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3717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docx

《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docx

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

谈“阿是穴动刺法”治疗经筋病初探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筋的概念

  “经筋”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是指十二经筋,它由有形质的类似条索状的组织组成,与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共同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是十二经脉气血输布于筋骨肌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经脉的筋膜系统。

正如张景岳《类经》所说:

“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

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

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此经脉经筋之所以异也”,其分布路线,大致与十二经脉路线相同,遍及人体的前、后、左、右和头、面、四肢;所不同的是,如《黄帝内经太素》所说:

“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只分布在人的体表,多结于四肢关节部分。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筋”的解释是:

“筋,肉之力也。

从力,从肉,从竹。

”说明“筋”不单纯是指肌腱,其内涵是包含肌肉、肌腱、韧带等在内的附着在骨头周围的软组织的总称;“经”的解释是:

“经,织也;从糸,坙声。

”其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所以用“经”总结筋的分布,并用以说明在人体中“筋”的走向是多呈纵向分布的。

经筋的活动有赖于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并与十二经脉分布情况相对应,而以手足三阴三阳命名为十二经筋。

  经筋的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诸筋者,皆属于节”,故经筋多结于关节部位。

如《灵枢·经筋》载: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由于关节的主要组成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皱襞、韧带、关节盂、关节盂缘,所以,它涉及的是解剖学的韧带学内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肌腱、关节部位。

因此,它包括肌肉、肌膜、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

如薛氏认为经筋是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系统,是以经脉为纲,对人体肌肉、韧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故《素问·痿论》指出经筋的主要功能是: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也就是说,十二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经筋的止点,有不少是呈片状、条状、束状分布,以便于更为广泛地维络周身,主束骨而利关节,其次,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又反过来将十二经脉之气血更完全地输布全身,使周身得以濡养。

经筋主要循行于四肢、躯干和胸腹腔,但不像经脉那样是呈线状分布,而是与经脉伴行并呈较宽的立体分布,故补充了十二经脉的未至之处。

  《灵枢·经脉》曰:

“筋为刚,肉为墙。

”经筋附着、连属于骨关节,对骨关节起到约束和连缀作用。

即《类经》所说:

“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

筋和骨的关系可概括为“骨正筋柔”,筋与骨关节构成一个整体,协调配合,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和完成人体的运动功能。

同时,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

  经筋病的发病

  一旦经筋功能出现异常,产生病变,出现疼痛等症状,就叫做经筋病。

因寒主收引,热则弛张,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故《灵枢·经筋》说: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而湿性重浊粘滞,易阻碍气机,经络痹阻,于是有《素问·五藏生成篇》“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偄短,小筋弛长。

偄短为拘,弛长为痿⋯⋯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之说;此外,风为百病之长,寒、热、湿等邪均可依附风邪而侵袭人体,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诸病源候论二十三·筋急候》说:

“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中于风冷则挛急。

十二经筋皆起于手足指,循络于身也。

体虚弱,若中风寒,随邪所中之筋则挛急,不可屈伸”;故外感六淫均可导致经筋病变。

肝主筋,并主疏泄,情志异常,则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不畅,也可出现经筋病变,如《素问·痿论》提出:

“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故肝与情志有很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诸筋者,皆属于节。

”说明经筋病也跟饮食结构有关。

  经筋病的治疗

  1 经筋病的治疗原则

  由于经筋本身并不能运行气血,所需之气血营养是由经脉、络脉所渗灌,因此经筋病的一个重要病机特点是邪结于筋,筋伤络阻,气血壅滞,不得输布,不通则痛。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指出的: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

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因此,经筋病的治疗原则是以舒经活络为主。

  2 经筋病的治疗选穴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灸例》,“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阿是穴又名天应穴、不定穴、神应穴、痛应穴等,其取穴以患者的感受为主,即感到轻松(便快)或疼痛为依据,它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但却拥有较好的疗效;据此,《灵枢·经筋篇》提出了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是: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也就是说经筋病的治疗方式是用火针为主来进行治疗;取穴是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之处为腧,不必拘于经穴所限,即《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所说:

“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其所取之俞穴也”。

因此,阿是穴是临床治疗用于经筋病的主要穴位。

  3 经筋病针刺手法—阿是穴动刺法溯源

  尽管以痛处为腧,选用阿是穴疏通瘀滞是经筋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是,又当如何正确使用阿是穴来进行治疗呢?

从症状看,经筋病是筋肉的牵扯、拘挛、转筋、强直和筋肉的松弛,这似乎是筋痹,《素问·调经论》曰:

“病在筋,调之筋”,要用《灵枢·官针篇》十二刺法中的恢刺法:

“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或《灵枢·官针篇》五刺中的关刺法: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或曰渊刺,又名岂刺”。

临床上,关刺法和恢刺法主要用于肌腱、韧带和关节病变,如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腱炎,肩周炎,膝关节副韧带损伤,腱鞘炎,髌腱末端病,跟腱炎等,它有舒筋活血、疏通经络、除挛止痛的作用,对经筋病的治疗确有较好效果。

  但是,很多的经筋病又是痛点不固定,时而在这,时而在哪,这似乎又是行痹、周痹,要用《灵枢·官针篇》十二刺法中的报刺法[5]: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张介宾云:

“报刺,重刺也”,这里,报有报告之意。

即以阿是穴为主,以痛为俞,先找一痛点(病理反应点)直刺,行针以取得针感,并留针。

再用左手随病所上下循按,如症状未除可另寻痛点,然后拔出第一针,再刺另一痛点。

如此在病所上下多次选穴针刺,即报刺法,用于痛无常处的行痹、周痹。

  然而,关键问题是,很多经筋病,在静止状态下不怎么疼,在运动时就痛,而且是随着姿势的不同,痛点也跟着改变,这又当如何办呢?

