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896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docx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

面部、手部、耳部、足部反射区  

九牧林医家:

足反射疗法是不需要任何医疗器具和药物,稍加学习,持之以恒,就能自己治疗疾病,是既简单又经济的方法,如果再配合足部经穴针灸和药疗,就能做到“小病不出门,大病好得快”,对保证平民百姓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处。

特别适宜在缺医少药的地方,或低收入有困难的家庭推广。

【概述】

足反射疗法,简称“足疗”,是一种通过对双脚的经穴、反射区施以按摩手法,刺激双脚穴位,从而调整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气血,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足疗中的足部按摩和针灸术是祖国传统医学中起源较早的医疗技术,在古代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医学遗产。

在《史记》中,司马迁就记叙了上古时代,有位摸脚治病的民间医生,名叫俞跗,他治病不用汤液醴酒,仅用“针石挢引、案杌毒熨”双脚的方法,就能治愈疾病。

一直到战国名医扁鹊,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还盛赞俞跗的高超医技为“一拨见病之应”。

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封建意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赤裸双足被认为粗鲁不雅,因而这种极有医疗价值的足部按摩疗法,逐渐被排斥在正统医学之外,严重地阻碍了其发展。

然而在国外,中国的足疗法却被广泛运用和流传,日本称之为“足心道”疗法;欧美国家称之为“反射疗法”或“区域疗法”,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直到1978年后,足部反射区疗法才通过各种渠道传回“娘家”。

1990年4月,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讨会,卫生部正式同意成立了“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杭雄文先生任理事长。

并在1991年7月,成为由卫生部归口管理的全国学术性团体。

从此,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这一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自我保健方法在我国各地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及运用。

【基本内容】

一、足反射区位置

足部反射区分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部四大部分,其顺序大致如下:

足底:

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脑垂体(垂体)、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鼻、头部(大脑)、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眼、耳、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左)、脾(左)、胃、胰腺、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左)、乙状结肠及直肠(左)、肛门(左)、肝(右)、胆囊(右)、盲肠及阑尾(右)、回盲瓣(右)、升结肠(右)、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睾丸或卵巢)、失眠点。

足内侧:

膀胱、鼻、颈椎、甲状旁腺、胸椎、腰椎、骶骨(骶椎)、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肋骨、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消渴点、便秘点。

足外侧:

生殖腺(睾丸或卵巢)、髋关节、尾骨外侧、下腹部、膝、肘、肩、肩胛骨、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上臂、头痛点。

足背:

鼻、颈项、眼、耳、腹股沟、上颌、下颌、扁桃体、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痰喘点、心痛点、落枕点、腰腿点。

二、选取反射区的原则

选取反射区的原则,主要是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即受累的脏腑器官,而不是根据具体的病症。

所以,同一器官、同一系统的各种病症,应选取大致相同的反射区。

反之,同一反射区可用以治疗不同的病症。

肾、输尿管和膀胱这三个反射区,是足部按摩中极其重要的区域,故称之为“基本反射区”。

其作用是增强排泄功能,将“毒素”或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因此,每次按摩开始和结束时都要连续按摩这三个反射区各4~5遍。

在选取基本反射区的基础上,再选取与病变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如:

肾脏疾病——肾反射区;

各种眼病——眼反射区;

各种耳病——耳、内耳迷路反射区;

各种鼻病——鼻、额窦、扁桃体、肺及支气管等反射区;

肺病——肺及支气管、喉与气管、心等反射区;

支气管疾病——肺及支气管、鼻、扁桃体等反射区;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腹腔神经丛、甲状旁腺等反射区;

食管疾病——食管、胃、胸等反射区;

肝病——肝、脾、胃、肠等反射区;

胆病——肝、胆囊反射区;

小肠疾病——小肠、腹腔神经丛、甲状旁腺等反射区;

大肠疾病——小肠、回盲瓣、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

颈部疾病——颈椎、颈项等反射区;

前列腺症——前列腺、尿道、垂体、甲状旁腺、生殖腺、肾上腺等反射区;

垂体病症——脑垂体(垂体)、头部(大脑)等反射区;

