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160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docx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

2、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

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在蚕业发展的影响

4、谈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成效及对策

5、谈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

全文总字数:

18055字

篇一:

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

智慧农业基本概况分析

摘要:

多年来,辽宁省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但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理念已经逐步不再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提出是对农业信息化的一种升级、补充和完善,是从农业生产、经营、监管和服务领域的一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1引言

研究的目的:

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

2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以来,辽宁省连续多次向国家申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光纤改造项目,完成全省11个市3775个行政村的光纤升级改造工作,其中涉及贫困村501个。

截止2019年底,全省1152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接入,并具备12M以上宽带接入服务能力。

普遍服务试点光纤改造项目,缓解了省内农村地区宽带安装难、网速慢、网络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为农民享受信息通信便利、搭建智慧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网络基础支撑。

3组织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自2014年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启动以来,在各市县农业部门和运营主体大力协助下,截至2018年底,辽宁省依托农村商超建设益农信息社9800个,约占全省所有行政村的86%以上。

通过农村商超加挂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牌匾,安装50寸触摸屏电脑、农行POS机或壁挂式转账机具等服务设施,植入移动、电信、保险等代办业务,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体验到了“互联网+农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益农信息社已逐渐成为农村信息集散地、便民服务点、电商新领域,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推广“互联网+精准施肥”

2015年,开通了“辽宁省测土配方施肥手机定位指导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测土配方施肥手机定位信息指导服务工作。

农民可通过移动手机拨打12582,完成GPS地块定位,系统根据种植作物和目标产量,分析土壤成分,推荐施肥,以短信的方式直接反馈,实现了对农民的远程施肥指导服务,解决了农民由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土壤生态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是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省已在33个县(市、区)开通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化服务,实现了对农户施肥的点对点服务。

5结语

总体来看,智慧农业是一个现代农业与信息化、数字化交汇发展阶段的笼统概念。

大体可以将它概括为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流为驱动的农业感知、处理、应用与控制的闭环系统,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管理决策服务体系智慧化,是现代农业的高级阶段和发展方向。

智慧农业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体现着方法论;也是一种生产方式,体现着生产力水平。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发展智慧农业也日益重视。

发展智慧农业,不断开拓农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已经成为促进产业进步,乡村振兴,助力数字辽宁建设的重要抓手。

本文字数:

1578

篇二:

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

谈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建议

摘要:

加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产业等,多措并举,发展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

关键词:

高效农业发展;助推脱贫;服务特点;合理分析

1发展设施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目前,设施农业已成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对有棚贫困户要加强技术扶持,帮助他们选择有市场前景的作物,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拉练参观,安排技术人员经常入棚进行技术指导,让贫困户尽快掌握实用技术,实现高产高效,二是对没有棚的贫困户要鼓励建棚,要通过实地技术宣传和典型参观,鼓舞他们通过建棚实现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建议政府筹措一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户新建大棚和旧棚改造资金补助,并协週金融部门,帮助争取低息扶贫贷款,政府可通过扶贫资金予以贴息。

三是提供政策支持,引导贫困户从事高效设施农业,通过补血达到造血的目的,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2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贫困户脱贫

针对目前玉米价格偏低的实际情况,要引导贫困户及时调整种植结构,进一步提升种植业发展质量与效益。

在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适当合理调减非优势玉米种植面积,结合种植业结构补贴,引导农民种植谷子、酒高梁、中药材等高效农作物,提高大田经济效益。

3发展特色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

采取“贫困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五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借助朝阳本色、大地农产品、健源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种植有机蔬菜、南瓜、食用菌等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在贫困村落实基地,并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到基地务工。

4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

目前,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带动贫困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通过发展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带动贫困户共同脱贫。

要加强宣传引导和培训,充分发挥“三委”在农民合作社建设中的骨干核心作用,由“三委”成员和村民小组负责人带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吸纳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形成“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

依托产业发展增加合作社收入,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实现脱贫致富。

5建立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贫困户脱贫

结合农业部门自身优势,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移动手机定位指导服务平台,让实用技术覆盖偏远山区,做到服务无死角。

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业”计划,推进“农村淘宝”益农信息社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农村淘宝、益农信息社+精准扶贫”的模式,为贫困户提供信息帮助,解决偏远地区买难、卖难问题。

