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924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docx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

Documentserial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纲

思修提纲

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包括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面临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挑战以及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应该确立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促进德育提高。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了解体育运动知识,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体魄。

④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认清美丑,养成良好审美观念。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理想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在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6.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特征: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是多方面多类型的。

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7.理想与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

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区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

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大学时期,面临一系列人生课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大学期间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应当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大学生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8.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屈服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9.如何认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假如理想和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

脱离现实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10.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1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P48)

答: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扞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要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12.大学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在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基本要求(P56-57)

答: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负担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做斗争。

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爱国应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

应充分认识和尊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虚心学习和借鉴别国的长处和经验,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真正的爱国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的实际活动中。

13.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P73-74)

答:

含义: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14.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P74-74)

答: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15.人生价值评价的方法(P75)

答: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6.试述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P76-79重点)

答:

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至关重要。

(1)人生价值实践的社会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3)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7.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P82-83)

答:

(1)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诚信原则。

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

(3)宽容原则。

宽容是出尽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4)互助原则。

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18.如何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P85)

答:

人具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

人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外界事物,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人又具有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任何个人的个体性都搭上了深深的“社会性”的烙印。

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人的个体性中蕴含着社会性。

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

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和可能。

认得这种社会性,意味着人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化的洗礼,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

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

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认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19.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P91-92)

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究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功能:

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还有具有其它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上。

作用: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0.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P105-106)

答: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

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

而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同样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扩大。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使个人的才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有哪几个层次的道德要求(P106)

答: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

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这是已经具有高效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

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2.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P113)

答:

深入认识和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要考察它们的历史源流,也要结合现实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23.个人品德的特点及加强道德修养的有效做法(P116-118)

答:

特点:

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做法:

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清冽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最后,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加强道德修养,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错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当代人道德修养的时间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

24.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126-128)

答:

特征:

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内容:

(1)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

(2)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体现。

(3)爱护公物,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4)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对全人类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

(5)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25.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P133-135)

答:

(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做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

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2)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3)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够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5)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26.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主要指哪几种治安管理处罚种类主要有哪几类(P136)

答: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细分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妨害社会管理”4类110多种行为。

种类: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等。

2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P148-150)

答:

(1)爱岗敬业。

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尊敬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2)诚实守信。

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3)办事公道。

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4)服务群众。

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贡献社会。

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下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让人作贡献。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28.劳动者法定权利和基本义务(P153-154)

答:

法定权利: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有:

请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多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这些其他权利主要包括:

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参加社会义务劳动的权利,开展劳动竞赛的权利,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权利,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拒绝执行的权利,得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批评、举报和控告的权利,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义务:

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9.法律的含义(P174-176)

答: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应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包含了三方面的意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30.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P176-177)

答: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答: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4.加快建设法治政府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7.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p182~p186)

32.法律权利和法律部义务的性质

答:

从来源看,法律权力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力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使人们获得某种合法的利益或自由。

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

作为义务要求要求人们依法作出一定的行为,如纳税等。

不作为义务要求人们依法不得做出一定行为,如不得挪用公共财产等。

法律通过规定义务,是人们承受着某种约束或承担。

从范围看,法律权力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

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种类及范围,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的制约。

其次,每项法律义务和权利都有法定界限。

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都应在法定界限内进行。

(p191)

3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力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答:

三个方面。

并联系实际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通过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的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

34.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答: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的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之发的不可违抗性。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合乎情理,维护正义等,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正,司法公正等。

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遵守。

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p201)

35.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答:

三个方面。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6.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答:

宪法的特征: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率最高。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原则。

(p204~206)

37.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优越性

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又称为政体,是指掌权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

(p208)

38.民法的概念和原则

答:

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法则,有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

原则:

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p218)

39.民事行为能力的三种类型(p219)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①18周岁以上精神健全

②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的来源。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①满10周岁不满18周岁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①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②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40.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应具备的条件。

答:

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条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是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

法律规定用的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p220)

41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概念: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立法、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所必须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

1罪刑法定原则: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即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2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是指对任何人犯罪,不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行相适应原则:

是指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及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主要依据。

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罪行相当,罚当其罪。

42.正当防卫的概念及必备条件

概念: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