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2752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docx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

语言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荣宝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的一般的规律并且提出一套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充分描写和解释的抽象理论。

发展理论是科学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尽管,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和变化过程进行全面描述,但是,这种描述只是为了从事物发展过程中找出因果联系,从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出能够表达普遍规律的理论。

在语言认知研究中,我们首先要对人类语言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发现语言行为的基本模式并且由此深入到支配语言行为的内在的机制。

来自于科学研究的理论抽象不一定总是正确的,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或事实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建构理论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采用不同的逻辑方法。

当Chomsky从儿童语言习得的事实中发现,所有的心智健全的儿童都以相同的模式,在相对于他的整个人生来说是相当短的时间里掌握了语言,他们能够听懂自己以前从未听过的语句,也能够说出自己从来没有说过的语句,他认为,只有在儿童具备一套先天就设置好的句法系统的前提下,他们才能一如此相似的模式和如此快的速度习得语言,于是他提出了关于语言习得的“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1957)。

对于同样的现象,Skinner却发展了一套与前者大相径庭的理论。

Skinner(1957)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和一般的动物行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成人的语言中正确的语言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有如动物的某种行为通过食物的奖赏得到强化一样。

我们且不论Chomsky和Skinner的理论谁是谁非,就科学研究的目的而言,这两位研究者都是从一般的现象中抽象出一套具有相当描写性和解释性的理论,因而,他们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科学目的性。

在我们强调科学研究的理论目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大量的个案资料和普遍事实的支持,科学的理论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但是,我们不能把单纯的对事实和现象的描写当成科学研究。

一个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人,如果只是罗列不同文化的不同交际行为,那么,他所做的仅仅是技术性的工作,如果,他把所罗列的现象与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宗教等深层的因素联系起来并且发现其中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他的工作便具有了科学研究的性质。

同理,语言认知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也只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部分,它不可形成科学理论,但它却为科学理论假设的提出提供了灵感和经验。

科学研究的这种基本目标决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首先,科学理论具有继承性,每门学科的研究都有“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科学“范式”(Kuhn语),尽管,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行为,但是,这种个人行为必然要以一种集体行为的方式反映出来。

正如Kuhn所说:

“虽然科学是由个人来研究的,它却本质上是集体的产物,不提及产生它的那些集体,它的特殊的效力和它怎样发展起来的方式都将不会被理解。

”(见江天骥,1984:

119-124)。

科学研究不是某个研究者头脑发热的时盲目行为,它必须是在现存的理论基础提出新的观点。

在方法上必须和前人的研究具有连贯性。

因此,科学研究的首要步骤是熟悉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有哪些基本理论,采用哪些研究范式等。

只有了解了前人的研究,我们才能延续现存的理论并把自己的理论纳入这个理论体系之中。

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就相关的研究提出新的科学命题或理论假设。

这里我们把所有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和内在规律并且建立科学理论的研究活动都归为科学研究活动,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也包括社会科学。

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包括哲学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尽管,在现在人们习惯上把所有研究工作都叫“科研”。

象文学批评这样的活动,更多的是用一些标准和原则,对具体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发掘和评论,而所使用的标准和原则与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理论。

诸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年龄增长与智力之间,气候条件与人均寿命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需要研究者去发现。

当一种内在的关系不能被直接观察到时,研究者只能根据现有的理论和经验提出假设。

一项重大的发现往往开始于大胆的假设。

Chomsky的语言先天论假设就是理论假设的典型例子,在理论上他以唯理主义的观念相联系,在经验上以儿童语的言习得和使用的事实为基础。

一个科学命题或理论假设的基本要求是,它必须是可以被证实或证伪。

有些命题由于不能被经验事实检验,因而,没有科学价值。

比如,“银河系以外的天体最有可能是外星人居住的地方”这一假设,由于我们既无法证明这一假设是正确的,也无法证明它是错误的,因此,它是没有价值的。

另外,符合事实和经验的概率并不是科学命题的主要标志,象“人都是有生命极限的”只是一般的知识和经验的陈述,不具有科学命题的性质。

但是如果将这个命题换成“在超低温条件下生命只会凝固而不会终止”就具有科学命题的性质,因为它是一种假设,而且是可被验证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必须提出新理论或假设,对一个业已存在,但尚未得到证实或证伪的理论进行批评或检验也是一种科学研究行为。

