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8062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docx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

一、 

1、内环境:

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

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反射:

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二、

1、液态镶嵌模型:

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主动转运:

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静息电位:

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

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

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超极化:

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阈电位:

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动作电位:

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

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复极化:

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绝对不应期:

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量子式释放:

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终板电位:

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

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

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耦联因子是Ca2+。

  16、等长收缩:

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三、 

1、等渗溶液:

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Osm/L,例如0.9%的NaCl溶液。

  2、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40%-50%;女性为37%-48%。

  3、红细胞沉降率(ESR):

将抗凝血置于分血计中,红细胞在1小时下沉的距离(mm)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可反映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4、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是由肾脏产生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可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5、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的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6、红细胞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其大小可以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反映。

  7、血液凝固:

指血液由流动的溶液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它是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8、血清: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与血浆成分有很大的不同。

  9、交叉配血:

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作为次侧。

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四、

1、心动周期:

指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所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60/心率(S)。

  2、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

  3、心指数:

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可用于不同个体之间心脏功能的比较。

  4、搏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5、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人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0%。

  6、等容收缩期:

指心室开始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超过房内压而低于主动脉压的期间。

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

  7、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将相对应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作横坐标与搏出量(或搏功)作纵坐标所绘制成的曲线。

它反映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8、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其大小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即心脏的健康程度。

  9、异长调节: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

 10、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去极开始到3期复极至-60mV的这一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取决于Na+通道(快反应细胞)或Ca2+通道(慢反应细胞)复活的快慢。

  11、房室延搁:

兴奋在房室交界区内传导缓慢,使兴奋在该区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称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的存在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致于产生房室同时收缩的现象。

  12、等长调节:

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调节搏出量的多少。

对搏出量有强大的调节能力。

  13、代偿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的产生是由于窦房结兴奋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引起一次兴奋和收缩"脱失"。

  14、心肌收缩能力:

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凡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各环节的因素都可影响心肌收缩能力。

  15、自律性:

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兴奋的特性称自律性。

自律性的高低可用自动发生兴奋的频率来衡量。

  16、心电图:

指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综合电变化曲线。

心电图可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17、血流量:

也称容积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18、动脉血压:

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强。

一般以mmHg作为单位。

  19、收缩压(SP):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

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约为100~120mmHg。

  20、舒张压(DP):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约为60~90mmHg。

  21、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

  22、平均动脉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3、中心静脉压(CVP):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反映了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4、微循环: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

其主要功能是物质交换。

  25、有效滤过压:

指滤过与重吸收力量之差。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6、心血管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延髓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27、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内的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增多,其反射效应是心率减慢,每博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亦然。

五、

1、肺通气:

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2、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3、胸膜腔内压(胸内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等于肺内压—肺回缩力,一般为负压。

  4、肺顺应性:

指外力作用下肺扩张的难易程度,为肺弹性阻力的倒数,可用肺容积变化(△V)/跨肺压变化(△P)表示。

  5、比顺应性:

指单位肺容量下的顺应性,有利于消除不同个体间肺容量差异的影响。

  6、潮气量:

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平静呼吸时正常成人约为500ml。

  7、功能余气量:

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

等于补呼气量+余气量。

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内O2和CO2分压的过度变化。

  8、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9、用力呼气量:

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的%表示,正常第1秒末为80%。

  10、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呼吸频率。

  11、肺泡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2、通气/血流比值(V/Q):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13、肺扩散容量:

气体在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

  14、肺表面活性物质(PS):

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于肺泡液气界面的脂蛋白。

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酯(DPPC),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15、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六、

1、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

小分子营养物质经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胃肠激素:

由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主要调节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等活动。

  4、内因子:

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可保护VitB12并促进其吸收。

  5、基本电节律:

又称为慢波,是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的缓慢、节律性自动去极化波,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控制胃肠肌肉收缩的基本节律。

  6、容受性舒张:

