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2200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Word版含答案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07页

对比鉴赏要注意的四个角度

1.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比较

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一般来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

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语言角度——遣词造句的比较

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

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屡有考查。

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

3.技巧角度——手法技巧比较

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

4.情感角度——内容感情的比较

本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读懂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是前提。

[核心提示]

比较鉴赏题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因此,答题时不仅要求同更要求异。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纵观近年试题,一般是从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

突破点比较鉴赏题答题四角度

角度一形象角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

读文本,知大意。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

第2步:

审题干,明角度。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明确对比的诗篇;

(2)“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明确对比点和答题角度;(3)“简要分析”,答题时先要概括,再分析。

第3步:

列要点,找对应。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题目看

“将赴”,将去还没去;“留别”,与友人告别

身在西域,送友人回京

从形象看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汉使亦应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军置酒饮归客”

[规范作答]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评分细则]

能准确说明两首诗写景的不同点,2分;能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且分析正确,4分。

形象特点比较两注意

1.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坚贞。

2.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4.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角度二语言角度———————————————————————————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

读文本,知大意。

本诗是宋朝诗人曹翰的一首“奉诏诗”,诗人抚今思昔,将三十年前的英名志向与现在的情景进行了对比,表现了诗人暮年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

第2步:

审题干,明角度。

(1)颈联与“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对比,明确对比点;

(2)“哪一种比较好”,指明考查角度,语言表达的优劣比较;(3)“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明确答题须简要分析原因。

第3步:

列要点,找对应。

比对

语句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

关键

健→软,明→识;正衬手法

弱→软,昏→识;反衬手法

理由

“臂健”“眼明”写出了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臂弱”“眼昏”写出了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的意思;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规范作答]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评分细则]

观点鲜明2分;能从表达手法和表露的情感两个角度分析理由,各2分。

四方面鉴赏词语比较赏析题

词语比较赏析题与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语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1.一定要选好比较点。

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

2.从表现作者情感上比较。

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

3.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

看谁更生动形象。

4.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

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语言特色常用答题术语

1.豪放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宏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2.清幽型: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3.伤感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4.悲苦型:

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凄寂、朦胧邈远。

5.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角度三技巧角度———————————————————————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

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简要分析。

(6分)

 

[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

读文本,知大意。

这两首诗题作《北来人》,所谓“北来”,即从金朝回来的人。

第一首侧重回忆靖康年间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往事,企望“胡运难久”,表达思归之情。

第二首侧重写自己国破家亡后流亡闽地的悲惨生活,表达北归无望的凄凉心境。

第2步:

审题干,明角度。

(1)“在叙事上有何特色”,明确对比的角度;

(2)“简要分析”,明确答题的方式。

第3步:

列要点,找对应

第一首

第二首

叙事手法

直接叙述了自己为国事担忧,白发渐增,多次打探战况的现状和“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结。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自己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叙事视角

两首诗都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亲见亲历,真实感人

[规范作答]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游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寂。

[评分细则]能从叙事的手法和叙事的视角两个角度分析即可,每点2分。

诗歌表达技巧比较三步骤

第1步:

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第2步:

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角度,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第3步:

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常用表达技巧术语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

a.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b.描写手法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象征,抑扬、白描、工笔、烘托、对比、渲染、衬托、联想与想象,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之间的关系。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4.结构形式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角度四情感角度—————————————————————————————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它们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

试简要的分的。

(6分)

 

[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

读文本,知大意

杜牧的《清明》中是因为清明时节,行人在暮雨中追思怀远,思念亲人,内心悲伤。

本词的女主人公,登楼远望,不见自己思念的丈夫回来,内心愁闷,因而“魂销魄断”。

第2步:

审题干,明角度

(1)两者都写到了“断魂”,“它们所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故应分析各自“断魂”的原因,李词是“春词”,思妇之词;杜诗是“清明”,思家之事。

(2)问“是否相同”,首先要明确观点;“试简要的分析”,要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原因。

第3步:

列要点,找对应

李词

主要是写景,通过萋萋芳草、依依拂柳、声声杜鹃、梨花细雨、黄昏时重门深掩等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之情,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情绪。

杜诗

主要写人物细节,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写语言,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精彩传神。

[规范作答]

 

答案:

感情不同。

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断魂”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评分细则]首先要明确观点,情感不同。

其次要具体分析两个“销魂”的原因:

一思夫,一思家。

(每点3分)。

观点错不得分,无观点扣2分。

两点巧答情感比较鉴赏题

1.同一诗人描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

(3)分析思想感情时,用语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准确把握思想感情。

2.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注】①广宣:

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②户钩:

开门的工具。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叶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B.次句写诗人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

C.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客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似乎不合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

