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5327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docx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版)总复习材料

【重点篇目】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

刘向整理,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二、理解性默写及相关内容填空。

1.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思考得出的结论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

者,欲有求于我也。

2.邹忌认为齐王受到哪些蒙蔽: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王颁布的上、中、下赏分别是: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4.齐王善于纳谏在政治上取得的结果是: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讽”:

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是指:

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6.由本文可以获得那些启迪,请用你所知的名言警句回答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2)闻过及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三、字音、字形

谏(jiàn)昳(yì)丽间(jiàn)进窥(kuī)镜邹(zōu)忌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衣冠(ɡuān)谤(banɡ)讥暮(qǐ)寝孰(shú)美

四、成语

门庭若市:

门前和庭院就像集市一样。

形容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庭,庭院。

市,集市。

五、通假字

1.修八尺有余“有”同“又”,还有

2.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六、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

土地方圆今义:

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国君旁边的亲信侍从今义:

左右两个方面,支配操纵等

3、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用委婉的语言劝告今义: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讽刺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指责讽刺今义:

恶意地攻击别人

七、一词多义

1.朝7.于

朝服衣冠(早晨)欲有求于我也(表对象,对)

入朝见威王(朝廷)战胜于朝廷(表处所,在)

皆朝于齐(朝见,朝拜)皆以美于徐公(比)

2.孰8.而

吾孰与徐公美(谁)而形貌昳丽(表递进,而且)

孰视之(通“熟”,仔细)而复问其妾(表顺承)

3.美暮寝而思之(表修饰)

妾之美我者(以……为美)窥镜而自视(表修饰)

不若君之美(美丽)

4.若9.之

徐公不若君之美(比得上)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门庭若市(好象)臣之妾私我(的)

5.上暮寝而思之(这件事)

受上赏(上等)王之蔽甚矣(取消句子独立性)

上书谏寡人者(进呈)孰视之(代词,指代徐公)

6.下

乃下令(投送,颁布)

受下赏(下等)

八、词性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美:

意动用法:

以……为美(认为……美)

2.闻寡人之耳闻:

使动用法,使……听见

3.朝服衣冠服:

名词作动词,穿戴

4.面刺寡人面:

名词作状语,当面

5.私我也私:

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6.王之蔽甚矣蔽:

被动用法,受蒙蔽

九、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2.倒装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固定句式,正常语序: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

忌不信自):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兼判断句):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皆朝于齐(状语后置):

都到齐国朝见。

(5)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兼省略句):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3.省略句:

客从外来,与坐谈:

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客人)相坐而谈。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十、重点问题

1.概括本文的中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2.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特点?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

可以看出他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特点。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刺。

充分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3.邹忌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他们回答邹忌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表现他们什么心理?

妻子的话里是由衷的赞美之情。

心理:

发自内心的爱恋;小妾则回答得拘谨勉强。

心理:

发自内心的畏惧;客人的语气完全是奉承讨好。

心理:

想要有求于人。

4.邹忌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悟出什么道理?

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因此治国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5.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刺艺术有什么特点?

邹忌从日常生活入手,以小比大、以家喻国,在形象的比喻中寄以安邦定国之道,婉转又易于接受。

语言上运用排比,营造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

公输

一、文学常识

1.墨子,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宣传“兼爱”、“非攻”等思想。

2.《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

二、字音、字形

公输盘(bān)墨翟(dí)犀兕(xīsì)郢(yǐnɡ)一镒(yì)敝舆(yú)

短褐(hè)糠糟(kānɡzāo)鼋鼍(yuántuó)稚(zhì)兔鲋(fù)鱼

文梓(zǐ)楩(pián)禽滑(ɡǔ)厘牒(dié)诎(qū)圉(yú)

三、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愿藉子杀之“藉”通“借”jiè,凭借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

4.已持臣守圉之器“圉”通“御”,抵挡

5.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屈服

四、古今异义

1.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

用什么方法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子墨子起,再拜古义:

两次今义:

表示又一次

五、一词多义

1.起2.说

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起,再拜(起身)请说之(解释)

3.为7.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给,替)子墨子闻之(代词,指出将攻宋这件事)

从北方闻子为梯(制造)愿藉子杀之(代词,指北方侮辱我的人)