采取集中办班与分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培训,大力普及现代种养加技术,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帮扶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结合农时季节,不断深化“技术走基层”活动,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各贫困村授课。

通过不同形式加大对贫困户在信息提供、政策宣传、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支持,让实用技术得到广泛使用,使贫困人口劳动力掌握至少两门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全县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文字数:

1650

篇三: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在蚕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在蚕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

2009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在镇江召开,主题是贯彻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会议精神,启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传达贯彻农业部在京召开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会议精神,按照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研究落实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学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文章对农业产业技术对蚕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蚕业农业技术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蚕业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2007年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链开展试点,2008年启动包括蚕桑产业的50个农产品产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2007年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亚链开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后,从目标规划深入研讨到对职能定位认识,各阶段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对我国现代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技术支撑作用凸显。

1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依托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机构,以产品为主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建设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农业社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

农业部启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在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增40个农产品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蚕桑农产品进入体系建设。

产业技术体系框架由研发中心与试验站构成,设有国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首席科学家岗位,研发中心由6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岗位聘请专家,由中央财政支持基本研发费。

从事产业技术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解决国家产业技术发展重要问题。

收集分析技术发展动态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监管功能研究室运行。

另一层级按农产品区域生态特征,中央财政支持试验站每年30万元研发费,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调查生产实际问题,监测分析疫情等动态变化。

全国设置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954个岗位专家。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50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近2000位农业科技专家,创新了科技管理方式,选题立项把握产业需求,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经费支持实行以任务定经费的方式稳定支持优秀专家。

促进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加强应急科技服务能力。

产业技术体系抓住农业产业特点,蚕桑产业纳入50个体系中,推进蚕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架

蚕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拥有67多万hm2,丝绸工业年产值愈3000亿元,蚕业成为许多区域农民增收支柱,根据蚕桑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提出提高蚕茧单产的指导思想及提升中部发展西部的战略,规划桑园面积达150万hm2,根据蚕桑产业区域布局,经深入调研研讨,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报告,主要内容是专项研究框架。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技术体系实施方案要求,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实验站构成,技术研发中心依托西南大学,下设6个功能研究室,遗传种研究室依托西南大学,养蚕研究室依托农科院研究所,病虫防控研究依托农科院研究所,加工综合利用研究依托广东农科院,设施与机械研究依托四川农科院,产业经济研究依托浙大,中心由11个科研教学单位一线从事研究专家组成,科研单位占58%,蚕桑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25个岗位科学家聘用基本覆盖范围广蚕茧总量95%以上产区,整合蚕桑领域优势科技资源,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技术体系工作任务是对蚕桑产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及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产业发展储备性与前沿性研究,解决大面积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技术问题,提出解决突发性生产问题的可行建议,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任务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户收入。

我国蚕桑产业随着结构调整,带来系列产业技术需求变化,对产业技术需求广泛调研,提出产业技术核心任务,但随着亚热带蚕业的发展,必须从新的视角思考产业发展需求的研究技术支撑,要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必须改革创新,解决产业发展新问题。

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下的蚕业发展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立,是我国蚕业振兴的机遇,通过东桑西移加大对产业投入、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对应用科技投入,以家蚕基因组代表的基础科学成就为蚕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面临重大任务,为建设好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要通过提高认识,落实任务,强化管理创新,促进我国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部分,要充分认识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转变为以产业为主线发展的模式,是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对农业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蚕业面临改革发展历史机遇,科技人员与参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者应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有无私奉献精神,刻苦攻关,深入蚕业生产一线,为蚕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要把握建设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中心要针对蚕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研发,开展关联科技基础工作,通过各功能研究室实现研究工作。

需要功能研究室专家深入调研,把握产业需求,落实任务,取得直接应用于生产技术的成果,试验站需发挥实验示范功能,为农户提供服务,建立先进典型示范基地,造就现代蚕业。

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岗位职责,需要发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需要体系专家讨论制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细则,制度建设是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保障,体系专家要以自身行动实现管理制度创新,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坚决杜绝挪用项目资金情况发生。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成整合了全国优势科技资源,任务是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产学研农科教专家成为推进产业发展核心队伍,要求体系专家有强烈的合作意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体系内紧密合作,团结其他岗位科技人员,做到开拓创新,完善历史赋予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巫国军,刘蕊,钟进良,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下梅州水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6):

326.

