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433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docx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

对文化的认识理解

LT

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

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

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

“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

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

苏轼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梁启超说:

“人之大患,莫甚无恒。

”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逆境奋斗

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四、乐观进取

《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

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

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

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

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3

【中国传统文化之初步定义】

  河南安阳师院历史系:

端木赐香

  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

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

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

文化的广义性,导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猬难下嘴的尴尬。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

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

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忽忽,讲到这里,同学们就会发现,这家伙抄袭我们的道家始祖,试看老子原话: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原字打不出来,用皎代用,意思一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用不着翻译,大家就能看出来,洛威尔抄袭老子,仅把名称换了一下,老子谈的是道,这丫改成文化了。

这里开个玩笑啊。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

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

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 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

  除此之外,还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张远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随笔中,把文化分为头脑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与下半身文化。

下半身又被他分为两段,为胯部文化与胯部以下文化。

他说,以唐中叶(安史之乱)为界,此前是中国文化上半身,此后是中国文化下半身。

细分的话,从尧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诞生,约2500年,是中国文化史前时期,尚没有头脑。

孔子诞生前后,春秋战国,中国进入了头脑文化时代。

秦始皇在一统,集权加专制,胸脯拍得啪啪响,中国进入了胸膛时代。

汉朝拍得更响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

霍去病墓关的石猪石马,一看就知道是最没头脑的人刻的。

最有头脑的司马迁,却被最没头脑的武帝阉了下半身。

也是这个没头脑的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导致中国两千年的知识分子大都成了无脑人。

总之,张先生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给大家罗嗦这么多,无非是想给大家一点启示,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不妨独创个分法来。

  传统纵览: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

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

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

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

“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万件/天。

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

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911”事件以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恐怖行动时有所闻,海湾地区战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

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级为斗争,斗争再进展就是战争。

不论冷战、热战,结果都是怨恨越积越深,报复一次比一次惨烈。

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冲突双方需要的不是报复,而是宽恕、忍让和反省。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反之,且看巴以冲突逐步升级的恶果——越来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无辜丧生、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经济环境遭受重创…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

“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

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

什么是道?

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

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

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

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

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

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

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

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

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

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

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一、文明的优势,源于传统文化的优势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性和连续性,这种文明的优势自然是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优势,因为文化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内涵,决定着文明的实力。

谈中国文明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回避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

东周时代的政治不稳定,但文化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那是生气勃勃的时代,这一时代,我们的祖先写下了众多伟大的哲学、文学和社会理论著作。

因为我们拥有了这些思想,使我们变得智慧,使我们的文明比周边文明更具实力,我们就有能力抗拒周边文明对我们的不断诱惑和冲击,从而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延续到今天。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后来的学者对当时的文化格局有“十家”之说,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十种学术流派。

需要说明的是,释家文化(佛教)虽然是外来品,但它很早就流传于中国,它被中国本土化且发扬光大于中国,历来对中国的习俗影响很大,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待,如果这样看问题,中国传统学术流派应该是“十一家”。

在这“十一家”之中,可以称为哲学的有“儒、释、道”三家,所以它们历来也被称为“三教”,因为其他学说都不侧重于世界观,只是侧重于方法论,相对于儒、释、道,它们对中国习俗的影响相对还很有限,而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影响致深致远。

下面,我专门谈谈我对这三家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二、对中国习俗影响致深的三种传统文化

1、释家文化

释(佛)家文化倾向于一种宇宙观,不能算是一种世界观。

因为这种思想把事物放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去观察,认为人不是一生一世,而有千世万世的转世和轮回,它的大慈悲普及一花一叶,有“一叶一菩提”之说,释家把众生放在等同的地位去看问题,而不是把人看成万物之灵,这就意味着在释家的眼睛里,人的一生只是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人和蚂蚁是完全平等的。

