋律也很富有诗意,它具有内蒙民歌中旋律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等特点。

民歌采用了两个乐句的乐段结构形式。

由于采用了这种交替手法,使人听后觉得特别新鲜,另有一番情趣,该曲为宫调式。

7、《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这首民歌采用了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形式,旋律明快,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而旋律的发展方法却又特别洗练。

全曲只用6123四个音,其音域只有一个纯五度6-3。

歌词语言通俗、朴素,再加衬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其地方特色。

这首民歌,虽然只用了四个音,该曲为羽调式。

8、《草原情歌》青海民歌

该曲共四段歌词,前两段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是表达青年对姑娘真诚的爱情。

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四小节,旋律基本由第一小节变化重复而成,旋律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

其旋律异常优美、抒情,其手法却是非常集中、简练的。

这首民歌的调式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七声商调式,有的认为是七声雅乐羽调式,各有其理由。

该曲为羽调式,但两个乐句的调性有变化。

9、《半个月亮爬上来》新疆民歌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歌。

表现了青年小伙子对姑娘的热恋与追求。

年青人在半个月亮刚刚爬上来之际,就躲在姑娘的窗前,期待着姑娘打开纱窗,更盼望姑娘能摘一朵玫瑰花,轻轻地扔下来。

这真诚的爱慕之情,在民歌中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该曲的调式采用了欧洲体系中的弗利及亚调试。

蔡余文、杨嘉仁将此民歌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更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

改编后的无伴奏合唱,加宽了音域(原民歌只有大六度),加强了和声性,和弦大都以柱式形式出现,四个声部节奏基本一致。

合唱中还采用了复调手法,形成了声部间的起伏和交接,造成了高潮。

在此之后,情绪逐渐平静,力度渐弱,速度渐慢,结束了全曲,造成声止情未断的特殊效果,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10、《乌苏里船歌》

这首歌曲是以东北赫哲族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

郭颂、胡小石词,汪云才、郭颂曲。

歌曲曲式为带再现的三段体,6/8、2/4混合节拍,宫调式。

赫哲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东北黑龙江境内,过去以狩猎、打鱼为生,现已改为半猎半农。

这一民族人数虽不很多,却能歌善舞,性格活泼、开朗、纯朴、热情。

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愉快劳动的情景。

第一乐段,6/8节拍,但实际演唱时,节奏比较自由,歌词完全是“啊郎——赫尼那”的衬词,表现了乌苏里江清晨的宁静。

第二乐段,由一段简短间奏引进,使旋律从自由的节拍进到节奏感较强的2/4节拍,像是一位摄影师将镜头从烟波浩淼的江面移到一只跌宕摇曳的小舟,舟上赫哲族渔民摇着船桨,引吭高歌。

表现了赫哲族人民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表现了满载欢乐的渔船渐渐远去,直到消逝在遥远的天边。

全曲犹如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描绘了赫哲族人民的新生活。

该曲曾由作曲家瞿希贤改为合唱,更增加了作品的诗情画意。

郭颂(1931~)是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也是歌曲的演唱者。

辽宁沈阳人。

当过中学音乐教师和松江鲁艺文工团的独唱演员,曾师从俄籍女高音阿恰依。

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因唱东北民歌而崭露头角,后曾与世界著名的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在伦敦同台演出。

他擅唱东北地方风味的民族歌曲,许多歌曲都是经他自己记录、整理、改编东北民歌,再经过艺术创作加工而成的。

代表作有《新货郎)、《乌苏里船歌》、《越走越亮堂》、《金戒指》、《瞧情郎》、《串门》等。

11、《阿拉木汗》维吾尔族民歌

《阿拉木汗》是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源自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

“阿拉木汗”是一个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

传说中的阿拉木汗是一个美丽善良、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旧时曾经被邀请到宫廷里专门为郡王和达官贵人们表演歌舞。

后来,有关阿拉木汗的故事被演绎成歌曲《阿拉木汗》在民间传唱,由民间的艺人们采用男女对唱,边歌边舞的形式来表演。

《阿拉木汗》的旋律是快板节奏,歌词表述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演员在表演时既要快节奏的说唱,还要配以幽默诙谐的舞蹈动作,每段唱词都要一气呵成。

由于表演难度较大,一般都是由民间艺人和专业演员们来表演的。

1939年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在青海担任青海儿童剧团团长时为演出改编的一个节目。

原来的民间唱法中没有休止符,中间的一段快板是一口气唱下来的。

王洛宾充分利用双人歌舞问答的形式,给它加上了一拍休止符,把旋律也延伸了,描绘了小伙子们对美丽姑娘阿拉木汗的倾慕之情,使此曲更为诙谐、风趣、轻快、活泼。

歌曲是多段词的分节歌。

曲调以第一乐句为基础变化发展。

在第一乐句重复一次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最后将第一乐句变化重复两遍,然后引向高音区结束。

全曲形成单三部曲式(A+B+A)的结构。

旋律具有优美的歌唱性,四、五六度的音程跳进与音阶式的上。

下行级进的结合使用,有着维吾尔族音调的鲜明个性特点。

节奏富于舞蹈性,切分节奏的频繁运用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

再加上手鼓的伴奏,使人不由得听之欲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