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252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

《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docx

盐城市三元禅高僧寺历史文献

 少时出家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第三部《黑雨》中记述:

“芥航法师生在乾隆爷年代”,这个说法可能与一位名为张井的历史人物相混淆了,其实此芥航非彼芥航也。

张井,字芥航,又字仪九,号晴禾,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享年60岁。

清嘉庆六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广东乐会县知县、江南河道总督等职,其一生从未出家为僧。

《黑雨》中诸如芥航法师“俗藉湖南”、出生于“九嶷山”下、“高龄九十一岁”及其父母在赴官任途中被强盗所杀害等云云,这些事情,纯属《黑雨》作者虚构,毫无历史真实可言,特记于此以正视听。

芥航法师,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卒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享年56岁,俗姓蔡,名敬之,世居江苏盐城伍佑场。

十二岁为僧于三元宫,后至宝华山,晚年居焦山。

法名大须,字芥航,又字芥舟,号六不头陀,又称不须头陀,晚号不不头陀、守鹤道人等。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芥航生父蔡允谦病逝,既而其师也往生净土。

芥航的友人方浚颐在《芥航上人传》中说“芥航年十四,同门弟小须才十龄,芥航遂主庵事,迎养大母(祖母)于庵,母周氏往依舅氏以居。

由此可知,年仅14岁的少年芥航,除独撑三元宫门户外,还代父代师承担起瞻养祖母和培育同门师弟的重任。

方浚颐(1815—1889),字子箴,号梦园,定远人。

清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使,两广、两淮盐运使,四川按察使等职。

退出政界后,在杨州创办淮南书局,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后又增设梅花、安定两书院。

晚年居扬州主讲安定书院;与袁旭、谭献,芥航等往来密切。

他收藏书画甚富,精鉴赏,颇负时名;光绪元年自序成书《梦国书画录》。

著有《二知轩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流传于世,是一位文学艺术造诣颇深的晚清学者。

在方浚颐《芥航上人传》中虽记述芥航的家世“有官于朝者,有读书相继入胶庠者,”但纵观蔡家之现状,至少在蔡允谦这一辈,家道便已败落了。

不然,蔡允谦怎忍心让其唯一的爱子遁入空门呢。

驻锡焦山

清咸丰六年(1856),芥航的祖母柏氏善终天年,其丧葬如礼。

及至苇航(小须)20岁,芥航遂将三元宫诸事交由师弟苇航主理。

清咸丰九年(1859),芥航打包出游,首赴佛门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并挂锡于律宗首刹隆昌寺,在此,受具足戒。

同年秋九月芥航移居于禅宗圣地焦山定慧寺。

焦山定慧寺系佛教祖庭之一,素称“教下”,为海内外佛教徒所崇仰。

芥航初至焦山,便得到定慧寺高僧了禅(月辉)方丈的赏识,继而又得到了禅弟子悟春(流长)和尚的悉心培育。

按焦山法系的辈份排序,了禅方丈系悟春和尚之师,悟春和尚是芥航之师。

如此了禅方丈乃芥航之师祖也。

后世与当今有些史料将了禅视为芥航之师,这是不确切的。

了禅,字月辉,江苏宝应人。

俗姓雷,定慧寺方丈。

清咸丰十三年(1853),太平军兵焚金山、北固各寺院,又率众至焦山欲火烧诸刹。

了禅与其徒悟春等人,死守焦山不去,并舍命前往太平军营陈说利害,竟使焦山诸刹幸免于难。

因太平军“拜上帝教”,其所到之处,佛门古刹无一幸免,今兵临天京(南京)遂祸及江南诸刹,唯焦山获免此劫,实乃了禅之力也。

了禅能诗善画,著有《留声阁诗钞》传世。

清咸丰十一年(1861),悟春和尚传法与芥航。

年仅28岁的芥航承袭了焦山定慧寺第八十五代住持之职,历任十四载。

焦山法系,自唐至明,本属禅门临济宗,明代时定慧寺曾制定由焦山各小庵的当家师轮流担任本山住持,三年一易。

至清初,始由禅门曹洞宗瑞白之法孙古樵和尚住此四十年,将焦山定慧寺披剃子孙制改为十方选贤制,自此,大振曹洞宗风。

定慧寺遂成为中国近代曹洞宗的主要道场。

迄今焦山定慧寺之“祖堂”内仍设曹洞之历代祖位,芥航之祖牌上书:

