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380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

《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生态学重点.docx

基础生态学重点

基础生态学重点

LT

14.霜害:

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15.休眠(dormancy):

即处于不活动状态,是动植物暂时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生理机制。

16.适应组合(adaptivesuites):

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来的协同的适应性。

17.有效积温(effectiveaccumulatedtemperature)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称为有效积温(K)。

18.辐射适应((adaptiveradiation)):

同一种生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现象称为辐射适应。

19.趋同适应(convergentadaptation):

是指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生物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而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

20.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city):

生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二、填空题:

1.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3.阳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作用,另外对植物的开花时期也有影响。

4.阳光对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活动、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5.在海平面20m以下红藻很难生存,这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阳光

的影响。

6.光的生态作用表现在生长、发育、形态建成。

7.在生态学上通常把生物生存的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8.水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9.陆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10.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三、选择题: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D)

A.环境因素 B.生物因素 C.非生物因素  D.生态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不包括下面的(D)

A.阳光B.大气C.水D.食物链

3、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

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4、决定菊科植物深秋开花的因素是(A)

A.短日照  B.长日照  C.高温  D.低温

5、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条件的是(A)

A.梨北桔南 B.仙人掌的叶刺 C.蛾类的趋光性 D.人参在林下才能生长好

6、下列动物的活动,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A)

A.候鸟的迁徙  B.蛾类在夜间活动C.鱼类的生殖洄游 D.飞蝗群集迁飞

7、沙漠狐的耳朵比极地狐的耳朵大得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C)

A.阳光  B.水  C.温度  D.食物

8、年轮是生物对(B)的适应表现。

A气候变化  B光周期现象  C温度变化  D营养变化

9、Allen规律描述的是(B)。

A动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B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C动物对高湿环境的适应D动物对光作用的适应

10、溯河洄游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最主要表现是(A)。

A要适应温度的变化B要使渗透压由高向低调节C渗透压由低向高调节D渗透压的调节机制因环境而

四、判断题:

1、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应改为:

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因为白天虽然随高度增加太阳辐射量较强,但空气稀薄,水蒸气含量低,因之,热量散失多,故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2、关于土温和气温:

南坡﹥北坡﹥西南坡(×)应改为:

西南坡﹥南坡﹥北坡南坡辐射量最大,而西南坡蒸发散热较少,用于土壤、空气增温的热量较多。

3、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贝格曼法则.(√)

4、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比尔定律的负指数关系.(√)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块状结构.(×)应改为: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结构。

因为团粒结构是腐殖质把矿质土粒互相粘接成o.25—10mm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定性特点,是土壤中最好的结构。

团粒结构的土壤能统一土壤中水和空气的矛盾,有利于植物根系深扎和呼吸;有利于根系吸水。

同时,团粒结构还能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使土壤中水、气、营养物处于协同状态,给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6、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7、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增加而减弱。

(√)

8、一般说来,在低温地区和低温季节,植物的吸水量和蒸腾量小,植物生长缓慢。

(√)

9、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没有影响。

(×)应改为: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通过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10、生物的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是受温度控制的。

(×)应改为:

生物的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是受光周期控制的。

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与其他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的变化相比,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变化,通过长期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

答: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答: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3、太阳光的主要光谱成分有哪些?

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答:

(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

(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4、有效积温法则有哪些实际应用?

答: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5、简述生态因子分为哪五类?

答: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6、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答:

⑴综合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⑵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⑶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其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⑷限定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7、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答: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8、什么是限制因子?

其有何实际意义?

答:

在有机体的生长中,相对容易看到某因子的最小、适合与最大状态。

例如,如果温度或者水的获得性低于有机体需要的最低状态或者高于最高状态时,有机体生长停止,很可能会死亡。

由此可见,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因此,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

限制因子的概念具有实用价值。

例如,某种植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生长缓慢,或某一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缓慢,这并非所有因子都具有同等重要性,只有找出可能引起限制作用的因子,通过实验确定生物与因子的定量关系、便能解决增长缓慢的问题。

例如,研究限制鹿群增长的因子时,发现冬季雪被覆盖地面与枝叶,使鹿取食困难,食物可能成为鹿种群的限制因子。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在冬季的森林中,人工增添饲料,降低了鹿群冬季死亡率,从而提高了鹿的资源量。

9、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答:

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要表在:

(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

(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10、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答: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六、论述题:

1、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2、光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有哪些特点?

对动物和植物各有什么生态作用?

答: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