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136章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
《《设计心理学》136章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心理学》136章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心理学》136章习题答案完整版
《设计心理学》1-3-6章习题答案(完整版)
《设计心理学》1\3\6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高峰体验:
一种强烈的认同体验。
自我感觉比任何时刻都更加完整,处于最佳状态。
2.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3.工业心理学:
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心理规律。
4.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有关科学知识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用相关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来设计以达到优化人类和系统效能的学科。
5.广告心理学:
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广告活动研究的应用心里学分支。
6.访谈法:
是通过访谈者和被访谈者面对面地进行交谈,借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
7.问卷法:
指研究者将其研究的内容事先设计成问卷,以书面形式向被试提出问题,由被试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填答并返回,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和统计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研究方法。
8.量表:
是一种测量工具,由一系列结构化的符号和数字构成,用来按照特定的规则分配给适用的人、行为或态度,它可将主观的或抽象的概念作定量化测量。
9.测试法:
通过采用预设的标准化问题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来测量某种心理现象、心理差异、心理反应等的方法。
10.投射法:
通过一定的媒介,研究被试埋藏在表面反应下的真实反应,获取被试真实的情感、意图、需要、动机和人格倾向等的心理测试方法。
二、简述题
1.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1)设计心理学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2)设计心理学史研究设计领域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和干预这些心理现象的相关因素和规律的科学;
(3)设计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指导设计师按照心理活动规律,创造性地开展设计活动,改善产品品质,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4)设计心理学通过对思维和创造过程客观规律的研究,提升设计师设计及管理的能力。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与设计活动相关心理现象
(2)设计目标主体(用户和消费者)心理
(3)设计主体(设计师)心理
3.精神分析学派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主要在监督、管束自己的行为。
4.问卷法、投射法的优缺点
问卷法的优点:
1、抽样范围广,效率高,其结果也容易加以统计和分析。
2、被试者在回答问卷时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外部干扰少,能自由表达意见。
3、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问卷投放的广度更大,同时可以动态显示统计结果,能节约问卷投放、回收和数据分析的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较低。
问卷法的缺点:
1、对于问卷的编制要求高。
2、对被试的控制度低
3、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行为,无法用问卷的简单回答来表达。
投射法的优点:
它真实性强,比较客观,对于心理活动了解得比较深入。
投射法的缺点:
对于测试结果的解释、统计、分析比较困难,分析结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三、思考与分析
1.结合我国设计现状,谈谈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生产的能力大大提高,消费者面对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产品,已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发掘和创造需求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回答这些问题就离不开对设计心理学的深入研究。
(2)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的需求,包括“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建立健康、和谐的心理环境。
什么样的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平衡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如何平衡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如何平衡短期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在设计伦理、设计评价等诸多方面有科学、全面、均衡的理解,离不开对设计心理学的研究。
(3)满足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发展,为了应对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也需要不断的提升,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能够开辟企业经营战略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如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消费者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Index)战略,简称为“CSI”。
再如“可用性工程”、“情感化设计”等理论、观点均对企业经营战略、产品开发、企业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随着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国际化竞争,企业必须通过对不同地域用户心理的研究,才能够更好的迎接跨文化、多样性市场的挑战,针对不同地域的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制定出符合目标市场文化特点的宣传、推广方式,以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4)满足设计师自我完善的需要;
设计心理学已经成为设计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正确认识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潜心研究用户的需求,掌握需求满足的内在规律和方法,提升对设计的理解、鉴赏、评价等能力,通过对产品功能、使用方式、形态、色彩等诸多方面的设计满足人的需要,达成设计目标。
同时,设计心理学指导设计师掌握设计思维的规律,培养和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完善设计师的人格,帮助设计师应对压力。
并根据设计活动的特点和客观规律,进一步完善设计流程和组织、管理模式,帮助设计管理者有效的开展设计活动,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设计作品的质量。
(5)满足设计理论发展的需要。
