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299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潍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逐步优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市人才工作水平与当前形势任务要求还不很适应,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开发的政策还不够有力,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优先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确立。

未来十年是我市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时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眼于建设人才强市,为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快人才工作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利用市内外各种人才资源,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我市人才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相对拥有量、人才增长速度、人才创新能力和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人才强市。

——人才规模不断壮大。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8万人增加到210万人,增长77%,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26%,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人才素质显著提升。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5%,劳动力中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达到70人年/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5%。

——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人才在层次、类型、性别、领域和区域布局等方面,与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相适应,与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人才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全市重点产业链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高端人才集聚明显,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人才环境逐步优化。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

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才贡献率达到40%。

全市人才发展素质、效能指标

指标

单位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118

162

21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15.7

19

25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人年/万人

29

45

70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24

30

35

人才贡献率

%

23

33

40

二、主要任务

(一)突出三大重点领域

1.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扶持计划”、“鸢都学者”岗位建设等重点人才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企业和各类园区引进吸纳人才的主体作用,加快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重点产业提升、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定期举办高层次人才引进交流活动,注重依托招商项目引进人才,组织出国团组招才引智,充分开发利用高中校友资源引才和“以才引才”,到留学人员集中的欧美发达国家增设引才联络机构,在北京中关村等高端人才智力集中地区设立引智窗口,加强与国内外猎头公司合作,广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

注重采取“柔性”方式引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短期聘用、兼职、合作研究、项目招标、技术指导等灵活方式,引进紧缺急需的高端智力和创新成果。

大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创业示范园,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建设,搭建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和基地。

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投入力度,推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

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7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300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现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

2.重点区域人才

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突出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制造业、海洋开发、盐碱地改良、循环经济、滨海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培养聚集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人才。

加快推进滨海科教创新区建设,打造区域性重要职业教育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到2020年,培养引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2000人。

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培养一批熟悉蓝色经济发展的领导干部、企业家、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展海洋科技教育、海洋职业教育等相关专业,设立一批突出海洋科技特色的创新项目和攻关项目,以项目带动海洋科技人才资源整合。

加强海洋、临港、涉海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聚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新技术创业带头人,着力提升蓝色经济区人才竞争力,引领和支撑我市蓝色经济快速发展。

到2020年,培养引进400名高层次海洋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海洋科技研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2万人。

围绕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培养、引进高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持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适应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需要,积极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和素质提升,着力培养打造一批高端产业的战略性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高新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一批熟练掌握先进工艺的技能实用人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端产业发展人才高地。

3.重点产业人才

着眼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大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重点围绕培育发展汽车、装备、石化、特钢、新能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八大千亿级产业链,加快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海洋装备、半导体照明、物联网九大新兴产业,提升壮大金融、物流、会展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加强现有人才的知识更新培训,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发布急需人才目录,制定促进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引导鼓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向重点产业流动。

到2020年,培养开发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万人以上。

八大千亿级产业链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

领域

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类别

现状

发展目标(新增)

2009年

(人)

2015年

(人)

2020年

(人)

汽车

汽车总布置、先进发动机、配套关键零部件等研发与设计人才,机械制造、自动控制、铸造、焊接、锻压及模具、流体控制技术等专业人才,车辆工程、车用内燃机、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人才,新能源汽车开发、设计人才。

4000

1800

4500

装备

高档数控机床设计、研发、操作、调试人才,大中型农业机械、配套农机具研发与设计人才,大型施工机械、专用机械研发与设计人才,节能环保装备设计与开发人才。

7000

2500

7000

石化

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石油化工等专业人才,下游产品深加工研发人才。

800

300

1200

特钢

冶金、热能动力工程、自动控制、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人才,钢材产品深加工研发人才。

2000

600

1600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利用人才,新能源资源合理利用规划人才。

1500

500

1800

纺织服装

服装设计与研发人才,高档服装面料织造及后整理人才,各种功能型纤维研发人才。

12000

4000

8000

电子信息

半导体照明人才,电声器件人才,集成电路设计人才,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物联网技术人才。

6000

2000

8000

食品加工

蔬菜、肉制品、海产品深加工研发人才,农副产品保鲜贮存专业人才,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人才,酿造专业人才。

