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3716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docx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

浙江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卷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三、科目分值

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

各学科试题不跨学科综合。

四、题型

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五、理科综合试卷结构

(一)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选择题,共20题,每题6分,共计120分。

其中,物理4道单项选择题和3道不定项选择题,化学7道单项选择题,生物6道单项选择题。

第Ⅱ卷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

(二)组卷:

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顺序排列。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实际情况,制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的化学科部分。

各知识点的考查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和有序存储。

  (3)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能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2.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2)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

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

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

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和内容

  考试范围涵盖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必修+选修IA”,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

   

考试内容包括:

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和化学实验五个方面。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

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

了解在化学过程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6)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7)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8)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物质质量、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溶液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组成。

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胶体的特征与鉴别方法。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

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

了解离子键的概念、形成以及离子化合物的特点。

了解共价键的概念、形成以及共价分子的特点。

 5.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初步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焓变和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盖斯定律。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7)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

(4)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5)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6)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7)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能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了解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4)了解水的电离及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了解溶度积的含义。

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过程。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Mg、Al、Fe、Cu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有机化学基础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官能团。

能正确表示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从碳的成键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能写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立体异构不作要求)。

(5)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了解它们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5)了解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如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3.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糠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油脂的组成、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3)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4)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

(3)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5.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五)化学实验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了解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性要求,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3.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4.了解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初步掌握天平、酸碱滴定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初步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5.能根据物质的特性,运用过滤、蒸发、蒸馏、结晶、萃取等方法分离和提纯常见的物质。

了解层析是一种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6.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和分析。

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7.了解对物质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8.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意义,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

 9.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10.能发现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研究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

 11.能绘制和识别简单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能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优化和改进。

 12.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和事实,并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处理。

2012年浙江省理科综合化学参考试卷

选择题部分(120分)

选择题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在一定条件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蛋白质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C.棉、麻、蚕丝、羊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D.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溶液与胶体之间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倾析法分离时,将烧杯中的上层清液用玻璃棒引流到另一容器内,即可使沉淀与清液分离

B.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用移液管取液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中,并使管尖与容器内壁接触,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流出,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D.一旦金属汞洒落,必须尽可能收集起来,放在水中保存以防挥发;并将硫磺粉撒在洒落的地方,使金属汞转变成不挥发的硫化汞

9.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己是由Z元素形成的单质。

已知:

甲+乙=丁+己,甲+丙=戊+己;0.1mol·L-1丁溶液的pH为13(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W>Z>Y>X

B.Y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第ⅣA族

C.1mol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共转移了1mol电子

D.1.0L0.1mol·L-1戊溶液中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小于0.1mol

10.已知电极上每通过96500C的电量就会有1mol电子发生转移。

精确测量金属离子在惰性电极上以镀层形式沉积的金属质量,可以确定电解过程中通过电解池的电量。

实际测量中,常用银电量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量计中的银棒应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铂坩埚上

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Ag++e-=Ag

B.称量电解前后铂坩埚的质量变化,得金属银的沉积量为108.0mg,则电解过程中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为96.5C

C.实验中,为了避免银溶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金属颗粒掉进铂坩埚而导致测量误差,常在银电极附近增加一个收集网袋。

若没有收集网袋,测量结果会偏高。

D.若要测定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通过的电量,可将该银电量计中的银棒与待测电解池的阳极相连,铂坩埚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系统命名法,的名称为4,7-二甲基-3-乙基壬烷

B.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C.肌醇与葡萄糖的元素组成相同,化学式均为C6H12O6,满足Cm(H2O)n,因此,均属于糖类化合物

D.1.0mol的最多能与含5.0molNaOH的水溶液完全反应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00℃、101kPa条件下,液态水的气化热为40.69kJ·mol-1,则H2O(g)H2O(l)的ΔH=40.69kJ·mol-1

B.已知MgCO3的Ksp=6.82×10-6,则所有含有固体MgCO3的溶液中,都有c(Mg2+)=c(CO32-),且c(Mg2+)·c(CO32-)=6.82×10-6

C.已知:

共价键

C-C

C=C

C-H

H-H

键能/kJ·mol-1

348

610

413

436

则反应的焓变为

ΔH=[(4×348+3×610+8×413)+3×436-(7×348+14×413)]kJ·mol-1

=-384kJ·mol-1

D.常温下,在0.10mol·L-1的NH3·H2O溶液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能使NH3·H2O的电离度降低,溶液的pH减小

13.化学方程式可简明地体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已知:

氧化还原反应:

2FeCl3+2HI=2FeCl2+I2+2HCl;2Co(OH)3+6HCl=2CoCl2+Cl2↑+6H2O

2Fe(OH)2+I2+2KOH=2Fe(OH)3+2KI;3I2+6KOH=5KI+KIO3+3H2O

复分解反应:

2HSCN+K2CO3=2KSCN+CO2↑+H2O;KCN+CO2+H2O=HCN+KHCO3

热分解反应:

4NaClO3NaCl+NaClO4;NaClO4NaCl+2O2↑

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A.氧化性(酸性溶液):

FeCl3>Co(OH)3>I2

B.还原性(碱性溶液):

Fe(OH)2>I2>KIO3

C.热稳定性:

NaCl>NaClO4>NaClO

D.酸性(水溶液):

HSCN>H2CO3>HCN

 

 

非选择题部分(共58分)

 

 

26.(15分)大气中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某地酸雨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

Na+、Mg2+、NH4+、Cl-、SO32-、SO42-、NO3-和NO2-等。

某研究小组取该地一定量的酸雨,浓缩后将所得试液分成4份,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份滴加适量的淀粉KI溶液,呈蓝色;第二份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第三份滴加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第四份加入足量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静置,在上层清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不褪色。

已知:

Ksp(Ag2SO4)=1.20×10-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酸雨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有,说明其不存在的理由:

(2)写出试液中滴加淀粉KI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试液中是否存在Cl-:

(4)该研究小组为了探究NO参与的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在烧瓶中充入含有少量NO的SO2气体,慢慢通入O2,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再喷射适量蒸馏水即得硫酸型酸雨。

说明NO的作用:

 

 

27.(15分)物质(t-BuNO)2在正庚烷溶剂中发生如下反应:

(t-BuNO)22(t-BuNO)。

(1)当(t-BuNO)2的起始浓度(c0)为0.50mol·L-1时,实验测得20℃时的平衡转化率(α)是65%。

列式计算20℃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

(2)一定温度下,随着(t-BuNO)2的起始浓度增大,其平衡转化率(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已知20℃时该反应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常数为1.9,若将反应溶剂正庚烷改成CCl4,并保持(t-BuNO)2起始浓度相同,则它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在正庚烷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

(3)实验测得该反应的ΔH=50.5kJ·mol-1,活化能Ea=90.4kJ·mol-1。

下列能量关系图合理的是。

(4)该反应的ΔS0(填“>”、“<”或“=”)。

在(填“较高”或“较低”)温度下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

(5)随着该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颜色不断变化,分析溶液颜色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关系(即比色分析),可以确定该化学反应的速率。

用于比色分析的仪器是。

A.pH计B.元素分析仪C.分光光度计D.原子吸收光谱仪

(6)通过比色分析得到30℃时(t-Bu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在同一图中绘出t-BuN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8.(14分)过碳酸钠(2Na2CO3·3H2O2)是一种集洗涤、漂白、杀菌于一体的氧系漂白剂。

某兴趣小组制备过碳酸钠的实验方案和装置示意图如下:

已知:

主反应2Na2CO3(aq)+3H2O2(aq)2Na2CO3·3H2O2(s)ΔH<0

副反应2H2O2=2H2O+O2↑

滴定反应6KMnO4+5(2Na2CO3·3H2O2)+19H2SO4=

3K2SO4+6MnSO4+10Na2SO4+10CO2↑+15O2↑+34H2O

50°C时2Na2CO3·3H2O2(s)开始分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支管的作用是。

(2)步骤①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其措施有、

和。

(3)在滤液X中加入适量NaCl固体或无水乙醇,

均可析出过碳酸钠,原因是。

(4)步骤③中选用无水乙醇洗涤产品的目的

是。

(5)下列物质中,会引起过碳酸钠分解的有。

A.Fe2O3B.CuO

C.Na2SiO3D.MgSO4

(6)准确称取0.2000g过碳酸钠于250mL锥形瓶中,加50mL蒸馏水溶解,再加50mL2.0mol·L-1H2SO4,用2.000×10-2mol·L-1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消耗30.00mL,则产品中H2O2的质量分数为。

 

29.(14分)化合物A(C12H16O3)经碱性水解、酸化后得到B和C(C8H8O2)。

C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2种氢原子。

B经过下列反应后得到G,G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72,元素分析表明,含碳55.8%,含氢7.0%,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个峰。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G的分子式:

(2)写出A的结构简式:

(3)写出F→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填反应类型)。

(4)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C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①是苯的对位二取代化合物;

②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③不考虑烯醇()结构。

(5)在G的粗产物中,经检测含有聚合物杂质。

写出聚合物杂质可能的结构简式(仅要求写出1种):

 

 

 

 

 

理科综合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选对的给6分,选错或不选的给0分。

7.B8.B9.C10.D11.D12.D13.A

三、非选择题

26.(15分)

(1)SO42-、NO3-、NH4+(3分)

SO32-、NO2-(2分)

SO3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酸性条件下,与NO3-不能共存;若有NO2-,能使酸性KMnO4

溶液褪色(2分)

(2)6I-+2NO3-+8H+=3I2+2NO↑+4H2O(2分)

(3)取少量试液,滴加足量的Ba(NO3)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存在Cl-(2分,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4)2NO+O2=2NO2NO2+SO2=SO3+NO(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