[2]向仲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蚕业新的发展——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蚕业,2009,30

(2):

4-6.

本文字数:

2900

篇四:

谈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成效及对策

谈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成效及对策

摘要:

在精准扶贫的决胜时期,总结产业扶贫工作的成效,分析研究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增收成为农民脱贫的根本途径,以期为推动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扶贫;成效;对策

2018年,西峰区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产业扶贫这个攻坚战难点,紧盯产业扶贫这个重中之重,积极探索“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3”:

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合作。

“3”: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1”:

建立农业特色产业统一科学的品牌质量管理体系,解决农户发展产业品牌不响亮、管理不规范、效益不明显的问题,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实现长期稳定收入。

“+”:

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转方式,抓关键,补短板,强基础,全力助推产业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产业扶贫工作主要成效

1.1依托区域优势,全面精准地谋划扶贫产业

按照省上提出的六大产业,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东果、南菜、北畜”的产业布局,积极推广“中盛模式”,突出肉羊产业,紧扣“一户一策”落实,大力带动发展。

同时,扬长避短,着眼短平快,扶持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明显的畜禽养殖和小杂粮、瓜菜、中药材种植,推动产业扶贫多元发展。

发展规模养殖户3200多户,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100多个。

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留存多年生牧草达13.5万亩,年青贮氨化饲草10万吨。

以“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为主攻方向,成功招引甘肃中盛、正大集团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采取“两投两收”(企业投放良种羊,政府投放优质牧草种子及地膜;企业回收肉羊、回收牧草)和“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回收)措施,引导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建办养殖场、种草养畜。

同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力、扶贫贷款等多种方式入股,建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900多户贫困群众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种植紫花苜蓿、玉米等优质牧草1.25万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瓜菜产业以“331+”产业扶贫模式为主线,以全区15个精准扶贫村为重点,探索推广效益带动、入股分红、项目带动和农旅一体等4种产业扶贫模式,同时区上确定每户贫困户1370元的产业扶贫补助标准,确保产业帮扶取得实效。

至目前,全区瓜菜产业扶贫144户,其中:

脱贫户129户、未脱贫户15户,共种植各类瓜菜390亩,预计瓜菜产业提供贫困群众人均收入1500元。

坚持“苹果为主、多果并举”的发展理念,创新“合作社+贫困户”抱团经营和贫困户自主经营两种模式,通过产业到户项目投放果苗、地膜、农药等生产要素,对甘肃居立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和110个果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先后把990多户贫困群众聚在苹果产业链上。

通过几年的连续抓促,东部什社、温泉、董志3个乡镇28个村基本实现了“农民一半经营苹果,收入一半来自苹果,土地一半栽植果树”的“三个过半”目标,带动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1.2增强帮带效果,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

全区共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15个;年内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6家,全国休闲农庄示范点2处,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250个,家庭农场54个,加入农民合作社成员6584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4912户。

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49家,示范性家庭农场9家。

全区15个贫困村累计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18家,其中,产业合作社103家,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15家。

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659户,实现了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

截至2018年底,村集体资金资产总额45155.2454万元,有经营收益的村2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4%,比上年增加了12个,增长率100%,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497.8905万元。

1.3发展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链条

通过“组团发展”,极大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运行和社会协调方式,实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企业、合作社的职能。

政府从原来的大包大揽、管得过宽、管得过死的产业结构中调整解脱出来,由参与式引导变为协调式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避免了政府强制、群众不情愿的局面。

企业和合作社逐渐成为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在产业培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上日益提高。

群众变身“股东”和“产业工人”,在取得土地流转费用的同时,还可获得经营收入、股份分红和劳务费用,实现了收入的稳定提升。

农产品加工转化由初级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加工业年实现产值8.7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84%。

形成以籽仁加工、果蔬贮藏加工、肉食品加工、粮油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初步形成了彭原工业园、董志工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带动全区种养业生产基地的发展,在产业扶贫中增加了贫困户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

2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措施

2.1紧扣脱贫需求,认真完善制定方案

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西峰区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西峰区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西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多个方案,实现了产业扶贫政策覆盖有发展意愿的所有贫困户,完成了产业扶贫与“一户一策”数据的对接。