甲状腺病症——甲状腺、垂体、肾上腺、小脑及脑干等反射区;

甲状旁腺病症——甲状腺、甲状旁腺反射区;

肾上腺病症——肾上腺、垂体反射区;

睾丸疾病——睾丸、垂体、头部(大脑)、肾上腺、甲状腺等反射区;

卵巢疾病——卵巢、垂体、大脑、肾上腺等反射区;

子宫疾病——子宫反射区;

皮肤病——脾、肾上腺、甲状旁腺、淋巴腺(依患病部位而选取不同部位的淋巴腺)、胃肠等反射区。

由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所以除选取病变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外,还应根据不同性质的病症,和脏腑器官的相关性质去选取同一系统的相关反射区,疗效会更显著,例如:

脑血管病:

除选取头部(大脑)、小脑及脑干、额窦等反射区外,还应增选心等反射区。

肺部:

除已选取的反射区外,还应增加鼻、咽喉、扁桃体、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

各种炎症:

应选取脾、淋巴腺(依患病部位而选取)、肾上腺、甲状旁腺、扁桃体等反射区来配合。

各种癌症:

应选取脾、淋巴腺(依患病部位而选取)、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反射区相互配合以增强免疫力。

【操作方法】

一、按摩的顺序

全足按摩,应先从左脚开始,按摩3遍肾、输尿管、膀胱三个反射区,再按脚底、脚内侧、脚外侧、脚背。

由脚趾端向下依次按摩,即总体按摩方向是向心性按摩,沿着静脉、淋巴回流的方向按摩。

如记忆不清,可将足反射区图放在旁边,按图索骥进行较方便,一般情况下每个反射区按摩3次,必要时可增至6次。

重点按摩时,大致上可按照基本反射区→病变反射区→相关反射区→基本反射区的顺序进行。

按摩结束后,无论是全足按摩还是重点按摩,都应将按摩完毕的脚踝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逆时针方向分别摇转4~6次,才可结束。

在按摩时,关键点是要找准敏感点,这样不需要用多大力量,被按摩处就会感到酸痛感觉,才会有疗效;如果找不到敏感点而蛮干一通,只会全无效应而白费力气。

二、按摩的力度

按摩力度的大小是取得疗效的重要因素,力度过小则无效果。

反之,过大则无法忍受,所以要适度、均匀。

所谓适度,是指以按摩处有酸痛感,即“得气”为原则。

而所谓均匀,是指按摩力量要渐渐渗入,缓缓抬起,并有一定的节奏,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

快节奏的按摩一般适用于急、重症和疼痛严重的疾病,慢节奏的按摩主要适用于慢性疾病。

足部按摩治病保健作用的机理就是以对反射区的良性刺激,而达到调整组织器官生理机能的作用,使体内产生自愈力。

所以对多数反射区来说刺激强一点,痛感重一点,效果就较好,不痛则无效果。

对骨骼系统的疾病治疗,必须用强刺激才能取得明显效果,而严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反射区、肝脏病患者的肝脏反射区以及淋巴和坐骨神经反射区,力度就应减弱,按摩处只要有轻微痛感就可以了。

按摩有补泻两种手法,按照“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对实证、体质较好的患者,力度可适当加大,采用强刺激手法;而对心脏病等虚证及老年人、儿童、女性和重病体弱者则用弱刺激手法,延长疗程,使患者的内部机能逐渐恢复。

还有,对敏感性强的反射区力量不能过大,而对那些敏感性弱的反射区应适当加大力度。

总之,要区别对待。

三、治疗时间

在进行按摩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种、症情及其体质,掌握好按摩时间,一般对单一反射区的按摩时间为3~5分钟,但对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必须按摩到5分钟,以加强泌尿功能,从而把体内的有毒物质排出体外。

总体按摩时间应控制在30~45分钟,对重病患者,可减为10~20分钟,按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恢复健康。

