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232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docx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2013-03-1210:

12:

51)转载▼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背景

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

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

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治疗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

(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

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进行纵向的分析,以便把握求助这问题产生的内在发展逻辑。

分类诊断

是指对求助者的各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分析评估,以便全面把握求助者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

一般来说,求助者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生理、心理和社会。

常见的自我防卫机制

1、否认2、隐抑3、解脱4、认同5、补偿作用6、合理化7、投射8、转移9、酸葡萄10、甜柠檬11、反向行为12、倒退13、幻想14、理想化15、升华16、分裂

不能有过强的自我防卫机制

贡献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受到很多人的赞扬,它的一些基本概念也被其他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广泛采纳,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都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心理与社会分析模式。

1、全面探讨求助者的问题

2、保持开放的态度

3、强调采用多种治疗技巧帮助求助者

局限

心里与社会治疗模式的局限非常明显,尤其有关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虽然它强调要从求助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着手分析求助者的问题,但却没有说明怎样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因此,个案工作者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是就会出现分类收集资料、简单综合的情况。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分析逻辑的缺陷,因为这个模式把产生求助者问题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强调内部和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求助者问题的不良行为方式,这种分析角度遵循了外部观察的逻辑。

人本治疗模式

背景

人本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的,其理论分析模式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非指导性治疗阶段、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治疗的条件阶段和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

理论假设

人性观,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

自我感念(自我形象)

自我概念在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用于治疗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

在罗杰斯看来,人的所有行为是由自我概念而定的。

罗杰斯区分了自我和自我概念,他认为自我是求助者真实、本身的个体,而自我概念则是求助者对自己的看法,它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与评价三部分,自我概念可以概括为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发展、职业、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罗杰斯认为,当求助者内化他人价值条件之后,就会出现求助者的自我和经验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现象,求助者为了维护自我概念就会曲解和否认经验,常见的方式有三种:

1、选择性知觉2、曲解3、否定。

通过这三种方式求助者就能使自己的自我概念与经验保持一致,维护自己的形象。

在通常情况下,求助者的自我结构并不会受到真正的威胁,只是自我概念与经验不一致,因而称为心理适应不良。

在求助者心理适应不良时还能通过自我防御机制,但当防御机制失效后,自我概念与经验出现严重的冲突和对立,而且求助者对此无能为力。

这样,求助者就会面临极大的困扰和紊乱,导致心理失调,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结果解组。

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一)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

罗杰斯认为工作者需要为求助者提供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需要全身心地与求助者交流,这样才能是求助者关注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减轻价值条件的影响,协调自我概念与经验的矛盾,体会自己的真实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逐渐成熟。

(二)注重个案辅导关系

人本治疗模式比较注重工作者与求助者的合作关系,希望凭借融洽、接纳和轻松的辅导环境帮助求助者成长。

罗杰斯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得出促使求助者改变的三项充分必要条件,即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这些条件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

1、表里如一

2、不评价

3、同感

4、无条件的接纳

5、无条件的爱

6、保持独立性

(三)注重个案辅导过程

罗杰斯非常注重辅导过程的作用,他认为个案工作者需要借助辅导过程才能是求助者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辅导过程中,求助者可以在宽松、接纳和真诚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尤其是那些在平时无法被别人或自己接受的体会,这样,求助者就能感受此时此地的各种内心冲突,领悟自己的真实状况,忠实于自己。

因此,工作者需要与求助者进行真挚的感情交流,鼓励求助者毫无顾忌地表达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各种内心感受。

(四)注重非指导性影响技巧

人本治疗模式以非指导性影响技巧为主要的辅导技术,它包括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和自我揭示等。

贡献

1、人本治疗模式提供理解个案工作的新的视角

2、人本治疗模式强调从求助者的角度理解求助者

3、人本治疗模式注重工作者的品格以及工作者与求助者的融洽、接纳的合作关系

另外,人本治疗模式所主张的对人性抱有积极的态度、鼓励求助者主动地感受和表达等,都对求助者的改变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人本治疗模式特别适用人际关系欠佳、自我形象不好以及缺乏自信心的个案辅导工作。

局限

1、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缺乏根据

2、忽视个案辅导技巧

另外,人本治疗模式对于求助者内心变化的探讨显得有些不足。

行为修正模式

背景

在个案工作领域首先对行为治疗进行系统整理和运用的是史华哲,他在1975年出版了《社会个案工作——一种行为途径》一书,标志着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的形成。

1979年特纳撰写了《社会工作——连贯各理论》一书,介绍了行为修正模式最早被称为行为治疗,其主要对象是那些具有不适应行为的求助者,帮助的目的是希望求助者克服失调的行为。