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时,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

其生理意义是使胃在短时间内增大容纳和贮存食物的能力,而胃内压保持不变。

  7、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粘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粘液腺分泌的富含粘蛋白的粘液凝胶,可阻止、延缓胃液中的H+向粘膜细胞方向返回扩散,同时粘膜细胞分泌的HCO3-向凝胶表层方向扩散,不断综合H+,两者共同形成保护胃粘膜免受胃酸腐蚀的屏障。

  8、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七、

1、能量代谢:

指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2、食物的热价:

一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3、氧热价:

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一升O2所产生的热量。

  4、呼吸商: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同一时间内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的比值。

或营养物质氧化时,同一时间内机体CO2的呼出量与O2的吸入量之比。

糖的呼吸商为1。

  5、非蛋白呼吸商:

是糖和脂肪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CO2量与同一时间内消耗的O2量的比值,是估算非蛋白代谢中糖和脂肪氧化的相对数量的依据。

  6、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指人在进食后一定时间内,由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以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明显。

  7、基础代谢率:

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醒、安静平卧、空腹(禁食12小时)、室温恒定在20~25℃和精神安宁的状态。

基础代谢率是衡量代谢水平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

  8、体温:

是指机体内部或深部的平均温度。

一般在37℃。

  9、自主性体温调节:

指在体温调节机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

正常情况下,体温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八、

1、肾单位:

由肾小体与其相连的肾小管构成的尿生成基本功能单位。

  2、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外推动液体滤过的压力差,等于毛细血管内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3、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为0时无滤过发生的部位。

  4、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或原尿量)。

正常为125ml/分钟,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之一。

  5、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6、原尿:

由血液经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后形成的超滤液。

除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含量与血浆相同。

  7、终尿:

原尿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分泌排泄作用、尿液浓缩和稀释作用后所形成,最终以尿液形式排出。

  8、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反映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

正常人为160-180mg/100ml。

  9、渗透性利尿:

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导致渗透压增加,减少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称为渗透性利尿。

  10、水利尿:

大量饮水后因血浆渗透压降低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称水利尿。

  11、球-管平衡:

近球小管对肾小球超滤液的定比重吸收,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其生理意义是不使终尿量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波动。

九、 

1、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具有把体内、外各种能量的变化转变为相应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适宜刺激:

对感受器最为敏感,其所需的刺激强度较小的刺激形式。

  3、适应: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有快适应和慢适应两种感受器。

  4、近点:

眼作充分调节时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5、生理盲点:

在中央凹鼻侧约3mm处,即视神经乳头处,因不存在感光细胞,不能感受落入该处的光线,在视野中形成一个盲区称生理盲点。

  6、视敏度:

又称视力,是指人眼辨别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眼分辨两点空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视力的好坏一般以视角大小为判断指标。

  7、视野:

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某一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8、明适应:

长时间在暗处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稍等片刻后恢复视觉,此过程称为明适应。

  9、暗适应:

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起初一无所见,以后逐渐恢复在暗处的视力,此过程称为暗适应。

  10、听阈:

对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11、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轴浆运输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称为气传导,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传入耳蜗,但这一气传导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只是当听骨链运动障碍时才可发挥一定的传音作用。

  12、感受器电位: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传入神经动作电位发生之前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上出现的一过渡性局部电位,称感受器电位。

一十、 

1、轴浆运输:

神经轴突内轴浆颗粒经常从胞体到末梢(顺向)或从末梢到胞体(逆向)流动并具有物质运输作用的现象。

  2、突触:

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出现的局部去极化电位,主要与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增高有关。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出现的局部超极化电位,主要与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增大有关。

  5、突触前抑制:

由于轴-轴突触作用的结果,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量减少,不容易引起突触后神经的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

  6、突触前易化:

