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
《西方史学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史学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史学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希罗多德:
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
对于历史事件,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
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
古希腊历史学家。
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思想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求实的精神,理智的批判态度。
(2)从人事活动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3)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4)开创“范例历史学”先河,追求史学垂训功能。
3、斯宾格勒: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
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体现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他否定了近代西方的历史观,批判了近代西方的历史哲学;反对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和研究历史,主张内在地去领悟历史。
他的文化形态史观包括:
历史和文化是有机体,文化的同时代性,历史的有机性和宿命是与生俱来的。
4、汤因比:
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思辨主义历史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历史研究》,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
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
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
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时至今日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动摇。
5、海登·怀特(1928-)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哲学家、文学批评家。
主要著作有《元史学》(1973)、《话语的比喻》(1978)、《形式的内容》(1987)、《比喻实在论》(1999)。
他广泛吸收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比喻理论来分析历史文本、作者、读者,揭示意识形态要素介入历史学的种种途径。
怀特主导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历史哲学领域中的语言学转向,并将历史主义思想带入文学批评领域,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6、保罗·利科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解释学家之一。
7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跨学科研究的代表人物。
保罗?
利科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三卷本著作《时间与叙述》之中。
在他看来,时间具有三重结构:
“在时性”、“历史性”和“深层暂存性”。
客观上将历史叙述研究推向了探所历史文本生成与被接受的更为广阔的理解背景中。
促进了历史哲学学科的发展,使其摆脱了认识论哲学,赶上了当代西方哲学和有关知识领域新的发展步伐。
7、基督教史学
13世纪以前,基督教史学占支配地位。
它是一种神本主义史学,指出任何事物均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
致力于构建以基督教普遍主义为基础的世界史观。
它是一种唯心史观,彻底排除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史学家在历史本身之外去寻求历史的本质动因。
这不仅是历史观的大倒退,也直接造成史学水平的低下。
但它以客观唯心主义的形式指出,历史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并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基督教史学家在肯定上帝永恒和上帝为万物之源的前提下,以神学说教引入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观念,较之古希腊罗马史家静止的、非历史的形而上学观念或循环论更利于历史哲学的形成。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基督教世界史观的时空贯通性,其悠长宽广的宗教视野是古典时代所未有的。
8、人文主义史学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资产阶级的史学。
反对基督教的神学观点,否定以教会史为中心的编史体系,以希腊、罗马时代的史学传统为楷模,把历史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
代表人物有布鲁昂、比昂多、马基雅弗利等。
其主要特征有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强调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相结合;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真正的古代史研究;疑古精神的发展与文献校勘学的兴起;历史传记体空前盛行。
人文主义历史学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
力图用古代的文化传统来改变中世纪的文化传统。
从形式上看,人文主义史学似乎是在复兴古典史学,但实际上它却是西方近代史学的开端,为西方史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9、新史学——一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50—60年代空前发展的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一指近一二十年来这种“新史学”的更新变化。
反对兰克学派的客观主义史学的主张,首倡于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如狄尔泰、文德尔班等,但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有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
贝尔、乔治?