设计心理学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几乎所有其它研究领域均涉及到设计心理学研究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心理学存在交叉和重叠。
作为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核心的造物科学——设计艺术学,必须将以研究“人的行为及精神过程”为目的的心理学作为其重要的科学基础和支柱。
2.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理论,以及对设计心理学的启示。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2)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性本能理论。
本能是推动个体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
一类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
3.简述人机工程学的发展阶段,以及发生观念转变的原因。
发展阶段:
人机工程学可以说是由工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的,与工业心理学相同,两次世界大战都大大推动了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和应用。
二战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重点从军用转为民用,其研究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人机工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起,除美、英以外,德、苏、日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到了60年代,欧美各国进入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学科和专业领域也越来越多。
1961年国际人机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ErgonomicsAssociation,IEA)正式成立,有力的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我国也于1989年成立了与之对应的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ChinaErgonomicsSocietyCES)。
观念转变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在武器装备的设计、生产中,解决人的有限能力与越来越复杂的武器装备操作需要之间的矛盾,以提高装备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减少操作失误和事故,进行了大量的工业心理学研究。
在人机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了由原来的通过测试选拔使用者,或通过训练提高人使用机器的能力,使“人适应机器”;转换为根据人的能力研制、改进机器,使“机器适应人”的观点。
4.结合设计实践,设计一份设计心理学问卷,收集调研结果,作出分析报告(自答)。
第三章消费者心理与设计
一、名词解释:
1.需要:
为了减少因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而引发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或心理倾向。
2.个性: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可称为人格。
3.参照群体:
是指某一群体的看法、价值观被个人作为当前行动的基准,是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中,作为行为向导而使用的群体。
4.动机:
动机是个体内部存在的迫使个体产生行为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部驱动力
5.气质:
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定义:
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6.态度:
是个体对一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7.性格: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8.消费决策:
是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选择、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9.能力: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
10.意见领袖:
是指消费群体中能够频繁影响他人态度和行为的人。
11.社会阶层:
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等级划分的彼此地位相互区别的社会集团。
12.流行:
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的社会活动中,大中普遍崇尚和效仿的某种生活规格和式样。
二、简述题:
1.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冲突的类型
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
3.消费者购买决策类型
(1)名义型决策;
(2)有限型决策;
(3)扩展型决策。
4.影响消费者购买的社会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
(1)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
(2)经理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6.设计人格化的形成过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个性也得到了极大的舒展。
个性使消费者对物品的选择具有倾向性和一致性,在品牌和商品选择时,消费者会有意、无意地选择具有相应个性特征的物品。
那些常常被类似个性的消费者选择的商品和品牌会与特定的消费者个性联系起来,也就逐渐被认为具有了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企业和营销专家有意识地赋予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以相应的人格化特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
消费者通过选用具有人格化标签的品牌、商品来展示个性、表达自我。
人格化设计是指通过设计手段,使品牌和产品具备人的个性特征。
产品人格化是品牌人格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
产品的人格化设计是指以消费者个性特征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并通过产品功能、结构和造型元素,即形、色、质,赋予产品特定的个性特征。
7.流行的特征?
新奇性、周期性、时代性、从众性、价值性。
三、思考与分析:
1.分析现代消费者需要的发展趋势。
结合世界消费潮流以及我国现阶段消费者需要的变化,可以将消费者需要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要层次也逐步向高层次迈进。
(2)从关注生活水平到关注生活质量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升。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从单一的物质需要满足向全面、综合地提高需要满足的质量转变。
(3)从地域化消费到国际化消费额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快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受地域化消费的限制越来越小,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方便的购买到各种国际品牌产品,享受更好的商品品质和更实惠的价格。
(4)从物质消费到非物质消费的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消费品形式、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5)从高技术满足到高情感满足的发展趋势。
在功能、技术达成的同时,消费者要求得到一种完美感情生活和健康心理环境的满足,以增进感情交流、平衡心理环境;协调人、人造物、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对立。