8000

2000

6000

九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

领域

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类别

现状

发展目标(新增)

2009年

(人)

2015年

(人)

2020年

(人)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利用人才。

1500

500

1800

新材料

跨学科、跨领域战略型领军人才,钢铁、建材、纺织、精细化工、包装、碳纤维等高性能、低成本产品研发人才,纳米、超导环保等专业材料人才。

900

300

800

新信息

光电子人才,电声器件人才,应用电子人才。

6000

2000

8000

新医药

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研发人才,中药产品开发、产业化人才,生物医药、农药、兽药等产品开发人才,以重大疾病防治、药物研发为主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医疗器械制造人才。

600

800

1100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设计与研发人才,整车控制、电机系统集成、专用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电机、电池、控制器等关键配套产品研发人才。

600

800

1200

节能环保

节油、节电、节水、节地等节能装备的技术研发人才,污水防治、空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在线监测技术和装备等环保装备的技术研发人才,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发人才。

800

300

900

海洋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人才,船舶制造及配套产品研发人才,临港机械研发人才。

500

200

400

半导体照明

外延材料生产及设备研发人才,芯片制造人才,器件封装人才,LED、LD产品集成应用专业人才。

1000

400

1000

物联网

物联网领域重大技术攻关人才,RFID相关产品设计与开发人才,传感设备及系统、嵌入式芯片及软件设计与开发人才,系统集成应用人才,物联网与质量控制、安全生产、“三网融合”等领域融合发展人才。

500

200

500

(二)统筹六支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强化教育培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作风建设,培养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到2020年,党政干部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90%,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民主化程度以及选人用人公信度显著提升。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管理人员培养工程,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1万人,2020年达到39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针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万人,2020年达到8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2%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达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0%。

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明显增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以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投融资、外经外贸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与发展需要更相匹配,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经纪、评价评估、检验、法律、仲裁等各种中介服务的人才队伍显著壮大。

4.高技能人才队伍

紧扣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优势,充分调动企业抓职工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快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2020年达到28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6万人。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科技人才和生产经营人才为重点,强化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扶持,造就一支懂科学、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9万人,2020年达到7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整合各类社工、义工和志愿者组织,努力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适应城市管理服务和农村社区化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2015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3万人,2020年达到2万人。

全市人才队伍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09年(万人)

2015年(万人)

2020年(万人)

党政人才

2.2

总量相对稳定

总量相对稳定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26

31

39

专业技术人才

51.4

68

85

高技能人才

10.8

18

28

农村实用人才

46

59

70

社会工作人才

0.8

1.3

2

(三)实施九项重点工程

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扶持工程

针对加快“三区”建设和我市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拓宽招才引智渠道,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和重大项目等,从2010年起,用5年时间,重点引进扶持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来潍开展科研创新或创业。

对经评审纳入引进扶持计划的人选,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系列配套扶持政策。

到2020年,引进扶持计划人选达到200人以上,争取10人以上进入国家引才扶持计划,50人以上进入省引才扶持计划,形成一批引领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2.“鸢都学者”建设工程

以培养我市重点行业、产业、领域、学科的领军人物,带动建设一批创新团队为目标,科学设置“鸢都学者”建设岗位,择优选聘“鸢都学者”,组建创新团队,由市财政和设岗单位给予重点扶持,实行动态管理,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到2020年,设置100个“鸢都学者”岗位,选聘100名“鸢都学者”特聘专家,组建100个以“鸢都学者”特聘专家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带动培养60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技术骨干,争取10个以上创新团队进入省优秀创新团队行列。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

以素质提升为重点,实施多元化、差别化培训计划,分层分类对全市工业100强企业和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0000余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全覆盖”式轮训;加快推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管理咨询师、六西格玛黑带等一系列培训认证制度,评选100名企业优秀CIO,培训1000名六西格玛黑带,培养30名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200名全国管理咨询师。

到2020年,培养500名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思维、市场驾驭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培训认定3000名职业经理人。

4.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

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建设山东半岛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目标,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路子,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到2020年,集中建设15个左右高标准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驻潍职业院校组建装备制造、机械维修、家电电子、海洋化工、现代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纺织服装等8个高技能人才培训集团,在中心城区和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2处国内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依托大企业集团建成15个技师工作站。

