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117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docx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高污染、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三高一低”等突出问题[1],迫切需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趋势与方向[2]。

早在2004年,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就在浙江省被提出与实践。

在理论方面,与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相类似的概念,高端生态农业[3]、城乡连体循环大农业[4]、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等概念相继提出。

本文在总结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认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导,以生态全面优化为重要特征和前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扶持和宏观管理作用,通过将自然规律、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等综合集成起来,横向上实行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集约经营,纵向上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管理,有效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大系统融合新业态,最终建立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和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实践方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了体制机制、利益协调、技术集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急需解决[2-5]。

超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6-7],吸取了超循环的思想,以“减量化(Reducing)、再循环(Recycling)、可再生(Renewing)、再创新(Reinnovation)”4R为原则[8],科学有效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组织和协调生产、流动、销售和消费之间的循环活动,使经济发展模式稳定、持续,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且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模式[8-11]。

在超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摆脱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有机农业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在实践发展中的模糊性。

超循环经济理论奠定了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现有体制机制、经营组织模式、产业融合发展的集成创新,有效解决了当前中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对的突出问题,对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问题的提出

现有文献对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多从农户、技术、制度等某一个角度展开,归结起来为以下几点:

思想上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循环经济意识淡漠;技术上研发滞后,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资金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尚未形成[12-13]。

本文认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多方面的,由于体制机制设计不合理,造成利益不协同,各方主体积极性不高;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发展不足,造成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未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1体制机制:

家庭承包经营分散性与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整体性的矛盾

中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和采取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决定了农业经营的分散性,而高度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与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内在要求的生态整体性存在矛盾。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管理,这样才符合生态学规律。

如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对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必须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中统一管理两个基本条件。

1.2利益协调:

生产经营主体的逐利性与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公共性的矛盾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涉及的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作为理性生产者,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论采取何种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都以自身获得的经济收益为衡量标准。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不仅具有产业属性,同时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其在一定程度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易出现“搭便车”现象。

1.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分散性的现实与对技术集成创新要求的矛盾

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通常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目标,集成创新不足。

如以中国传统的“四位一体”农业循环模式为例,“四位一体”农业循环模式运用了食物链加环原理将太阳能源、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有机结合起来,使该系统内的食物链结构持续增长,进而达到有机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使得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稳定于该循环系统之中。

但在实践中因农户在养殖牲畜的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以及饲料中的重金属污染,通过沼肥累积到果树、蔬菜中,不仅使果树和蔬菜出现了大面积的坏死,还使人在食用此类果蔬时生病概率增加。

因此,尽管“四位一体”农业循环模式,以沼气为核心形成了“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良性农业循环方式,但因未解决抗生素、重金属循环污染问题,使其效用大打折扣。

1.4产业发展:

参与主体、区域的有限性与多主体、多产业、大区域循环融合发展要求的矛盾

目前,中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农户”为主体的模式,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

这两种模式虽各有所长,但都有自身循环的局限性。

例如,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推行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不仅要做到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联动发展,还要不能局限于单个的循环农业企业或小范围的循环发展。

它要求县政府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做好生物循环链和产业循环链的规划。

根据农田和种植业的面积,需要多少有机肥与绿肥,协调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绿肥和农业微生物的规模与种类。

要明确提出逐年递减化肥、农药、除草剂施用量的目标与举措,提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减少面源污染的目标与办法,制定支持和鼓励的优惠政策,以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做到科学规划,以达到平衡、配套的要求。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由于自身循环有局限性,有些问题无法解决,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多产业的相互循环,多种生产要素相互叠加融合产生放大效应,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由于体制机制、利益协调、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矛盾,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在实践发展中一直差强人意。

本文在超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选择A农场作为案例,以期通过对A农场的分析,找出一条实践中符合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道路。

2A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2.1A农场基本情况

A农场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

该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是组织化程度较高,行动能力较强,但也存在行政过度干预等问题。

