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856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

《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x

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

现将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复习大纲发布如下,供各位考生查看参考并下载。

一、司法所工作实务

(一)司法所性质、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能

(二)司法所主要业务

1、人民调解工作

(1)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3)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4)人民调解协议书格式

2、法律援助工作

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

3、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条例》

4、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5、安置帮教工作

6、社区矫正工作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法律基础知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十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十)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

附件一:

司法所工作实务

司法所的性质、管理体制、工作职能

一、司法所的性质

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4]27号)规定: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的基层单位,是基层政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落实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和法制宣传等重要职能。

二、司法所的管理体制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川委办[2006]32号)规定:

司法所作为县(市、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县(市、区)司法局主管和乡镇(街道)协管的双重管理体制,其机构规格、人员级别比照公安派出所确定。

三、司法所的工作职能

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4]27号)规定,司法所承担以下九项职能:

(一)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

纷;

(二)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

管理、教育和帮助;

(三)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四)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五)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六)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

(七)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

(八)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九)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

 

人民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1989年5月5日国务院第四十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了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及时调解民间纠纷,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

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司法助理员负责。

第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由村民委员会成员或者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的以外由群众选举产生,每三年改选一次,可以连选连任。

多民族居住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不能任职时,由原选举单位补选。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严重失职或者违法乱纪的,由原选举单位撤换。

第四条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可以当选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

第五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为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向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第六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也可以主动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可以由委员一人或数人进行;跨地区、跨单位的纠纷,可以由有关的各方调解组织共同调解。

人民调解委会调解纠纷,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

第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制作笔录,根据需要或者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应当有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的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印章。

第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应当履行。

经过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条基层人民政府对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支持;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纠正。

第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

第十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必须遵守以下纪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三)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

(四)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五)不得吃请受礼。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成绩显著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委员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十四条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根据情况可以给予适当补贴。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调解委员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解决。

第十五条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十六条本条例由司法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54年3月22日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同时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

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2002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0次会议通过)

为了公正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参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对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

第二条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三条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履行调解协议,对方当事人反驳的,有责任对反驳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有责任对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当事人一方以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对方当事人以调解协议抗辩的,应当提供调解协议书。

第四条具备下列条件的,调解协议有效:

(一)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协议无效:

(一)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

第六条下列调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调解协议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调解协议,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不得撤销。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第八条无效的调解协议或者被撤销的调解协议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调解协议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九条调解协议的诉讼时效,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

原纠纷的诉讼时效因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而中断。

调解协议被撤销或者被认定无效后,当事人以原纠纷起诉的,诉讼时效自调解协议被撤销或者被认定无效的判决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十条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人可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人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十一条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一般应当适用简易程序。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调解协议被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变更、撤销,或者被确认无效的,可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当地的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涉及2002年11月1日以后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的,适用本规定。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司法部第75号令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已经2002年9月11日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人民调解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人民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人民调解员是经群众选举或者接受聘任,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统称人民调解员。

 

    第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是:

 

    

(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三)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第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

 

    第六条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二)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 

    (三)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四)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七条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承担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二)遵守调解规则; 

    (三)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四)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第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

 

    第九条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本办法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指导和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乡镇、街道司法所(科)负责。

 

   第二章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 

    第十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采用下列形式设立:

 

    

(一)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二)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三)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四)根据需要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乡镇、街道司法所(科)备案;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第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人以上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

 

    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委员。

 

    第十二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自然村、小区(楼院)、车间等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聘任调解员。

 

    第十三条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下列人员担任:

 

    

(一)本乡镇、街道辖区内设立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二)本乡镇、街道的司法助理员; 

    (三)在本乡镇、街道辖区内居住的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志愿人员。

 

    第十四条担任人民调解员的条件是:

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第十五条人民调解员除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委员会成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兼任的以外,一般由本村民区、居民区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群众选举产生,也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聘任。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乡镇、街道司法所(科)聘任。

 

    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设立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聘任。

 

    第十六条人民调解员任期三年,每三年改选或者聘任一次,可以连选连任或者续聘。

 

    人民调解员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补选、补聘。

 

    人民调解员严重失职或者违法乱纪的,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撤换。

 

    第十七条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三)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四)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 

    (五)不得吃请受礼。

 

    第十八条人民调解员依法履行职务,受到非法干涉、打击报复的,可以请求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保护。

 

    人民调解员履行职务,应当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廉洁自律,注重学习,不断提高法律、道德素养和调解技能。

 

    第十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统计和档案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组织、队伍和业务建设。

 

    第三章民间纠纷的受理 

    第二十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第二十一条民间纠纷,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和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或者由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调解。

 

    第二十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调解下列纠纷:

 

    

(一)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 

    

(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解决的。

 

    第二十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纠纷当事人的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也可以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

 

    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受理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

 

    第二十四条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受理调解。

 

    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请有关机关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随时有可能激化的,应当在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后,及时提交有关机关处理。

 

    第四章民间纠纷的调解 

    第二十五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指定一名人民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根据需要可以指定若干人民调解员参加调解。

 

    当事人对调解主持人提出回避要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予以调换。

 

    第二十六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分别向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的事实和情节,了解双方的要求及其理由,根据需要向有关方面调查核实,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七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根据需要可以邀请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参加,被邀请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支持。

 

    调解跨地区、跨单位的纠纷,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调解工作。

 

    第二十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便利当事人的其他场所进行。

 

    第二十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根据需要可以公开进行,允许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和当地(本单位)群众旁听。

但是涉及当事人的隐私、商业秘密或者当事人表示反对的除外。

 

    第三十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第三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的特点和纠纷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消除隔阂,引导、帮助当事人达成解决纠纷的调解协议。

 

    第三十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密切注意纠纷激化的苗头,通过调解活动防止纠纷激化。

 

    第三十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

 

    第五章人民调解协议及其履行 

    第三十四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

 

    第三十五条调解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二)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双方责任; 

    (三)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 

    (五)当事人签名,调解主持人签名,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

 

    调解协议由纠纷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回访,并就履行情况做出记录。

 

    第三十七条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的,应当做好当事人的工作,督促其履行; 

    

(二)如当事人提出协议内容不当,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协议内容不当的,应当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经再次调解变更原协议内容;或者撤销原协议,达成新的调解协议; 

    (三)对经督促仍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就调解协议的履行、变更、撤销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八条对当事人因对方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后悔,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原承办该纠纷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配合人民法院对该案件的审判工作。

 

    第六章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第三十九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指导,不断推进本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规范人民调解工作,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工作中,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协调和配合。

 

    第四十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

 

    第四十一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于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应当定期或者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二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争取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表彰经费;协调和督促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

 

   第四十三条乡镇、街道司法所(科),司法助理员应当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负责解答、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纠纷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咨询和投诉;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请求或者根据需要,协助、参与对具体纠纷的调解活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予以检查,发现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纠正;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经验,调查研究民间纠纷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改进工作。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所需的各种文书格式,由司法部统一制定。

 

    第四十五条本规定自二○○二年十一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定发布前,司法部制定的有关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人民调解协议书格式

司法部根据《人民调解若干规定》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印发《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司发通[2002]119号),格式如下:

调解协议书

编号:

当事人(自然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单位或住址,

法人及社会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纠纷简要情况:

经调解,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

 

本协议一式份,当事人、人民调解委员会各持一份。

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人民调解委员会印)

调解员(签名)年月日

制作说明:

“人民调解协议书”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纠纷当事人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