这里介绍一种针法,叫阻力针法,又名动刺法,是在相应的活动中进行的一种针刺法,操作方法是:

令患者做疼痛的动作,在维持最疼痛的姿势中,寻找其最痛点,然后在这个痛点下针,针达皮下后,用高频震颤手法,频率达每分钟200次以上,在行手法的同时,让患者重复做上述最疼痛的动作,直到疼痛消失或缓解为止。

主治病症是各种软组织的急慢性闭合性损伤,如颈椎病、落枕、项背部肌筋膜炎、腰背部肌筋膜炎、腰及关节扭伤、肌肉扭挫伤、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腱炎,肩周炎,膝关节副韧带损伤等。

注意事项:

第一,寻找最痛点要耐心细致。

第二,严重的筋腱断裂伤、骨折及有内出血者禁用本法。

  4 阿是穴动刺法是经筋病治疗的有效方法

  参考以上几种刺法,笔者在临床上总结出自己的针刺手法,因所选穴位是阿是穴,针刺方法接近阻力针法,只是改变进针的深度和针刺的手法,针刺时仍需要配合患部的活动,故命名为阿是穴动刺法。

操作方法是:

让患者做与疼痛有关的肢体或躯体活动,在维持最疼痛的姿势中,寻找其最痛点,然后在这个痛点处进针,针尖直达病所,用平补平泻手法,或用恢刺法,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留针,完成手法后即出针,再让患者重复做上述活动,又找出最疼痛的动作姿势和痛点,再重复进行上述针刺方法,直到疼痛消失或缓解为止。

  这种针刺方法有舒筋活血、疏通经络、除挛止痛的作用。

适应病症是经筋病,即关节、肌肉、韧带等各种软组织的急慢性闭合性损伤,如疼痛、功能障碍等。

注意事项:

第一,寻找最痛点要耐心细致,进针要准。

第二,压痛点的进针方向要与手指按压的方向保持一致。

第三,进针后,针尖要抵达病变部位,如:

肌肉损伤则针尖要在肌肉层,肌腱损伤则抵达肌腱,是关节损伤则直达关节部位。

第四,进针时要保持最疼痛的姿势。

第五,严重的筋腱断裂伤、骨折及有内出血者禁用本法。

对上述病症,笔者用此方法,临床累刺累验,收效甚捷。

典型病例例1 杨某,女,51岁,工人,2014年11月22日初诊。

患者右髋关节稍外后下方有一拳头大的地方疼痛3天,扯着膝以上疼痛,动则疼痛,不能坐沙发,可走平路,不能上下楼梯及上坎,身不热,口不干,心不慌,平素心跳快,眼睛迎风流泪,舌淡,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

采用阿是穴动刺法,结果1次而愈,随访3月未复发。

例2 赵某,女,30岁,农民,2014年12月16日初诊。

患者右背部肩胛内侧疼痛2年多,加重4月,抱小娃时疼痛,大约第七胸椎正中疼痛,身子后仰时疼痛,舌淡,苔薄白,脉弦弱。

治疗:

采用阿是穴动刺法,结果1次症状明显减轻,共4次而愈。

例3 戴某,女,50岁,医生,2015年3月24日初诊。

患者双手臂疼痛,肘部、腕部等处疼痛,动则疼痛1月多。

舌淡,苔薄白,脉弦弱。

治疗:

阿是穴动刺法,日1次,3次愈例4 高某,女,24岁,农民,2015年6月16日初诊。

患者右臀部及右大腿后外侧疼痛20天,动不得,一动就疼,起欠时疼痛,口不干,身不热,无疲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疗:

阿是穴动刺法,日1次,2次愈例5 蒋某,女,69岁,干部,,2015年2月21日初诊。

患者2013年1月做胃切除手术后出现右手臂疼痛至今,加重3天,抬不起手来,手往上提起则疼痛,不能上抬、也不能后伸,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疗:

阿是穴动刺法,日1次,结果1次而明显减轻,6次而愈。

例6 杨某,女65岁,本院退休医生,2015年4月30日初诊。

患者患者右肩活动不利,疼痛2天,平抬小于90度,前抬可摸到左耳,后可摸到第七胸椎,舌淡,苔薄白,脉细弦弱。

治疗:

阿是动刺法,1次而愈,2015年5月28日因眠差、身热、汗出等症来我处就诊时云针后肩部疼痛已好而未发作。

  小  结

  总之,经筋病的发病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体质因素、心理情绪等密切相关。

但不管是外因,还是内因,如六淫、七情、劳损、外伤、正气强弱等、最后都是导致经筋的部分通路受阻,从而出现肿胀、条索、结节、酸痛、麻木和功能障碍等各种经筋疾病。

于是,解除经筋粘连而形成的横络,松解强加于经脉上的结络、条索压迫,这是解决大经不通或者说是治疗经筋病的前提和关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