(6)从资源消费到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
代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要求产品的制造过程,材料选用,使用过程以及废弃处理、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对资源、能源的消耗。
(7)从需要满足到需要创造的发展趋势。
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商品竞争的白热化,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不再停留在购买到想要的产品的要求上,更进一步希望设计师能够提供其没有想到的,能产生兴奋感的高品质产品。
2.举实例论述设计说服的策略。
常用的设计说服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需要与动机的唤起。
通过设计刺激将消费者低强度的或隐形的需要与动机,转化为高强度的或显现的需要与动机,从而对相关联的产品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纽约一个卖保险柜的商店,一直生意平平,店主经过思考后,在商店的玻璃橱窗上,张贴放大了好几倍的通缉犯的照片,并写上说明。
照片贴出后,吸引了过路行人驻足观看,很快保险柜商店的生意就大见起色,销量明显上升。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店主就是使用了的需要、动机唤醒的策略,通过橱窗里的通缉犯照片,刺激和唤起过路行人的安全需要与动机,促使其对商店中的保险柜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购买欲望,并达成购买行为。
(2)价值说服。
价值说服是指设计应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和合理性,在设计中强调满足消费者设计需要和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利益的产品属性。
同时,要将这些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诚实的向消费者传达这些特征,强化消费者对其的正面认知,进而强化和改变消费者态度。
如2009年,中国商务部联合4家商会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投放的一则30秒钟的商业广告,其创意主旨除了向世界宣传“中国制造”并非廉价品的代名词外,同时也在强化一个印象:
“中国制造”其实也是“世界制造”。
正如广告结尾所说,“当我们说中国制造,也意味着与世界一同制造”,以此突出“中国制造”是世界合作的结晶。
以改变国际市场上对中国制造产品带有偏见的不良态度,使得中国制造更容易被接受,其效用可以使的所有中国的国际化品牌和产品受益。
(3)情感说服。
设计的情感说服,是指通过设计唤起消费者的情绪与情感的共鸣。
情感元素在设计中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经常提取能满足消费者可爱、愉悦、舒适等情感的形态、色彩、材质特征应用到产品外形的设计中。
在广告设计中“以情动人”的情绪、情感诉求,是常用的的广告手法,如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引起在外游子对父母、对家乡无限的思念之情。
(4)文化说服。
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不但要体现产品的实用功能价值,同时也承载着购买者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属性。
消费者的文化诉求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有些消费者强调产品的社会阶层符号,为了体现他的社会地位而购买名车等奢侈品;有些消费者特别喜爱中国文化,强调产品的文化品味,就会对有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产品特别关注和青睐;有些消费者喜爱严谨、可靠的德国产品风格,而有些消费者则喜爱北欧产品的简约;有些消费者追逐时尚,服从于流行的产品风格和形式等等。
(5)行为说服。
设计的行为说服是指利用消费者好奇、表现、求实惠等心理需要,吸引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使用等过程中来,并设法使消费者满意。
如某个消费者本来从不使用多士炉烤面包,也不了解多士炉是干什么的,但在多士炉展示、促销活动中品尝了其烤出的面包,觉得味道很不错,于是对多士炉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购买行为。
3.分析消费者能力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的能力特征与消费行为直接相关,能力差异使其在商品的购买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具体可分为老练型、熟练型、略知型、生疏型四类。
(1)老练型:
对购买的商品非常的了解,有丰富的消费经验,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均较强,是某些特定商品的专家。
(2)熟练型:
一般能力较强,也有丰富的消费经验,但特殊能力比老练型消费者要弱。
(3)略知型: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都一般。
掌握的商品知识、商品信息不多,消费经验也不丰富。
(4)生疏型: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都很弱,甚至不具备。
4.论述社会阶层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社会阶层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目标、消费倾向、消费信息渠道和消费地点等多方面的差异。
①消费目标的差异
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其消费目标存在巨大差异,如处于社会上层的富有阶层,在消费活动中,追求商品的象征性和自我地位表现,其消费目标主要为:
奢侈享受性消费,包括别墅、高档轿车、游艇、高级时装等奢侈品;炫耀显示性消费,包括高档品牌商品、住豪华酒店、打高尔夫球等等;投资型消费,包括房产、股票、债券、高档珠宝首饰、贵金属等。
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阶层,在消费活动中,基本是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维持基本生活,其主要的消费目标是价格低廉的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②消费倾向的差异
消费倾向主要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
一般来讲高阶层的消费倾向要高于低阶层。
可以说消费倾向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消费者信心以及对金钱的态度,对各个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③消费信息渠道的差异
一般来说,低阶层的消费者更注重于口碑式的人际传播,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在了解商品信息时也不会有太多的欲望,对价格和促销信息比较敏感,主要关注短期内某些具体产品的信息。
而高阶层的消费者则喜欢从大众传播媒体和专业刊物、网站上获取信息,信息渠道较广泛。
④消费地点的差异
消费地点也是社会阶层区分的重要标签,每个社会阶层都有各自认为合适的消费地点。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消费者都倾向于避免到与自己的社会自我意识或社会阶层不相符合的消费地点去购物。
高阶层的富有阶层一般到核心商业区的名店中购物,而低阶层的贫困阶层则倾向与价格低廉的批发市场、地摊等地方购物。
第六章情感化与设计
一、名词解释
1.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体验经济:
以服务为中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经济。
3.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就是在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
二、简答题
1.体验经济下消费者的需求有哪些特征?
(1)追求物品的美观性
(2)富于“情感”的产品
(3)追求个性化的产品
(4)娱乐化的游戏化的产品
(5)互动参与性的产品
2.情感的作用是什么?