通过轴-轴突触的作用,使突触前未梢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Ca2+通道开放的时间加长,内流的Ca2+数量增多,释放递质量增多,导致运动神经元上的EPSP增大,即产生了突触前易化。

  7、神经递质:

通常指由突触前膜释放、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引起离子通道开放,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的化学传递物质。

一个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具备五项条件。

  8、神经调质:

由神经元合成、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虽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但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这类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神经调质。

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

  9、受体:

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物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10、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1、条件反射:

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的生活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也能消退)的,即在后天获得的一种数量无限的高级神经活动。

  12、后发放:

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后发放的产生与神经元的环式联系有关。

  13、传入侧支性抑制:

传入神经在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的现象。

  14、回返性抑制:

中枢神经元有冲动外传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再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其他神经元的现象。

  15、特异性投射系统:

是指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发出纤维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诱发皮层细胞兴奋,引起特定的感觉,激发传出冲动。

  16、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是指由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主要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主要功能是调节皮层的兴奋状态,是感觉形成的基础。

  17、上行激动系统:

脑干网结构内存在的,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而发挥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在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中起重要作用。

  18、牵涉性痛:

是指由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相应部位出现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牵涉性痛有助于临床对某些内脏疾病的诊断。

  19、体腔壁痛:

内脏疾患引起邻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

  20、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构成一个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越大,有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21、脊休克:

脊髓突然中断了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时出现的暂时无反应状态。

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所致。

  22、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牵拉而被伸长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可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23、去大脑僵直:

由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以全身伸肌为主的肌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头尾昂起,脊柱后挺,四肢坚硬如柱。

  24、γ-僵直:

由于脊髓γ—运动神经元在高位中枢的影响下,其活动增强使肌梭敏感性提高所致的肌紧张性牵张反射加强所产生的僵直。

  25、生物节律:

机体内的各种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

  26、肌紧张:

当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是维持躯体姿式的基本反射。

  27、优势半球:

语言活动功能占优势的大脑半球称优势半球。

在主要使用右手人的成年人,优势半球在左侧大脑。

  28、皮层诱发电位:

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通过记录皮层诱发电位,有助于了解各种感觉投射的定位。

  29、一侧优势:

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左侧半球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而右侧大脑皮层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

  30、异相睡眠:

即指脑电记录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睡眠时相,这一时相中,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因而也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一十一、 

1、内分泌:

是指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如血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内分泌细胞集中的腺体统称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体的分泌作用过程则不需要类似外分泌腺的腺泡和导管结构,因此也称无管腺。

  2、内分泌系统:

由经典的内分泌腺与分布在功能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共同构成,是发布调控机体功能活动信息的系统。

  3、激素:

为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4、旁分泌:

指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靶细胞的一种调节信息递送方式。

  5、允许作用:

某一激素对某一生理反应并不起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能为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提供条件,使其生理效应明显增强。

  6、第一信使和第二信使:

激素是将所携带的信息传递到靶细胞的细胞外信使,称为第一信使;将这一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称为第二信使。

  7、下丘脑调节肽: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细胞合成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总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8、促激素:

通常是指腺垂体分泌的能促进其靶腺组织增生和分泌的激素总称,包括TSH,ACTH,FSH和LH等。

  9、Wolff-Chaikff效应:

即血碘过量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现象。

当血碘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可抑制碘的活化,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表现出碘阻断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作用。

  10、应激:

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惊吓等)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增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的现象。

一十二、

1、月经周期:

女性青春期后,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每月从阴道向外排血一次的现象叫月经。

因呈周期性,故称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是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

  2、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

指由内膜细胞合成雄烯二酮,由颗粒细胞将雄烯二酮转变成雌激素。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是下丘脑弓状核等部位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性多肽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LH与FSH,进而影响睾丸和卵巢的生殖与内分泌功能。

  4、精子获能:

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

  5、妊娠:

是新个体产生的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胎儿的生长。

  6、分娩:

成熟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子宫产出体外的过程。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