陈景润对歌德巴赫猜想的验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近几年在语言认知领域所进行的关于语言习得的实验也是验证性的研究行为。

但是,正是这种验证性的研究活动才使假设性的科学命题成为真理。

因此,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理论假设如果没有事实证据的支持,永远成不了科学真理。

验证就是为理论提供肯定的事实依据。

要证明语法结构具有普遍性,就必须提供所有人类语言都遵循完全相同的运算规则的证据。

但是事实上,我们很难毫无遗漏地从所有语言找到全部肯定证据,因而我们经常采取提供否定证据的方法,即只要从一种语言中找到一条不符合理论假设的证据,假设便可以被推翻,这种方法叫证伪,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验证方法。

另外,当验证涉及到大量的观察对象时,我们通常采取取样研究的方法,即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为了使观察更为有效,科学研究常常用实验方法,对各种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科学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理论的表述。

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形成理论,因此,罗列事实不是科学的表述。

科学的表述通常用统计学方法,要说明一种条件下的心理反应和另一种条件下的反应有无差异,常用推翻虚无假设的概率表示,要说明两种条件下反应的相关程度,常用相关系数表示,等等。

总之,科学的表述要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

语言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的说来,语言认知研究和其它学科的研究一样可以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两类。

实验和非实验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必须对研究中的有关变量进行控制,而后者没有这种控制。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主要指经过严格设计的对研究对象的观察过程。

实验设计主要是确定因变量的指标和观测方法,操纵自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使得因变量能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以达到揭示研究对象内在变化的因果联系。

心理学实验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主持实验的人叫主试(experimenter),作为观察对象的人叫被试(subjests)。

实验研究的主体是实验,但是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实验都有一定的理论目标,即要么实验者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要么是验证业已存在的理论。

在任何情况下实验者都必须有一个实验预期,他必须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假设某种条件(自变量)和某种变化(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因而有效地选择和操纵自量,以验证预期的变化是否发生。

因而,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必须是敏感的,因变量的指标也应当是具体的和可观测的。

同时,被试必须具备实验的同质性(来自相同的样本),才能使实验结构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实验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对研究条件进行控制。

这和一般的自然观察和调查研究是不同的,后者一般让观测对象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之下。

例如,要观测某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自发性句法结构差异,自然观察条件下,实验者必须在不被被试觉察的条件下,记录相关年龄被试所说出的语句(录音或笔记),观测的场所和时间可比较随意选择。

但是,在实验条件下,实验者必须以相同的刺激和相同的条件使两个年龄段被试产生语言,如在实验室面对相同的一幅话进行叙述或评论,被试所产生的话语就是实验结果。

由于实验要求对各种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因此,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一般是比较恒定的,而且这种结果是可以重复出来的。

也就说,只要具备相同控制条件,就会出现相同的结果。

可重复性也是实验研究一大特点。

但是实验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有些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是无法进行实验控制的,如人在极度悲痛或兴奋时的行为反应,因为,无论实验手段如何高超,我们也很难模拟出这类极度的情感反应。

相反,在自然条件下的观察的结果却是非常真实。

另一方面,实验中所设计的各种条件,无论多么真实,和现实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实验结果的解释应该考虑这种差异。

非实验研究:

由于实验研究自身的局限性,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需要有其它手段来获取能为理论提供证据的资料。

另外,许多科学假设也是通过非实验研究的观测而提出的。

有的研究,只需要获取某种数据,如对一种时尚的态度,只要对相关的人群(population)进行一定规模的调查即可。

有些研究的研究样本很难得到,如由于某种大脑创伤而引起的语言障碍。

有些研究则根本无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如童年时期被虐待与正常环境中成长的人,在智力和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由于伦理学限制我们人为地设置任何形式的虐待条件,我们只有对那些在童年时代曾经不幸被虐待过的和那些正常成长的成人进行特定指标的相关分析,来揭示虐待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人为地控制研究中的自变量,而只选择某种变量作为研究中的指标。

1)自然观察:

就心理学研究而言,自然观察指对研究被试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发行为进行描写的。

被试所处的环境必须是完全真实的,他的行为不能受任何控制。

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取被试对某种刺激的真实反应。

在有些情况下它具有实验研究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实际上许多心理学理论都是建立在自然观测所得来的信息之上的。