同时,为建立健全“产业上水平”这篇大文章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东果、南菜、北畜、西游”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我局拟定了《西峰区北畜产业上水平发展指导意见》《西峰区南菜产业上水平发展指导意见》和《西峰区北畜产业上水平发展考核办法》《西峰区南菜产业上水平发展考核办法》。

2.2针对技术需求,开展产业扶贫培训

结合我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全区7个乡镇15个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围绕“苹果、蔬菜、养殖”三大产业为主要培训内容,依托主导产业办班,以点带面,采取现场讲解、答疑解难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共完成产业扶贫培训27期18天,培训1171人,其中培训精准扶贫户995户。

发放果、菜、养殖书籍1303本,果树管理年历1720份,发放培训学习奖品1485份。

2.3加强合作社管理,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2018年6月份,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区1125个合作社和15个贫困村合作社建办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特别是对“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进行全面摸排梳理,准确掌握贫困村合作社运行情况及贫困户入社情况,共清理出“空壳社”348家。

通过摸底调研,对“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等逐一列出名录,逐项核销整改,不断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社务公开程序,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

3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虽然政府抓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已有多年,抓点示范的力度只增不减,宣传教育引导的办法措施不断创新,但农民的恋土情结还比较深厚,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土地流转难度大。

加之新一代农民勤劳致富意识和吃苦耐劳美德有所淡化,宁愿外出务工,放任土地粗放耕作,也不愿按现代农业的新模式、新格局创新发展。

3.2区级财政扶贫资金配套压力大

受宏观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区级财政主要用于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冲刺阶段,更需要有效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撑,由于我区没有被列入六盘山特困片区扶持范围,一些扶贫上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无法享受,仅靠区级财力保障扶贫资金十分困难。

加之近年来我区在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城市建设、园区开发等方面投入力度加大,区财政在资金调度上捉襟见肘。

3.3插花型贫困县退出摘帽即被摘除扶贫项目减少资金渠道的问题

尽管我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贫困群众增收产业基础薄弱,增收渠道依然不宽,巩固脱贫成效难度较大,仍需要相关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持续跟进,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但目前插花型贫困县退出摘帽即被摘除扶贫项目,减少资金渠道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交通、水利上的一些项目,贫困县有非贫困县没有,贫困村有非贫困村没有,省上拨付的扶贫专项资金也在逐年的减少。

3.4服务保障不够到位

个别乡镇、部门工作人员服务基层、服务农户、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能力、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正确面对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倾向于政府主导、政府投入,不能很好地动员激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导致部分产业政府包袱沉重。

特别是销售渠道的拓宽、互联网营销手段的运用、流通环节的对接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亟待改进。

4农业产业扶贫下一步工作打算

4.1分类抓好产业扶贫工作

按照“扶贫主攻抓产业、产业深度抓覆盖、覆盖分类要达标、达标力争见效益”的思路,精准界定,分类施策,全域全产业推广“331+”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在扶贫产业培育上实行分类抓捉,畜牧局主要抓好牛、羊、生猪以及饲草料种植等畜牧产业培育,瓜菜办主要负责瓜菜产业培育,农技中心主要负责中药材、小杂粮、旱作农业产业培育,种子管理站主要负责马铃薯产业培育,农培中心负责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对有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实施散养户产业提升工程,测算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规模,制定并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帮助补齐产业缺额,支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帮助农户获得更稳定持久的收益。

对无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实施互助合作工程,大力支持发展以养羊为主的“331+”农业产业化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采用入股、务工、分红等方式开展互助扶贫,培植稳定增收产业,增加收入。

4.2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

严格落实省上出台的《全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扶持办法》,认真履行职责,吃透政策,下功夫培育连接市场和农户的龙头企业,让贫困户跟着干,跟着富。

扎实做好企业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市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税务等部门落实好省上对龙头企业的贴息补助、用地、电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力支持中庆、中盛、正大等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实现上市融资。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有效发挥白银今日阳光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精准脱贫。

积极组建一批龙头企业,在不具备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条件的地方,鼓励周边龙头企业采取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4.3抓好合作社建办和规范化建设工作

要切实将合作社建办工作抓在手上,根据我区出台的《西峰区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创新组建方式,严格规范推进,确保合作社建设按期完成任务。

按照“六有标准”(有营业执照、有固定的办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