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368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中职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一、中职学校践行德育导师制的现状

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九年。

学校对德育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一,效果也有差别。

我省德育导师制开展较早的属长兴中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

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在对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进行调研后认为: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作为‘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理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与之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学校仍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作深入实践。

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已有三年,积聚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历经三个阶段:

一是筹备阶段。

由德育安全处着手准备,先在教职工大会上动员,再由各班主任根据需要列出受导学生的名单,分给各任课老师。

原则上受导对象为所谓的“后进生”———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每个德育导师负责一至三名学生。

二是施导阶段,学校发放德育导师及受导学生的记录表,用于平时交流时填写,学期结束上交学校。

三是考核阶段,将平日要求施导教师与受导学生记录的谈话表及相关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纳入学期或学年德育考核。

实践下来,效果不很理想。

据笔者调查,在实施初期,教师“每周与受导学生交流一次”的占45%,“两至三周一次”的为30%;后来就迅速减少,有的甚至一个月不与学生交流一次。

学期结束前,有的德育导师一次性填完表格上交即完事,有的干脆没交。

在考核方面,学校考核过于笼统,缺乏评价的操作性,缺乏过程性考核制度,大多德育导师由开始的一点“勤”,演变为后来的形式主义。

学校整个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可谓“浅尝辄止”。

师生对“德育导师制”总体上满意程度较低。

二、中职学校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职学校中推行的“德育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

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定位不准:

应明确自身角色角色定位是角色执行的前提,模糊的角色定位只能带来行动上的不自觉,以致效果受损。

一些中职学校对德育导师的角色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同,以致产生了各自为阵、随意施导的现象。

有的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就对受导者予以一点学习上的鼓励就算是德育导师施导的全部内容了;有的教师在自己空闲时,叫来受导学生,随意聊一通话,算是尽上导师的职责;有的教师纯粹从经济上关心,受导学生缺乏生活费,慷慨地拿出钱借给对方就算完事。

如此种种,都是对德育导师制职责的片面解读。

笔者以为,德育导师制首先需要在概念上加以明晰:

教师担任学生德育方面的导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责,其角色应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物质上的求助者、心理上的疏导者与学习上的指导者”,其中“,思想上的引导者”与“心理上的疏导者”是主要角色。

同时,德育导师制不能代替德育安全处与班主任的职责,中职学校应采用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

(二)准备不实:

应满足培训需要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首先就要让德育导师对自身的职责、德育的任务及方法有充分的了解。

笔者所在的学校没有实施这个准备阶段,德育导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地接受“导师”的身份与使命,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开展德育导师制前需要培训的”占95%,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需要并希望学校能组织相关的培训,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可以把德育导师的培训作为一个新的培训项目。

与德育导师制相关的培训主要涉及两大内容。

一是开展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的培训,学校要预先提供制度保障,如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等。

这些制度需要在“德育导师制”开展前预先设置,否则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工作成效。

二是开展德育导师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模拟实践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技巧。

这样的培训可以贯穿在“德育导师制”实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教育不当:

应尊重学生心理需求德育导师制工作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思想上的矛盾、心理上的困惑、行为习惯上的偏差等。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不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是沿袭旧的说教式教育方式。

德育导师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把他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去呵护、去赞美、去矫正,让学生的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德育不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朋友式的推心置腹,亲人般的亲切自然”。

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生命关怀,至少是心理关注,所以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去倾听,但在与受导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反映最多的是教师的道德优越性,这容易使他们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

如有个德育导师第一次把受导对象叫来,简略地询问了对方学习生活的情况后,就请学生在“受导学生手册”中填写谈话记录内容。

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里不听话的人”或“有些不良习惯,被人当作另类学生,而且被询问一些隐私”。

可见,德育导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特别是对方的隐秘,教育方式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而应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

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

相对传统的德育,德育导师制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

据调查,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有60%的教师认为“德育导师最基本的任务是给予学生心理疏导”。

中职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行为不完全是道德问题,更为主要的可能是心理问题。

德育工作的核心不是知识性地说教,而是一种情绪的感染与交流。

忽视对方的心理需求是造成“德育导师制”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评价不全:

应落实德育实效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评价,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

笔者调查了一所中职学校后发现,在德育导师制推行了一学期后,学校虽然收交了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填的表格,但这些表格只是表层的文字记录,没有形成全面的考核评价材料。

如此,对德育导师工作缺乏全面的评价,影响了后续活动的开展。

对德育导师制相关工作的考核,除了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的落实外,还可以采用定期会诊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定期会诊可以一个月一次,全面检查可以一学期一次。

另外,量化的方式可用“导师自评+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评价+述职评分+班主任、学生评分”的方法。