“曹洞宗第三十五世大须和尚位”。

中国佛教的宗派,自东晋至唐开元年间,共成立了十三家。

但自晚唐以下中国佛教最为鼎盛的乃是禅宗,以致禅宗六祖慧能之下,又分出了五家宗派,五家之中以临济和曹洞二派发展得最盛最久,迄今为止,中国的僧尼,几乎皆出自这两宗的法脉。

清同治七年(1868),芥航首倡传戒、弘扬念佛,著有《传戒兼弘净土说》、《同戒录序》等,并建“小莲社”(念佛堂)与同道共修净土。

故此焦山在法统上是传承曹洞禅,实质上乃是弘扬戒律和净土的道场,因而至今唯有念佛堂而未设禅堂。

禅宗与净土,中国佛教史上的两条支流,最终合流为一条蔚为壮观的大河。

在那动荡不安、人心浮燥的时代,芥航首倡禅净双修的佛学思想,无疑给中国日渐式微的佛门点燃了一盏智慧之灯。

为此,曹洞宗第四十八世、已故当代高僧茗山法师(焦山定慧寺第九十八代住持),在其《茗山长老日记》中记到:

1979年“5月12日、周六。

阅《焦山续志》卷八,有大须(芥航)和尚于藏经楼下,建小莲社(念佛堂)落成示同人诗两首。

今录下:

昔人多旷达,莲社结东林。

异世有同志,千秋共此心。

标题何碍小,景仰本来深。

净土俱真乐,相期一讨寻。

又:

一切唯心造,空明万像俱。

思专无亦有,相寂有不无。

佛我即相印,东西岂异途。

远行心自迩,精进莫踟躇。

茗山法师于“文革”末期以日记形式录下芥航当年为小莲社落成所写下的两首诗,用以鞭策自己,更是勉励佛门学子,要为弘扬禅净双修而不懈努力,并精进不止。

芥航主焦山定慧寺之时,适逢太平天国惨败之初年。

此时的焦山,面临着经济困乏、僧侣戒律松驰的局面。

为此,芥航首先整备伽蓝,传授戒法,摄取净土宗,举扬禅净融合之风,遂使焦山定慧寺香火日益兴盛。

因而,也致使十方信众蜂聚焦山,文人士大夫也以拜谒焦山、结识芥航而为荣。

                

竹兰鹤影

芥航的诗朋禅友众多,擅写梅花的一代宿将彭雪琴(兵部尚书)、晚清著名学者方浚颐(两广,两淮盐运使)、清廷著名儒将吴大廷(二品顶戴台湾兵备道)、近代诗人蒯光典(候补四品京堂)等士大夫文人争与交游。

个中方浚颐便是一位至密者,方氏在其《赠芥航上人序》中说:

“芥公主定慧寺,喜其能词章,善丹青,而兼工八法,见地明澈,吐属风雅,为可交也。

”又《芥航上人传》中道:

“嗜书善画工韵语,一时名公巨卿文人学士至山中,罔不欢然契洽,而彭雪琴宫保则尤称莫逆,每巡防抵江介,必过访山中,留连清话。

方浚颐的一句“善丹青”,便道出了芥航绝非仅囿于“兰竹”艺科。

吴大廷在《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二中记述:

在清同治十二年“五月朔,抵沪寓。

二日,刊定[易经序文],编定[书目]。

五日,题[芥航守鹤图]七古,……”这是吴大廷刚从焦山归回寓所时所记述的日常往事;这就佐证了方浚颐的“善丹青”并非虚言,亦说明了芥航岂止“兰竹入妙”,[守鹤图]更是仙姿翩翩,超然不俗,不然何来令清廷一代儒将吴大廷为之专题“七古”呢!