重症、急症病人,每日按摩1次,慢性病或康复期间可隔日1次或每周2次,一般以7~10次为1个疗程,休息几日,再进行第2个疗程,直至痊愈为止。

四、按摩手法

在我国,足部反射疗法已出现多个流派,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各个流派的手法各有不同,下面介绍五种简单方便、易于掌握的基本手法。

1.握拳食指法

采用握拳,中指、无名指、小指紧扣掌心,食指第1、2指关节弯曲扣紧,并使屈曲的食指与掌指面略保持垂直状态,拇指弯曲后顶在食指末节处。

着力点:

食指近端指间关节顶点。

适用:

肾上腺、肾、膀胱、额窦、垂体、头部(大脑)、甲状旁腺、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脾、胃、胰腺、十二指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肝、胆囊、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升结肠、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睾丸或卵巢)、小肠、肘、膝、肩、喉与气管及食管、内耳迷路、肋骨、鼻、眼、耳、失眠点等反射区。

2.拇指点按法

伸直拇指,其他四指弯曲后紧贴于拇指掌面,用拇指指端或指腹垂直用力点按于施术区域上。

着力点:

拇指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

适用:

喉与气管及食管、内耳迷路、颈椎、心(轻手法)、下身淋巴腺、上身淋巴腺、上臂、肋骨、扁桃体、胸部淋巴腺、心痛点、头痛点、落枕点、腰腿点、消渴点、便秘点等反射区。

3.拇指推压法

张开虎口,用拇指指腹或桡侧面紧贴足部施术区域,单向移动。

腕关节伸平,其余4指呈握拳状或略弯曲,起辅助及固定作用。

着力点:

拇指指腹或桡侧偏峰。

适用:

横膈膜、肩胛骨、胸、下腹部、直肠及肛门、尿道及阴道、腹股沟、坐骨神经、胸椎、腰椎、骶骨(骶椎)、输尿管、甲状腺、眼、耳、前列腺或子宫、髋关节等反射区。

4.拇指掐法

将拇指与其余4指分开呈圆弧形状,4指起辅助固定作用,施力于拇指指端。

着力点:

拇指指端。

适用:

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颈项、上颌、下颌等反射区。

5.食指刮压法

开大虎口,固定拇指,食指弯曲,用食指侧缘作单方向刮动,其他指作辅助食指发力。

着力点:

食指第2节指腹桡侧或食指第2指间关节屈曲后的顶点。

适用:

外尾及内尾骨等反射区。

有些反射区的分布过小过深,靠手无法达到准确的深度和幅度,如扁桃体、肾上腺、失眠点等既小又处在皮肤下较深的反射点,使用“多功能足疗器”就能达到一定的疗效。

【适应证】

本疗法适应证非常广泛,有足疗治百病之说。

另外还可用作预防保健。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1.食欲不振、厌食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胃、小肠、肝、胆囊、脾、甲状腺等反射区。

按摩腹部5分钟。

2.慢性胃炎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肠、头部(大脑)、心、肝、胆囊、甲状旁腺等反射区。

3.肝硬化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心、胃、胰腺、十二指肠、肝、小肠、胆囊、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

4.糖尿病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胃、小肠、胰腺、心、肝、肾上腺、甲状旁腺、淋巴腺及坐骨神经等反射区。

5.便秘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甲状旁腺、胃、十二指肠、小肠、直肠及肛门等反射区。

6.痔疮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肾上腺、胃、肝、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甲状旁腺、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反射区。

7.泌尿系感染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上腺、肾、输尿管、尿道及阴道、甲状旁腺、脾、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反射区。

8.肾脏疾病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肝、胃、小肠、胰腺等反射区。

9.前列腺疾病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腹腔神经丛、垂体、甲状旁腺、睾丸、尿道及阴道、生殖腺、下身淋巴腺等反射区。

10.阳痿、早泄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前列腺、腹股沟等反射区。

11.遗精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小肠、小脑及脑干、头部(大脑)、前列腺、腹股沟等反射区。

12.痛经

反射区疗法:

按摩子宫、卵巢、肾、肾上腺、腹腔神经丛、垂体、下腹部反射区等。

13.性欲减退

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垂体、肾上腺、生殖腺、甲状腺、前列腺或子宫、腹股沟等反射区。