随着个案工作的发展,行为修正模式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对象也逐渐转向一般的求助者,那些希望使自己更好适应外部环境的求助者都被视为帮助的对象。

行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论假设

1、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

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4、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

治疗方法和技术

(一)放松练习

放松练习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雅各布森提出的,后经沃尔普的修正,现已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

放松练习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一种,渐进式紧张——松弛放松法。

这种方法首先让求助者身体的某组肌肉紧张,以便使求助者了解紧张的感受;其次,让求助者放松这组肌肉,并要求求助者与紧张状态比较,体会放松的感觉;再次,通过几次紧张和放松的练习,使求助者逐渐能够自觉放松这组肌肉。

这样,通过逐渐放松一组一组肌肉群,使求助者最后学会放松整个身体。

放松练习既可以单独使用以减缓求助者的身心紧张,也可以与其他行为治疗技术共同使用,像系统脱敏等,以便治疗求助者的焦虑症状。

(二)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是行为治疗的一项重要技术,它主要用于消除各种恐惧症状,如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和考试焦虑等,求助者对某物或某事感到害怕、恐惧,不敢接近。

系统脱敏就是要求助者再放松状态下逐渐靠近、接触恐惧对象,这样就可以抑制或消减求助者的焦虑反应,从而帮助求助者逐渐克服恐惧症状。

例如,对于一位患考试焦虑症的求助者,首先,工作者需要将其焦虑根据严重程度划分不同的焦虑层次,并把焦虑层次从低到高排列好。

如果求助者的焦虑在考试前的一个月就出现了,求助者隐约体会到自己的担心,害怕以后的考试;到了考试前一周求助者的担心逐渐变得严重,求助者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害怕;而在考试前一天求助者根本无法坐下来复习,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或者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入考场之前求助者变得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心跳加速,浑身颤抖;当拿到考试卷时,求助者的担心达到最严重的程度,此时,求助者的头脑变得一片空白,甚至出现晕眩。

这样,就可以把求助者的焦虑分为五个层次:

一个月前、一周前、一天前、进入考试之前和拿到考试卷时。

其次,让求助者想象自己或者实际处于考试前一个月的焦虑状态,同时知道求助者做放松练习,直到消除这一层次的焦虑症状为止。

接着,让求助者进入第二层次的焦虑状态,同样做放松练习克服这一层次的焦虑症状。

这样就可以依次消除五个层次的焦虑症状,使求助者最终摆脱考试焦虑的困扰。

(三)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又称为暴露法、快速脱敏法,它是让求助者直接处于最严重的焦虑状态中,直到求助者的焦虑症状消除。

满灌疗法是为了克服系统脱敏法的缺陷设计的,由于系统脱敏法的治疗时间一般较长,在运用时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

满灌疗法采取了与系统脱敏法相反的策略。

例如,对于患有洁癖的求助者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工作者指导求助者直接接触令其感到恐惧的东西,并限制求助者的清洗时间,这样就会导致求助者的焦虑。

通过反复做这样的练习,并逐渐缩短清洗时间,就可以渐渐消除求助者的恐惧症状。

满灌疗法对于消除各种恐惧症状有非常好的疗效,治疗的时间也比较短,但由于求助者突然处于严重的焦虑状态中,这会给求助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压力,所以对于身体虚弱、承受力比较低的求助者不能使用这种方法。

(四)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治疗技术与其他行为治疗技术不同,它要求求助者积极参与行为改变的整个过程,并对自己的行为变化负责。

自我管理模型有很多种,其中威廉斯和洛恩的五个阶段管理技术比较受欢迎。

它分为五个步骤:

选择目标、监测目标行为、改变环境因素、取得有效结果和巩固收获。

(五)厌恶性疗法

当出现一个不适应行为时,就呈现厌恶性刺激,是求助者的不适应行为与厌恶性反应建立关系,这样,求助者就会逐渐回避或放弃不适应行为,这就是厌恶疗法的理论根据。

例如,对于酗酒者就可以采用厌恶治疗法。

当求助者饮酒后,就让其服用呕吐药物,使求助者的饮酒行为与呕吐、恶心等不愉快反应建立联系,逐渐消除求助这饮酒后的快感,这样求助者就会回避酗酒行为。

引起厌恶性反应的刺激通常有三类:

想象、药物和电击,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由于厌恶性治疗具有副作用,一般在使用前需要征得求助者的同意。

(六)模仿

模仿治疗技术的理论的基础源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

榜样的示范和求助者的模仿练习。

例如,帮助求助者分析其问题所在、指导求助者正确观察别人等,都给求助者的观察学习提供机会,不过,这种模仿通常不要求求助者进行实际演习,因而称为被动模仿。

另一种类型的模仿是要求求助者通过具体的练习掌握正确的行为,这被称为主动模仿。

(七)代币管制法

代币管制法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技术,它假设一种原无强化作用的刺激物与真正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后,就会获得强化的作用。

