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134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docx

《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docx

龙源期刊网

基于SARF理论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舆情演化与政府控制分析

作者:

刘若雪

来源:

《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1期

摘要:

新媒体时代令人不安的风险事件一经发生如若处理不当,便可能突破区域和社群限制形成社会性舆情事件,对地方政府舆情监管和风险处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基于SARF理论的信息机制与反应机制,文章以11月4日发生的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为分析对象,这一发生在肖厝村的风险事件通过社会和个人的放大站沿着四阶舆情扩散层级将风险信号迅速蔓延,最终引起了公众恐慌,按照酝酿期、爆发期和消退期三个演化阶段分析舆情升级扩散的机理并指出政府舆论控制行为的影响,反思政府舆情控制中的功过,以减弱放大作用的角度尝试探究政府舆情监管脱困之策。

关键词:

SARF理论;泉港碳九;舆情演化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风险逐渐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与人为不可测性等特征,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声称我们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网络型的风险在社会内平面扩

展,将一切社会成员裹挟进风险的浪潮中。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将风险网络上的成员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结在一起,微信、微博、论坛等“民间舆论场”成为了公众社会情绪宣泄和风险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2018 年11月4日的凌晨1时,福州泉港一艘石化产品运输船发生泄漏,将69.1吨碳九

(最初谎报为6.97吨)漏入近海,泉港的大气、海洋生态均造成严重破坏。

这一主要影响在小渔村肖厝村的碳九泄漏事故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飞速以福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南/四川的四阶舆情扩散层级进行蔓延升级,自天津港爆炸事故后再度将化工品安全管理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而当地政府却显得回应迟缓、应对乏力,公布信息语焉不详甚至前后矛盾。

SARF理论(SocialAmplificationofRiskframework)又名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理论,认为风险信号经过社会和个人的放大站的解读与加工,在整个舆论场叠加、扩散、对立、融合,最终在整体上指向了舆情态势的发展方向,风险以信息源为中心层层向外扩散,形成传播上序位的放大。

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中技术评估与公众感知差异显著,舆情演化过程有明显社会放大站参与,风险传播符合涟漪效应,本文将从SARF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该事故的舆情演化和政府控制历程。

从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发生的11月4日起,结合微信、微博和网媒三方综合评估舆情指数变化与百度搜索舆情变化,以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中关键事件作为节点,将整个演化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酝酿期、爆发期和消退期。

通过比较2018年11月4日-11月14日

“两微一网”事故相关资讯数量和百度新闻头条量,基本确定舆情演化四阶段,11月4日-11月

7日为I酝酿期,11月7日-11月9日为II爆发期,11月9日-11月14日为III消退期。

一、酝酿期:

压力性的舆情控制与公众负面情绪积累

11 月4日-7日为舆情演化酝酿期,泄漏事故刚发生,在信息机制方面表现为信息源主要为利害相关的当地居民,信息流的平台、方式与内容都较为分散,还未形成群体性集中诉求表达,在反应机制方面主要停留在言论发表阶段,以个人识别和个人感知为主,一般不会出现群体性抗议活动。

4日凌晨4时福州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发生后,微信率先出现事故相关照片与视频,展现泄漏后当地渔港惨遭污染的景象,当日微信“泉港”关键词指数达170988,达3日指数的3.47倍(数据来源:

搜狗指数)。

泉港区政府于当天下午16时18分50秒于泉港新闻网首度发声称油气泄漏。

在酝酿期中,泉港区政府采取掩盖式事故处理通报,希望迅速消除民众不满从而化解舆情危机,转移公众视线,掩盖自身监管方面的失误。

然而处置情况通报一经发布就引发哗然,以泉港居民为主的事件关注者指责政府罔顾事实、不负责任。

面对民众报复性的频繁发帖转发,政府以删帖等方式来进行压力性的舆情控制,网络上当地居民所发布的事故相关微博被大量删除,微博用户@伊薇特儿约18点半发布六张渔港污染前后对比图,呼吁泉港政府停止引进化工厂,在约两个半小时后被泉州网警巡查执法等网警巡查账号投诉涉嫌违规并被删除。

5 日起,以财新周刊、中国新闻网、新京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体正式介入到事故调查中,舆情主体由当地居民通过社交网络逐渐向外扩张,事件中的社会与个人放大站初步形成,舆情危机已经在水面下浮现,舆情态势发展进入酝酿期。

