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156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8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

《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docx

第六章建国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与群众路线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表现形式

(一)政治方面:

巩固新生政权,重建政治秩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

国民党反动派还有大约100万军队,占有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康等省的全部和陕西、湖北、湖南、福建等省的一部。

蒋介石企图依靠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事实力,在以广州、重庆为中心的华南、西南地区和一些沿海岛屿上进行垂死挣扎,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时刻准备与新生政权对抗。

在新解放地区,国民党在溃逃时遗留下大批残余力量,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国民党特务、间谍以及大量的反革命分子也对新生政权进行不断攻击,不法资产阶级也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和社会制度进行腐蚀和瓦解。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遭受这些势力的迫害与盘剥,需要新生的人民政权来捍卫。

1、肃清大陆残敌,解放全中国

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

消灭国民党的残余武装力量,解放全中国,是中国人民在建国后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949年10月20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重要部署。

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国民党军事残余力量开展了最后的追歼作战。

在中南战场、华东战场、西南战场和西北地区追歼同时展开,截止到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紧张艰苦作战,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8万余人,收编改造了一百七十万起义投诚的国民党的军官兵,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这就为新中国各级地方政

6

权的建立,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人民群众实现安定生活环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建立各级基层政权,巩固政治秩序

在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各解放区建立了临时性的过渡性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各地军管会都采取得力措施,帮助企业开工,是学校尽快复课,对城市军民的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做出了最大努力。

期间,军管会为稳定市场物价,对奸商投机活动给予坚决打击,新解放区得以尽快恢复生产、交通、教学,群众生活安定下来。

(1)建立基层政府

在1949年12月16日《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指示下,到

1950年9月,全国各大区、省、直辖市、市直到两千多个县、数十万个乡都建立了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一经建立,即发动广大群众开展清匪反霸、减租减息等各项斗争,安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使建国初期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2)组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在组建各级人民政府的同时,新生的人民政权还在积极组建人民代表会议这样的权力机关。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在普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了《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要求凡具

备条件的地方抓紧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50年10月,全国已有13个省和3个行政区召开过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样的建政过程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新政权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确保了建政过程的顺利,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高度提升和有力体现。

(3)动员群众废除保甲制度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吁和积极协助下,党和人民政府一起努力,集中力量废除了保甲制度,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齐心合力开展了剿匪行动,在剿匪过程中,我党充分发挥依靠人民群众的工作路线,将群众发动起来组成民兵、侦察情报、带路等,开展“七劝”活动:

“父劝子、子劝父、妻劝夫、弟劝兄、亲劝友、友劝友、匪劝匪”的工作方针。

历时4年的剿匪斗争,军民合力共歼灭土匪和武装特务二百六十万人,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安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4)发动群众镇压反革命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

从1950年冬开始,在全中国发起了镇压反革命运动。

运动打击的重点对象和目标是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为了加强对运动的领导,1951年2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规定了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为镇压反革命运动提供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标准。

各地还应该努力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充分地教育与发

动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瓦解与孤立敌人。

这是目前加强与指导镇压反革命工作的中心环节。

各地经验业已证明,只要正确掌握政策,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镇压反革命,就不会犯错误,而能够完全符合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各种形式的会议动员、血泪控诉,镇反之后明显地形成了群众向共产党一边倒的情况。

镇反运动的胜利基本肃清了残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破坏活动和反革命复辟阴谋,安定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了抗美援朝、土改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5)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五反”运动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企业施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三反”、“ 五反”运动巩固了我党各级新生政权,巩固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活动,推动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抗击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能力,并在清除旧社会污毒方面,起了移风易俗的巨大作用。

3、抗美援朝,保卫新生人民政权

正当全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而奋力斗争的时候,邻国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武装干涉,同时派遣舰队侵占中国台湾,这是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挑战与严重威胁。

中国派志愿者进入朝鲜作战,同时国内

民众掀起了大范围的支援前线的抗美援朝运动。

在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效地把人民群众分散的、个别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转化为国家的整体意志和整体力量。

有祖国人民作为坚强后盾,志愿军克敌制胜,愈战愈勇,最终取得了保卫国家的胜利。

正如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经验时所指出的:

“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1

(二)经济方面:

恢复经济生产,保证群众生活生产

1、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恢复农业生产

(1)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了基本生胜利,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并未彻底实现,最根本的是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的新解放区尚未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在广大的新解放区,封建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仍然严重的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无地少地的农民遭受着严酷的剥削,生活困窘。

1950年冬至1953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解放区的农民开展并成功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从1950年冬开始,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分期分批地有序进行。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报名参加土改工作队,投身到这场伟大斗争中。

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全国3亿多农民无偿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纳约

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3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真正翻身作了主人,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对于快速恢复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意义重大。

(2)农业赋税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业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政府规定的原则和各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税的各项制度,适当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950年6月15日,政务院副总理陈

1林登泉:

论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政治工作历史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04期

2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人民日报》-2009-08-06

3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人民日报》-2009-08-06

云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调整农业税收的措施:

第一,只向主要农产物征税,凡有碍发展农业、农村副业和牲畜的杂税,概不征收。

第二,为了照顾农村的经济情况,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恰当地减轻农业税并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征收。

第三,农业税应当以通常产量为固定标准,对于农民由于努力耕作而超过通常产量的部分不应当加税,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 1950年9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对新解放区的农业税的征收做了明确规定。

之后农村农民负担大大减轻,计税方式也大大改进,征税方法十分灵活。

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对因为受害减产以及孤寡残废的民众减轻了税赋。

1951年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农业生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共产党依然坚持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继续对农业税进行合理调整。

1952年的农业税收,依旧坚持既应该满足国家需要,又必须使农民负担适当和公平合理,贯彻“查田定产、依率计征、依法减免、绝不附加的”的工作方针。

5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本着“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理念,减少了农业税的征收税目和税种,降低了农业税的征收税率,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也强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3)在农村,各大区和省人民政府带领和发动群众进行兴修水利和农业灌溉工程,解决了农业生产的水利问题;带领并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互助合作,在自愿两利的原则下更广泛的发展各种生产互助的组织,将分散的、个体的农民经济引向合作广泛地、逐渐地走向集体合作道路。

同时推行农业生产奖励措施,兴办农村供销合作社,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农作物优良品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且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建立和发展国营经济,让人民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人翁

新中国成立后,为新生政权提供稳固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没收国民党政权的国家资本、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并对其旧的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

从而建立起了国营企业,这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主体,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强大力量,

4刘佐:

新中国农业税制度的发展【J】.中国税务2003年06期

5中国税收大事记(1949—1960年)2006年10月09日

并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在经济发展领域当家作主的机会。

(1)没收官僚资本

在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家的股份以及小官僚和地主资本加以区别。

谨慎处理,时刻注意团结对经济发展有利、对社会发展有利的社会力量。

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能保留的保留,能留用职位的留用,同时,仅仅依靠企业中的工人群众,实行自上而下按照系统接收和自下而上工人职业审查和检举相结合的方法,使工人群众参与到接收工作中,召开各种形式的职工大会和职工座谈会,并且发动人员深入到工人家中进行宣传,赢得了工人群众对接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资本

在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始终贯彻是否影响百姓和民众生计的原则。

如美国的电力公司、电话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