例如,各种奖状和代购卷等,这些东西原来对人的行为并没有强化的作用,由于他们代表了一种荣誉或者其他强化物,因而才对人的行为产生强化作用。

建立一个代币管制体系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行为修正计划2、选择强化物3、建立代币管制4、执行计划,行为修正5、脱离代币管制。

另外在逐渐撤销代币管制过程中,工作者需要寻找和争取社会强化物,例如,争取求助者父母、亲属和朋友的支持等,使求助者学会的正确行为反应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强化。

(八)果敢训练

果敢训练又称为决断训练或自信训练等,主要适用于人际关系的调整,其目的是帮助求助者在人际交往中顺利地表达自己难于表达各种正面的或负面的感受,改善求助者的人际关系。

果敢训练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确认需要进行果敢训练的问题2、提高求助者进行果敢训练的动机3、进行果敢行为的训练。

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主要原则

(一)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二)准确的行为评估

(三)有效的行为修正

(四)合理的修正效果评估

贡献

1、行为修正模式以行为心理学为其理论来源,具有科学的实验基础。

2、行为修正模式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比较系统,而且也比较容易操作。

3、行为修正模式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比较明确,治疗的标准和效果易于观察和测量。

局限

1、行为修正模式忽视对求助者内心的探讨。

2、行为修正模式把人的行为理解成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3、行为修正模式过分注重行为症状的消除。

另外,虽然行为修正模式本身也做了一些调整,逐渐注重工作者与求助者的合作关系的重要作用,并积极鼓励求助者介入整个行为修正过程。

但由于其理论分析逻辑的局限,使行为修正模式仍以工作者为中心,忽视求助者不同的价值观以及求助者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和选择能力。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背景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1955年创立的。

假设

(一)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艾利斯从人本主义的价值立场出发,假设人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是由他的身份、能力或才能等决定的,也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能力欠佳或他人的贬抑而降低,这是人的一种先天固有的本性,使人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

因此,对于人来说,追求快乐是生活的主要目标,这种快乐应该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她与罗杰斯不同,他认为在人的内心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好的,发展出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种是不好的,发展出非理性的信念,像过分概括化、易受暗示、逃避成长和追求完美等,容易造成不良的生活方式,产生心理失调。

(二)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求助者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概括为ABC理论。

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求助者所遇到的当前事件,事件的形式即可以是集体的事情,也可以是求助者的思想、感受、行为或对以前事件的回忆等。

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是指求助者对引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他可以是理性,也可以是非理性的。

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通过改变中间的B就可以改变事情的结果。

她认为引发事件本身无法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求助者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有效的帮助是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质疑,即对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和辩论,这个过程可以用D来表示,这样就可以协助求助者克服各种非理性信念,最终是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达到目标E。

(三)非理性信念

根据临床实践的总结,艾利斯提出11种具体的非理性信念,这些信念会导致求助者情绪和行为的困扰。

1、我们绝对需要每一位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或赞许。

2、一个人应该在各方面,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成就,有才干,这样才会是有价值的人。

3、有些人是卑劣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恶性受到严厉的责备和惩罚。

4、如果遇到与自己希望不一致的事情,就认为很糟糕。

5、人的不快是由外在环境原因造成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和情绪困扰。

6、常担心危险或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7、逃避困难和责任比面对它们更容易。

8、人应该依赖别人,而且需要依赖一个比自己强的人。

9、人的行为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只要一件事情对求助者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就会持续一辈子。

10、应该对别人的困难和情绪困扰感到不安。

11、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应有正确的、完美的解决方法,如果找不到,就会很糟糕。

(四)辅导关系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也注重工作者与求助者之间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它认为这样的合作关系可以促进求助者的改变,帮助求助者探讨、分析其情绪和行为困扰的产生原因,但这种合作关系并不是必要的,只是辅导的辅助条件。

(五)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

次级症状

是指求助者会以非理性的信念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从而造成情绪失调症状加重的现象,即日常所说的对焦虑的焦虑。

辅导目标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把辅导目标分为两步:

1、帮助求助者消除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2、帮助求助者改变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治疗过程

1、明确辅导要求

2、检查非理性信念

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5、巩固辅导效果

治疗技巧

1、检查技巧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和辨别情绪和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具体方法,它包括许多具体的操作技术,主要有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和识别等。

2、辩论技巧

理性情绪治疗运用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帮助求助者改变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形成较为现实的、理性的生活方式。