正面情感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而负面情感则会降低人们的反应能力和活动的积极性。
3.可用性的属性有哪些?
(1)可学习性
(2)效率(3)可记忆性
(4)出错(5)满意度
4.简述色彩激发的情感体验有哪些?
①色彩属性激发的情感体验
(1)色彩的冷暖感
(2)色彩的胀缩感
(3)色彩的轻重感
(4)色彩的进退感
(5)色彩的味觉感
(6)色彩的质地感
(7)色彩的情绪感
②色彩的象征性激发的情感体验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由于相同的种族、共同的地域及文化背景会对于某一色彩和色调产生出相同或近似的情感
另一方面,色彩的情感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与文化现象有关,是属于人们对于其内在的象征意义的判读。
此外,色彩的象征性所激发的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5.材质是如何激发情感体验的
不同材质展现出的不同情感表达,使得材质成为了一种专属的情感符号,不同质感唤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和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就对材质产生了一种联想层面上的情感。
三、思考与分析
1.试述设计物的体验方式有哪些?
(1)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诉求的是创造出各种知觉体验,这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带来的感官刺激,是设计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形式。
(2)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诉求的是激发人们的内在感情,目标是创造情感上的独特感受。
情感体验有不同的程度,从稍微积极或消极的状态到非常紧张的程度,这种体验可能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欢乐情绪。
(3)思维体验:
思维体验就是启发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它运用惊奇、计谋和诱惑引发消费者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产生统一或各异的想法,启发人们的智力。
(4)行为体验:
通过产品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身体体验,甚至生活方式体验,并与消费者产生互动,丰富消费者的生活。
(5)关联体验:
超越了个人情感、个性,它使个人与理想自我、他人或者文化产生关联,诉求的是自我改进的个人渴望。
(6)混合体验:
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验类型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混合体验把单一的体验活动转变为多种体验活动。
2.分析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并举例说明。
(1)本能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能水平的情感是人与物交互时本能地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体验所激发的情感,在这个层次上,人接受外界的刺激,直接通过反射产生回应。
例如所谓的望梅止渴、食色性也等,它是人根据生物的本能而产生的回应。
(2)行为层次的情感体验:
行为水平的情感是指人与物交互的情感,来自人们在对物的使用中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即与产品的效用及使用产品的感受有关。
例如,2005年,日本人曾对高智能化的网络家电在中国市场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用户心理调研,当询问被访者是否愿意使用便携控制器来控制家中全部窗帘开关的时候,多数被访者认为没有必要。
他们认为虽然这样能提高家居生活的舒适度,但是亲自拉开窗帘,看到外面的风景一点点映入眼帘的过程,会带给他们一种别样的情绪,使人舒适而放松,远比按个按钮就完成全部操作有趣得多,行为的情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为一种人与物互动产生的实在感和真实感。
(3)反思层次的情感体验:
反思水平的请按是最高水平的情感,它注重的是信息、文化以及产品或者产品效用的意义,并不是产品本身的属性。
它是人们对物品进行反思二产生的情感,也是高额附加价值的保障。
反思水平的情感有多重表达方式,如尊重、品位、反省等等。
例如为什么人们会乐于向人吹嘘自己所珍藏的艺术真品,我们知道一幅昂贵的原作要比复制品好,但如果只从审美的角度,那么一幅高质量的复制品就够了,但是人们都喜欢拥有原作,很明显,这与拥有原作的反思价值有关。
3.试述情感化设计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1)形态
每种物体都有各自的形态,它们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同时影响我们的情绪,丰富我们的情感。
(2)色彩
色彩本身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
因为色彩赋予客观事物以美的审美属性,不同的色彩对人们有不同的视觉刺激,从而引起人们的想象、联想、记忆,即审美体验,最终拨动审美情感的发生。
(3)材质
材质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它除具有材料的功能特性外,还具有其特有的心理情感体验,体现出不同的材质美。
(4)可用性与情感
可用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不仅考虑产品实用与适用方面的属性,同时也要考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
用户因为产品的优良可用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体验了愉悦,自然会对产品产生好感。
(5)使用带来的乐趣
充满趣味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们情感需求,如果说创新是设计的灵魂,那么趣味性是情感化设计焕发活力的关键。
一件富于趣味性的设计作品总是能够吸引人们更多的眼球。
(6)品牌的自我形象
通过品牌可以满足顾客的功能性、情感性、与自我表达的价值需求,使其产生满意的消费体验。
品牌情感赋予了品牌一种灵性,给消费者带来心灵的体验和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