比如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特征就是通过对儿童大量的自然观察之后发现的。

许多心理学家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观察对象,每天对他们的语言进行观察记录(笔记或者录音)。

尽管自然观察也涉及到隐私权等问题,但是,只要无伤大局,观察是可以进行的。

如为了建立口语语料库,研究者通常在研究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如在公园录情人的悄悄话,商店录消费者与店家之间的讨价还价,火车上录陌生人之间的客套话…,但是研究人员必须将录音和被录音者的基本情况分离开,不能泄露有关于被试的任何个人资料(如果研究者了解的话)。

诸如此类的自然观察研究,工作量巨大,涉及的观察对象和情景多种多样,在实验条件下很难进行操作。

另外,人类具有理性,每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是按照理性的法则来表现自己的。

但是,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他可以在面对公众的时候,表现得慷慨激昂,无私无谓,而在另一些场合可能表现的非常怯弱和自私,人的这种两面性在实验条件下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只有通过对人的不同场合的表现进行自然的观察我们才能发现人的这种特性。

2)调查:

调查通常是为了了解某一群体对特定事件的态度、经验、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一种研究手段。

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访谈(interview)和问卷(questionnaire)。

访谈是面对面的或者通过电话所进行的调查,前者通常涉及比较复杂而细致的问题,后者则往往涉及比较简单的问题。

比如人口普查常用访谈,电视节目或频道收视率调查常用电话访谈。

要调查特定的人群体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态度,也可以进行所谓的“深度访谈”(depthinterview)。

这种访谈要求访问者和被访问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以使得被访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

无论多么深的深度访谈,研究者都要对访谈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以统计学方法将信息表述出来,因此,一条有价值的访谈信息必须来自与具有代表性的并有一定大的样本(不同调查对最低样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可用信度检验方法来检验来自一定样的测量是否可靠)。

问卷调查无论在社会心理学还是在认知心理学方面运用都非常广泛。

它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信息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

前者可以按被调查者的意愿自由表述,后者是在由调查者提供的有限的答案中进行选择,答案大体有三类:

1)是非选择,即“是”与“否”的选择;2)对立选择,即从内容相对立的两个答案中选择一个,如“喜欢”和“讨厌”;3)等级选择,这种方法中又分为规定等级和等级评定,前者有“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非常不喜欢”和“无所谓”构成的某一范畴的等级;后者有如用五级或七级量表对某一命题进行评定,如让被试在1-7的数值中选择一个来表示他所认为的“背单词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必须规定数值大小与重要性程度的关系,一般用数值越大程度越高的标记方法)。

问卷调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可以大规模地而又经济地获取有用的数据,但是,它的效度较难保证,首先被试在填写问卷时态度的认真程度很难保证,因而有可能无法揭示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其次是在涉及个人隐私(尽管可能是不记名的问卷)和名誉的问题是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作出虚假的回答,这也会影响调查结果的信度。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做好被试的工作,并且事先告之会给予相应的报酬(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不是所有被试都愿意义务为你的研究服务)。

另外,在设计问卷时,如涉及隐私或名誉问题时,必须有测慌题,如只有当几个问题的答案同时为肯定时,某一个调查项目的答案才能被判为真实而被接受。

由于一般的被试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易觉察这种“陷阱”。

3)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用来考察两种测量是否具有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

许多情况下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另一事物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如身高和体重,智力与数学成绩,外语学习的开始年龄与外语的听、说能力等等。

如果一种测量和另一种测量是以一种相同的趋势变化,如智力越好数学成绩越好,智力越低数学成绩越差,说明智力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叫正相关。

如果测量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则说明它们是反相关关系,叫负相关。

相关的程度用相关系数来表示,最大相关值为+1或-1,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高。

相关性不表明两个事物之具有因果关系,要证明因果关系还需要用其它手段。

智力好和数学成绩好之间可能是一种因果关系,即智力为因,成绩为果。

但是这种推断可能是不可靠的,因为,有些智力量表,如瑞文推理量表,需要用到数学的推论,数学成绩好的被试在测量中可能因此显得得心应手,因而得了高分。

相关研究研究的最大优势是它的对档案资料的运用。

有些人类行为及其产生的因素是无法通过现场实验来控制和观察的。

比如有人研究妇女生男孩和生女孩的数量与其平均寿命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以档案资料为依据,将同一时期某个地区的已故妇女的死亡年龄和她们生育的孩子性别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