14.保健预防

可采取全足按摩的方法,即把所有的反射区全部按摩一遍。

其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全身机能,不仅使患病的器官,而且使各个器官都得到加强,长期坚持,必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体质,延长寿命。

【禁忌症】

有下列情况者,不宜采取足部反射区疗法:

1、吐血、呕血、便血、脑出血、胃出血、子宫出血、内脏出血等出血病患者,如进行足部按摩会因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可能引起更大的出血。

2、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间,进行足部按摩会引起子宫出血过多,也会影响胎儿健康。

3、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4、急性心肌梗塞病情不稳定者和严重肾衰竭、心力衰竭,以及肝坏死等严重患者。

【注意事项】

1.按摩治疗前要将指甲剪短,以防在治疗中刺伤皮肤,用肥皂将双手和患者的双脚洗净,在按摩的反射区内均匀地涂上按摩膏,能起润滑皮肤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

2.饭后1小时内不宜按摩,以免对胃产生不良刺激。

还有患者在大怒、大悲、大恐等情绪冲动、精神紧张和身体疲劳时均不宜进行,需待情绪稳定,体质正常时再做。

洗澡后1小时内也不应进行。

3.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按摩时间每次下宜超过15分钟,有严重心脏病、癫痫、肝功能异常者,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4.按摩时,风扇不宜直接吹到患者双脚部,按摩结束后,患者在1小时内不宜用冷水洗脚,施术者亦不可马上用冷水洗手,在应休息片刻后用温水涂肥皂洗净双手。

5.按摩后半小时内必须喝温开水300~500亳升以上,严重肾脏病及心力衰竭、浮肿患者,喝水不宜超过150亳升。

6.按摩时,患者如有表情异常,无法忍受疼痛以及严重出汗、虚脱等现象时,应及时调整按摩节奏与力度。

出现休克时,要立即停止,这时可让患者取头低脚高卧位,针刺或按压水沟、合谷、内关等穴,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一般静卧休息半小时,即可恢复正常,切勿惊慌失措而使患者情绪紧张。

7.如是慢性病,在足部反射区治疗期间,一般可停服抗生素、止痛片、镇静剂之类药物,其他病症可按照医师处方服药同时进行足部按摩,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减少药量直至完全康复而停药。

8.有的患者在接受按摩治疗后,可能出现低烧、发冷、疲倦、腹泻等全身不适症状,甚至暂时病情加重或出现尿液颜色变深、气味加重,或有絮状物、大便变黑等现象,这是按摩后出现的一些反应,可继续坚持治疗,数日后即可消失上述情况而恢复正常。

9.长期接受足部按摩,双脚感觉出现迟钝,可用盐水浸泡双脚半小时,即会恢复痛感;治疗时应避开骨骼突起处,以免损伤骨膜,造成痛苦。

10.老人骨骼变脆,关节僵硬,小孩皮薄肉嫩,骨骼柔细,按摩时可用指腹施力,不可用力过度以免损伤皮肉骨骸。

11.老年人自我按摩,如记不清反射区的具体位置和按摩次序及手法,可采取“模糊概念”,大致上差不多也就可以了。

发现哪里按压酸痛,就要在酸痛处多按摩。

力气不够,可轻按,也可停一会按一会,左右手交替进行,同样能收到效果,如配合按摩棒、按摩板等器械治疗,则更方便。

12.平时随时可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按摩,如公园的树根、草地、碎石路,只要没有感染和划破皮肤的危险,尽可赤脚踩踏行走,家里的桌椅边沿、踏脚的横木、床沿、阶梯都可以作脚部按摩的工具。

手指看健康

手诊基础知识

中国是世界上应用手诊医学最早的国家。

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制陶者的指纹,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纹印迹。