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宋无罪而攻之(代词,指送)

必为有窃疾矣(是)宋之地(的)

4.见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见公输盘(jiàn会见)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子墨子见王(拜见)8.以

胡不见我于王(xiàn引见)将以攻宋(用来)

5.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不可谓知类(道理)以牒为械(用)

为与此同类(种类)9.于

6.已胡不见我于王(给)

胡不已乎(停止)今有人于此(在)

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起于齐(从)

六、词性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义:

名词作动词,遵守道义

2.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3.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名词作动词,入侵

七、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于是见公输盘(省略主语楚王):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

2.倒装句

(1)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宋国有什么罪呢?

(2)胡不见我于王(“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

3.固定句式:

(1)犹……之与……也:

好像……同……相比

(2)何命焉为(焉、为合用表疑问):

有什么见教呢?

八、重点问题

1.概括文章的中心?

《公输》记叙了墨子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故事,表现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2.请简要概括墨子是如何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用道理说服公输盘;

(2)墨子以理折服楚王;

(3)墨子与公输盘进行攻守演练,凭实力取胜,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3.墨子是怎样劝阻公输盘的?

墨子首先巧设陷阱,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运用排比句指出公输盘行为与观点相悖谬之处,使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而无法争辩。

4.墨子如何折服楚王的?

墨子首先假设不合情理的偷窃行为,引出楚王说出:

“必为有窃疾矣。

”然后运用设喻类比,指出楚国攻打宋国,正是跟这种行为同类,在道理上使楚王折服。

同时又将说理辩论转到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主张。

5.简要概括墨子辩说技巧的特点?

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方法,使对方处于自相矛盾之中而无法争辩。

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1.《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宋朝(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文正是他的谥号。

2.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境内,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3.出自本课的成语

政通人和:

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百废俱兴: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行办起来。

浩浩汤汤:

水势汹涌壮阔。

心旷神怡:

心胸旷达,精神畅快。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表明滕子京被贬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文中具体写从岳阳楼眺望洞庭湖远景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登斯楼也,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概括说当时迁客骚人悲的心情。

登斯楼也,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概括说当时迁客骚人喜的心情。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5.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

7.描写岳阳楼的名句还有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

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我们自然想到《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谪守(zhé)属(zhǔ)汤汤(shānɡ)薄暮冥冥(bómínɡ)霪雨(yín)虎啸猿啼(xiào)朝晖夕阴(huī)

樯倾楫催(qiánɡ)皓月(hào)霏霏(fēi)岸芷(zhǐ)汀(tīnɡ)兰静影沉璧(bì)骚人(sāo)

宠辱偕忘(xié)怒号(háo)舟楫(jí)心旷神怡(yí)波澜不惊(lán)潜行(qián)

四、找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吩咐;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及今义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天的下一年;

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作为练习而写的文章

商旅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不允许,不同意;

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到,前往;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六、解释下列词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一碧万顷(一片)连月不开(放晴)

长烟一空(全)开我东阁门(打开)

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此乐何极(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浊浪排空(天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长烟一空(消散)

或有王命急宣(有时候)

或以钱币丐之(有人)

政通人和(顺畅)政通人和(和乐)

北通巫峡(通向)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阡陌交通(相通)

才通人(通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或异二者之为(心情)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不译)全石以为底(做,作为)

女子的配偶,夫鼾声起(丈夫)

满目萧然(的样子)

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

七、词性活用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

名词作动词任太守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南: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薄暮冥冥薄:

形容词作动词逼迫,靠近

而或长烟一空空:

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或异二者之为为:

动词作名词心情

八、句式归纳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被动句“谪”是被动词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吾与谁归

九、语段阅读

(一)阅读课文第5节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二者“指哪种心情?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

2.“进”指的是在朝廷做官(居庙堂之高)。

“退”指的是不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

3.“以物喜”照应前文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以己悲”照应前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

4.“是进亦忧”中的“是”指代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这段文中,表达作者阔达情怀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文中句子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在文中用“‖”给本段分层,并简述每层大意:

(1)概括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2)揭示中心论点(3)对友人的劝勉

(二)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文章第二段所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淼的特点。

2.选文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暗,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明。

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悲凉和喜悦的语气语调。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

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

(每句填4个字)

①范仲淹先忧后乐。

②欧阳修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及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欧阳修(1007—1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晚年又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环境和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2、

(1)第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醉翁亭的外围景色,第二层写醉翁亭的得名。

从作亭者

谁?