提高评价的实效性,需要在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德育材料。

周亮在《实施“德育导师制”是探索职教的新途径》一文中总结了德育导师制的“双档案”经验,即学生成长的档案与学生跟踪档案。

学生成长的档案包括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记录、师生活动的过程;学生跟踪档案包括受导学生家庭状况(家庭结构、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工作状况等)、学生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等。

总之,德育导师制以导为主,以管为辅,有助于形成全员德育格局,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因而在中职学校有广阔的实践空间。

与此同时,其在实施过程中因诸多理念及实践方式的不足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笔者以为,只要在实践中明确职责、充分准备、关注心理、夯实评价,就一定能切实提高德育导师制的实效,享受德育导师制给中职德育带来的实惠。

开化县教育局

1中职加强乡土课程育人的必要性

从文化的传承角度说,鲁迅先生有名言: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乡土文化基因被丢失、民族文化灵魂被异化、世界文化多元被消解的危险日趋严重。

文化的渊源和成因往往就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撇开家乡舍近求远地去追求他地文化,使人想起邯郸学步的故事,从自己家乡寻找文化之根,然后慢慢向外扩散,这才是积学储宝的不二法门。

从学校层面来看,中职学校一般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所以,学校不能脱离本地的文化特色,应立足本地乡土文化,与当地紧密结合,努力打造有个性的学校品牌。

只有这样,办学才能办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特色有后劲的中职教育。

乡土课程的开设实施,将会给学校带来很强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从学生方面说,中职生素质往往较低,对传统的课程和教材不太喜欢,而乡土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和力,学生可去观察、考察、调查、勘查、访问,可触摸、临摹描绘、感受体味,操作起来经济简便易行,容易激发兴趣。

中职毕业生多是在当地就业创业,只有熟知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才会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工作和发展。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职应加强乡土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发挥乡土课程在德育中的独特作用,真正培养出爱家更爱国的新型技能人才。

2具体实行步骤和措施

2.1学校首先应有一个科学的乡土课程开发规划和教学指导方案。

诸城是一个文化浓厚的北方县城,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舜帝故里,恐龙之乡,苏轼超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乡土课程材料。

我校深挖诸城的乡土材料,把乡土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把乡土文化作为育人一个目标,出台了乡土课程开发规划和指导方案。

2.2编写简明的《乡土教材》。

我校由校长主持编写的乡土教材《龙乡风情》,按历史、经济、政治、自然、名人、文学等类别编写。

编写实践过程中,除了有本市文化专家作理论的指导外,由本校得力老师30多名参与资源开发,参与的学生与家长更是不胜枚举。

大家有的在XX络上查找资料,有的向年老的人请教,有的把自家老书甚至族谱都找出来。

参考了《中国民俗》《诸城县志》《可爱的诸城》等的许多书目。

这样,历经五载,三易其稿,对诸城的民风民俗进行了搜集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续集成册。

成为全校师生甚至社会上的许多人认识诸城文化的重要书籍。

2.3乡土课程的贯彻实施要注意三大结合。

一是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结合。

作为一门课安排专门老师系统讲授乡土教材,不定期聘请当地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报告;乡土课程的学习不能能只停留在书面和课堂上的探讨学习,要让学生参与实践,走出课堂,走到广阔的山川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

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师生市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去考察学习,访问长者,探寻古旧村宅,记录名人轶事;学校和诸城的许多景点、企业等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到我市的北汽福田、新郎西装厂名企业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扩大学生认识乡土文化的途径和范围,促进乡土课程学习向纵深发展。

二是将乡土课程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

将乡土课程融入到主题活动中,以多种方式丰富完善主题,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校探索了以恐龙文化、大舜文化和苏轼文化等为主题的多项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生不但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对自己的将来的就业创业等有了新的启发。

三是乡土课程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将乡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个人实践相结合。

不能为了单纯的乡土教学而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密切结合。

旅游专业,就要把乡土课程中旅游元素专业结合起来,其它内容略学;建筑专业,就要抓住乡土课程中的人文古迹古代现代的建筑大做文章。

机械专业,就要突出乡土课程中的现代企业经济的发展的篇章。

总之要充分挖掘乡土课程的专业元素与现实的就业创业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3我校实施乡土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思考效果:

3.1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就业创业信心和能力。

我们诸城有丰富的舜帝文化、恐龙文化、苏轼文化以及服装业、食品加工业等品牌企业,在学习参观的过程中,一届又一届的毕生心灵得到陶冶,情趣得到提升,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自信心。

?

?