手诊诊病,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

在商朝甲骨文就有掌纹辨病的记载。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有辩证统一的地方。

《灵枢》也有诊鱼际纹路之法及爪甲诊病法。

唐代王超《水镜图诀》就介绍过小儿指纹诊病方法。

后又经过中外历代研究者共同探索实践,使它不但可以进行预测诊治生理性疾病,还可以从心理上调节诊治疾病。

  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指指纹分析法,并应用于临床和司法系统。

  1966年之后,我国一些医院用手纹和足纹特征来识别婴儿,使皮纹学应用于临床。

“从外知内。

”“视其外,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疾矣。

”“有诸内,必形诸外。

”“掌中热者腑中热,掌中寒者腑中寒。

”“手掌信息关全身。

”这些认识,是古代医学家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凡事物的局部都相似于该事物的整体,这是全息定律的基本定则。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

“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

  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六腑、经络沟通表里,运行气血而构成了—个有机的整体。

“十指连心”,现代解剖学证实,手神经直接连着大脑,当脏器有病变时,就由自律神经传到大脑,然后,再通过脑脊髓神经把变化情形显示到双手上。

比如:

中风前预兆,无名指麻木,向中指移动,或食指发麻;再比如:

脑出血后,半身不遂之人,两手掌浮肿,呈紫红色,又冰凉,双手掌纹路也很快变浅。

现代医学认为:

疾病刺激会通过神经系统传进大脑,再通过脊髓神经反映在手上,手掌皮肤比其他处皮肤有更为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及各种神经末梢。

所以,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及遗传等其他因素,也自然会在手掌上反映出来过去和未来的健康信息。

古代医学家曾指出“面诊不如体诊,体诊不如骨诊,骨诊不如手诊”

  2002年五月,为使手诊医学科学化、系统化并用于临床,国家教育部获得了“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将手诊医学研究列入了国家课题。

  手诊原理

  人的双手上有十二条正经脉的86个经穴和224个奇穴,手部集中了与体内所有器官均有关系的穴位。

手掌联结着人体的前部、手背联结着人体的后部各种器官,因此身体内部有无异常都可由经、穴传递给手的各部位。

疾病的信号更会通过神经、血管和经络反应到指掌的不同部位上来,而指掌的某种部位的形态改变,其中特异性和规律性的改变,就是望手诊病的依据。

  掌色与内脏的关系

  白色——病在肺,手掌颜色苍白或萎黄而失去荣华色泽大多是贫血,手掌呈青白色提示可能是瘀血。

  黑色——病在肾脏和肾上腺(副肾)。

  紫色——病在循环系统以及呼吸困难、缺氧、中毒、瘀血等症。

  黄色——病在肝胆。

  赤色——病在心脏。

掌色红为多血质体质,过红其性格暴躁有患中风的危险。

  掌色与饮食

  有些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掌色的临时性改变,在手诊时应该掌握饮食所致的掌色变化以便正确做出诊断。