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的合作,强调史学家的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的功能等。
10、新文化史学——是继20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战后西方史学“路标转换”后的又一次重要转折,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新文化史形成于二十世纪80年代,被看作是对既成的社会史、经济史和人口史的一种突然暴发的批判。
在各种研究著作中,重点已转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的历史。
到90年代更明确地强调要研究个人(个性)、独特性和突发事件。
在理论上则号召,研究的中心已不是超个人的力量,而是个人对结构的解释,是不同的个人及每个人所固有的特征。
其他
1、客观主义史学特点:
第一、恪守政治史传统。
历史生活的基本体现者是国家、民族和教会,三者中国家居首,因此历史学家必须重视国家这一实体。
第二、如实记述。
历史怎样发生,历史书就怎样叙述,而如实记述的前提是依据原始文献。
第三、不作价值判断。
史家只能照实录来,理论抽象不是史家的事。
史家必须超然是非和褒贬之外。
2、浪漫主义史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任何国家的文化演讲皆具有渐进及无意识的性质,即是一个自然变化和有机发展的过程,并由一种精神的创造力在支配其发展,因而强调民族传统及观念,宣称一切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均具独特性和存在价值,反对理性主义史学割断历史和否定中世纪文化的作用,强调各个民族、时代、文化都因各自的历史条件不同而具差异,强调史学要探讨各种文化各自的个性和各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第二,研究的中心是民族史,研究的背景或重点是中世纪史。
第三,用情感取代理性,通过著史抒发感情和理想。
强调直觉和沟通,要求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各时代、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要求通过深入挖掘和考订史料客观地展现具体历史事实。
第四,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把一国制度、法律、文学及政府等方面之精神发展归功于民族的天才,无视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五,浪漫主义历史学家通常都是民族主义者,颂扬本民族的光荣,同时也是欧洲中心论者。
第六,研究方式则是近似传记的汇编,缺乏对历史因果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解释,主观唯心主义盛行。
3、新史学的特点:
新史学反对单纯的“政治史”和“精英人物史”,主张对历史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研究领域,使研究题材不断更新。
另外,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分支学科,诸如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历史人类学、人口史、生态史、历史地理学等等。
这表明新史学一反传统史学与其他学科隔绝的传统,主张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广泛结合。
新史学还反对单纯的“事件史”,主张对历史作深层次的、结构的研究,重视对变动相对缓慢的历史现象和层次进行探索。
新史学同样反对叙事史学,重视研究方法的革新,重视理论概括和解释,力求提高历史认识和解释的准确性。
新史学家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
大量新的研究方法被创造出来,如模式比较法、回归分析法、家庭重建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功能方法、口述方法等等。
由于新方法的使用,史料的范围被极大地扩大,完全不像传统史学那样局限于官方文字资料。
4、新文化史学的特点:
第一、潜在事件和明显事件的有机融合,而不单是研究表面的事件进程。
或被降到次要位置中的事件。
第二、有外围和核心组成的大规模、系统的研究单位,而不是被清楚界定的空间和时间片段。
第三、以人为叙述中心,但不是类型化的群体,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具体和个人。
不单叙述某个人,而且揭示他同客观条件和外界事件的关系。
第四、注重心态、观念和生活结构的联系及观念思想传播和交流的叙述倾向。
5、中古西方历史学:
美国新史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巴恩斯认为中世纪西方史学有五项特征:
第一,中世纪有重要价值的史著主要涉及的是严格意义的当代史,而对过去时代的记叙几乎总是保留着一种粗略和一知半解的编年纪性质。
第二,要按一般方法来严格区分编年史、系统的历史和传记,是几乎不可能的。
第三,绝大多数史家显然是教会人员,其中主要是僧侣,因此,他们不应在历史方法的缺陷方面遭受过于严厉的批判。
第四,中世纪史学几乎完全是情节和事件性的,事实上不存在任何较为深刻地分析历史发展中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企图。
最后,人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事实,即随着十字军运动的展开和文化兴趣的增长,历史著述的数量开始增多,质量也有所改进,这些预示着曾经一度丧失的古典时代的史学水平将得以恢复。
”
他的评述大体反映了中世纪史学在历史编纂方面的基本状况,即史学为教会所垄断,治史水平低下,不过前后相比,中世纪史学到晚期仍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巴恩斯虽然对西方中世纪史学作了某种概括,但并未深入其史学思想的内部进行探究。
6、理性主义史学
理性主义历史学产生于启蒙时代。
理性主义史家用理性批判旧时代,用理性认知历史,从而满怀信心地认为,一旦人的理性从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历史进步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理性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多方面的影响。
