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375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docx

《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docx

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其基本途径是()。

  A.少先队活动

  B.班主任工作

  C.课外活动

  D.思想品德课

  2.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作业交替进行,并在我国农村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

  B.分组教学

  C.复式教学

  D.现场教学

  3.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理论知识

  D.实践知识

  4.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

  A.有个性的

  B.有特长的

  C.片面发展的

  D.全面发展的

  5.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的课程是()。

  A.学校课程

  B.地方课程

  C.国家课程

  D.基础课程

  6.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

  B.结果

  C.任务

  D.途径

  7.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决定内。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8.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裴斯泰洛齐

  9.“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主张。

  A.朱熹

  B.墨子

  C.荀子

  D.孔子

  10.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战国时期

11.管仲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2.“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这是下面哪种理论的观点对人们的教育方式的影响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个人本位论

  13.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教育科学研究的()

  A.构思与表述

  B.分析与表述

  C.构思与设计

  D.组织与实施

  14.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A.教师

  B.学生

  C.少先队组织

  D.学校管理人员

  15.早在公元前6世纪,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一过程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16.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

  B.可能性

  C.稳定性

  D.不平衡性

  17.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的昆体良著的()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爱弥儿》

  C.《理想国》

  D.《普通教育学》

  18.通过()向学生进行教育,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A.思想品德课

  B.各科教学

  C.校会和班会

  D.少先队活动

  19.“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20.班主任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是设计并开展()。

  A.小组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班级教育活动

  D.课外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雅典

  B.巴比伦

  C.中国

  D.埃及

  E.印度

  2.常用的测验种类有()。

  A.论文式测验

  B.客观性测验

  C.问题情境测验

  D.面试式测验

  E.标准化测验

  3.讲授法可分为三种即()。

  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读

  E.讲说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为主。

  A.基础知识

  B.基本方法

  C.基本途径

  D.基础内容

  E.基本技能

  5.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

  A.政治思想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学科知识素养

  D.广泛的文化素养

  E.教育专业素养

 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______”。

  2.与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______的作用。

  3.______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______与______的统一。

  5.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______的总结。

  6.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______。

  7.信度是指______的可靠程度。

  8.______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9.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较丰富,教育方法较灵活的是______的教育。

  10.______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1.班主任产生于______。

  12.我国的小学教育产生于______时代。

  13.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______等文明古国。

  14.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______一世纪的欧洲国家。

  15.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__。

  16.课程标准,亦即______,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7.活动课程,也叫______,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18.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______的基础。

  19.师生之间一般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才能建立起较为亲密无间的关系。

  20.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______与______的过程。

  四、辨析题(共15分)。

  1.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考试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颁布了课程标准。

  4.学校教育制度应该适应儿童年龄发展的多样性变化,可以随意制定。

  5.地方课程的编订权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和县。

  6.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

  1.简述政治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2.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3.简述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4.简要说明小学德育过程与儿童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5.贯彻循序渐进原则有什么要求?

  6.简述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六、论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3.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

  4.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D5.A

  6.A7.C8.A9.D10.A

  11.D12.C13.C14.B15.A

  16.B17.A18.A19.B20.C

  二、多项选择题

  1.CDE

  2.ABCE

  3.ABC

  4.AE

  5.ABCDE

  三、填空题

  1.废科举,兴教育

  2.主导

  3.受教育

  4.共性多样性

  5.实践经验

  6.基础

  7.测验结果

  8.课程内容

  9.雅典

  10.19

  11.班级授课制

  l2.殷周

  13.中国、埃及、印度

  14.19

  15.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16.学科课程标准

  17.“经验课程”

  18.共同活动

  19.醒悟转变反复稳定

  20.组建形成发展教育培养类化

  四、辨析题

  1.(√)。

  2.(√)。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没有颁布课程标准。

而是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加以指导。

  4.(×)。

学校教育不是随意制定的,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5.(×)。

地方课程的编订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