实施“百名技师技能提升培训”工程,每年从企业生产一线选拔100名优秀中青年技师和高级技师,由政府出资统一组织提升培训。

扩大“金蓝领”培训工种和范围,每年培养企业生产经营急需技师和高级技师800人以上。

5.现代农业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根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大力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

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各类农民培训工程,加强高端农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到2020年,培训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2000名,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2000名,培训初始创业者5000名,培训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1.2万名,每年新增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2万名。

健全完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管理制度,选拔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培训、项目扶持、信贷发放、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6.优秀文化人才建设工程

适应建设文化强市、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以文化领军人物、文化专业高端人才、文化产业经营高端人才为重点,依托市规划建设的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0个重点文化项目和100家骨干企业“文化产业111工程”,大力培养引进新闻传媒、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休闲旅游、创意策划、动漫等方面的文化专业人才和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风筝、年画、奇石等方面有突出专长的民间艺人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扶持,推动民间特色文化品牌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

组织开展“风筝都文化奖”评选活动,注重导向性和权威性,每年选拔评选100名左右优秀文化人才。

7.“潍坊名医名护”培养工程

围绕加强医疗卫生学科带头人及重点学科建设,从国外选聘10名左右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培养引进50名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加快形成合理的卫生人才年龄、学历梯度和学科结构。

改进“潍坊名医、名护、卫生名师、首席公共卫生专家”选拔管理办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并优先进行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立项。

每三年选拔潍坊名医、潍坊名护各100名,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医德高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

8.“潍坊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着眼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和职业化、专业化的校长队伍,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潍坊名师名校长”选拔管理办法,加强动态管理和目标考核,选拔培养一批专家型校长和教师,采取参加高端培训、国外研修、学术交流、专项资助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水平。

通过师徒结对、多校联聘、巡回授课、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教育家办学、教学,推动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

到2020年,潍坊名师达到1000名,名校长达到200名。

9.社会工作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适应城市管理和农村社区化发展的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工作。

采取组织举办专题班次和辅导讲座、与高校合作建立社会工作实践基地、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政策法规与实务知识培训,鼓励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实践锻炼,通过开发社工岗位、选派到社区跟班学习、参与社工活动等方式,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

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进社区”计划,到2020年,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

组织开展争创“和谐使者”活动,定期评选和表彰优秀社会工作人才。

三、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

(一)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

进一步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重点抓好人才工作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大政策统筹、重大工程组织、重点人才培养、重大典型宣传。

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年都要听取当地人才工作情况专项报告。

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

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

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理顺各有关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建立完善议事决策、协调配合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大力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

建立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

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把人才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市直部门绩效考核,提高人才工作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开展人才工作创先争优活动,定期评选和表彰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

(二)实施刚性化的人才优先投入政策

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投入。

按照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的原则,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各级财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扶持的资助力度,保障重大人才项目实施和重要活动开展。

加大对普通高校、中职院校和公共实训中心等人才培养机构的支持力度,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地方教育费的20%用于职业教育。

提高财政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比例,并对各类农民培训工程实行免费或补贴政策。

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带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资源开发。

建立健全人才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抓好海洋产业投资公司和高端产业投资公司运作,组建蓝海创业资本投资公司和蓝新担保公司,综合运用直接融资、贷款贴息、担保、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各类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人才创业成功率。

突出用人单位的人才开发投入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

规范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来源与支出,适当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比例。

加强人才投入产出效益评估,提高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着力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配套建设的原则,依托各类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和企业,重点建设一批支撑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产业孵化器和技术研发中心等。

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设10个国家级标准的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在北部沿海地区重点建设海洋经济公共研发平台,并依托大企业建设10个专业性海洋科技研发平台。

组建潍坊工业技术研究院,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推动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器和高层次人才创业示范园区,着力强化创新功能、孵化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

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到2020年,新建3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处院士工作站,为人才引进与交流创造良好条件。

(四)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优化专业设置,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实行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在招生、经费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政策,抓好示范性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加快建设滨海科教创新区。

积极引进和统筹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