而不是以现有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

相关分析的操作比较简便,只要能获得需要进行相关分析的两列数据,便可通过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SPSS系统可以同时对多列变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例如,要考察中学生各科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只要把同一班级或同一年级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按相同的顺序排列好,用输入统计软件便可进行分析。

4)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指对某一个别对象进行深入考察的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科学研究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才能得出一个具有理论价值的结论。

但是,对于个别对象的小范围研究,同样具有科学价值,尤其当研究对象呈现出与普遍理论相违背或者既往的研究不曾发现的事实时,对个别案例的研究就显得优为重要。

虽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然而,这种普遍性在科学发展的特定阶段又往往寓于特殊性之中。

比如记忆理论所揭示的普遍规律是:

每个人对信息的的记忆都有一定的容量,对于无意义数字或符号的记忆一般都显得比较困难。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00个数字,有的能人能对曲调的旋律一听不忘,有的人能记住过去几十年的日历上哪一天是星期几?

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对这些个案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记忆的内在本质。

有时后,我们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在正常情况无法找到的。

比如由于颅脑外伤导致的语言、情绪、记忆和性格等方面的特殊变化,能够研究者通过特殊状态下的特殊表现观察到在常态下无法观察到的现象。

而这些现象又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大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大规模的定量研究之前,个案研究能为我们提供经验依据,因为,通过对某个特殊对象的研究我们能个推测,同类对象可能具有相同的本质。

正如一个心理学家可能把自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他的语言习得过程,尽管这种观察无法作出建立科学理论的依据,但是,它却能够为大样本的研究指明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围,实验的注意力能集中到问题焦点上。

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对科学研究方法作出不同的分类,但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信息并且通过着些信息建立科学的理论。

反应时记录法

语言认知的内部过程无法被直接观察到,我们只能通过对一些外在行为的观察来推断内在的内在过程的运动变化,其中对语言刺激的反应时间是作为考察心理加工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反应时间又称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到特定的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刺激与反应的时间间隔,也叫反应反应潜伏期。

反应时是一种反应变量,它是心理加工过程的外在指标,一般来说,对认知对象越是熟悉,内部加工过程就越简单,对其作出反应的时间就越快。

相反,对一个认知对象越不熟悉,心理运算过程就越复杂,对其作出反应的时间就越长。

反应时的记录方法很多,早期叫常用的是机械计时器,如毫秒表,这种计时器现在多被电子计时器所取代。

在语言认知实验中,常用的特别设计的程序,通过电脑计时,这种计时方法简单方便,而且非常精确。

不同的实验范式,与电脑相连的反应装置也不一样。

命名(naming):

这一种常用来测量语言认知反应的一种实验方法。

目前较多使用的根据特殊目的设计的声控程序,基本设备是话筒和带声卡的电脑。

被试对着话筒,大声说出电脑屏幕上呈现的词语。

计时从词语呈现开始,到说出词语结束(话筒的声波信息,通过声卡使计算机按程序结束计时任务)。

通过命名可以测定识别一个词语所需的时间以及影响词语识别速度的各种因素。

因此,命名实验常用来研究语义通达效率,语义的启动效应和干扰效应,字词的形态结构和声学特征对语义通达的影响等。

命名实验揭示,词语的不同形态结构,频率,有无启动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内在加工过程,如,英语的单词的平均命名速度为400毫秒,汉字的平均命名速度为600毫秒(Chen&Juola,1982);说明拼音文字和表义文字加工速度的差异;高频词的命名速度比低频词的命名速度快;词汇的意象性和抽象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命名速度。

但是,在使用命名实验方法时,我们也要注意声学和形态表征与语义表征之间可能存在的分离现象,即,念出一个词,不一定通达这个词语义,相反,有些我们在视觉上很熟悉的词,不一定在发音方面也同样熟悉。

在实验设计时应当考虑这些因素。

Stroop效应实验(Stroopeffectexperiment):

这是一种经典性的反应时实验,由心理学家Stroop(1935)首创。

最早的实验是要求被试对书写颜色词的不同颜色进行命名,如,“红”字用蓝色书写,被试在看到这个词之后要立即说出“蓝”。

实验发现,当颜色词和书写它的颜色一致时命名速度快,不一致时命名速度慢,两者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就是所谓的“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说明视觉词汇加工过程中语义是自动激活的,即当我们看到颜色词时,尽管不要求对颜色词本身进行加工,但是,知觉无法拒绝这个颜色词的语义通达进程,语义最终激活。