在网络舆论场控制博弈中,化工围城的公众焦虑在压力环境中膨胀扩展,不信任、恐慌、怨恨等社会情绪开始弥漫。

二、爆发期:

信息爆炸下的舆情反扑与社会放大双重机制

11 月7日-11月9日为舆情演化爆发期,通常由过程中严重与公众感知背离的事件触发,从而在多平台形成群体性广泛争议,公民情绪化言论呈指数增长,在信息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不断产生的多级信息源、飞速扩展的信息网络与复杂混乱的信息爆炸,真假混杂、相互矛盾的风险信号引发信息争议;在反应机制方面则是群体性反应强烈,形成有指向性的诉求。

11月8日早9时19分人民日报发博公布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处理情况,并展示泉港区广播电视台于11月6日发布的水质监测合格通报与泉港区环保局于11月8日发布的空气质量已于5日3点恢复正常通报。

该微博迅速引爆舆论,成为舆情爆发导火索。

在这期间新京报、人民日报等记者已经抵达事故现场,通过视频等形式直接对现场进行独立报道,7日-9日间主要媒体有关泉港泄漏事故原创报道情况:

新京报5篇,财新周刊3篇,中国新闻网7篇,南方都市报4篇,中国青年报2篇。

个人和社会的放大站在信息机制层面扩大了信息流的流量、速度和复杂程度,将风险信号迅速通过机构、行业、社交网络等路径进行低序位-高序位传播,在风险社会放大机制下,舆情演化爆发期出现了信息井喷现象,搜狗指数显示期间“泉港”最高微信日热度达到1224776,为2018年全年日均热度的22倍。

在反应机制层面则表现为社会情绪的普遍恶化,言论表达上的群体性意见出现,从言论到实际行动上的演变升级,乃至出现群体性的抗议活动。

三、消退期:

舆情热度下降与需求满足后的群体瓦解

11 月9日-11月14日舆情演化进入消退期,该阶段利益受损者主要需求已经被满足,缺乏持续争论动力,同时双十一、王思聪抽奖、复兴号首设快递专用车厢等新舆情事件转移了公众视线,社会放大站在缺乏动力和传播者的双重影响下放大效果减弱,泄漏事故舆情热度下降,符合网络舆情生命周期。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正式邀请多位专家进行实地勘察从而会商相关事务,事故处理进入司法阶段,就热点问题进行解释并获得主流媒体转载,并在次日公布了调查报告,之后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和泉港区政府多次发出通报,相继宣布完成清理污染物、损失评估、灾害问责等工作。

在信息机制方面,政府主动进行问题解释和实时通报,消除了部分民众误会,如洒水机工作实则与空气检测无关也不造成影响,有效地减少了信息流中的虚假扭曲信息,风险感知存在知识依赖的问题,化工品泄漏事故常伴随污名化的放大表征,福建省生态环境厅通过邀请专家进行碳九科普工作,能够有效消除民众对于生命安全的过高忧虑,从而便于舆论引导与事故处理工作。

在反应机制方面,高级别政府部门的参与、积极主动的信息公开与适当的安抚处理措施都能增强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感,风险感知的决定因素是危害性×可能性,事故处理者的能力能有效降低危害性与下一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对于事故处理者能力的信任有效降低了公众的风险感知程度。

“当民众完成了情绪宣泄或利益诉求得到满足,聚众群体就会瓦解”,舆情演化也就进入了消退期。

参考文献

[1]马妍妍.群体性风险事件中平台型媒体的风险放大路径[J].传播力研究,2017,1

(07):

21-22.

[2]翟波,赵晓璐.突发性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

[3]王珍.风险放大与应急响应[D].南京大学,2018.

[4]朱清.社交媒体环境下食药安全事件的风险放大机制及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7.

[5]王嘉洁.社会化媒体视域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6]王刚,宋锴业.放大与衰减:

环境风险的路径丕变及其内在机理——以两类环境风险事件的比较为例[J].新视野,2017(04):

77-83.

[7]郑慧君.预防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8]刘鹏瑞.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9]黄清.国外风险传播研究的路径、框架和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8(06):

137-144.

[10]文卫勇,胡嘉,徐锋.突发性群体事件演化过程中的网络舆情因素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02):

55-59.

作者简介:

刘若雪,女,汉族,本科在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