A农场立足自身20km半径内无工业污染、水源丰富和水质纯净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距拥有320万人口的乌鲁木齐市仅55km,距拥有150万人口的昌吉市仅20km的区位优势,农业发展以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型为导向,着力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和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的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观光型农业。

A农场有悠久的养殖业发展历史,近几年养殖业发展尤为迅速。

2015年农场养殖户725户,牲畜存栏5万头(只),全年出栏16.8万头(只),畜牧业产值3.5亿元,占农业产值的58%,畜牧业人均纯收入2.62万元。

A农场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禽粪便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尤其是畜禽养殖集中的八连、九连、十连因随意处理畜禽粪便,周边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不仅造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更是严重降低了养殖户及其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

但因养殖户、农场等相关主体的动力不足,A农场畜禽粪便污染数年来未得到解决,直至2013年专业能源公司的引进,有效串联了农场物质循环链,促进了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2.2超循环经济视角下A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的构建

A农场遵循超循环经济4R原则,按照“主体内循环、连队(作业区)中循环、农场超循环”的思路,打造7条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构建了“产业相互渗透,资源立体循环”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了种养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组织合作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集约·生态·高效”的一体化现代农业。

2.2.1经济内循环模式:

标准化的绿色种植、养殖

农业内循环经济是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层面,也是不能越过的层面,只有发展好农业内循环经济,才有实现农业高效生态循环发展。

A农场拥有国家级制种玉米基地3000hm2(30名农户种植),加工番茄生产基地666.7hm2(53名农户种植),466.7hm2葡萄生产基地(105名农户种植),400hm2小麦生产基地(25名农户种植),温室大棚312座(90名农户种植),食用菌30棚,平菇、双孢菇基料加工厂各1座;年出栏10万头肉牛(411名农户户养殖),年出栏4万只肉羊(204名农户养殖),年出栏40万只的肉鸡(95名农户养殖)。

A农场种植业、养殖业和设施农业在生产中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统防统治等生态化生产方式,按照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中统一管理的要求,基本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

2.2.2经济中循环模式:

构建互利共融的7条产业链

A农场凭借资源、技术与产业优势,在完成产品生产的同时,将种植、养殖、加工生产链中产生的废弃物合理地利用起来,形成了7条互利产业链,构建起“产业生态食物链”,实现了生产的高效性、流通的便捷性、消费的合理性和排放的生态性目标。

(1)种植—饲料—养殖产业链。

依托3000hm2国家级制种玉米基地、1333.3hm2青贮玉米和400hm2小麦秸秆在养殖业中的天然饲料功能,为兵团级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肉羊养殖基地提供饲料支撑,构建种养产业链。

(2)养殖—废弃物—种植产业链。

依托兵团级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肉羊养殖基地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产生的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在污染严重的八连、九连和十连积极开展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工程,采取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原地收集储存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就地建设有机肥加工厂等多种方式,促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有机肥料为农场酿酒葡萄、制种玉米、酱用番茄等作物提供养料,沼渣沼液为农场食用菌产业提供优质的培养原料,形成了“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农牧平衡发展。

(3)生态兼容型种植—养殖产业链。

利用6666.7hm2生态林开放式空间,积极在林下放养10万只芦花土鸡,构建种养兼容型产业链。

(4)养殖—废弃物—养殖产业链。

依托年出栏40万只肉鸡生产基地,逐步发展了鸡粪养鱼产业;依托兵团级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和肉羊养殖基地,发展了牛羊粪便养蚯蚓,蚯蚓养鸡产业,实现了养殖业内部循环,达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与资源节约双重功效。

(5)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

利用农场优质的制种玉米、啤酒花、酱用番茄等农副产品,发展了畜禽农产品精深加工、玉米种子综合加工厂、葡萄酒厂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基本形成了农工互动共赢产业链。

(6)种养业废弃物—能源产业链。

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进行沼气生产,年处理有机废弃物约8万t,年生产沼气500万m3、有机肥5万t,基本形成了农工互动共赢产业链。