当书写颜色与颜色词不一致时,由颜色词激活的语义和书写颜色所激活的语义之间便发生干扰作用,命名的速度就受到影响。

“Stroop效应”实验已经被扩展到对其它类似的干扰现象的探测,如,在词图的干扰效应,如在呈现一张画有苹果的图画之前,快速呈现“香蕉”或“苹果”,在词和图不一致的条件下,命名速度更慢。

词汇判断(lexicaldecision):

判断在屏幕上呈现的词是真词还是假词,并作按键反应的一种实验方法。

一般情况下,计时从词的呈现开始到被试作出按键反应(同时屏幕上的词消失)结束。

程序记录的是词的呈现到作出判断并进行反应全部时间。

假词多用作填充材料(实验这并不关心被试对假词本身的反应时,真词才是实验者所关心的。

如果呈现的全为真词,实验者就无法控制被试的认知反应)。

假词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设计出来的,如“werd”这个词符合英语的拼读规则,但词汇中并没有这个词,因此,我们叫它假词。

在某些情况下,为考察拼读规则是否在词汇认知过程起作用,实验者还设计一种完全不符合拼读规则的词,如,在英语词串中插进“xret”,这种叫非词。

汉语认知实验中有假字,假词和非字。

符合结构规则的无意义字为假字,不符合结构规则的无意义字为非字,随意的字组合为假词。

词汇判断实验也有许多变体,其中同一性判断运用最多。

其基本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先前呈现的词和当前呈现的词是否相同。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分,形,音,义以及语法范畴等方面的同一性判断。

词汇判断的范式很多,但它的基本功能是用来探测语义启动,形旁和声旁效应,词频率的频率效应,意象性效应等。

在双语认知研究中广为运用。

语义判断(semanticdecision):

语义判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词汇的范畴判断,如,对词汇串中的词是否属于某种范畴;一是对某种语句表达是否符合语义表达的惯用方式。

两种均可采用按键反应,记录从刺激呈现到作出反应的潜伏期。

前者多用视觉呈现,它的基本操作和词汇判断相同,对目标词做是或否的判断;后者多用听觉呈现,因为,视觉呈现语句难以对语句间的各个词汇的频率进行匹配,反应方式一般为:

语句听觉呈现(通过耳机)结束,计时开始(或根据需要确定计时起点),被试判断并作按键反应,计时结束(参阅李荣宝,1999)。

范畴判断的测量功能和词汇判断大体相同,但前者可用于语义距离的测量。

语句语义的合理性判断主要用于不同条件下的语义整合过程的差异,如跨语言整合,即一个语义完全相同的主从复合语句,在后半句语言相同的情况下,前半句用英语或汉语,两种条件下判断时间如果出现差异,可能说明语义表征系统的分离。

反应时的记录方法很多,但是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不同复杂程度的心理加工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

因此,反应时实验不但用于语言认知研究,而且还用于认知研究的其它领域。

实验设计

传统的语言研究属于哲学范畴,因此,它最常用的是哲学的思辩方法。

现代语言学研究已经逐渐地走出了单纯的理论思辩的藩篱,越来越多地采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心理学、信息学、统计学、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

实验方法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实验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意识地、系统地寻求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因此它不但要有明确的理论目的,而且还应该运用严格的控制机制,因而设计就成了实验研究的关键环节。

实验设计从广义来说指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产生假说,选择变量,分析结果和撰写论文等步骤。

从狭义来说它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及与这一计划相联系的统计方案,即如何获得数据和如何处理数据。

一个实验计划的拟定是和统计假说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必须包含这两个部分。

但是决定方案的根本因素是实验的理论假设,它是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理论预期。

比如,如果词的书面使用频率对语义通达速度产生影响的话,那么在视觉呈现实验刺激时,对于高频词的反应速度就会快于对低频词的反应速度。

但是,字的笔画数(如汉语)可能也会影响通达速度,而且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影响程度可能是不同的,高频词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

这样我们对词语义通达速度就有了一个基本的预期。

我们所要做的是使实验有效地对这种预期进行检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理论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