通过参观调查诸城的名牌企业,学生们感到要学习企业家们迎难而上不达目不罢休的精神,有的暗立斗志,毕业后也要报效家乡。

3.2提升了办学声誉,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学生以良好的素质赢得了较高的就业率和社会声誉。

我校幼师专业学生年年抢购一空,其它专业就业率90%以上。

我们的探索表明,加强对学生的乡土教育,是提升中职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措施。

4思考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挖掘乡土课程对中职健康发展的作用,这是一个大课题。

不同地区的中职学校在开发乡土课程时,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师生制宜,不能一味模仿,要有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特色,又要务实求真。

我校已作了一点探索,只要有志于中职教育的教师在实践中多动脑,敢创新,就一定会让乡土教育这朵花在中职的花坛里绽放更加多目的光彩。

潍坊市经济学校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一、德育课与学校德育工作脱节的现象浅析

1.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

传统观念认为:

德育课即所谓的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搞什么假、大、空的那一套,上课就是让学生学理论、学概念,下来就是背条条,考试就是考条条。

在实际的运用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再加上除德育教师之外不少的老师不知道或不了解中职德育新课改的情况,以及在平日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师没有起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责任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校不太重视德育课。

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听闻不少的班主任抱怨:

德育课教师可有可无,他们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帮不了班主任的忙,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还得靠班主任。

因而,出现德育教师不管班级,不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不配合德育教师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

同时,还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都会认为:

德育课教学归德育课教学,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归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

德育课教学是德育老师的事,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只管上完课,只管学生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是否真正养成了相关的良好素质,形成了相关的良好意识和良好习惯等与德育教学无关。

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处等部门的事,与德育教师无关。

这便严重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2.德育教师自身的因素。

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不少人确实存在没有把德育课上好的情况。

表现在德育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掌握的信息量有限,对职业中专学生存在片面的认识,长期的德育课教学工作产生了所谓的职业倦怠,因而出现了过多的理论说教、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考核方式等弊端,导致德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

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本身的责任心欠缺,只管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等。

再者经笔者对不少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的“老龄化”(指教龄在15~20年之间者)现象严重,教学方法技巧老旧,思想观念不够开放。

刚毕业的老师大多社会经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

甚至还有不少是行政领导兼德育课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优势较多,但有的人专业并不对口,加上工作繁忙就耽搁德育课的教学工作。

另外,德育教师“充电”不足。

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区、市、省甚至是国家级的不同级别培训,而德育教师除了少量的校、区、市的教研培训外再无其他。

由于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培养不够,加上自身“凭老本”吃饭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的知识量有限、视野狭窄、教学方法手段老旧,直接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因此,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3.德育教师中不少的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

常言道“: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德育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人只管担任传统的教学任务,只要自己不在德育管理队伍就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无关。

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不少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的现象确实存在。

表现在他们多数没有担当班主任,没有在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担任工作,没有进入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去,据了解,不少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中竟然没有德育课教师参加,也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德育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脱节。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几个思考

1.充分明确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

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

这是国家对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教师提出的职责定位和素质要求,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塑造灵魂”的主要力量和专门力量,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的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符合德育教师的职责要求,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忠实履行德育教师的起码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发挥德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2.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

思想上的重视十分重要,这里包括两方面:

作为德育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改变人的思想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工作是伟大和崇高的,是了不起的。

所以德育教师必须自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钻研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增强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

作为学校也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切实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重视德育课、重视德育教师。

3.切实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

前面提到在职业中专中大多数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提升培训,班主任也能得到相应的骨干班主任培训,而德育教师得到的培训几乎为零。

这样不利于德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或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讲,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作用。

4.尽可能让德育教师进入学校的德育队伍或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

让德育教师尽可能的担任班主任、年级长,进入德育处、保卫处、团委等德育管理队伍中。

使他们在诸如学校班级开展的日常班会、常规教育、法制、毒品、安全、青春期、爱国主义、文明上XX、慎重交友、就业创业指导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学生实习实践等各种综合性、常规性的活动,各种日常性或专题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和作用。

在以上提到的这些教育活动中,德育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德育课程中的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5.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

在德育课程大纲的评价与考核要求中都提到了:

客观、公正、全面。

笔者在拙作《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刍议》中也曾提到我校在评价考核学生学科成绩的做法:

“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

其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包含七个评价内容: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校技能培训或竞赛、市省国家技能竞赛,每月做一次月评成绩。

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这一做法既客观又合理,避免了单纯按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

”评价办法为: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考评组评。

三、总结

综合平均各项的得分来确定总评等级:

优、良、合格、不合格,最后由家长、班主任、德育处签章。

笔者认为,若能参照以下三方面:

平时学习综合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等级的评价,来给学生定德育学科的考核成绩,并实行等级制,这样既体现了全面、客观、公正的要求,又能有效地发挥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作用。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