D.纵观全诗,前面的壮美秋色,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

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解析:

A项,“诗人进入红楼院后”错,结合诗题看,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未能入内,但又不想离去,遂于门外观赏。

答案:

A

(2)(技巧角度比较)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比较异同。

答:

答案:

相同点:

①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

李诗写出广宣所居的红楼院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以白云显其高洁,以青松赞其风骨,烘托出隐者的超然脱俗。

②都从不遇入手,巧妙进入侧面描写。

不同点:

①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的描写纯用白描,用笔简省。

②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对自己动作的描写,借自己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广宣的洒脱不羁;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的形式,暗寓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写出了隐者的飘逸绝尘。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注]。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元元:

人民、百姓。

(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首句是说,就算没有五亩田园却依然归隐,透露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B.陆诗的三、四句细节描写真实,油灯的意象比较典型,整体表意平中见奇。

C.王诗第三句写邻家也来借新火,可见邻家比诗人家还要穷,心酸溢于言表。

D.陆诗浅易平淡,王诗平淡质朴,但是在立意上陆游一诗更关注百姓疾苦。

解析:

C项,“邻家也来借新火”不当,应该是“向邻家借新火”。

答案:

C

(2)(比较形象)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

①陆诗:

塑造了一位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

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年老但仍坚持读书,但从第二句“本意在元元”可知,他读书为民的心志。

②王诗:

寂寞清贫但又喜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寂寞的,生活又是清贫的;但最后一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又是喜好读书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B.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C.“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颜真卿走后对诗人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一致。

D.最后一句以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

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解析:

C项是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

答案:

C

(2)(比较情感)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的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以胡笳声音的悲苦来刻画边关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陈造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城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妻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首句,“终日”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夫”字形成句中反复辞格,意转声连,节奏舒徐,音韵悠扬。

B.刘诗第三句,“几千载”突出苦恋之执着;末句“初望”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只似”“初望”,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C.陈诗起首四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石像中,从而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

D.刘诗为七言绝句,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在“望”字上做文章;陈诗为古乐府诗,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与问答,深入揭示女子的苦痛心情。

解析:

A项,“反复辞格”错,应是顶针辞格。

答案:

A

(2)(比较手法)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

试简要说明。

答:

答案:

①刘诗侧重正面描写,写因丈夫出外未归,女子之痴心与痛苦的等待,突出表现其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②陈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女子望穿秋水,化成石头;而她所等的人却被其他女子勾住了魂,变了心,忘记了家中妻子。

鲜明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深化悲剧主题。

[限时规范训练]          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173页

专题练十九古代诗歌鉴赏(综合选择题)

(建议用时45分钟)

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边晚望

刘秉忠①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指画中②。

【注】①刘秉忠(1216-1274):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

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

画,通“划”筹划。

(1)(综合选择题)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由晚望江景,引出对历史和现实的评说,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

B.三、四两句描写天光、山形,由山如人面各不相同暗喻了英雄人物功业不同的感慨。

C.最后两句写如何攻打偏居东南的南宋,早就已经在忽必烈的准备和谋划之中。

D.后四句,把千古公认的英雄与现实的豪杰两相对照,表达了对忽必烈的赞美之情。

(2)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

(1)BB项,“暗喻了英雄人物功业不同的感慨”错,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水天相接、山峰如人面的千般不同的山水之美。

(2)首句用“白”“青”“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第二句用一动词“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之态,境界苍茫雄壮。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B.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C.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解析:

D项,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答案:

D

(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

答案:

①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

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怀二首(其一)①

李贺

长卿②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③泰山顶。

【注】①此诗是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吕谷家中所作。

②长卿,即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官场一直不得意,最终弃官而去,与其妻卓文君一起闲居茂林家中。

③金泥:

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

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

相如死后,他的《封禅书》被汉武帝奉为至宝。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句写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这里远离尘嚣,虽安谧静寂,但也萧条荒凉。

B.颔联写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妻子卓文君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陶然欲醉。

C.诗歌前四句描绘了司马相如居住的茂陵的周边环境,以及司马相如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D.颈联写梁王和武帝都没有重用才气纵横的司马相如,而是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一样弃置不用。

解析:

A项,“但也萧条荒凉”说法错误,“绿草”一句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

答案:

A

(2)本诗在抒发诗人的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①借史抒怀。

诗人借司马相如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②欲抑先扬。

本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前后表达的感情不同,先扬后抑。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①,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②。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鳣,即鳣鲔(zhānwěi),一种鲤鱼。

发发(bōbō),拟声词。

②杜酒,即杜康酒。

张梨,见《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鹿吃着青草,呦呦鸣叫——颔联化用诗句虚写张氏居所景象,寓情于景。

B.“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