释家把事物放在无限广泛的时空里去观察,把精神的乐园建立在远离尘世的天外和来世,这种观察事物的方式,决定了释家的思想引导人们从自身千世万世中去寻求孽报的因果关系,促使人们进行自我心灵的净化,以祥和心态去面对各种不美好,进而和现实的不如意现象达成内心的迁就和谅解,以体现出释家“恕”的美德,那就是无限包容和超脱。

所以,释家文化促成了人们流水白云般的高尚情操,培养了人们大悲、大勇、大智慧的人格魅力。

但是,问题就来了,因为释家把事物放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去观察,这种视角,虽然注定了释家的大智慧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也注定了释家对现实的无限超脱。

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把现实的正义邪恶、真理谬误放在非常长的时间框架下去观察,正义邪恶,真理谬误等等的界限也会变得模糊起来,那就意味着现实的一切是非、正义、道德、法制都是不值得人们去斤斤计较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宽恕的,作为世俗人的我们,我们也用不着去刻意坚持立场和主义。

超脱的思想,使得释家忽视了大多数人难以逃避的社会属性,而淡漠了是非正义,也使得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我想,这正是释家难以被普通人接受的原因。

但这不能说释家不好,因为这种学术毕竟不属于经世之学,它本来就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学说。

2、道家思想

道家的思想和释家思想类似之处,那就是超脱世俗,道家毕竟是一种“出世学”,但和释家不一样的是,道家立足于当世去观察问题,而不把精神寄托于来世,这使得它的思想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它对中国风俗,特别是对中国民间俗文化的影响,道家一直就超过了儒家,大多数父母会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看见小偷掏别人的钱包不要去阻止,一些工作人员往往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态度,一些同志总是认为“做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坐的,坐的不如躺下的。

”,这事实上这就是道家思想对现实的影响,道家文化是讲“无为”的,它强调顺其自然,强调“水”的美德。

显而易见,无论老庄都是立足于如何去追求个人的精神乐园,忽视了人社会属性,淡漠了做人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尽管《老子》的思想也大量涉及到国家、人民、政治、军事、道德(他的道德和孔子的道德大不一样)等东西,但道家思想的局限性决定了他的思想倾向于事物发展的结果,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过程,老子的世界观,造成老子的思想忽略了真理、正义、道德、公平对社会巨大的潜在价值,使得老子的道德标准有“术重于道”的倾向,所以中国历代把道士称为“术士”(把儒家子弟称为“读书人”),把老子的著作称为“反经”(相对于儒家的经典而言)。

但《庄子》和《老子》有一点区别,但毕竟是一脉相承的思想,只是它更加真诚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像老子那么直接热衷于政治,从而克服了老子思想“术”的成分,这对国家自然是无害的。

但它使得人们不问世事,引导人们醉心于山水林泉,这种思想可以培养逍遥自在的隐士,但它难以培养出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但总而言之是把自己作为中心来看待问题的,这就决定了道家思想的局限性。

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历来是兵家、纵横家的基础理论,甚至演化成历代官场的权谋欺诈之术,这对促成中国历史的不断变革起着重大作用。

但是它从来就不是理政治国之道,因为道家只是教会人的聪明,没有去教会人的正气,站在国家和公共利益立场上看,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思想,很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正是因为道家因其“术重于道”的倾向性,历来总是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并不为历代士大夫所公开提倡。

3、儒家思想

儒家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思想,它是一种现实主义思想,无论是孔子、孟子、朱子还是现代儒,都呈现出一些区别,就证明了儒家思想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在与时俱进,儒家思想无论怎么发展,有一点始终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儒家的目光,总是立足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前提,首先去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关注人对社会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个人价值和美德的衡量标准。

因为儒家具有了这种视角,所以儒家教育人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君子固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人们去做一个集“仁、信、智、直”于一身,清能有容,直不过矫的“中庸”君子。

从某种角度说,儒家思想是一种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是中国主流的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作为的官方思想,至今依然是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历史的必然

 

儒家思想高于百家之上的地位,我相信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这是儒家思想的进步性决定了的。

正如前面所述,它的进步性就因为把人对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扼守的角色和义务,这种现实主义使得它既容易被人理解,也为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提供了根本基础。