(7)种养业—农业旅游观光体验产业链。

依托优质的农业资源,已举办了两届野菜采摘节、葡萄采摘节和蘑菇采摘节以及可可萨雅玉阑秋色草地音乐节等众多项目,建成了乡村特色美食街,基本形成了农旅结合产业链。

2.2.3经济超循环模式:

农场内实现超循环发展

从A农场来看,通过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不仅实现了种养业间的循环,而且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微生物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进而做到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全程循环,联动、融合发展。

全程多层交错循环,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促进了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系统良性循环[6]的目标。

2.3超循环经济视角下A农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机制

2.3.1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创新,调动多主体积极性

A农场通过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将农场(政府)、农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等众多参与者均纳入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系统中,建立了激励相容机制,使每一个参与者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了系统内的信息、物质和能量流动,促进了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换激励,调动了多主体积极性。

(1)在统一经营方面。

农场(政府)将自身定位为“服务者”“引导者”“推动者”的角色,凭借着自身的信息优势、公信力优势、政策配套优势,通过贷款补贴、用地支持等多项政策支持,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高效利用作为产业链的起点,将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旅游业串联起来,促进彼此之间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同时,农业专业化能源企业引进,使原先分散的、无序利用的、经济收益较低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走上了统一堆放、统一运输、统一管理的资源化利用道路,不仅有效改变了农场生产、生活条件,也因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更具效率。

(2)在分散经营方面。

A农场依托自身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较强的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以及农户承包经营土地面积较大的优势,按照国家“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要求,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培训管理,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建成了标准化生态种养殖基地。

标准化生态种养殖基地均建立了“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溯源、产品流向可追踪、监管信息可共享”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标准化生态种养殖不仅有效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分散性与高效生态农业整体性之间的矛盾,更适应了消费者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要求,形成了规模效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同时,A农场充分利用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成果,通过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当于中型养殖企业的规模,改变了农业废弃物利用过程中以“农户”为主体的小型沼气设施效果不佳,以“企业”为主体的大型沼气生产遇到的原料运输难题,为规模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奠定了基础。

2.3.2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社决策,分享合作社收益,是农户弱势市场地位是否改变,利益联结机制是否紧密的标志[14]。

A农场创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农户自办合作社,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的方式,建立起独立的全产品供应链,实现了以农户为主体的纵向一体化。

该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农户获得生产初级产品的劳动报酬,农产品销售利润,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投资利润,拥有生产、经营与产品开发决策权。

该模式不仅有效改变了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更使得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2.3.3技术集成创新引用,建立了有效的供给结构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体系发展基础上的,A农场通过吸纳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引进龙头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等措施,把最先进和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实现了对技术创新的集成引用,生产出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的、健康的农产品。

A农场依托专业能源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逐步形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产业结构也由农业“一枝独秀”向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足鼎立转变。

同时,A农场通过高效的信息连接,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还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有机农产品。

2.3.4产业融合创新,满足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

A农场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

通过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产业融合创新,满足了消费者“吃、住、行、游、购、娱”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J].农村经济,2015

(1):

3-7.

[2]邓启明,胡剑锋,黄祖辉.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参与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意愿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3]杨承训,杨承谕.高端生态化:

农业产业革命主旋律[J].中国农村经济,2013(5):

5-12.

[4]杨承训,杨承谕.试论城乡连体循环大农业——基于生态空间结构立体视阈[J].中国农村经济,2015(8):

4-10.

[5]李仪.全产业链集聚运营:

高效生态农业的新思路[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4):

64-67.

[6]伍国勇.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超循环经济的视角[D].成都:

西南大学,2014(5).

[7]李丽.综合集成:

发展循环农业的一种新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33-39.

[8]陆学,陈兴鹏.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5):

204-208.

[9]张文洲.基于超循环经济的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

97-101.

[10]伍国勇,段豫川.论超循环经济——兼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异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

(1).

[11]陈杰,周露.超循环经济的理论建构[J].经济问题探索,2006

(1):

91-94.

[12]李鹏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联动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废弃物基质化产业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2(11):

69-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