芥航不仅精通《法华》、《华严》等佛典,而且稔熟儒家经史。

因此,他不但谙于禅家之道,且熟悉传统文人的绘画之趣儿。

虽于画史上仅以“竹兰”名世,但亦能旁及树石、人物,譬如“守鹤图”等,只是画史专重一艺而已。

芥航胸罗万卷,学识高卓,每每出笔不凡,气韵自然天成;简练、清新的艺术风貌,深具象外之意。

故其诗书画,时有“人得一纸,珍同拱壁”之誉。

余有缘庋藏芥航遗世“竹兰石图”精品四轴,每当拜读之际着令人赏心悦目。

今复悉芥航曾作有“守鹤图”,虽无缘一睹其风采,但那美丽的丹顶鹤就恍如在人的眼前,她飘然如仙的倩影,却久久地映入人的心中,让人喜悦.让人忘情。

芥航的遗世之作十分稀少,尤其是书画作品更是难得一见。

幸好尚有部分诗章存世,其诗,风格疏朗,且有沉雄之气。

兹择录几首可资清赏:

幽居

镇日幽居与俗违,算来事事总相宜。

茅庵虽破还堪住,布衲重缝未肯遗。

洗砚多缘人索画,烹茶好供客呤诗。

此中别有闲滋味,一任旁观笑我痴。

对菊有感

秋窗延暮色,菊绽近重阳。

人忆当年种,花怜晚节香。

一篱笼古月,三径傲严霜。

宝相今何著,拈来奉梵王。

送春

嫣红姹紫斗芳菲,如此繁华竟忍违。

草木有心同寄慨,干戈满地欲何归。

莺声啼处添离绪,蝶梦醒时恋落晖。

众卉不须感离别,明年烂漫未应非。

画竹赠张铁卿鹾宰兼贺生子

掌中荣见一珠新,十丈红尘此石麟。

我写凌云几竿竹,视他鳞爪碧空伸。

秋雨有感

一梦初醒漏未终,急闻残响滴梧桐。

人当夜半心如水,树到秋深叶任风。

乘此少年须努力,莫因幻境说无功。

由来世事常轮转,得失因缘瞬息中。

                

文山长卷

芥航的诗书画俱佳自不必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他尚精于鉴赏与收藏。

而且还是世所罕见的[文信国公卷子]和[八大山人墨迹]等,此乃国之书画重宝。

吴大廷于《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二中记述:

清同治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午初,赴焦山自然庵,观雪翁画梅,芥航邀观[文信国公卷子]、[八大山人墨迹]……”,“二十二日,为方丈芥航跋[文文山真迹卷子]……”。

吴大廷(1824——?

)字桐云,湖南沅陵人。

曾任内阁中书、福建盐道,同治五年(1866)十月移调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同治七年(1868)二月卸任离台。

其在台湾任内、同治六年适有美船“罗妹”号在台南部海岸遭难等涉外事件发生。

同治十三年曾参与福建船政与沈葆桢巡视台湾事宜。

与彭雪琴、芥航、沈葆桢等往来交好。

生平著述颇丰,所著《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对于在台湾措施及其后涉及台湾史事,颇多记述,史料极为宝贵。

故此,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将之编入《台湾文献丛刊》予以馆藏。

吴大廷在其《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中所记述的“为方丈芥航跋[文文山真迹卷子]”,乃南宋杰出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传世墨宝。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履善,号文山。

“文信国公”乃后人对文氏的尊称。

有关文献记载,文天祥曾经书完一幅“卷子”后便前往元军营中谈判,但被元军扣留,后于镇江焦山脱险逃往南通,由海路南下入闽与张士杰、陆秀夫会合坚持抗元。

直至五岭坡(今广东海丰)被元军俘获,到至元十九年(1283)旧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柴市被杀害。