理性主义史学的以史论政是要否定不合理的社会,相信今人可以胜过古人,是今胜于昔而非今不如昔,人类必然具有一个光辉的未来。
理性主义史家开始重视历史的哲学思考,注意探求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规律,促进了历史哲学的诞生。
7、新康德主义历史哲学
新康德主义史学史分析主义历史哲学的代表,主要反对当时盛行的实证主义把历史简单等同于自然科学的观点。
狄尔泰认为,康德的认识论未触及精神的历史世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人的研究中不可能全部采用。
因为两者在研究对象,题材和方法上都是不同的。
在研究对象与题材方面,自然科学研究生的是物理及其过程,是一个有不可感的、同质的和无个性的基本单元构建成的世界。
自然科学的近代发展是以越来越脱离常识和日常经验为特征的,它对价值判断不感兴趣。
而人文科学的对象是一个精神世界,是现实的、具体的和个别的精神,它与日常经验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以这种经验作为自己的基础,同时它时时关注着价值的因素,它的选择与判断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标准。
在研究的的方法上,自然科学采取的是外部观察的方法,同时,它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抽象,以达到发现与描述规律或类型的目的,而在人文科学的世界里充满了目的、价值等不可见的因素。
尤其是历史学,它所关注的是一个业已成为过去、不可能为我们的感观所感知的存在,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观察。
另外,由于人文科学所处理的对象都是个别的和具体的,精神的过程和状态也无法被归结为数量关系,因而发现一般规律不但不具有首要的意义,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历史的研究中,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具有一致性,双方都体验着生命,因而可以从内部加以感受和体验。
威廉·文德尔班认为,从研究对象上来说,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都是从感觉经验出发,以经验材料为对象的,但它们在处理对象的方法上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上则具有根本的区别。
自然科学所运用的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普遍化的方法”,其思维形式侧重于抽象概括和归纳,旨在发现普遍的规律。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说,它的目标是普遍的定然判断,这是一种“规范”科学。
而历史科学则采用“个别记述方法”,力图摹写事物的个别和独特的属性及其具体形态,并由此将过去的事件重新复活于当前的观念中。
亨利希·李凯尔特旨在论证文化历史科学对自然科学的独立性。
在他看来,自然是那些自生自长的东西,而文化则是人们按预定的目的生产出来,或因其对人类的价值而为人们刻意保护着的东西。
相比之下,他更重视科学的“形式分类原则”,即根据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来对科学进行分类。
因为按内容材料的分类只是划分科学的基础,而研究方法的不同则表明了其间的原则性的区别。
他认为自然科学关心的是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它在众多对象中抽取共同的性质概括到自己的概念之中,而将个别的和特殊的东西作为非本质的东西予以舍弃;但对于历史文化科学来说,只有那些个别的、一次性的事物才是本质的。
文化事件的意义在于这一事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独特性,与其他事件相同的重复性因素则是非本质的。
既然自然领域里只有一般的东西,因此以自然领域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只能采用一般化的方法去形成普遍的概念以至规律性的概念。
而因为历史领域里只有个别化的东西,故应采用个别化的方法把叙述一次性的、特殊的和个别的事件和现象作为自己的任务。
对于历史的文化科学来说,只有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事件才是历史研究的对象,而判定意义的标准则是价值,价值不仅帮助我们区分出自然与文化、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也是历史学家挑选材料时赖以区分本质成分与非本质成分的标准。
8、新黑格尔主义历史哲学
新黑格尔主义史学在新康德主义史学对实证主义史学的批判上更进一步。
不但从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在研究对象、题材和方法上研究其不同,还着重提出了从思想动机上研究两者区别。
柯林伍德认为,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他把自然过程与历史过程规定为一种事件与行为的区分,自然过程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个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它的过去是死的,历史的过程则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它的过去,正如他在批评狄尔泰时所强调的,是活在现实中的。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上,他从三方面作了区别:
第一,从两者研究的对象上来看。
科学的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其对象具有普遍的性质,它并不特指某个真实存在的事实,而是一种抽象的型式或形式,由此,它的判断也是一种假设的判断,而历史的判断是对真实的、独特的事实的判断,它是不允许假设的。
第二,两者的性质不同。
科学知识是一个抽象的共相世界,其结论通常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时空条件;而历史知识则是具体的,它受着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而其结论也只能在适用于某个确定的时空范围中。