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的国家没有统一,争霸是各国的最首要的事情,儒家思想不是争霸天下的学问,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方法论,它只是治理天下的学问,所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不仅仅是没有市场,也缺乏传播的起码条件。

虽然很少为各国采纳实施,但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依然是很大的,孔子学生三千,成名的有七十二人,这是其他各家学派不能望其背的。

六国兼并的时代,当时的秦国奉行了法家思想,这对于秦国的强大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最终印证了“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的老话,法家思想倾向于片面追求以苛峻的国家法律管理国家,其优点是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使得人人畏惧法律,这有利于国家意志的实现,也提高了国家运行的效率,作为拨乱反正或者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法家思想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高效支付的代价是潜在巨大的,因为这种思想忽视了“德治”的前提,片面去追求“法治”,有酷而少恩的弊病,这难免就使得天下人冒恭而心不服,从而积聚了社会的动荡的能量,结果是,强大的秦朝政权很快经过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中迅速灭亡。

法家思想算不上一种哲学,它没有世界观,只是一种很现实的方法论,司马迁的思想倾向于黄老之术,看他的《史记》里有大量的“太史曰”,就折射了司马迁对于“术”的倾向性,但即便是他做《史记》的时候,也毅然把法家思想归结于“术”的范畴,显然他对法家也是很不肯定的。

我们用不着不怀疑秦朝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朝代,没有秦朝,就没有后来中国的历史,但是站在秦朝统治阶级的利益立场看问题,它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朝代,那是一个朝代的悲剧。

秦朝灭亡以后,汉高主、汉文、汉景三代吸取了秦朝的教训,走上了秦朝的另一个反面,三代运用了道家的宽缓思想去治国,其意在于使老百姓修身养息,缓和各方面的社会矛盾,这对于生产力的恢复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孕育了国家的祸害,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使得中央政权对诸侯国约束力的不足,国家凝聚力下降,高主、文、景三代,一直是国家叛乱不止的时代。

因为道家思想本来就是“出世”之学,它忽视了个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政治思想是不可取的。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的贡献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性和连续性,人们普遍认为这主要应归功于一个人物,一个制度。

这个人物是孔子,这个制度是科举。

事实上有一些道理,汉武帝以来,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就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正统,特别是科举制度产生以后,儒家经典作为历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国儒家的思想,它培养的不仅仅是中国士大夫独特的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中国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还有众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事迹、精神、著作固化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或潜意识中,感染了我们一代有一代,不仅仅形成了我们中国今天特有的风俗伦理,也培养了我们勤劳、善良、包容、含蓄、坚韧、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有人说,没有古代的孔子,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估计这话很正确。

但我们不能把话说满,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为儒家思想毕竟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它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不很好的把握一个度,儒家过分突出了人的社会属性,往往容易忽视对人个性的尊重,这不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不利于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点为我们所用,也有失“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

把儒家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来看,儒家把自己个人的价值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促使个人顺应和投入于国家公共利益,作为一种道德标准,这有利于促使人去进行自我约束和反思,有利于促使着人们不断提高人格修养。

所以,儒家道德思想的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长期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往往出现工作的问题,一般还不是工作人员客观的无知,而是明知故犯。

我们最大的工作风险,始终是来自于工作人员人格品质的风险。

我们“德才兼备、以德为首”用人思想是非常有道理的,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了这个思想,所以我们的税收事业不断才得以兴旺。

随着国家“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构筑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方略的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时代对我们的执法质量,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如何加强依法行政,如何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如何打造我们高效、廉洁、文明的政治班底和工作班底,我们唯有紧扣“八荣八耻”这个主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品德教育。

而我们作干部的,如果要进一步运用好传统文化这个教育工具,就有必要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区别各类传统文化理念的优劣长短,以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这样才能进一步搞好我们的教育质量。

2、区别不同传统文化的优劣和长短,有利于批评和继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其他各种传统文化并行的文化,有一些是糟粕,有一些是精华,尤其是不同的传统文化流派,其人生观、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