这些辅导技巧主要包括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和想象等。

运用理性治疗模式的主要原则

(一)注重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巧

(二)注重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辨别和争论

(三)注重把求助者的面谈辅导和自助辅导结合起来

贡献

1、强调非理性信念对求助者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2、强调工作者积极、主动介入个案辅导过程。

3、采取开放的态度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巧。

局限

1、理性信念含义的不清。

2、过分强调工作者积极介入辅导过程。

3、忽视对求助者内部感受的分析和理解。

结构家庭治疗法

背景

结构式家庭治疗法是由米纽秦创立的。

基本概念与假设

家庭系统

家庭是一个系统,由家庭成员组成。

在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有它特定的角色与功能,他们彼此依赖、互相影响。

每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家庭,而家庭的变化也对每个家庭成员发生影响。

家庭结构

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用次系统、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及权力架构来具体把握家庭结构。

病态的家庭结构

不良的家庭结构是造成家庭成员问题的真正原因。

不良的家庭结构主要表现在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方面。

1、纠缠与疏离。

在正常的家庭中,各次系统之间有清楚的边界,以完成家庭的分工与权利义务分配,

2、联合对抗。

家庭中壁垒分明的情形就是联合对抗。

3、三角缠。

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双方互动的。

如夫妻之间通过子女来传话,或者通过骂子女来发泄夫妻之间的不满,这样就把第三方带进了两人关系中。

4、倒三角。

在核心家庭中权力一般操纵在父母手中,但是一些家庭由于父母不和或性格软弱等,导致子女支配父母的局面,这就是倒三角。

方法与技巧

(一)进入家庭

工作者在家庭治疗中有三种立场与角色,这三种立场与角色有不同的意义,工作者往往交叉地应用这三种立场与角色,以达成促使家庭结构变化的目的。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三种立场及其功能。

1、贴近的立场

2、中间的立场

3、远离的立场

(二)评估

1、家庭的形态和结构。

2、家庭系统的弹性。

3、家庭系统的回馈。

4、家庭生命周期。

5、家庭成员的症状与家庭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

(三)介入

1、改变家庭的看法

如,一位父亲抱怨其青春期儿子的行为:

父:

那就是我的儿子,粗鲁又叛逆。

工作者:

谁把他教成那样的?

工作者没有听父亲的一面之辞,把责任完全推到儿子身上,而是引导他去思索家庭成员互相影响的模式,让父亲能从自己可控制的部分去思索:

如果他能更尊重儿子一些,或是较少一些限制,也许儿子的叛逆就不会那么强了;如果他妻子不是从小一位娇惯,儿子可能更会克制自己一点;如果他与妻子在教育孩子上意见更一致,也许他儿子不会是现在的状况,等等。

2、改善家庭的结构

如,一个家庭包括一对中年夫妇与一个上大学的儿子,丈夫是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但有时在外面寻花问柳,因此引起家庭关系紧张。

儿子站在母亲一边反对父亲,父亲在家里很孤立。

妻子经常当着儿子的面指责丈夫,使丈夫在家庭中相当疏离,不愿呆在家里。

工作者可以通过冷落的方式有意识地忽视妻子的意见,当妻子指责丈夫时,站在丈夫一边批评妻子,减小她的影响力。

当妻子受到批评时,可能会向丈夫寻求支持,这样实际上达到了增强夫妻次系统的目的,夫妻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向平等沟通的方向发展。

3、改变家庭错误的世界观

如,当成年儿子想辞职从事一项有风险的事业时,父母坚决反对。

此时工作者应鼓励儿子与父母多沟通,把双方的想法讲清楚。

如果儿子在彻底考虑后仍坚持辞职,就要让父母尽可能不干涉他。

因为儿子已经成年,他有为自己的前途作决定的权利。

如果工作者赞同父母的立场,认为儿子的选择是错误的,而又无法说服他时,可以采用策略性的“似非而是”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与“激将法”。

工作者可以鼓励家人采用相反的立场来表达自己的目的。

如上例,工作者可以劝说父母采用鼓励儿子辞职的立场。

由于儿子把父母的干涉看成主要的障碍。

当父母采用了鼓励的立场后,他可能更多地考虑到辞职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这时他可能会因为对前途实在没有把握而放弃辞职。

有时也要引导家庭成员关注家庭整体的优点与个别成员的优点。

比如在上述儿子辞职的例子中,可以引导父母注意到儿子不安于现状,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精神。

同时也要引导儿子看到在父母的反对与干涉中包含着父母深厚的爱。

理论特点

实证研究证明,结构家庭治疗法对儿童精神异常、心因性厌食症、戒毒等都有相当好的治疗效果。

结构家庭治疗派人才辈出,该模式至今仍是家庭治疗领域中的主流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