这句话往下是第二层。

(2)第2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亭子周围早晚的景色,第二层写亭子周围四季的景色,第三层写乐无穷。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

(3)第3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滁人游,第二层写太守宴,第三层写众宾欢,第四层写太守醉。

(4)全文的中心句是醉能同其乐。

其中“乐”字贯穿全文。

3、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山路也跟着转弯。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情趣并不在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水落石出: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二、理解性默写

1.《醉翁亭记》中写滁州山峰景色的是: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写山间美景的是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醉翁亭记》中写早晚美景的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写四季美景的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醉翁亭记》中写太守宴乐的是: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醉翁亭记》中写众宾欢的是: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林壑(hè)尤美觥(ɡōnɡ)筹交错林霏(fēi)开树林阴翳(yì)泉香而酒洌(liè)

岩穴暝(mínɡ)伛偻(yǔlǚ)蔚(wèi)然山肴(yáo)野蔌(sù)

晦(huì)明变化颓(tuí)然乎其间者酿(niànɡ)泉饮少辄(zhé)醉

四、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及今义

风霜高洁:

古义:

高远洁白今义:

形容人的品格高尚纯洁

五、解释下列词语

1、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2、临临溪而渔(到)

而乐亦无穷也(快乐)把酒临风(面对)

3、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秀丽,秀美)4、谓太守谓谁(是,为)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太守自谓(称呼)

5、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停止)6、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暮而归(返回,回来)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吾谁与归(归附,依附)

7、名卷卷有爷名(名字)

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命名)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顺接的连词)

日出而林霏开(表顺接的连词)

临溪而渔(表顺接的连词)

泉香而酒洌(表并列的连词)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并列的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的连词)

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的连词)

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的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的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关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结构助词)

名之者谁?

(代词,指亭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指西南诸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山水之乐)

六、词性活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

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

命名

故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起外号。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七、句式归纳

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判断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醒能述以文者(状语后置)

八、语段阅读

(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1-9题。

①环滁皆山也。

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④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⑤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⑥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⑦名之者谁?

⑧太守自谓也。

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⑪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

作者首先写远景,其次写近景。

2、层次划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3、段意概括――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和命名的缘由。

4、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环滁皆山也。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6、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7、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9、本段的中心――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二)第2自然段共3句话,阅读后答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本段三句话的结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分总。

2.段意概括――写出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及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3.本段与上文中“山水之乐”句相呼应。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的特征,分别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5.“乐亦无穷”的原因是――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三)阅读第3段,共4句话,答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用原句中一个短语,分别概括四句话意思。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2.“太守醉也。

”句中的“醉”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会“醉”?

答:

“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

3.游山的滁人有:

负者,行人,伛偻提携;写出游人踊跃而热闹场面的词语是:

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

4.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

滁人、众宾客、太守,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是乐字。

(四)第4段共7句话,读后答题。

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已而,表示不久的时间,接着写出了宴会散人们随太守归去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2.文章用两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两句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思是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4.作者含蓄地答出“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第一单元(散文)

1.四种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2.体会散文的特点,可结合《背影》和《永久的悔》作进一步的体会。

3.词汇:

交卸典质嘱咐丧得意勾留踌躇光景迂拭搀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琐屑狼藉迎养望九倾注馍俯拾皆是唾手可得懵立锥之地孤苦伶仃背乡离井寄人篱下举目无亲掰门当户对难以下咽宁(nìnɡ)蹭牛圈(juàn)陨腮颊骚掷轻蔑讪笑捧腹大笑呆若木鸡

文质彬彬赐予喋喋不休顽固不化吓唬束缚歧视呐喊大声疾呼鄙视赚惦记

背影

1.朱自清:

原名、生平、代表作品;特别是他的一件能体现中国人有骨气的事。

2.解决如下问题:

⑴概括文章的中心——父子浦口送别。

⑵共写了几次的背影,重点是什么?

——四写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