最后,两者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这里有两层含义。
首先,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直接呈现在研究者的知觉前面的。
研究者可以对它进行直接的推理;而历史学研究的是已逝的过去,历史学家必然要与一个自己并不生活在其间的世界打交道,要了解过去的事实,他只能通过对被看作是证据的文献的解释来进行,也就是说,他必须依赖“史料”这个中介物对历史世界进行间接的推理。
从通过推理来解答问题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也是一种科学,但它是依靠间接推理进行解释的特殊的科学。
从另一层含义上讲,既然自然过程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现象,所以科学真理的发现主要通过外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而历史的过程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行动后面必然有行动者的思想动机,对科学家来说,事件是由于知觉到了它而被发现的,而进一步研究其原因则是通过把它加以归类并决定这一类与其他类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
对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一切关于历史的研究,就是探明隐藏在历史行为背后的人的思想动机。
克罗齐首先把历史学看作是一门艺术。
按照他的看法,把特殊变成一般概念,就是科学,而按事物本身的面貌看特殊,则是艺术。
艺术是个性的直接洞见,是有关个体的知识,而科学则是有关一般的知识。
历史学和艺术一样,都关注着个别性。
它的责任是叙述事实,而不是产生一般概念在克罗齐看来,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不是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与关于人类世界知识的区别,也不是人或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区别。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一种“内在性”,历史研究要求把研究者自己想入事物中、使它的生命成为自己的生命而领会事物的个别性,而科学则是从外部的观点来分析事物或对它进行分类。
他还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而判断的主体又总是现实中的存在,所以当历史学家在思索过去时,这个过去就必然现时现刻地活跃在历史学家当下的思想中。
9、年鉴学派的演变
创建阶段(1929~1949)代表人物是吕西安?
费弗尔。
得名于《经济与社会年鉴》,他们倡导总体史,包含整个人类生活,主张把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更要重视对历史各方面各层次有机结合的研究。
发展阶段(1945~1968)代表人物是费尔南?
布罗代尔。
在继承前人总体史基础上有所发展。
形成三种历史时段理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从历史时间性层次来揭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本质差异。
它不仅认为人类社会是有层次的。
而且认为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层次。
历史不是单向度的平面型,而是多层次的立体型。
转型阶段(1968~今)以雅克?
勒高夫为代表。
他们继续奉行长时段理论,热衷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更新。
政治是重新受到青睐。
10、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
与法国年鉴学派、美国社会科学新史学派秉承新史学三大流派。
以汤普森等位代表,其学术研究领域基本定位于资本主义发展史、经济史、社会史,关注下层(关注被忽视的大多数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认识层面上追求历史真实性的新尝试。
)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普遍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及注意历史进程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做用,也积极倡导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社会学,政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推动历史研究。
11思辨的历史哲学
对历史演变的动力、过程、规律的回答形成所谓“思辨主义历史哲学”。
近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是以历史进步为主线的哲学。
他相信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好,未来会更好。
在那里存在着历史的最高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为了通向这一境界。
因此人类历史是一个得到拯救或拯救自己、得到解放或解放自己的过程。
从人的原因来构造历史、解释历史,历史的进步运动不是来自神的意旨而是来自普遍的规律。
虽然也有人归于神意之类的东西,而那只是普遍规律的代名词。
因为它把人类知识的增长当作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把人类历史进步奠基于人类发明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的基础之上。
不仅早期的历史哲学家的思想具有以上特点,19世纪的历史哲学家更是在这些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发展了历史哲学。
第三,近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多是历史目的论哲学。
大多数思辨的历史哲学家都赋予历史发展进程以某种最终目的,通过整个历史进程以达到某种最高境界。
这种最终目的或者是人类灵魂的得救,或者是理性社会的实现,或者是人的充分自由或人类的全面发展。