其间,书[过零丁洋]、编[指南录]、作[正气歌]等,勇对强敌,宣示决心,大义凛然,誓死不屈。

文天祥曾经脱险于镇江焦山,可见他与焦山确有殊缘。

近六百年后,[文信国公卷子]竟随芥航如期莅临焦山,真乃天造奇缘于佛门矣;至今,又是一百余年过去,殊不知这件旷世瑰宝深藏于何方,重光之期令人企盼。

十年前(约1996年),北京《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一条题为《文天祥墨宝重光》的消息,报告冀北某地发现了一件文天祥书法长卷。

据知情者介绍,此长卷以文氏手书为核心,前后附有明清六位书法家的题记、题词、题跋(不知其中有无清人吴大廷的跋?

)。

长卷全长825厘米,高36厘米,由一长型木匣储存,匣盖镌“文信国公墨宝”七个隶书字。

长卷内容为:

“杭州营藉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漠斗,胜之。

韶又知作诗。

子容过杭,述古余泫之。

韶求落藉,子容曰:

可作一绝。

韶挥笔立成,曰:

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

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韶有服衣,一坐嗟叹,遂落藉。

同辈皆有诗送之。

三人者最善。

胡楚云:

澹妆轻索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

应笑西园旧桃李,弦自颜色待东风。

龙靓云:

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

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

因知人多惠也。

昔日颜真卿真迹,用笔有浓淡,有轻重,肥瘦明暗随之。

德佑二年九月即望日文天祥”。

署款下钤印两方:

“天祥”、“文文山印”。

此长卷写于德佑二年(1276)农历九月十六日,适逢文氏于杭州右丞相任上,距文氏为元军俘获(1278年)仅两年多时间。

试想,当此之际,文氏为何要把发生在距他两百多年前的周韶和子容的爱情故事,不吝其烦地书于长卷之上呢?

文氏是否也曾想过如周韶一样去过平平淡淡的生活?

是否也曾想到在宋王朝行将灭亡之前而退隐呢?

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如此心路历程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文氏也不例外。

但是,忠于朝廷的思想和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责任感,终于让他义无反顾的走向斗争最前沿,终以抛头颅、洒热血而完成了他那伟大人格的辉煌。

岁月匆匆,时光流变。

芥航所藏之〔文信国公卷子〕与冀北所发现的〔宋文信国公墨宝〕,孰是孰非,其间有何关联等等,至今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人们能从中觅到一些历史遗迹,从而使炎黄子孙的心永系华夏,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才是最具意义的事。

芥航少时出家,百经磨难,终成一代高僧。

自清同治九年(1859)秋九月移居焦山,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四月五日圆寂,塔葬于镇江丹徒竹林寺,其生活于焦山达31年之久。

他喜欢焦山的一草一木,依恋着那仙姿绰绰的丹顶鹤,相伴与真挚的诗朋禅友,热爱着大慈大悲的佛陀,深爱着祖国的传统文化。

他挥笔写就兰竹,又作“守鹤图”,以抒胸怀,以鸣心志。

赋诗章以表达对友人的真诚,如:

“明月照空廊,思君正夜长。

遥知百里外,同此九回肠。

淮浦何时去,天涯有客望。

好诗须寄我,旧约莫相忘。

”(《寄怀蒋宾梅先生》)。

他少时捨身佛门,数十年著述研学,撰有《传戒兼宏净土说》等著,蜚声士林,尤其首倡禅净融合之风,其见解独到,迥异流俗;为焦山定慧寺乃至中国佛教丛林的僧才培育,不遗余力。

诚如其诗所云:

“十四年来了宿因,扪心尚不失天真。

徜徉山水成初愿,守护烟霞得替人。

百八摩尼无量佛,三千世界自由身。

寄言江上乘风客,莫待昏黄始问津。

”(《退院口占》)。

他更深爱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禅修之余工诗善画兼及八法,且收藏,鉴赏无所不精。

其一首诗中的两句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诗云:

“漫道禅心无著处,半床诗画半床书。

”(《风雨自遣》)。

芥航就是在这种至清澹泊的僧侣生活中,度过了他圆满而宝贵的一生。

盐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