  1.多吃橘子、胡萝卜、豆腐皮者,掌色易黄。

  2.多吃绿色蔬菜者,掌色常呈灰色。

  3.多吃小豆(红小豆)、苹果酱者、掌色较正常人红。

  4.多吃黑豆、黑芝麻者,掌色较正常人青黑。

这些因饮食所致的掌色变异属正常变异。

  中和掌色诊病

  1.手掌白而无血色,提示营养不良,贫血或病在肺脏;失血过多、术后体虚、产后体虚的手掌多呈白色无华。

  2.手掌晦暗无华者提示肾脏疾病,手掌发青的人,生性冷淡内向。

  3.手掌呈绛红色者提示心火旺盛。

  4.手掌皮肤向缎子样柔软红润者容易患湿热和痛风。

  5.手掌发红的人多是热情好客者,如果红色变暗提示心脏功能不好,如果手掌突然变成红茶色可能是脑溢血即将发生的征兆。

  6.指端皮肤呈紫绀色,说明体内缺氧,可见于肺功能不全、肺心病、动脉痉挛等。

  7.手掌出现红色网状毛细血管揭示维生素C缺乏。

  8.手掌皮肤充血发红多为嗜酒者、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

  9.大、小鱼际颜色绯红或呈红白相间,除了经常练习气功者的掌色外,在年轻妇女特除情况下提示了妊娠。

  10.手掌红、白交错呈现象花岗石样红色斑状者,俗称朱砂掌(肝掌)——指在手掌大、小鱼际处出现的鲜红斑块不高出皮肤、界限清楚。

用小玻璃片平压红色区域为淡白色,放松后又转为红色,朱砂掌的人手掌温度比一般人高出一些故显得温暖些。

朱砂掌的出现可提示曾患过肝炎。

红斑若呈暗紫色,说明病情已迁延或肝细胞大部分受损害,有些肝病病人患病期间因无明显体征致肝病痊愈后也不知不觉,但在手掌上却留下了朱砂掌。

  体内雌性激素增多,也是引起朱砂掌的原因之一,所以个别妊娠妇女,在妊娠期也可见到朱砂掌。

另外体内维生素缺乏、肺结核、风湿  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砷中毒等亦可出现朱砂掌。

  握手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礼仪,但是握手也会提示许多健康的信息和性格所在。

因此,掌握一些手诊知识,在实际交往中非常有用。

  一、伸手看对方

  伸手时首先看对方的拇指与食指的开张距离。

  1.拇指与食指张开30度以下者。

主其人小心、谨慎、保守、自私,不喜欢改变自己和周围环境。

一般身体比较弱些。

  2.拇指与食指张开45度者。

主其人灵活,适应能力强,慷慨,爱好自由自在,独立能力强,富有同情心。

一般身体都比较健康。

  3.拇指与食指张开成90度,主其人大方、开朗、仗义,独立心极强,不易受环境束缚,但往往大意、浪费,自我主义。

一般身体功能比较旺盛,但肝火盛。

  二、手感看对方

  双方握手时,只要感受对比,就会发现每个人给你的感觉都不一样。

  

(一)手感的对比

  1.手感凉:

主脾肾阳虚。

体弱怕冷,消化吸收能力差。

  2.手感热:

主心肾阴虚。

烦躁,上火,失眠,多梦,紧张。

  3.手感湿:

主心脾两虚。

容易疲倦乏力。

手掌多汗者,多为脾胃积热,心火盛、心理压力大,精神易紧张。

  4.手感干:

主肺脾两亏。

皮肤干燥,容易感冒。

  5.手感粘:

主内分泌失调。

特别是糖尿病人多见。

  6.手感温暖润泽:

主五脏调和。

身体健康。

  

(二)手感的温度

  1.手感热

  

(1)手感热:

握手时对方手感比正常人热。

如越握越觉得热,则是一种实热病,多有炎症。

但再握时反觉不是很热,往往是一种虚火,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肾阴虚。

多见虚火上浮,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喉炎,高血压,糖尿病,阴虚劳热症等。

  

(2)手掌热:

多见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炎、糖尿病、便秘等。

  (3)手指热:

多见血粘稠高,三脂偏高,血压高,容易疲劳等。

  2.手感寒

  

(1)手感寒:

手感比正常人寒者,可见于脾肾阳虚,甲状腺功能低下,微循环障碍,经脉运行不畅,容易疲劳,容易感冒,心慌心跳,月经不调等。

  

(2)手掌寒:

多为脾胃虚寒,脾胃消化吸收系统较差,容易消化不良,便溏,疲倦乏力,贫血。

女士多见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白带过多。

  (3)手指寒:

多为心功能衰弱及血液循环较差之症,容易疲劳乏力,难入睡、多梦、心跳心慌、头脑不清、头晕头痛。

  3.寒热交错

  

(1)手指热、手掌寒或手指凉、手掌热或一只手寒、一只手热,多为阴阳失调。

多见热天怕热,冬天怕冷;食热上火,食凉觉寒;上热下寒,虚不受补;月经不调,心烦心躁,失眠多梦,容易患上咽喉痛,下面手脚冻等内分泌失调现象。

  

(2)手掌冬天怕冷,夏天热者多为血虚。

  健康人手掌心冬暖夏凉,只要握手时多感受对方的手感,握手也是一种学问,但是握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身体素质的手感温度才好比较。

身体表面像是一张复杂而有待解析的地图,小心勘察这张地图,会发现许多与健康有关的奥秘。

下面提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