他们或者把这种目的看作先定的,是来自“上帝的旨意”或来自于作为万物存在本原的“绝对理性”、“绝对观念”之类的东西;或者把它看作来自人的本性或人的理性。
历史目的论把历史看作是一次的、不重复的,通过整个的历史过程以实现历史的最终目的。
在西方大多数历史哲学家看来,整个历史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事件大都是为了实现历史的最终目的而作准备的,因而具有了必要性;同样,因为它们符合了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注定要发生的,因而具有了必然性。
因为历史进程具有目的性,从而使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具有了价值寓意。
自然现象是无目的性的、多次重复发生的,因而不具有价值负荷,而人类历史则出于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的活动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历史运动的目的。
价值又可分为肯定价值和否定价值,如果把历史看作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则历史的价值便被赋予了肯定的价值;相反,如果把历史看作是一个退化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日益深重地陷入灾难和邪恶的过程,则历史的价值便被赋予了否定的价值。
所谓历史的价值,在西方绝大多数历史哲学家眼里一般都指肯定价值。
既然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那么它就不应该是混沌的、混乱无序的,而应该是按一定的模式展开的,有其内在的运动机制。
关于历史运动的模式,一般有三种观点,即循环论观点、螺旋发展观点和直线型进步或退步的观点。
相比之下,历史循环论可能是非历史目的论的,或者说,它采用了自然目的论来解说历史。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历史的目的、历史的价值和历史的模式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有位学者曾经这样概括历史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有一种价值,因为它有一种本身有价值的目的;它的目的构成了它存在的依据,并由此为每一历史状态和历史事件的的存在提供了正当性;每一历史状态和历史事件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先定的,由此整个的历史过程也是必要的;这一过程具有明确的模式,即历史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历史现象都必须看作为向着历史目的的实现而迈出的一步”。
12分析的历史哲学
分析的与批判的历史哲学也可以称为历史学的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生命哲学的创始人狄尔泰,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克罗齐和柯林伍德,以及分析哲学家波普尔、亨普尔和德雷等人。
他们一般都认为,深入历史本质来探讨其奥秘的做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冒险”,只能流于猜测。
哲学家应把注意力从历史“本体”移开,集中分析和研究历史学命题的语言及其逻辑意义,探讨历史学的方法和性质。
细致地分析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中的语言、命题和逻辑意义,当然有促进历史理论发展的作用,但是,抛开“历史事实”而驰鹜于纯语言、方法和逻辑的范围内,就难免有舍本求末之嫌了。
批判的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中有三个基本理论话题:
分别是:
历史认识的性质及其独特性问题,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历史解释模式(包括普遍历史规律)问题。
论述
1、西方历史学的流变:
西方历史学可以分为传统史学、新史学和新文化史学三大部分。
(一)传统史学是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十九世纪下半期,其中它按照时间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古典史学、中古西方史学、近代西方史学。
(1)古典西方史学包括古希腊史学和古罗马史学,它的上限在于史学的起源,下限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时间约持续千年之久。
它分为古希腊史学和古罗马史学。
其中古希腊史学以它以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为代表。
古罗马史学以波里比阿、李维、凯撒、塔西佗等为代表。
⑵中世纪西方史学的起讫时间大致从公元476年至14世纪,即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西方文艺复兴之际。
它分为基督教史学和中古西方史学史。
其中基督教史学前期以攸西比厄斯、圣·奥古斯丁、奥罗修斯等为代表,后期以鄂图、约西姆、亚索为代表。
中世纪西方史学史以卡西奥多路斯、格雷戈里等为代表。
⑶近代西方史学的起讫时间大致从14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叶,即从西欧文艺复兴时代至欧美新史学萌生之际。
它的流派:
(详见笔记)
人文主义史学:
代表人物和特点:
理性主义史学:
代表人物和特点
浪漫主义史学:
代表人物和特点
客观主义史学:
代表人物和特点
实证主义史学:
代表人物和特点
⑷传统史学的危机
在十九世纪的下半期,传统史学出现了危机,这是因为传统史学本身具有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活动,这样就忽视了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内容,把丰富多采的历史简单化了、贫乏化了,同时也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把历史仅仅变成伟人的传记。
第二,它过分强调文献考证和事实描述,这样就实际上排斥了概括、解释和理论。
它所所用的史料限于文字资料,主要是官方文件,这样也就限制了史料面的扩大。
第三,最为重要的是,传统史学忽视历史认识论问题,把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